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颈性眩晕患者的影像学改变与病因关系。[方法]对90例临床诊断为颈性眩晕患者的颈椎X线、CT、MRI/MRA等影像学检查结果与椎动脉供血的内在关系进行分析。[结果]90例X线检查提示:颈性眩晕患者颈椎生理曲度异常81例,占90.0%;钩椎关节增生67例,占74.4%;寰枢间隙不对称(差值1 mm)77例,占85.6%;颈椎失稳59例,占65.6%;对其中46例X线片示寰枢间隙左右不等者作颈椎CT三维重建,显示寰椎的侧移和旋转者41例,占89.1%(41/46)。84例MRI检查提示:明显的椎动脉孔左右不等、边缘欠整者61例,占72.6%(61/84)。[结论]颈性眩晕的病因多与寰枢椎侧移及颈椎失稳有关,其发病机制是寰椎侧移和向前或后旋转扭曲、牵拉引起椎动脉迂曲或受压,或颈椎失稳刺激椎动脉及周围的交感神经丛,引起反应性椎动脉痉挛、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而出现眩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颈性眩晕患者手法治疗前后颈椎影像学改变与手法疗效的关系.方法:对65例临床诊断为颈性眩晕患者行颈肩部软组织松解为主手法治疗前后的X线、CT、MRI等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治疗结果:显效率为87.7%(57/65),无效率为12.3%(8/65).X线检查提示:手法前颈椎生理曲度异常占100%,手法后颈椎生理曲度有明显改善的占68.0%;钩椎关节增生35例,占54.0%,手法治疗前后无改变;环枢间隙不对称(差值〉1mm)55例,占85.0%,治疗后有明显改善43例,占66.5%;治疗前颈椎失稳占65.0%,治疗后有明显改善13.5%;治疗前颈椎CT三维重建显示寰椎侧移和旋转41例(89.1%),治疗后寰椎侧移和旋转有明显改善19例(46.31%).MRI提示:治疗前有明显的椎动脉孔左右不等、边缘欠整占72.0%,治疗后明显改善占27.5%.结论:软组织分理筋松解手法,部分配合整复手法治疗颈性眩晕,通过调理颈椎内外平衡、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轻炎症刺激而收到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颈前路重建稳定术对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为颈性眩晕治疗提供新思路。方法:收集本院脊柱外科颈性眩晕患者32例进行回顾性研究,所有患者均采取颈前路重建稳定术治疗,比较患者手术前后的症状及影像学表现,采用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及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法对治疗结果进行评定。结果:患者术前多存在颈椎间盘退变性突出和颈椎不稳,钩椎关节增生不明显;术后颈椎手术节段植骨融合良好,生理曲度得到稳定性重建。术后颈性眩晕取得较满意改善,优良率为93.75%.术后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为(26.13±2.15)分,较术前评分(12.78±2.85)明显提高。结论:颈前路重建稳定术对难治性颈性眩晕患者,取得较满意近期临床疗效,颈椎不稳和颈椎间盘退变性突出是引起颈性眩晕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郭韧  罗涛 《北京中医药》2009,28(12):960-961
目的 观察针刀配合颈椎小角度旋转复位法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103例颈性眩晕患者进行小针刀技术配合颈椎小角度旋转复位治疗.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眩晕、耳鸣及颈肩背痛等症状改善情况并判定疗效.结果 治疗后103例患者中临床痊愈者12例(11.65%),好转者43例(41.75%),有效者38例(26.89%),无效者10例(9.71%)总有效率90.29%.眩晕、耳鸣等症状消失或明显改善.结论 采用针刀配合颈椎小角度旋转复位法可以有效治疗颈性眩晕及其伴随症状.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芍药木瓜汤配合颈椎牵引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40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例,治疗组予芍药木瓜汤配合颈椎牵引治疗,对照组予盐酸氟桂利嗪胶囊+维生素B6配合牵引治疗,4周后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优良率为90%,对照组优良率为55%,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芍药木瓜汤配合颈椎牵引对颈性眩晕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青年颈性眩晕的发病机制及容易造成误诊的原因.方法:对我科43例青年颈性眩晕患者误诊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3例患者误诊为美尼尔氏病11例,高血压性眩晕7例,外伤后遗症性眩晕3例,良性位置性眩晕15例,前庭神经炎4例,迷路炎性眩晕3例,经颈椎检查试验、颈椎张口位X片、经颅多普勒,全部确诊为颈性眩晕.结论:在临床工作中不能以常规颈椎片检查阴性而排除颈性眩晕诊断,而要密切结合临床,必要时可进一步检查,降低误诊概率.  相似文献   

7.
针刺配合颈椎短杠杆微调手法治疗颈性眩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两组的疗效差异以寻找治疗颈性眩晕的最佳方法;方法:治疗组采取针刺配合颈椎短杠杆微调手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颈椎短杠杆微调手法治疗;结果:治疗组60例,治愈38例,占63.3%;好转25例,占35%;总有效率98.3%.对照组60例,治愈25例,占41.2%;好转27例,占45%;总有效率86.7%.两组疗效痊愈率和好转率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针刺配合颈椎短杠杆微调手法治疗颈性眩晕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颈椎侧屈顶推法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对62例颈性眩晕患者进行颈椎侧屈顶推法治疗。结果:治愈46例,好转16例,无无效病例。结论:颈椎侧屈顶推法治疗颈性眩晕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杵针结合中药湿热敷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颈性眩晕患者60例,采用杵针结合中药湿热敷疗法,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结果:60例颈性眩晕患者中:治愈30例,占50%;好转25例,占41.67%;无效5效,占8.33%;总有效率91.67%.结论:杵针结合中药湿热敷治疗颈性眩晕疗效可靠,是治疗颈性眩晕的有效途径,操作简单,患者无痛苦易于接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颈椎牵引配合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30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颈椎牵引配合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8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0例,采用颈椎牵引配合推拿治疗;对照组28例,采用颈椎牵引配合针刺治疗。观察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颈性眩晕症状、功能评分及颈椎失稳等变化。结果:与治疗前比较,2组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均有明显改善,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改善明显,差异也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2组治疗半年后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2组治疗前后颈椎失稳情况(包括颈椎曲度变直、颈椎曲度反向、颈椎旋转移位)比较,除颈椎旋转移位外,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治疗组改善均优于对照组。结论:颈椎牵引配合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优于颈椎牵引配合针刺疗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手法结合颈椎牵引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 65例颈性眩晕患者采用颈椎牵引结合手法治疗,疗程4周。结果 65例中,治愈40例,显效15例,有效10例,总有效率为100%。结论颈椎牵引结合手法治疗颈性眩晕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2.
沈素红  陈柯 《中医正骨》2004,16(5):18-19
为探讨超声多普勒对颅外段椎动脉(VA)的检测在颈性眩晕病因诊断中的价值.运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了70例(眩晕组)颈性眩晕患者颅外段VA的形态、结构及血流动力学情况,并与30例(对照组)正常人作对照.结果70例颈性眩晕患者中,24例一侧或双侧VA管径细窄(<3.0mm),占34%,47例一侧或双侧VA走行弯曲或扭曲,占67%.颈性眩晕患者的双侧VA管径、收缩期峰值流速、单侧血流量及双侧血流量之和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表明超声多普勒对颅外段VA的检测可作为颈性眩晕病因诊断的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3.
钟泳坚  范志勇 《河北中医》2013,(11):1677-1677,1684
颈源性眩晕发作多与颈部活动有关,是由多种颈源性原因所引起的,发病机制目前尚未明确。近些年来,颈椎失稳被认为是颈源性眩晕发病的重要原因之一[1]。2010-03-2012-11,我们应用正骨手法治疗颈源性眩晕32例,并与牵引治疗32例对照观察,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颈部软组织针刀松解术为主治疗颈性眩晕症的疗效.方法:将86例颈性眩晕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4例,对照组42例,治疗组行颈部软组织针刀闭合性松解术及手法治疗,对照组予以药物治疗,分别治疗1个疗程后,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的颈椎X线及经颅多普勒(TCD)的改变,判定其疗效.结果:治疗组治疗后患者的颈椎X线及经颅多普勒检查较治疗前均有明显的改变,且有显著差异.结论:颈部软组织针刀闭合性松解术为主治疗颈性眩晕疗效确切,与常规的药物治疗对照比较有显著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颈性眩晕患者进行颈椎体操锻炼的依从性。方法:指导颈性眩晕恢复期患者进行颈椎体操锻炼及相应健康教育,3个月后随访,观察颈性眩晕的发作情况并进行护理分析。结果:颈性眩晕的发作次数、程度与依从性呈正相关,良好的依从性可明显减少患者的就医次数。结论:颈椎体操锻炼对颈性眩晕的预防具有积极作用,进行颈椎体操锻炼责在坚持。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仰卧位颈椎拔伸旋转斜扳法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方法:采用仰卧位颈椎拔伸旋转斜扳法治疗颈性眩晕患者25例。结果:临床治愈20例,显效4例,好转1例。结论:该治疗方法疗效显著,操作简单,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微调推拿手法治疗颈性眩晕的近期临床效果。方法:将69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5例,采用微调推拿手法治疗;对照组34例,采用颈椎牵引治疗。观察治疗前后颈性眩晕症状、功能评分及椎动脉供血情况。结果:采用自身及组间对照,治疗组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均有明显提高,差异有显著性(P<0.01〉;两组治疗前后通过经颅多普勒(TCD)联合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检查感兴趣侧椎动脉供血情况,治疗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微调推拿手法治疗颈性眩晕疗效优于颈椎牵引。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电针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方法:选择颈性眩晕患者50例,予电针治疗,取穴(双侧):风池,供血,百会,合谷,内关,足三里;接电针30 min,每周治疗5次,治疗2周。结果:治愈25例,占50%;显效12例,占24%;有效10例,占20%;无效2例,占4%;总有效率为96%。结论:电针治疗颈性眩晕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颈性眩晕有效的治疗方法,分析和评价中医药对不同临床分型的颈性眩晕的治疗优势.方法 将200例颈性眩晕患者按照就诊时门诊号或住院号的最后一位数字的奇偶数分组,奇数为实验组,偶数为对照组,实验组患者根据临床分型标准分为上颈性眩晕组及下颈性眩晕组,上颈性眩晕组患者给予颈椎姿态调衡手法配合中药内服治疗,下颈性眩晕组给予颈椎姿态调衡手法配合中药外敷治疗,对照组采用抗眩晕药物治疗,对其治疗效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实验组颈性眩晕患者治疗有效率及治愈率均高于对照组,两组临床症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颈性眩晕进行临床分型后治疗能明显提高该病的治疗效果,从临床方面证实颈性眩晕临床分型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针刀治疗颈性眩晕的治疗机理。方法:对200例以眩晕为主要症状的颈椎病患者进行针刀治疗。结果:术后153例眩晕消失,治愈率76.5%,22例症状减轻,总有效率87.5%。结论:颈性眩晕并不是单一的椎动脉受压所致,解除颈髓的致压因素,恢复颈椎周围韧带的张力,稳定受累椎体,对治疗此类型颈椎病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