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0 毫秒
1.
目的 探讨药物性肝损伤患者的临床病理学特点,提高对药物性肝损害的认识,为临床诊治提供病理依据.方法 对92例药物性肝损害患者的服药史、临床表现、肝功能、血清标志及用药后的疗效进行总结性分析.结果 本组引起药物性肝损害92例药物中,抗结核药物35例(38.04%),中药23例(25.0%),抗生素类12例(13.04%),抗肿瘤化疗药物10例(10.87%),降血糖药物5例(5.44%),解热镇痛药物3例(3.26%),抗甲状腺药物3例(3.26%),抗抑郁药1例(1.09%).肝损害类型:肝细胞损伤型54例(58.70%),胆汁淤积型20例(21.74%),混合型18例(19.57%).治愈75例(81.52%),好转14例15.22%),其他转归3例(3.26%).结论 抗结核药物和中草药为目前主要的引起药物性肝损伤的药物,应引起临床医师的重视.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药物性肝损害的诱发原因、临床特点等,为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减少用药不良反应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的120例药物性肝病患者,观察其用药类型和临床表现。结果120例药物性肝损害患者中,肝细胞损伤型占60.0%(72/120),明显高于胆汁淤积型的25.0%(30/120)及混合型的15.0%(18/1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引发肝损害的主要用药类型前3位的分别是中草药(26.7%)、抗结核药物(20.0%)和抗菌药(18.3%)。其临床表现主要以乏力(71.7%)和食欲缺乏(68.3%)为主,其次是黄疸、上腹部不适、恶心呕吐等。结论药物性肝损害的致病因素较多、临床特点复杂,应加强各类用药不良反应及损伤机制的研究,尽可能避免使用对肝脏有损害的药物。  相似文献   

3.
药物性肝病病因、临床特点及关联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药物性肝病的病因、临床特点及评价诊断正确性,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及早做出正确诊断并治疗。方法对228例药物性肝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根据国际共识会议诊断标准进行关联性评价。结果引起肝病的主要药物为抗结核药33.8%(77/228),中草药24.6%(56/228).临床表现以黄疸多见。临床分型以肝细胞型为主,占62.6%(119/190)。关联性评价结果:药物相关性肝损伤69例(36.3%),药物不相关性肝损伤25例(13.2%),未能确定病因的肝损伤96例(50.5%).结论引起药物性肝病的药物以抗结核药和中草药常见,临床分型以肝细胞为主。国际共识会议诊断标准有助于肯定或排除药物性肝病,但本组资料中仍有50.5%病例为疑似状态,现行的临床诊断方法尚有待改进。  相似文献   

4.
87例药物性肝损害病因和临床表现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对87例药物性肝病患者进行分析,以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认识,及早做出正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根据1997年Maria等提出的药物性肝损害评分系统,重新诊断1992-2004年间我院住院的药物性肝病患者,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引起药物性肝病的有关药物中,抗微生物药21%(18/87),免疫抑制剂18.4%(16/87),中药及减肥茶13.8%(12/87),解热抗炎药10.3%(9/87),心血管类药9.2%(8/87),性激素类药8.O%(7/87),抗结核药6.9%(6/87),抗甲亢及降糖药4.6%(4/87),其他8.0%(7/87)。临床分型:87例中肝细胞损伤型58.6%(51/87),胆汁淤积型26.5%(23/87),混合型14.9%(13/87)。80%患者1个月内肝功能恢复正常,9.4%患者(8/87)2个月内肝功恢复正常,2.3%患者(2/87)4个月内肝功恢复正常,7%(6/87)例肝功能异常持续半年以上,仅1例死亡。结论免疫抑制剂和中药引起的肝损害逐渐增多,需引起重视;大部分患者停用有关药物后预后良好,仅1例死于肝硬化。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药物性肝病患者的病因及临床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34例肝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导致药物性肝病的药物中,抗结核药物12例(35.3%);中草药9例(26.5%);抗甲亢药4例(11.8%);降血脂药及精神类药均为3例(8.8%);化疗药2例(5.9%);抗生素1例(2.9%)。经及时停用损肝药物并给予支持对症治疗,治愈27例(79.4%),好转3例(8.8%),死亡4例(11.8%)。结论:临床医师在工作中要掌握用药指征,合理用药,详细询问病史、用药史及过敏史,严密监测,保证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药物或其代谢产物引起的药物性肝损害或(药物性肝损伤,dmg Induced liver injury , DILI)或药物性肝病的临床特征。【方法】查阅近11年来在陆军总医院和本院消化科住院,出院第一诊断为急性DILI患者33例(其他原因所致急慢性肝病的患者均未列入本研究)。对其住院病因、年龄、性别、服药史、临床表现和体征、实验室检查结果、治疗方法及转归等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33例患者中男10例,女23例;年龄13~75岁,年龄中位数为41岁。在本组33例患者中,因中成药或中药汤剂导致肝损伤者共12例,占36.3%,为致病首要原因;其次为抗结核病5例、抗生素5例、解热镇痛药及感冒药3例,抗甲状腺药1例、降糖药2例、降脂药2例、抗肿瘤药1例、免疫抑制剂1例及心血管系统药1例。临床分型分为肝细胞损伤型18例,胆汁淤积型10例及混合型5例。除基础疾病的表现,所有患者均有乏力、纳差、尿黄、腹胀等症状,伴恶心呕吐者20例(60.%),高热5例(15.1%),皮肤瘙痒6例(18.1%),腹水4例,胸腔积液2例,皮肤出血点和淤斑2例,关节痛2例。符合肝衰竭诊断的有6例,并发症包括肝性脑病2例.自发性腹膜炎1例,肝肾综合征1例,上消化道出血1例。经停用可疑药物,保肝退黄等治疗,治愈19例,占57.5%:好转11例,占33.3%;治疗无效,病情加重自动出院1例,死亡2例(3例均为肝衰蝎患者)。【结论】除明确含有损肝药物成分磺胺类、对乙酰氨基酚的药物外,中草药、抗结核药如需长期服用、定期监测患者肝功能尤为重要,必要时同时服用保肝药物。急性重症DILI患者预后虽尚好,但仍有一定病死率,不能掉以轻心.早期诊断和早期停药是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肺结核患者121例抗结核药物引起肝损害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应用抗结核药物所致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特点、预防和治疗措施。方法我院1152例结核患者中,抗结核药物治疗后出现121例药物性肝损害,分析肝损害出现的年龄、初复治情况、乙肝病毒感染关系以及治疗方法。结果接受抗结核治疗的患者中,≥60岁的老龄、复治及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患者出现肝损害的发生率较〈60岁、初治及HBsAg(-)患者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给予保肝、降酶等治疗后,肝功能恢复效果好。结论对高龄、复治及乙肝病毒感染肺结核患者,是抗结核药物致肝损害的高危人群,应密切观察肝功能情况..旱发明.、旱预防、早治疗肝桶窖.以利干顺利旁威抗结核化疗疗程.  相似文献   

8.
药物性肝病76例病因和临床表现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药物性肝病的病因和临床表现。方法:对76例因药物性肝病住院的临床资料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药物性肝病病因呈多样性,其中42例(55.5%)为抗结核药所致,9例(11.8%)为中药引起,余25例为各类其他药物所致。69例(88.5%)表现为急性型,39例(51.3%)伴有血清总胆红素升高,其中25例(64.1%)表现为於胆型肝炎。2例死于肝功能衰竭,均有乙肝病毒感染史。结论:使用可能导致肝损药物时需严密监测肝功能。  相似文献   

9.
药物性肝损害(drug-induced hepatic injury)系由药物引起的肝损害,又称为中毒性肝炎,药物性肝炎,药物过敏性肝损害或药物过敏性肝炎等。药物性肝损害一般预后良好,停服起因性药物2个月内约60%患者肝功能可恢复正常,3个月内则83%患者恢复正常,肝功能恢复正常平均需要51天。药物性肝损害病死率在10%以上。能够引起肝损害的药物很多,有人统计466例药物性肝损害,抗生素类占24~26%,解热镇痛剂占5~17%,神经系统用药占8~13%,麻醉剂占6~11%,循环系统用药占9~11%,抗结核药物占8~13%,消化系统用药占5~6%,代谢性疾病用药占4%,激素类占3%,其他占3%。其中抗生素及解热镇痛剂为药物性肝损害的常见起因药物。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双环醇治疗抗结核药物引起的药物性肝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科进行抗结核药物引起的药物性肝损伤患者4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接受双环醇治疗;对照组接受甘利欣胶囊治疗;均在不调整抗结核药物治疗基础上治疗2w,观察治疗第1、2w后患者血清肝功能指标ALT、AST、Tbil水平变化,比较两组疗效。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血清ALT、AST水平在治疗第1、2w时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是95.0%和75.0%,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双环醇治疗抗结核药物引起的肝损害疗效好,明显优于甘利欣胶囊。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结核病化疗中引起的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生与疗程关系。分析危险因素,探索防治方案,提出对策,方法分二组观察(治疗组、预防应用组),治疗组:观察Ⅲ型肺结核应用链霉素(S),利福平(R)、吡嗪酰胺(PZA.P)、异烟肼(H)组成的短程化疗方案2SRHP/4RH,每月检测肝功,若ALT、AST上升者即在原化疗基础上加用易善复1#TiD2—3月。预防应用组:在同样抗结核方案下,同时加用易善复I#TiD,预防性应用.每月检测肝功,比较二者肝损害的发生率与疗效。结果治疗组抗结核治疗后肝功异常发生率为24.66%,其中ALT、AST超过正上限二倍者7%,服药第5,6月时虽经易善复治疗尚有2.5%轻度升高。而预防性治疗组肝损害总计12例次(2.5%),按月计发生例次为3、4、4、1、0,0例。其中超过正常上限2倍者仅1例。提示预防应用组疗效优于治疗组。从发生肝损害年龄组观察56岁以上者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生率最高,46—55岁组次之,故老年患者抗结核治疗尤应注意肝损害。乙肝标志物(HBsAg)阳性者16例,出现肝损害者15例,易发生药物性肝损害。嗜酒者发生药物性肝损害比较高且ALT、AST上升较明显。持续时间也较长。据治疗组观察,发生ALT、AST升高者多见于用药后2个月,以后逐步下降。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126例药物性肝损伤病人的病因和临床特点,以加深对药物性肝损伤的认识。方法对本院126例药物性肝损伤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服药史、临床表现、肝功能、血清标志物及停药后的治疗效果综合判断。结果引起肝损伤的药物多见于中草药,特别是治疗皮肤病、风湿性骨关节病、肾炎等疾病的中草药(28.57%),以及抗结核药物(26.98%)、抗甲状腺药物(10.32%)和抗感染药物(10.32%)等。大多数药物性肝损伤出现于服药后1~2个月。结论影响药物性肝损伤的因素有药物种类、用药时间、联合用药等。  相似文献   

13.
兰明翠 《华西医学》2009,(6):1442-1445
目的:探讨临床一线抗结核药物引起肝损害状况及预后,以提高对结核化疗致药物性肝炎的认识。方法:采用回顾性对比分析短程间歇化疗方案(2H3R3Z3E3/4H3R3)与短程每日化疗方案(2HRES/7HRE)之间抗结核治疗后对肝功能损害的发生率。结果:1144例中,发生药物性肝损害157例,其中间歇化疗方案发生药物性肝损害118例,占75.2%,每日化疗方案发生药物性肝损害39例,占24.8%。同时还发现体质状况差、病情重、老年人及有慢性酗酒者结核药物性肝损害发生率高。结论:药物性肝炎是影响结核病化疗的重要因素。短程间歇化疗方案治疗应因人而异,不宜广泛用于老年人、体质状况差、病情重、有慢性酗酒者的结核病患者。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抗结核药物引起肝损害的特点,为抗结核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收集本校近7年来158例确诊为结核病而采用HRZE方案化疗临床资料,对其中22例药源性肝损害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抗结核药物的肝损坏多出现在用药后4周内,多表现在消化道不适和转氨酶的升高,其中消化道不适者10例,约占45.5%,转氨酶的升高者16例,约占72.7%,调整治疗药物或加服保肝药物后,2~4周内肝功能恢复正常。【结论】抗结核物诱发肝损害应引起重视,抗结核药物治疗前应常规化验肝功能,用药后定期复查肝功,同时加用保肝药物,以保证抗结核方案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15.
抗甲状腺药物致肝损伤31例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抗甲状腺药物(ATD)引起肝功能损伤的临床特点以及相关因素。方法:对31例因服用ATD引起肝功能损伤的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亢)患者的诊断、临床特征、用药、相关因素及预后恢复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1例肝损伤患者中,初次用药者发生肝损伤时间为4—115d,肝损伤发生于3个月内者26例(84%)。他巴唑和丙硫氧嘧啶导致肝损伤组与无肝损组在性别、年龄、甲亢病程、甲亢合并显著甲状腺肿大、冶疗前碱性磷酸酶及胆红素水平方面无统计学差异,他巴唑致肝损伤组与无肝损组在治疗前甲状腺激素水平、甲亢合并显著突眼及合并甲亢性心脏病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31例患者经停药及治疗后,肝功能完全恢复时间为7-96(41±23)d。结论:对于重度甲亢患者及伴有显著突眼、甲亢性心脏病的患者服用他巴唑更易导致药物性肝损伤,肝损伤多发生在初次服药后3个月内;国际共识会议药物性肝损伤诊断标准能够有效地诊断、鉴别药物性肝损伤.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抗结核药物所造成的药物性肝损害.方法 分析94例服用抗结核药物的肺结核患者出现药物性肝损害发生时间、损害程度和治疗方法.结果 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消化道症状和肝功能改变多发于用药后4周内,占56%.停用抗结核药组为中、重度肝损害;未停药组为轻度肝损害.治愈率93.6%(82/94).结论 应重视抗结核药物对肝脏的损害,及早行保肝治疗.  相似文献   

17.
抗结核药物引起副作用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抗结核药副作用发生及防治。方法:回顾性分析684例肺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抗结核药出现副作用271例(39.6%),以肝损害、胃肠反应、听神经损害、血液学异常、关节痛及皮肤过敏等为主(96.3%),有的因副作用致终止治疗者95例(13.9%)。71%的副作用出现于给药的2月内。结论:抗结核药物引起的副作用常见,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的疗效与护理方法。方法将40例抗结核药物肝损害急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20倒。治疗组给予还原型谷胱甘肽1200mg加入5%的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静滴,1次/d;对照组给予门冬氨酸钾镁30ml加入5%的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静滴,1次/d。28d为一疗程。结果疗程结束后,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显效所需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变化比较,均明显降低;治疗后组间比较,治疗组明显比对照组低,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结论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硫普罗宁治疗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的疗效。方法:121例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1例,对照组60例,治疗组给予硫普罗宁注射液0.2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对照组给予一般护肝药治疗。结果:两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4周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治疗7,15,30d,丙氨酸转移酶(ALT)、总胆红素(TBIL)复常率为78.69%,91.8%和100%,对照组治疗7,15,30d,ALT、TBII。复常率分别为31.67%,71.67%,90%,治疗组ALT、TBIL复常率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硫普罗宁治疗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20.
硫普罗宁片防治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硫普罗宁(凯西莱片)预防和治疗抗结核药物肝损害的疗效。方法选择住院及门诊确诊为活动性肺结核患者142例。观察凯西莱片预防和治疗抗结核药物肝损害情况。预防组72例,未预防组70例,预防组在抗痨基础上加服凯西莱片。抗痨基础上出现药物性肝损害共有49例,随机分成治疗组25例,对照组24例。治疗组口服凯西莱片,对照组口服齐墩果酸片。结果与未预防组相比较,预防组谷丙转氨酶(ALT)〉40U/L发生率和ALT升高时间明显降低,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治疗药物性肝损害方面,治疗组ALT复常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凯西莱片对预防和治疗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有较好疗效,特别降酶效果显著,毒副作用少且易于耐受,安全性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