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对急性下壁心梗(AIMI)伴胸前导联ST段压低进行临床研究。方法:AIM196例,分为胸前导联ST段正常组(Ⅰ组)37例,胸前导联ST段压低组(Ⅱ组)59例,测量体表心电图胸前导联ST段下移程度,测定心肌酶,心脏彩超检查,冠状动脉造影。结果:Ⅱ组血清肌酸激酶峰值明显高于Ⅰ组。Ⅱ组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数低于Ⅰ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在左前降支狭窄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方面基本一致。Ⅱ组并发症发生率高于Ⅰ组,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P〈0.01)。结论:AIMI伴胸前导联ST段压低者是AIMI中的高危亚群,冠脉病变重,梗死面积大,并发症多,提示AIMI患者早期心电图胸前导联ST段异常与否是临床上判断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2.
急性下壁心肌梗塞时 ,胸前导联ST段压低分布范围和压低幅度 ,对急性下壁心梗患者预后判断和危险分级有一定价值 ;是提示梗塞面积大 ,存在多支病变的一个标志。现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病例选择 :以 1 990年 1月~ 2 0 0 0年 1 2月住我院心内科急性下壁心梗病人 34例为研究对象。诊断标准 :①持续性胸骨后及心前区压榨样疼痛伴冷汗超过30min ;②心电图 :STⅡ、Ⅲ、avF抬高≥ 2mm ,具有病理性Q波形成 ;③心肌酶CK、CK—MB升高 ,排除合并其它部位心肌梗塞、陈旧性心肌梗塞 ,非Q波心梗 ,束支传导阻滞。心电图分析 :常规 1 8…  相似文献   

3.
患者,男,69岁。因突发胸骨后压榨性剧痛伴大汗淋漓30min,于2001年9月14日入我院就医。既往患冠心病,有多次发作性胸痛。体格检查:体温36.5℃,血压109/81mm Hg(14.5/10.8kPa),心率64次/min,颈静脉无怒张;心界无扩大,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肝脾无肿大。心电图(ECG)显  相似文献   

4.
下壁导联异常Q波和ST段抬高及胸前导联对应性ST段压低,是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的典型心电图表现。但是,正常情况下III、aVF导联就有Q波,而且因下壁导联电极位置距离心脏远,心肌梗死产生的异常Q波,其宽度和深度不及前壁心肌梗死,因此下壁心肌梗死的心电图表现有其特殊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再认识动态心电图对变异性心绞痛的诊断价值及临床意义。方法对5例确诊的变异性心绞痛患者的24h动态心电图监测结果及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可见变异性心绞痛发作时部分导联ST段抬高,对应导联ST段压低;ST段抬高有时可呈单向曲线,甚至可见"巨R波"型ST段抬高及缺血性J波。伴有多种心律失常出现,以室性心律失常多见。结论24h动态心电图可充分展现变异性心绞痛发作过程,尤其是近几年提出的"巨R波"型ST段抬高及缺血性J波的概念,对变异性心绞痛的诊断有了新的认识,对指导治疗和预后评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朱雅芬 《中外医疗》2009,28(15):68-68
心肌梗死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本病在以前以欧美等发达国家较常见。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本病在我国的发生率也日渐升高。心肌梗死的发生按血管闭塞处和相应的心肌梗死部位依次为左冠状动脉前降支闭塞,引起左心室前壁、心尖部、下侧壁、前间壁和二尖瓣前乳头肌梗死。右冠状动脉闭塞,引起左心室膈面(右冠状动脉占优势时)、后间隔和右室梗死、并可累及窦房结和房室结。左冠状动脉回旋支闭塞,引起左心室高侧壁、膈面(左冠状动脉占优势时)和左心房梗死、可能累及房室结。左冠状动脉主干闭塞,引起左心室广泛梗死。右心室和心房梗死较少见。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42例急性下壁心梗患者常规及24小时动态心电图资料分析,探讨胸导联ST段下移与心肌梗死部位及严重心律失常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52例急性心肌梗塞前壁和下壁ST段改变与冠状动脉造影对比研究,探讨体表心电图ST段改变与梗塞相关血管的关系.方法 52例急性心肌梗塞病例做冠状动脉造影或和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结果 下壁及前壁ST段同时抬高20例,主要冠脉所见为前降支远段病变,梗塞面积小,危险分层低;前壁ST段抬高伴下壁ST段下移16例,冠脉造影多为前降支近段病变,梗塞面积大,危险分层高;下壁ST段抬高伴前壁ST段下移13例,冠脉造影多为双支病变,梗塞面积大,危险分层高;前壁和下壁ST段同时下移3例,冠脉多为多支病变,梗塞面积大,危险分层高.结论 本研究通过体表心电图判断梗塞相关血管的部位及梗塞面积,预测危险性和预后,对指导临床治疗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9.
10.
对160例急性心梗患者ECG、Q波型、ST段抬高的演变进展分析,认为ST段抬高越大者,其预后越差,死亡率越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比分析急性下壁心梗和急性下壁合并右室心梗的临床特征和预后干预的意义。方法单纯急性下壁心梗患者组184例,急性下壁并右室心梗组118例,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冠脉造影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急性下壁合并右室心梗组发生低血压、休克、心律失常、室颤、临时起搏治疗比例较单纯下壁心梗组多(P〈0.05),未行冠脉介入治疗者死亡率增高(P〈0.01)。急性下壁合并右室心梗患者,右冠脉近中段阻塞者占95%。结论急性下壁合并右室心梗患者的血管病变部位多见于优势型右冠脉的近中段;对急性下壁合并右室心梗行早期冠脉介入治疗,可显著降低患者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12.
对378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住院期间演变为急性心肌梗塞47例患者进行分析,结果发生率为12.4%。不稳定性心绞痛演变为急性心肌梗塞以51岁以上的男性为主,合并有高血压,糖尿病和高血脂者演变为急性心肌梗塞高于无上述易患因素者。提示高龄、男性、高血压、糖尿病和高血脂不仅是冠心病的易患因素,也是不稳定性心绞痛演变为急性心肌梗塞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13.
14.
余兰英 《中国民康医学》2021,(6):109-110,124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和心电图联合检测对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效能。方法:选取87例胸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均给予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检测,以冠状动脉造影检测结果为金标准,比较超声心动图、心电图单一及联合检测对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的效能。结果:超声心动图和心电图联合检测的灵敏度、准确度均高于两者单一检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心动图和心电图联合检测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灵敏度和准确度均高于超声心动图、心动图单一检测。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多普勒彩色超声心电图检测在急性心肌梗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2013年02月至2014年02月收治的7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行多普勒彩色超声心电图检测,并将其检测结果与心动图、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多普勒彩色超声心电图对急性心肌梗死的诊出率(94.74%)优于心动图诊出率,比较结果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比较多普勒彩色超声和心动图在急性心肌梗死诊断上更敏感、精确。  相似文献   

16.
肖日央 《吉林医学》2008,29(11):898-899
目的:探讨溶栓疗法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再发心绞痛的影响。方法:将52例急性心肌梗死早期溶栓治疗后心绞痛发生情况与52例急性心肌梗死后未溶栓者心绞痛发生情况进行对比。结果:心绞痛在溶栓组发生率为36.5%,非溶栓组发生率为44.2%。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静脉溶栓治疗不能防止急性心肌梗死后再缺血。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及探讨急性肠系膜血管阻塞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97-1999年收治的8例急性肠系膜血管阻塞的诊治情况。结果:本组8例,7例有明显易感因素,早期症状及体征不相符,术前误诊7例。全组均行手术治疗,术式为肠切除+端端吻合术。死亡2例,治愈6例。结论:对有明显易感因素者如出现腹痛程度与体征不成比较,应怀疑本病。肠系膜动脉及腹主动脉造影有助于早期诊断。手术以肠切除+端端吻合术效果最佳,应切除足够的肠管及其系膜,术后应行抗凝治疗。  相似文献   

18.
急性大面积脑梗死22例回顾性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丘玥  陈宁 《四川医学》2012,33(6):950-951
目的 探讨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其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2例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患者临床症状、治疗、预后等临床资料.结果 22例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患者死亡12例,存活的10例患者均伴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缺失症状、生活难以自理;病死者入院年龄、房颤发生率与其他病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大面积脑梗死病情严重,致残率高、并发症多、预后差.  相似文献   

19.
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心率变异性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评价心率变异性 (HRV)在急性心肌梗塞 (AMI)患者中的变化及其预后意义。方法 应用动态心电图对 87例AMI患者和 2 5例年龄相当的正常人及AMI患者死亡组和生存组 2 4hHRV时域和频域指标进行对比分析。时域指标为 :正常R -R间期标准差 (SDNN) ,5min平均心率标准差 (SDANN) ,5minR -R间期标准差的平均数 (SDNNIDX) ,相邻R -R间期之差的均方根值 (RMSSD) ,差值 >5 0ms的百分比 (PNN50 ) ;频域指标为 :总频谱 (TF) ,低频 (LF) ,高频 (HF) ,心率谱密度为ms2 /Hz。结果 AMI组与正常组HRV时域和频域对比分析 ,所有指标均显著下降 ,时域中SDNN、SDANN、SDNNIDX和频域中HF下降尤为显著 ,AMI患者死亡组与生存组比较 ,各项指标进一步下降 (P <0 .0 5~ 0 .0 0 1)。结论 AMI患者植物神经活性减低 ,尤以副交感神经活性减低明显 ,且死亡者减低更显著。HRV可做为AMI患者独立的预后指标。  相似文献   

20.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房颤动的临床和预后意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伍广伟  林英忠  徐广马  袁军 《广西医学》2002,24(8):1143-1145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时发生心房纤颤(AF)的临床和预后的意义。方法:分析44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并发心房纤颤35例,根据房颤发生时间分为AF1组(于AMI后24小时内发生16例)和AF2组(于AMI后24小时后发生19例);合并窦性心律411例。回顾性分析三组临床特征及住院病死率。结果:窦性心律组患年龄明显小于AF1组(P<0.05)和AF2组(P<0.05);AF1组患下壁心梗的发生率明显高于窦性心律组成AF2组;AF2组前壁心梗的发生率明显高于AF1组;35例并发AF住院病死率、心力衰竭和心源性休克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窦性心律组。结论:AMI并发AF患住院病死率高于窦性心律,AMI患AF发作时间对评价心脏状态是一个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