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复方丹参滴丸中丹参素的药物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47,自引:2,他引:45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了血清中丹参素的浓度,紫外检测波长为279nm。丹参素的血药浓度在0.5~16mg/L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2=0.9988),方法回收率为93.1%~101.7%。并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了大鼠灌服复方丹参滴丸后,丹参素在药后不同时间的血药浓度,从药-时配对资料获得有关动力学参数,丹参素在大鼠体内的动力学过程可用具吸收过程的二室开放模型来描述。Ka为4.95  相似文献   

2.
中药复方血清药理学方法评价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杨彦芳  杨琳 《中药药理与临床》1999,15(4):47-48,F003
近十年来,中药复方血清药理学研究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与既往中药药理实验方法相比,显示出许多优点。1 比较真实地反映中药的药效和作用机制  中药药理研究有相当一部分是在体外进行的,这种将中药粗提物直接加入反应体系中进行药理学观察方法存在一些弊端,以致使许多实验结果不能与体内实验结果和临床疗效相吻合。如国内外用瘤细胞株在体外筛选数千种植物粗提物,报道了上千个阳性结果,但体内实验绝大部分是阴性的。有人指出,在体外抗病毒活性测定中显示抗病毒活性试验药物的有效成分即使在体内被全部吸收,也不一定显示抗病毒…  相似文献   

3.
4.
5.
中药及中药复方的血清药物化学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基于药物(直接作用于胃肠道的药物除外)起作用必须被吸收进入血液的事实及传统中药口服给药的用药特点,我们建立了从口服中药后血清中直接分离鉴定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其药代动力学特性的的新方法—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研究方法。利用该方法已完成了茵陈蒿汤、越桔等中药的系统的血清药物化学研究工作,分析确定了其药效物质基础及药代动力学特性。  相似文献   

6.
血清药理学、血清化学和中药药代动力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对血清药理学、血清化学和中药药代动力学的讨论,探讨三者之间的关系,为现代中药研究提供思路。方法:综述分析相关文献,并结合我们的研究心得,对上述三者的关系进行理论研究。结果与结论:血清药理学与血清药物化学的紧密结合,将有助于中药药代动力学的研究和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的阐明。  相似文献   

7.
《中成药》2019,(2)
目的建立LC-MS/MS法同时测定复方丹参颗粒和复方丹参滴丸(丹参、三七、冰片)中丹参素钠、三七皂苷R1、人参皂苷Re、人参皂苷Rg1、人参皂苷Rb1、丹参酮ⅡA的含有量。方法 2种药物75%甲醇提取液的分析采用Eclipse Plus C18色谱柱(3. 0 mm×150 mm,3. 5μm);流动相乙腈-0. 1%甲酸,梯度洗脱;体积流量0. 3 m L/min。结果 6种成分在各自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2≥0. 995 9),平均加样回收率95. 76%~105. 74%,RSD 1. 86%~4. 88%。除丹参素钠外,其他5种成分在复方丹参颗粒中的含有量均高于在复方丹参滴丸中。结论复方丹参颗粒和复方丹参滴丸中主要成分含有量有明显差异,可能会影响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8.
血清药理学、血清化学和中药药代动力学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3  
目的:通过对血清药理学、血清化学和中药药动力学的讨论,探讨三者之间的关系,为现代中药研究提供思路。方法:综述分析相关文献,并结合我们的研究心得,对上述三者的关系进行理论研究。结果与结论;血清药理学与血清药物化学的紧密结合,将有助于中药药代动力学的研究和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的阐明。  相似文献   

9.
复方丹参滴丸的中药现代化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考察复方中药制剂在美国的潜在市场需求和FDA对药品管理的标准,了解FDA近年起草的《天然植物混合制剂药品申请指南》(下称“指南”)的有关内容,一方面看到了现有中药制剂确实还存在差距与不足;另一方面,也增强了一定要将国药推向国际医药主流市场的坚定信念。在越南、芬兰、俄罗斯、阿联酋、韩国等国进行的复方丹参滴丸申报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复方丹参滴丸进行的深入、扎实的基础研究,为FDA申报奠定了基础。这在战略上与国家  相似文献   

10.
中药复方药理的研究工具—血清药理学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中药复方制剂(含单味药)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进行辨证论治的重要手段。中药复方药理的研究日益成为世人关注的热点和急需解决的实际课题,尽管复方成分的复杂性、作用的整体性和多样性给中药复方药理作用成分的分析与药理效应的研究带来许多困难,但是,经近年的探索,...  相似文献   

11.
含药血清的制备方法研究   总被引:51,自引:0,他引:51  
研究不同给药方式不同采血时间含复方丹参血清中吵性粒细胞释放活性氧的影响。探讨含药血清的制备方法。结果发现给药15次后不同采血时间含复方丹参血清对中性粒细胞释放活性氧具有较高而且相似的抑制作用强度,与给药1次后各采血时间含药血清抑制作用强度有明显差异,提示重复多次给药使血药浓度达到稳态后,在一定时间范围内采血进行血清药理学实验均可获得较高而且相似的药理作用强度。  相似文献   

12.
血清药理学在中药及复方研究中应用的进展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相似文献   

13.
《复方丹参滴丸百问百答》一书已由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出版,首次上架的6000册早已经被抢购一空,目前各地书店还在不断追加定单。 西安一位中年学者说:“这本书对心脏病的治疗与预防  相似文献   

14.
结合两种LC/MS方法用于复方丹参滴丸中多成分的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一种结合两种LC/MS的方法,对复方丹参滴丸(丹参,三七,冰片,等)中的多成分进行鉴定.方法:色谱分离采用Phenomenex Luna C18反相柱(250 mm×4.6 mm,5 μm),流动相组成分别为0.2%甲酸水溶液和乙腈,梯度洗脱,流速:1.0 mL/min;质谱定性采用飞行时间质谱(TOF-MS)结合离子阱多级质谱(Trap-MSn),负离子模式扫描.结果:在优化的液质联用条件下,飞行时间质谱筛查出复方中14种成分的分子式,采用离子阱多级质谱共鉴定出13种成分,并对其药材来源进行了归属.结论:本实验建立了一种结合两种LC/MS的分析方法,为中药复方多成分的分析提供了一种有效、可靠的新模式,也同样适用于其它复杂体系的分析.  相似文献   

15.
中药复方血清药理学在中医药研究中应用的思考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从中药复方在中医药中的地位和作用方面入手,探讨了中药复方血清药理学的研究在中医药基础研究中的意义。对中药复方血清药理学研究的优势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6.
中药复方成分较为复杂,作用靶点较多,其药代动力学研究与仅关注单一成分的经典药代动力学研究具有较大的差异。近年来,国内外中药现代化的进程加快,中药复方药代动力学的研究也越来越多,其在体内吸收、分布、代谢、排泄及作用机制日益明确。通过查阅相关研究文献,综述了中药复方药代动力学近年来的研究现况和前沿进展,对其中新思路、新方法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17.
复方丹参滴丸的临床应用及作用机理   总被引:26,自引:2,他引:26  
丹参作为传统中药在我国已有千余年的历史 ,而复方丹参药物是我国近十几年来发展较快的一种复方纯中药制剂 ,经研究已发展有片剂、胶囊剂、软胶丸剂、浸膏剂、注射剂、滴丸剂以及口腔喷雾剂等多种剂型 ,其中滴丸是由固体分散的方法制成 ,溶出速度、生物利用度均比其它剂型为佳 ,该剂型具有稳定性高、可以避免药物的水解、不易氧化、无粉尘污染的特点 ,并且不受药物的剂型、粗细及操作不同偏差的影响 ,易于保证质量 [1 ] ,是一种理想剂型。该剂型是根据中医的传统理论与现代药学新技术相结合研制而成的一种新型滴丸剂型 ,其主要成份是水溶性…  相似文献   

18.
中药及复方制剂现代化研究的重点-药代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研究中药制剂 (单方或复方 )的药代动力学是中医药发展现代化的趋势 ,应用科学的方法和相对量化的指标对中药新制剂进行控制 ,从而使药代动力学的研究结果早日纳入我国的中药新药审批条例之中。  相似文献   

19.
复方中药含药血清研究现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余文珍  施红 《中医药通报》2003,2(2):113-116
体外药理学实验方法是中药研究的一个重要方法,而药物添加法是人们一直关注的问题。中药含药血清实验方法是一项日趋成熟的技术,它从诞生到现在虽然只有短短的近20年时间,但其以特有的优势,已受到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现就中药含药血清方法的研究及其在复方中药研究中的应用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0.
血清药理学在中药及复方研究中应用的评价   总被引:48,自引:2,他引:48       下载免费PDF全文
血清药理学在中药及复方研究中应用的评价张群豪,陈可冀中药复方多数是通过口服而起作用的。用中药粗制剂直接加入离体反应体系中(如细胞培养或酶反应等)进行实验研究,在方法学上存在很多问题。由于中药存在不少杂质成分、各种电解质或鞣质成分,以及不同酸碱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