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MRI、MRA和CT对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颅内海绵状血管瘤26例患者的影像学资料。结果 26例中,16例行CT检查,23例行MRI检查,12例行MRA检查。所有病例都属脑内型,可位于脑内任何部位,单发病灶多见,周围无或轻度水肿。脑内型海绵状血管瘤MRI T2WI表现为桑椹状混杂高信号,周围有低信号环绕,增强后病灶大都无强化;MRA检查未见异常血管;CT平扫为稍高密度影。结论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表现较有特异性,综合MRI、MRA和CT表现可明确诊断。在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方面MRI优于CT。 相似文献
2.
3.
眼眶内海绵状血管瘤的CT诊断与鉴别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者用CT扫描对15例单独发生在眼眶内海绵状血管瘤作了检查,结果表明其定位及定量诊断可靠,定性诊断有很大的价值,并提出CT诊断要点,以及同眶内神经原性肿瘤和炎性假瘤等的鉴别点。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CT对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我院1999年10月~2006年5月间颅内海绵状血管瘤21例,均经手术及病理证实,对其CT影像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颅内海绵状血管瘤CT表现如下:①平扫多呈类圆形稍高密度影,CT值38~46Hu,常伴有钙化。②动态增强扫描显示动、静脉期无明显强化,延迟8~10min扫描瘤体呈轻、中度均匀或不均匀强化,CT值升高约10~30Hu。③部分瘤体内伴有出血、囊变、血栓或钙化,而呈分叶状混杂密度灶,伴有出血的瘤体周围有不同程度脑水肿。结论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CT征像有一定的特征性,正确运用CT动态增强扫描技术可提高本病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5.
脑海绵状血管瘤CT MRI影像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结合海绵状血管瘤的病理改变 ,分析其 CT、MRI表现特点并比较两种检查方法对该病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 :回顾分析 15例脑海绵状血管瘤资料 ,其中 CT 9例 ,MRI 6例 ,CT加 MRI检查 12例。结果 :海绵状血管瘤 CT特征性表现为平扫示类圆形高或稍高密度病灶 ,多数为不均匀 ,常伴钙化、出血。MRI特征性表现为 T1WI大部分呈等或稍高信号区 ,T2 WI一般为不均匀高信号区 ,病灶周围可见低信号环影。结论 :CT能良好显示海绵状血管瘤出血、钙化的特征 ,显示效果 CT优于 MRI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探讨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特征,为诊断、鉴别及选择术式、保护视力提供有价值的依据。方法:将38例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资料、CT影像表现及手术状况、病理结果进行总结研究。结论:38例海绵状血管瘤中的26例做了CT增强扫描,其中23例有明显增强(CT值 18—55HU,平均37.1HU),经手术摘出肿物,病理证实36例为海绵状血管瘤。增强扫描中3例不显增强,2例为视神经鞘膜瘤(其中1例术后复发长入颅内)。结论:海绵状血管瘤增强扫描CT值比其他眶深部肿物为高是其特征,视神经鞘膜瘤增强不明显。联合B超及MRI增强扫描则更有诊断价值。采取灵活的术式,对肿物的彻底摘除及保护视力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海绵状血管瘤影像学诊断的意义,手术入路的选择及优缺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11月至2007年5月我院手术治疗的海绵状血管瘤20例.结果 经角结膜缘结膜入路摘除的14例海绵状血管瘤手术顺利,时间仅需15~25min,无明显并发症.结论 影像学检查可以对海绵状血管瘤作出明确的定位、定性诊断.经角结膜缘结膜入路摘除海绵状血管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关键在于术前对肿瘤性质、位置及黏连程度的正确判断. 相似文献
8.
肝巨大血管瘤较少见,容易与原发或转移肝癌混淆。本文报告18例最大直径在7 cm以上的肝巨大血管瘤的动态CT结果。CT平扫见低密度的肿瘤病灶内有多种形态的更低密度区,动态扫描此区始终不强化。所有病例均有不同程度边缘强化及向心性充填,但无1例完全填满。5例表现不典型,强化灶少而小,延迟至15 min 仍有相当部分未成等密度。对不典型病例的诊断及动态 CT技术问题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CT及MRI对脑内海绵状血管瘤(CA)的表现和诊断价值。方法收集资料完整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6例脑内CA患者的CT及MRI资料,重点分析其影像学表现特征。结果脑内海绵状血管瘤可位于脑内任何部位,单发病灶多见,周围无或轻度水肿,无占位效应,CT平扫为稍高密度影,钙化占68.7%,增强扫描大都无强化;MRI表现为桑椹状混杂高信号,周围有云絮状低信号环,增强后病灶大都无强化;MRA检查未见异常血管。结论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表现较有特异性,MRI对脑实质内CA的检出率优于CT检查,可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0.
脑海绵状血管瘤临床和影像学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脑海绵状血管瘤(CA)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方法 对5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脑CA的临床和CT、MRI及DSA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其中脑内型CA 48例,脑外型CA 9例.结果 脑内型CA的CT平扫表现为混杂颗粒状较高密度,MRI多呈短或等T1、稍长T2混杂信号且周边常伴明显短T2信号环,增强扫描病灶轻、中度强化或无强化,脑内型CA DSA检查未见异常染色.脑外型CA位于鞍旁区,CT平扫为等密度或稍高密度;MRI平扫为等T1或稍长T1,明显长T2信号,增强后均明显强化,呈“揉面团“样;DSA检查可见肿瘤染色.结论 脑CA的CT和MRI影像表现各有特征性,综合CT、MRI以及DSA所见有助于正确的临床诊断. 相似文献
11.
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的CT、MRI诊断和鉴别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的CT和MRI表现及鉴别诊断。方法搜集1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的CT和MRI影像资料,全部病例均行头颅MRI平扫及增强扫描,其中5例有cT检查。结果11例海绵状血管瘤均位于海绵窦区,呈单发病灶,右侧4例,左侧7例。CT平扫为稍高密度影,增强扫描呈明显强化;MRI平扫表现为长T,均匀性或不均匀性低信号,明显长T、高信号,增强后病灶明显强化8例,中度强化3例,CT和MRI定位诊断正确率为100%,CT定性诊断正确率为20%(1/5),MRI定性诊断正确率为54.5%(6/11)。结论CT表现与其它实体肿瘤相比无特异性,定性诊断困难;MRI表现呈底向外的哑铃型或类园型长T,长T、信号改变较具特征性,增强表现为非常显著的强化,对定性具有决定诊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回顾近年来结膜微创术摘除眶深部肌锥内海绵状血管瘤,探讨其疗效。方法:总结分析近年来本院收治的48例眼眶海绵状血管瘤病人的CT表现,麻醉,手术方法以及术后效果。结果:42例行结膜微创术摘除眼眶海绵状血管瘤收到了良好效果。术中依据病情变换外侧开眶6例,都有效地摘除了肿瘤,保护了视功能。结论:眼眶海绵状血管瘤是眶深部肌锥内肿瘤,在CT提示下采用结膜微创术可以有效地摘除肿瘤,术后效果较好。减少了手术并发症。只有极少数病例术中依据病情变换外侧开眶术。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动脉期对肝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45例共59个病灶,经手术病理或肝血管造影介入治疗证实的肝海绵状血管瘤,全部病例均行多层螺旋CT平扫,动、静脉双期扫描和延期扫描。结果:59个病灶平扫均表现为圆形或类圆形低密度区。病灶动脉期表现为:病灶边缘呈结节状强化32个。病灶边缘呈斑点状强化12个。病灶边缘呈小结节并半环状强化9个。病灶边缘呈小点状强化6个。静脉期全部病灶强化区扩大。延时期55个病灶填满强化,密度等于肝实质或略高于肝实质,4个病灶中央无强化。结论:多层螺旋CT动脉期对肝海绵状血管瘤有重要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4.
软组织海绵状血管瘤影像学诊断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软组织海绵状血管瘤是外科较常见的良性肿瘤,常由于其位置深在造成漏诊甚至误诊。随着医疗设备的发展、医疗技术的进步以及检查方法的改进,其发现率不断提高。本文综述了超声、MRI、CT、X线平片、X线血管造影等在诊断海绵状血管瘤时的检查方法、影像学表现,并对比了其优缺点,最后认为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是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手段,MRI对深在的、复杂的病变是理想的诊断手段,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蝶鞍旁海绵状血管瘤(cavernous sinus hemangiomas,CSHAs)的影像学表现和病理特征,以提高影像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20例CSHAs患者的病例资料,所有患者均行CT及MRI扫描,18例行MR扩散加权成像(DWI),3例术前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结果 病灶呈“球状”、“分叶状”或“葫芦状”跨蝶鞍生长,体积较大,均为单发病灶.CT平扫为稍高密度灶,MRI扫描后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呈明显高信号,CT及MR增强扫描呈均匀或不均匀显著强化.18例DWI呈等或稍低信号,3例DSA表现为静脉期于蝶鞍旁可见淡染色团块,而动脉期及毛细血管期均未见异常染色.结论 CSHAs的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有助于提高术前定位及定性诊断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肝脏巨大海绵状血管瘤的螺旋CT表现,以提高其诊断水平。方法对经手术病理、DSA及临床观察证实的肝脏巨大血管瘤患者36例(共38个病灶,其中4例为外生型)的螺旋CT三期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CT平扫22个病灶内为均匀低密度灶,16个病灶内见结节状或裂隙状更低密度区。增强扫描动脉期38个病灶均出现边缘不规则强化,门脉期强化范围明显从边缘向中心扩大,延迟5 min有15个病灶呈全瘤均匀强化,23个病灶呈部分强化,延迟10 min后,16个病灶内仍可见结节状或裂隙状无强化区;4例外生型其增强表现与肝内病灶相似。结论肝脏巨大血管瘤的螺旋CT三期动态增强扫描CT表现有其特征性,据此可提高肝脏巨大血管瘤的诊断的正确性及与肝内其他病变的鉴别。 相似文献
17.
18.
海绵窦区海绵状血管瘤的磁共振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MRI、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A)对海绵窦区海绵状血管瘤诊断的准确性和特异性。方法 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海绵窦区海绵状血管瘤患者 ,全部行头颅MRI平扫和增强扫描 ,其中 2例行磁共振血管成像 (MRA)检查 ,2例行CT检查 ,2例行DSA检查。结果 7例海绵窦区海绵状血管瘤在T1WI为等、低信号 ,6例在T2WI呈均匀明显高信号 ,1例呈混杂信号。病灶形态呈哑铃形或卵圆形 ,边界清楚。注射造影剂后肿瘤显著强化 6例 ,不均匀强化 1例。 2例CT检查表现为均匀较高密度影 ;2例DSA缺乏明显的肿瘤染色。结论 海绵窦区海绵状血管瘤在MR图像上有其特异性 ,综合分析临床点及MRI、CT和DSA等影像表现 ,有利于正确诊断 ,确定手术入路 ,指导手术过程 相似文献
19.
肝海绵状血管瘤简称肝血管瘤,是常见的肝良性肿瘤,尸检发生率为0.4~7.3%,多见于女性,男女比例为1:9;病理上呈黑色或紫红色血管间质肿块,血管内衬以单层内膜上皮,并有纤维结缔组织间隔.临床常无症状,间或有腹胀和肿块压迫症状,并可自发出血.创伤可引起症状加重,故肝穿刺应当尽量避免.探测肝血管瘤并与其他肝内肿块例如肝癌、转移瘤、脓肿、囊肿和血肿等鉴别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目前的影象诊断学方法已经能够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但各种影象学方法各具何特点,有何优缺点,如何合理选用,这是临床最关心的问题,现复习有关文献资料,综合各家意见报道如下. 血管造影 肝血管瘤的血管造影表现颇典型,可单独确定诊断而无需再作其他影象学检查.肿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非典型肝海绵状血管瘤(CHL)的MSCT表现及其病理学基础。方法回顾16例非典型CHL的CT表现,从病灶大小、平扫特点、动态增强特点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 16例病例中位于肝右叶7例,左叶9例。动态增强扫描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种:①动脉期病灶呈快速明显均一强化,门静脉期及延迟期持续强化;②动脉期病灶呈典型的周边结节状强化,门静脉及延迟期有向心性强化趋势;③动脉期强化不明显,门静脉期及延迟期呈轻度的周边强化或不规则强化;④动脉期病灶呈中央点状强化,门静脉期及延迟期增强向周边区延伸。结论非典型肝海绵状血管瘤的CT表现与瘤体的组织学类型及内部组织结构密切相关,认识其非典型表现对CHL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