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 毫秒
1.
科研与实验相结合是实验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内外大量实践证明,把科研融入到实验教学对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动手操作能力具有显著作用.21世纪科技和中药现代化研究的发展趋势,以及社会对培养中药高素质人才的迫切需求,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强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成为高校改革的重要课题.本文拟从4个方面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2.
有效的课程教学是人才培养的关键。此次教学改革以学生学习效果和专业发展为导向,在传统课堂教学基础上,采用多元混合式教学模式,培养学生中药药理学方面的专业综合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内容,课内与课外并进:提高学生对课外学习的重视程度,注重学生自主学习、总结归纳等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获取教材外知识的能力。传承与创新贯通:在对中药现代创新性成果的教学中,加强中医药思维的融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课与实验课相通达,培养学生综合的专业实践能力。科研思维的渗透:通过科研反哺教学,培养学生科研思维,提高学生研究能力。本课程通过多元混合式教学改革,使学生的中医药理论传承意识、基础知识水平、自主学习能力、实验技能和科研能力等均得到提高,对培养专业知识扎实、综合素质较高、传承与创新能力兼备的中药学人才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3.
当前中药专业的学生普遍缺乏丰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对中医思维方式更不熟悉。因而在科研思路上往往沿用西药的研究方法,忽视了中医药的诸多特色和优势。所以,中药专业人才的培养,必须重视和加强中医理论的学习,加强中医思维的培养,将为中药的研发开辟新的领域。  相似文献   

4.
中医专业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主要探讨中医专业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方法。结合中医药专业特点,提出对中医专业本科生要加强科研创新意识培养;建立科研师资队伍,实行本科生科研导师制;定期举办学生科研论坛,设立学生专项科研基金,对学生科研项目进行资助;开放重点实验室,让本科生直接参与科学研究;通过多途径培养中医专业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5.
中医药为中华民族生存繁衍做出了巨大贡献,为了更好地发扬中医药作用,在中药专业的人才培养中,必须重视中医药思维的培养,以促进中医药现代化的发展。目前中药学专业学生中医药思维弱化,为改善这种现状,可以通过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变革培养方式、加强中医药传统文化的学习,以及改变中医药科研方法等方面来强化培养中医药思维的培养。  相似文献   

6.
结合<中药学>实践教学的现状,提出其改革的措施.一方面强化中药基本功底的训练,另一方面加强临床用药技能的培养,同时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以提高中药人才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  相似文献   

7.
中药科研实践班是我校改革传统教学模式的一次探索.作者以中药科研实践班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部分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同时对部分学生、辅导员及任课教师进行了访谈,获得相关数据,通过对调查问卷和访谈资料整理分析发现,科研实践强化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同学们学习目的明确,学习态度端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学风建设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针对中药专业研究生培养现状,改革了新的培养方式,实践经验表明,针对性的专业训练、科研训练和外语训练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科研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我校中药学专业学生<中药鉴定学>的教学情况分析,对<中药鉴定学>的理论及实验教学模式进行了探索,为独立学院培养出"应用为主,注重实践,科研为辅,指导实践"的实用型中药鉴定技术人才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通过总结对中药学专业针对中药的教学及学生参加中药技能大赛的实践情况,分析该专业学生的培养过程,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改革研究,从而不断提高教学的效果,以增强中药学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加强培养出应用型技能型的中药专科人才。  相似文献   

11.
临床中药学实训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虹  金华  张萌  周鹏 《中医教育》2009,28(5):14-16
中医实训是指对学生进行中医基本知识的综合复习和对中医诊疗基本技能进行的强化训练。临床中药学实训是中医临床实训的重要内容之一。强化药性理论和中药功用的识记、掌握中医辨证思维方法指导临床用药、熟悉常用中药饮片的辨认知识,是临床中药学实训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加强学生中医临床诊疗能力的重要方法和途径。要搞好中药实训教学找准学科定位是前提,深化教学改革是基础,建立实践教学体系是关键,完善教学环节和过程是保证。要提高中药实训教学质量,需保证教学空间,完善教学标准,加强考核,注重实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阐述设计性中医实验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探讨设计性中医实验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认同度,为今后设计性中医实验的开展提供思路和借鉴。方法对我校2004级中医七年制89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设计性中医实验学在培养学生科研兴趣、团队协作能力、动手能力、观察能力、统筹全局能力等方面起到了明显的效果。结论设计性中医实验可操作性强,教学效果好,学生参与热情高,可在中医药各专业本科学生中试用推广。  相似文献   

13.
中药学基本功训练计算机辅助系统的研制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药学基本功训练计算机辅助系统是在Windows操作系统上开发的,以在校本专科生、研究生和准备参加执业医师或执业药师考试的在职人员为服务对象,通过计算机系统存储、加工、传输和呈现,研制成基于Web的以中药学基本功所要求的各知识点为单元的开放式计算机辅助系统与单机版光盘。本系统主要内容分为要求篇、教学篇、训练篇、测试篇、歌诀篇、附篇,为了便于使用此系统,还设计了索引、使用指南、关于我们3个辅助内容。其中的教学篇和要求篇、训练篇、测试篇3个环境分别对应学习理解、复习巩固、测试检查3个阶段。它既可供中医药院校学生的中药学课程学习,又可作为中药学网络教学的辅助课件,对于强化中医药基本功训练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4.
医学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院中医妇科根据21世纪对中医学研究生的要求,提出以目标管理与动态管理对研究生进行培养,并建立了一套管理方案,通过素质教育,临床、科研及教学能力的培养,以及与人交流、计算机应用、英语水平的培养,以期为我国培养出复合型、外向型、实用型、创新型、高层次的新一代高级中医学人才,为提高我国的医学发展水平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5.
将生化理论、中药方剂和临床疾病与生化实验相结合,在中医七年制开设综合性生化实验。结果表明,该教学模式突出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提高了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意识,适应中医药院校的课程设置,能提高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通过问卷形式跟踪调研我校中药学专业高职学生对于中药学课程的认知,以了解教学效果及学生学习情况,提出中药学课程改进和完善意见.方法 采用问卷调研对北京中医药大学2012级、2013级中药学专业高职学生进行课前课后认知情况对比,分析总结学生对中药学课程的认知及中药学教学中取得的效果.结果 订单式培养的中药学知识需求主要包括中药的性味、功效、主治、用法、合理用药、药对及小复方配伍应用等.中药学课程学习后学生对中药知识的认知明显提高,学生普遍认为有收获,同时对教学新尝试较为认可.结论 订单式培养模式,对中药学知识需求更加注重生产实际.当前的教学新尝试教学效果和教学满意度较高,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仍需根据订单式培养的需求制定合适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  相似文献   

17.
结合骨科专业的学科特点,探索并总结近年来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特色医学中心骨科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带教工作中的经验与体会。通过让规培生在骨科不同专业组的轮转学习、教学查房、术前病例讨论、参观手术或者手术中进行简单操作、术后练习写手术记录的方法,再运用各种先进的教学方法、严格的出科考核等方式,以进一步提高骨科规培医师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临床技能、科研水平等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18.
关于提高针灸本科生的临床技能,“理论-实训-临床”循序渐进式针灸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是行之有效的。但关于如何培养针灸本科生的科研创新能力,目前仍在不断地探索尝试之中。该又就针灸本科生科研创新素养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分析提高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必要性,并提出让科研活动早期化和贯穿整个针灸本科教育的提议。以期待能早曰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中医创新人才。  相似文献   

19.
针对传统的实践教学中,学生无法通过一个实验熟悉完整的新药研发流程,难以将中药研究的相关知识整体串联,不利于研发思路的系统培养的现状。尝试将虚拟仿真实验与实体实验串联,从教学内容、课时安排和考核评价等方面,探索了“虚实结合”的教学实践模式,并将该模式应用于中药综合性实验课程的教学。结果显示,这一教学实践模式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突出了实验难点、提升了教学效果,为中药研发类实验课程的实验教学改革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20.
正确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是培养当代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之一.通过科研来反哺教学,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在未来工作及就业活动中的适应性.因此,此文结合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经验,本着提高中药炮制学教学质量的目的,从教学与科研之间的关联性出发,提出科研反哺教学的改革措施,来探索中药炮制学课程的改革实践,从而达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