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中國醫學文獻是否有流行性感冒的記載 流行性感冒是近代醫學的一種疾病名稱,在中國古代醫學文獻尚無流行性感冒的病名記載,在漢代張仲景著傷寒論中有:「太陽病頭痛發熱,身疼腰痛,骨節疼痛,惡風無汗而喘者麻黃湯主之」頗似流感之初起症狀,然此乃多種急性熱病初起之共同症狀,不能認爲即係指倏忽傳遍各地之流感而言。宋以後醫籍,多提及傷風感冒,北宋楊仁齋直指方曾有:「發熱傷風,鼻塞聲重……感冒風邪發熱頭痛,咳嗽聲重,涕唾稠黏」的記載,似亦不能認爲所提「感冒」二字,即係流感。近人陸淵雷氏於所著傷寒今釋中引素問熱論所云:「人之傷於寒也,則爲病熱」「今夫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以兩熱字皆指發熱,蓋自其主要症狀而言,則曰熱病。千金方引小品云:「傷寒雅士之辭,云天行溫  相似文献   

2.
流行性感冒     
一、病名感冒,在汉唐以前的醫書上叫做‘伤風寒’,或者叫做‘中寒’。內经說:‘卑下之地,春氣常在,故東南卑湿之區,風氣柔弱,易伤風寒。’金匱要略說:‘夫中寒家,喜欠,其人清涕出;發熱色和者,善嚏。’甚而傷寒論說的‘太陽病,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必惡塞。體痛嘔逆,脈陰陽俱緊者,名曰傷寒’的‘傷寒病’;‘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陽浮  相似文献   

3.
医药杂话     
腸傷寒病人的舌診 腸傷寒爲腸胃道傳染病之一。在一般情况下,患者舌苔多有白滑,或黃腻、或焦乾,有助於臨床上辨別「濕」「熱」偏勝。在第二個星期以後患者往往舌尖剝赤無苔、後半部則仍有污穢舌苔,所以外觀上成三角形,是傷寒舌診上的一個特徴。邱氏最新内科學記載腸傷寒病人的舌苔情况說:「舌亦乾燥皺裂,被污穢褐色舌苔。試挺出之則震顫不止。至第二週則舌苔漸由舌尖向後剝脫而貽三角形,所謂傷寒舌三角也,由是舌面漸次清潔,乾燥潮紅,乳頭腫脹而粗糙」(一九五○年第七版)陳超常  相似文献   

4.
論大腸虛實寒熱生死逆順脈證之法第二十九 [原文]大腸者,肺之腑也,為傳送之司,號監食之官.肺病久不已,則傳入大腸.手陽明是其經也. 寒則泄,熱則結,絕則泄利無度,利絕而死也,熱極則便血.又,風中大腸,則下血.又,實熱則脹滿而大便不通,虛寒則滑泄不定. 大腸乍虛乍實,乍來乍去.寒則溏泄,熱則垢重,有積物則寒憟而發熱,有如瘧狀也[1].  相似文献   

5.
中國醫學自唐宋以來,傷寒、溫病門戶不分,成以麻桂諸法治之。其後雖有劉河問、張子和等入,認溫熱治法不同於傷寒,但空谷足音,寥寥可數,習俗相沿,積重難返。明代醫家已知不能用麻桂諸法,而有柴葛解肌等法補充之;清代醫家,始將傷寒與溫病划分,即用辛涼輕劑、甘寒滋膩以治溫病;太過不及,其失惟均。茲將历來各家對溫病之解釋,擇其大要,述之於後:內经熱論篇:「熱病皆傷寒之類」,諭病情,雖有傷寒熱病之分,而受病之源及發病之理,同屬時令  相似文献   

6.
論小腸虛實寒熱生死逆順脈證之法第二十五 小腸者,受盛之腑也,與心為表裏,手太陽是其經也.心與小腸絕者,六日死.絕則發直如麻,汗出不已,不得屈伸者是也.又,心咳久不已,則傳小腸,小腸咳,則氣咳俱出也.小腸實則熱,熱則生口瘡.虛則生寒[1],寒則泄膿血,或泄黑水.其根在小腸也. 又,小腸寒則下腫重,有熱久不出,則漸生痔疾.有積,則當暮發熱,明旦而止也.病氣,發則令人腰下重,食則窘迫而便難,是其候也.  相似文献   

7.
一、本病簡介脊髓灰白質炎是一種嗜神經的濾過性病毒,主要由胃腸道感染,蒼蠅爲間接傳染之媒介,夏季每呈流行式,多發於小兒,主要症狀是發熱(38-40℃)頭痛,不適,煩躁,腹泄,嘔吐,(胃腸障礙)咽痛,嗜睡,背痛,頸項强直,一般病例,有二次發熱,中間經過一段的無症狀期,(1-4日)脊髓炎之症狀在第二期出現,主要徴象,頸背强直,躁急不安,恐懼,打呵欠,思緒,甚至木僵,四肢疼痛,震顫,抽搐,皮膚敏感,壓痛,發熱。晚期,三至四日後,發生肌弛性癱瘓,或並不間歇,直接發生癱瘓,多半是兩下肢,一側或只一肢,有些病例只有腦炎症狀而不發生癱瘓,下肢嚴重的癱瘓時,腸,膀胱,腹肌痳痹,則大便秘,尿瀦留。  相似文献   

8.
腫脹前人論腫脹之因不一,舉其大綱,不外氣水兩端,腫在外屬水,脹在內屬氣,腫分陽水陰水,脹分氣實氣虚,因濕熱濁滞致水腫者爲陽水,緣肺脾腎虚致水溢者爲陰水,濁氣在上爲實脹,中氣不運爲虛脹,辨其位則臓腑脈絡皮膚上下表裏皆有之,辨別其因則寒熱濕痰氣血鬰滞虫積皆可致之,内經論此病曰:「三陰結謂之水」,「濁氣在上則生(?)脹」,「飲食起居失節入五臓則腹滿閉實」,「臓寒則生滿病」。  相似文献   

9.
疟疾     
瘧疾是夏秋季的重要傳染病,它的傳染媒介是瘧蚊。此病發生很早,其證治散見我國古醫書中,如素問有「瘧論」篇、金匱有「瘧病脉證」篇、其他古書也有記載,如周禮:「秋時有瘧寒疾」、禮記:「孟夏之月,寒熱不節,多民瘧疾」、左傳:「齊侯疥,遂痁」(痁,說文:有熱瘧、玉篇:瘧疾也)顧延年陶徵士誄:「年在中身,疢維痁疾」等等。直到現在還是世界上流行最廣泛的疾病之一,是危害人類健康的大敵,我們必須掌握時間,及早進行防治。瘧疾的別名很多,如「打擺子」「寒熱病」「脾寒」「瘴氣」「抖抖病」等等。除人類外,其他如猴子和  相似文献   

10.
1.前言金匱黃疸篇內除了茵陈蒿湯、梔子大黃湯……等几張治療黄疸的湯方外,另有一張散方,名硝石礬石散,也是孷位起愕闹饕剿?硝礬散主治的症狀,金匱載有:“黄家日晡所發熱,而反惡寒,此为女劳得之,膀胱急,少腹滿,身尽黄,额上黑,足下熱,因作黑疸,其腹脹如水狀,大便黑,時溏,此女劳之病,非水也,腹滿者难治,硝石礬石散主之。”方極載:“硝礬散,治一身患黄,腹脹如水狀,大便黑,時溏者”。从这些古書的記載中,我們体会到凡有“一身尽黄,腹脹滿,大便時溏。”这几个主要症狀,配合到發病時間較久,体質較弱,而由肝臟疾患引起的黃疸,硝礬散是很合適的  相似文献   

11.
論胃虛實寒熱生死逆順脈證之法第二十七 [原文]胃者,腑也,又名水穀之海,與脾為表裏.胃者,人之根本也,胃氣壯則五臟六腑皆壯.足陽明是其經也. 胃氣絕則五日死.實則中脹便難,肢節疼痛,不下食,嘔吐不已;虛則腸鳴脹滿,引水[1],滑泄;寒則腹中痛,不能食冷物;熱則面赤如醉人,四肢不收持,不得安臥,語狂、目亂、便硬者是也.病甚則腹肋脹滿,吐逆不入食,當心痛,上下不通,惡聞食臭,嫌人語,振寒,喜伸欠.胃中熱則唇黑,熱甚則登高而歌,棄衣而走,癲狂不定,汗出額上,鼽衄[2]不止.虛極則四肢腫滿,胸中短氣,穀不化,中消[3]也.胃中風,則溏泄不已.胃不足,則多饑不消食.病人鼻下平,則胃中病,渴者不可治.一本无上十三字,作微燥而渴者可治.  相似文献   

12.
1.方劑來源及其命名意義 本方載於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第四一條和第四二條,傷寒論裏有大小青龍湯的不同,爲什麽叫做「青龍」呢?方有執的傷寒論條辨卷二云:「夫龍一也,於其翻江倒海也,而小言之;以其興雲致雨也,乃大言之。」前者指小青龍湯的作用,後者指大青龍湯的作用。所謂「翻江倒海」,就是指小青龍湯的「散水表寒」而言;所謂「興雲致雨」,就是指大青龍湯的「發汗解煩」而言。可見大小靑龍的含義,都是從方劑的作用而命名,別無他義,所以喻嘉言的尚論篇卷一太陽下亦云:「一靑龍方中,張大其施,則升天而爲霖雨,狭小其  相似文献   

13.
患者齊國平,男性、年九歲,住湘潭二十區荊山鄉,兩脚滿生凍瘡,據云,患此已兩年餘,多方調治,均未效,其症:初患時稍痒,後漸痛腫發熱,掌不能落地,至暑熱天,患處稍結巴痕,後又發爛痛痒,苦悶已極。中西治凍瘡藥及殺菌消腫藥,用過多無效,至余診時,所見症狀,患處皴裂疼痒,表面浮起,摸之如有癰膿,行走時只能用兩脚指履地,扶杖慢跛數步而已。處方以當歸四逆湯加吳萸生姜湯,煎服四劑。  相似文献   

14.
催吐药     
槪說 凡藥物能直接剌戟嘔吐中樞,或間接的,反射的經由許多末梢性的剌戟;致使嘔吐中樞興奮,因而引起嘔吐的,謂之催吐劑。生理作用一、剌戟胃的知覺神經,由間接的,反射的興奮延髓嘔吐中樞,引起嘔吐。二、由血液吸收,直接剌戟嘔吐中樞。三、能吐出胃的内容物,及喉頭、氣管枝粘液與異物等。四、嘔吐時,常發生惡心,自汗,心悸,脉速,唾液氣管枝之分泌均增加。  相似文献   

15.
病症摘要患者刘××男性年50岁主訴:于發病前十余日即感头暈眼花,精神疲乏,四肢無力,同时睡眠不宁多夢,微有惡寒,食慾不振,經常噁心腸鳴,大便不正常,有时淡黄,有时灰白色。嗣后右上腹部稍有隱痛和压重感,皮膚巩膜逐漸發黄,小便赤潰,大便微結,于1956年7月15日开始治療。  相似文献   

16.
陽厥論第四 [原文]驟風暴熱,雲物飛揚.晨晦暮晴,夜炎晝冷.應寒不寒,當雨不雨.水竭土壤,時歲大旱.草木枯悴,江河乏涸.此天地之陽厥也. 暴壅塞,忽喘促,四肢不收,二腑①不利,耳聾目盲,咽幹口焦,舌②生瘡,鼻流清涕,頰赤心煩,頭昏腦重雙晴似火,一身如燒,素不能者乍能,素不欲者乍欲,登高歌笑,棄衣奔走,狂言妄語,不辨親疏,發躁無度,飲水不休,胸膈膨脹,腹與脅滿悶,背疽肉爛,煩潰③消中,食不入胃,水不穿腸,驟腫暴滿,叫呼昏冒,不省人事,疼痛不知去處,此人之陽厥也.陽厥之脈,舉按有力者生,絕者死.  相似文献   

17.
病歷摘要患者:×××男性,二十一歲,未婚,學生,江西泰和人。一九五四年八月二十四日突然寒戰高熱,二十六日自覺寒熱頭痛見好。三十日服丸藥數粒後腹瀉,一日十餘次,大便粘液带血,至三十一日腹瀉止;九月後因全身發黄,入某院住院治療。  相似文献   

18.
汉張機仲景氏發明一般熱性病之綜合性療法,著伤寒論,立三百九十七法,一百一十三方,以六經為全书綱領,為各種热性病(外感病)之六大症候範围,所謂六經者,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是也。日人喜多村氏說:‘伤寒論中三陰三陽之名詞,乃假以標誌表裹寒熱虚实之界限,陽剛陰柔,陽動陰靜,陽熱陰寒,陽实陰虚,凡病屬阳,屬熱,屬实,謂之三陽,屬陰,屬寒,屬虛,謂之三陰,細而析之,邪在表者為太陽,虛者為少陰,邪在半表半里者為少陽,虛則為厥陰,邪入里而实熱者,為阳明,虛則為太陰’。分经論治,憑證立法,依法用方,條理分明,規矩严謹,為后世辨症用藥之典範,醫師胡光慈在他的中國醫学精华第三集書中,對傷寒论六经證治大法,根據原文,加以科學整理和解釋,可為今日研究仲景学說較好的參考资料,茲為摘要介紹如下:  相似文献   

19.
膽黃症,據張景岳說是受驚而成。景岳全書說:「胆黃症,凡大驚大恐及鬥毆傷者皆有之。嘗見有虎狼之驚,突然喪胆而病黃者,其病則驟;有酷吏之遭,或禍害之慮,恐佈不巳而病黃者,其病則徐。如南北朝齊永明十一年,有太學生魏準者,因惶懼而死,舉體皆青,時人以爲胆破,即此之類。又嘗見鬥毆之後,日漸病黃者,因傷胆而然。其症則無火無濕,其人則昏沉困倦,其色則正黄如染,凡此數症,皆因傷胆。蓋胆傷則膽氣敗而膽液泄,故爲此症,經曰『胆溢則口苦,胃氣逆則嘔苦,故曰嘔胆』,義猶此也。且胆附於肝,主少陽春生之氣,有生則生,無生則死,故經曰『凡十一臓皆取决於胆』者,正以胆中生氣爲萬化之元也。若此諸症皆以胆傷,胆傷則生氣敗,生氣既敗,其能生乎?所以凡患此者,多致不救。然當察其氣之微甚,速救其本,猶可以挽囘,而煉石補天之權,則操之醫之明者」。他對胆黃論治說:「胆黄症皆因傷胆而然。但既受傷,则臓  相似文献   

20.
患者陶××,女性,24岁,北京人,病历号52895,于1959年10月21日因右上腹疼痛間歇發作四年余而入我院外科。患者于1955年7月突然發生右上腹持續性剧烈絞痛,陣发加重,放射至左右肩及右腰后背,伴有嘔吐,吐出物为未消化之食物及黄水,大便色黄绿,尿色稍黄,無寒热及黄疸,服止痛片后逐漸緩解。56年曾有类似发作二次。57年則每日均發作,伴有惡寒發热。58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