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LASIK术后角膜层间上皮植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insitukeratomileusis ,LASIK)的日益普及,与其相关的并发症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LASIK术后角膜层间上皮植入(epithelialingrowth)是其严重并发症之一,本文通过检索近年来国内外的有关文献,对其发病率、临床表现、病理特点、发病机制、治疗和预防作一简要论述,以期对上皮植入的发病机制、预防和治疗有一个全面了解。 相似文献
2.
LASIK术后层间上皮生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角膜板层间上皮生长是LASIK后并发症之一。有的病例可严重影响术后效果。已经引起广大眼科医师的重视,本文就LASIK后层间上皮生长这一术后并发症的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及治疗等国内外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LASIK术后角膜层间上皮植入及处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的日益普及,与其相关的并发症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LASIK术后角膜层间上皮植入(epithelial ingrowth)是其严重并发症之一,本文通过检索近年来国内外的有关文献,对其发病率、临床表现、病理特点、发病机制、治疗和预防作一简要论述,以期对LASIK术后角膜层间上皮植入的发病机制、预防和治疗有一个全面了解. 相似文献
4.
背景 近视性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LASIK)后需局部使用糖皮质激素滴眼液已成为共识,具有良好抗炎效果且不良反应小的糖皮质激素滴眼液有利于术后角膜上皮的快速修复.目的 评估质量分数0.5%氯替泼诺滴眼液在LASIK术后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设计.本研究经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纳入前均充分了解本研究的内容并签署知情同意书.112例224眼纳入研究,其中共97例194眼完成随访.双眼接受近视性LASIK的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0.5%氯替泼诺滴眼液点眼组(试验组)54例108眼和对照组43例86眼,两组患者年龄及术前等效球镜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基础治疗方法一致.试验组从术后第1天开始局部点用0.5%氯替泼诺滴眼液,每日4次,共1周,对照组以同样的方法点用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分别于术后1d、1周、1个月对2个组患者的主观症状进行评分,并行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中央角膜厚度、角膜荧光素染色检查,同时观查术眼的术中和术后并发症情况,以评价0.5%氯替泼诺滴眼液点眼的安全性.结果 在随访过程中,未观察到与药物相关的全身和眼部严重并发症.术后1d、1周和1个月,试验组和对照组主观症状评分(包括眼痛、异物感、视物模糊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试验组和对照组校正后的实际眼压分别为(16.27±3.31)mmHg和(17.49±4.48)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13,P=0.036);术后1个月,试验组和对照组校正后的实际眼压分别为(15.01±3.22)mmHg和(15.30±4.17)mmH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32,P=0.595).术后1d,试验组发生轻度弥漫性层间角膜炎(DLK)者7眼,对照组为5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 =0.153,P=0.926),术后1周和1个月两组中均未发现DLK.术后1d、1周和1个月两组间的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Z=-0.566,P=0.571;Z=-0.689,P=0.491;Z=-1.628,P=0.103).结论 0.5%氯替泼诺滴眼液用于LASIK术后可以有效控制术后炎症反应和DLK,并且减少了传统糖皮质激素升高眼压的风险. 相似文献
5.
LASIK术后糖皮质激素应用方案比较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 评价LASIK术后糖皮质激素的合理应用时间。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 (双盲 ) ,观察行LASIK治疗的 10 0例 (2 0 0眼 )患者 ,根据术后用药不同随机分为试验组、对照组 ,各10 0眼。其中试验组LASIK术后使用典必殊滴眼液一周 ,对照组使用 0 1%氟美童滴眼液一月及托百士滴眼液一周 ,两组患者除术后糖皮质激素应用不同外 ,术前准备、手术方法及术后其他用药均相同 ;为不掩盖症状 ,术后均不使用人工泪液。观察指标包括术前、术后一日、术后三日、术后一周、术后二周、术后一月、术后三月的眼部症状 (包括疼痛、眼干、异物感 )及体症 ,包括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及有效球镜、弥漫性角膜基质炎 (DLK)、荧光素染色 (FL)、眼压。等级资料采用非参数独立样本U检验 (Mann -WhitneyTest) ,计量资料采用计量资料统计学方法。结果 术后二周时试验组和对照组DLK存在统计学差异 (P <0 0 5 ) ;角膜荧光素染色 ,试验组二周时恢复术前水平 ,对照组三月时尚未恢复术前水平 ;其他观察指标各时间段差异均无显著意义 (P >0 0 5 )。结论 LASIK术后短期应用强效激素 (一周 )即可获得预期临床效果 ,更有效预防DLK ,以避免长时间使用激素的副作用 ,同时方便患者使用提高治疗依从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LASIK术中应用糖皮质激素预防弥漫性板层角膜炎(diffuse lamellar keratitis,DLK)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214例(428眼)接受LASIK的近视患者分为2组,试验组105例(210眼),在LASIK术中局部用糖皮质激素(0.01 g·L-1地塞米松)进行角膜瓣层间冲洗;对照组109例(218眼)用平衡盐液进行冲洗,观察1个月.结果 试验组DLK的发病率为4.76%(10眼),全部为Ⅰ期;对照组为15.14%(33眼),其中Ⅰ期占78.79%(26眼),Ⅱ期占18.19%(6眼),Ⅲ期3.02%(1眼),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2组患者的裸眼视力、平均屈光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最佳矫正视力均未见下降.结论 LASIK术中应用0.01 g·L-1的地塞米松进行角膜瓣层间冲洗,能够明显降低DLK的发病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预防方法. 相似文献
7.
LASIK术后弥漫性板层角膜炎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日益普及,与其相关的并发症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LASIK术后弥漫性板层角膜炎是其并发症之一,且近几年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通过检索近年来国内外的有关文献,对其流行病学、发病机制、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降眼压药物预防LASIK术后屈光回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降眼压药物20g·L-1盐酸卡替洛尔眼液对LASIK术后屈光回退的预防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将2008年11月至2009年1月在我院眼科行LASIK的200例(394眼)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加用20g·L-1盐酸卡替洛尔眼液)和对照组,根据术前屈光度将试验组和对照组分为低度、中度、高度和超高度四个亚组,根据角膜基质床厚度分为A(<300μm)、B(300~350μm)和C(≥350μm)三个亚组,分别对两组的各亚组术后各时间点的裸眼视力(uncorrect visual acuity,UC-VA)、屈光度和角膜曲率进行比较。对两组术后6个月的屈光回退比率比较进行χ2检验,两组术后1d、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的UCVA、屈光度和角膜曲率比较分别进行t检验。结果 139例(275眼)患者完成有效观察。试验组术后6个月的回退率低于对照组(0.71%、5.19%)。两组术后1d、1周、1个月和3个月UCV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6个月试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两组的低度、中度、B亚组和C亚组病例术后各时间点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而两组的高度、超高度和A亚组病例术后1d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1周、1个月和3个月试验组低于对照组,术后6个月试验组高于对照组(均为P<0.05)。术后过矫屈光度方面,两组的高度、超高度和A亚组病例术后1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试验组其他各时间点均高于对照组(均为P<0.05)。两组的高度、超高度和A亚组病例的角膜曲率术后1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试验组其他各时间点均低于对照组(均为P<0.05)。结论降眼压药物可减少LASIK术后屈光回退的发生率,提高手术效果,特别对于高度、超高度近视以及角膜基质床厚度偏薄的患者来说,还可以增加术后屈光度和角膜曲率的稳定性,可能在预防屈光回退方面起着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9.
LASIK术后弥漫性板层角膜炎的药物预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糖皮质激素对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后弥漫性板层角膜炎(DLK)的预防作用。设计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研究。研究对象接受双眼LASIK手术的近视患者101例(202眼),按眼别分为处理组(101眼)和对照组(101眼)。方法 LASIK术中,处理组局部用糖皮质激素(0.001%地塞米松)进行角膜瓣层间冲洗,对照组则用平衡盐液进行冲洗。主要指标术前、术后第1、3、7天及1个月的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屈光度、眼压,术后DLK的发病率及临床分期。结果 LASIK术后各时期,处理组和对照组的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平均屈光度、眼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天,处理组DLK发病率为4.0%(4眼),全部为Ⅰ期,对照组17.8%(18眼),其中Ⅰ期占88.9%,Ⅱ期占11.1%;术后第 3天,处理组DLK发病率为5.0%(5眼),全部为Ⅰ期,对照组为21.8%(22眼),其中Ⅰ期占86.4%,Ⅱ期占13.6%。两组间比较, DLK的发病率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LASIK术中应用O.001%的地塞米松进行角膜瓣层间冲洗,能够明显降低DLK的发病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预防方法。 相似文献
10.
LASEK治疗LASIK术后屈光欠矫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 (LASEK)治疗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LASIK)术后屈光欠矫的疗效。方法 :对LASIK术后屈光欠矫的 11例 (2 0只眼 )施行LASEK。结果 :术后 6个月视力和屈光度趋于稳定 ,术后 3个月角膜Haze 0级者 15只眼 ,0 5级者 4只眼 ,1级者 1只眼。术后 6个月 ,裸眼视力≥ 0 6、≥ 1 0者分别为 2 0只眼 (10 0 % )、14只眼 (70 % )。屈光度≤± 1 0 0D者为 19只眼 (95 % )。结论 :LASEK治疗LASIK术后屈光欠矫安全 ,有效。 相似文献
11.
LASIK术后弥漫性板层角膜炎的发病机制及药物调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弥漫性板层角膜炎(DLK)为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术后的一种非感染性炎症。其发病机制可分为内源性、外源性及宿主特异性,其中IL-1、IL-8、TNF-α、内毒素、遗传过敏症、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及功能等分别参与了不同发病机制的过程。目前的药物治疗及预防主要包括糖皮质激素、LAU0901、非甾体抗炎药及0.5%羧甲基纤维素钠,其中糖皮质激素的术中使用在预防方面具有其独特的优越性。就LASIK术后DLK的发病机制及药物控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摘要】 目的 分析飞秒激光制瓣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后泪液分泌、泪膜变化及
与干眼的关系。设计 回顾性病例系列。 研究对象 2011年3月-6月在宁波市眼科医院施行飞秒激光
LASIK手术的120例(235眼)近视患者。方法 用Intralse飞秒激光制作蒂位于上方的角膜瓣后行
常规LASIK术。术后次日开始予左氧氟沙星滴眼液每日4次滴眼,1周后停药,0.1%艾氟龙(FML)滴
眼液,第一周每日4次,以后每周逐减一次,至1个月停药。对手术患者分别用角膜荧光素染色检查
、泪膜破裂时间(BUT)、泪液分泌试验来测定患者术前,术后10天,1、3、6个月的泪膜变化情况
。主要指标 角膜荧光素染色、BUT、泪液分泌值。结果 BUT值:术前(15.00±2.56)s,术后10天
,1、3、6个月分别为(8.51±3.22)s,(11.40±2.71)s,(14.29±3.46)s,(14.84±3.01
)s。 泪液分泌试验:术前(16.23±3.48)mm,术后10天,1、3、6个月分别为(9.86±3.13)mm
,(13.46±2.72)mm,(15.18±3.02)mm,(16.11±2.84)mm。此二种测试结果,术后10天,1
、3个月分别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6个月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
计学意义(P=0.22)。结论 飞秒激光制瓣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术后早期可致泪膜稳定性
下降,泪液分泌减少,术后3个月开始泪液分泌功能和泪膜稳定性逐渐恢复,术后6个月泪膜情况已
趋稳定。(眼科, 2012, 21: 387-389)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术前选用不同的滴眼剂对泪膜的影响情况.方法 收集2010年12月至2011年3月行LASIK手术的患者,随机将他们分为两组,Ⅰ组术前3d使用氧氟沙星滴眼液;Ⅱ组术前3d使用氧氟沙星滴眼液,同时使用玻璃酸钠滴眼液.用药前进行泪液分泌量(Schirmer Ⅰ试验,不用麻药)、泪膜破裂时间、角膜荧光素染色、OCT检查泪河情况等.用药3d后再次行泪河OCT检查,与用药前进行比较.结果 用药前泪河的OCT检查结果:Ⅰ组泪河面积(0.025±0.015) mm2,长度( 248.59±77.33) mm2,高度( 179.26±45.20) μm;Ⅱ组泪河面积(0.021±0.015)mm2,长度(228.77±46.47) μm,高度(179.12±38.70) μm.用药前两组相比泪河的长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Ⅰ组>Ⅱ组)(P =0.003).用药3d后泪河的OCT检查结果:Ⅰ组泪河面积(0.021±0.013) mm2,长度( 225.32±54.80) μm,高度( 171.65±40.30) μm;Ⅱ组泪河面积(0.025±0.017) mm2,长度( 248.27±82.80)μm,高度(189.95±53.80) μm.泪河高度Ⅱ组大于Ⅰ组(P =0.048).用药前后组内相比,Ⅰ组的泪河面积和长度均较用药前降低(P =0.047,0.011);Ⅱ组三项指标均较用药前提高,其中泪河长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结论 LASIK术前用抗生素滴眼剂的同时,加用玻璃酸钠滴眼液,可中和抗生素滴眼液对泪膜的影响,增加泪液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总结2.5g/L马来酸噻吗洛尔眼液(timolol)对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in situkeratomileusis,LASIK)后屈光回退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准分子中心2007-08/2008-08接受LASIK手术病例1400例2650眼,随访0.5a以上,发生屈光回退者有53例66眼,按手术时间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使用2.5g/L马来酸噻吗洛尔眼液进行治疗,对照组使用1g/L玻璃酸钠眼液进行治疗,两组治疗时间均为2wk,治疗结束后将试验组与对照组进行分析比较(视力提高行数)。结果:试验组视力提高-1~4(平均1.45±1.09)行,对照组视力提高-2~2(平均0.61±0.86)行,行成组t检验显示,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00,P<0.05)。结论:马来酸噻吗洛尔眼液2.5g/L对LASIK术后屈光回退具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神经生长因子(NGF)对兔眼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后角膜神经损伤再生修复的影响。方法实验研究。将15只(30眼)薄瓣LASIK术后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NGF组(NGF治疗)、阳性对照组(人工泪液玻璃酸钠滴眼液治疗)与阴性对照组(0.9%氯化钠溶液滴眼),每组各5只(10眼)。利用共聚焦显微镜分别测量术前,术后1周、1个月、3个月中央角膜上皮下神经密度(SND)、上皮下神经数量及浅基质神经密度、浅基质神经数量,并进行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不同时间点及3组之间各神经参数的差异。结果术前阴性对照组、阳性对照组、NGF治疗组SND分别为(10 801±3 331)µm/mm2、(11 619±3 932)µm/mm2、(12 299±2 622)µm/mm2,上皮下神经纤维数量分别为12.2±3.4、11.6±2.7、13.1±2.7,浅基质神经密度分别为(7 258±1 242)µm/mm2、(8 148±2 462)µm/mm2、(8 984±1 526)µm/mm2,浅基质神经数量分别为8.5±1.4、8.9±2.6、10.1±2.1。与术前相比,3组所有的神经参数在术后1周均明显减少(P<0.01)。与术后1周相比,NGF治疗组SND、浅基质神经密度在术后1个月均上升,而阴性对照组和阳性对照组的SND、浅基质神经密度在术后3个月才开始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组上皮下神经数量在术后3个月开始上升(P<0.05);NGF组和阳性对照组的浅基质神经数量在术后1个月上升(NGF组P<0.01,阳性对照组P<0.05),并且NGF组的浅基质神经数量在术后1个月恢复到术前水平。结论NGF滴眼液对LASIK术后角膜神经的损伤再修复有明显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术后干眼症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LASIK)是目前矫正屈光不正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可预测性和有效性。如术中支配角膜的神经受到损伤,则引起角膜知觉的减退及干眼症的发生。就LASIK术后干眼症的临床表现、发病机制、预防和治疗等进行系统分析,对临床上手术方式的选择、设备的更新、技术的改进及术后用药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18.
LASIK术后角膜知觉的变化及干眼的发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后角膜知觉的变化及其对干眼的影响与切削深度的关系。
方法:观察上方蒂做瓣的LASIK手术30例(60眼),观察指标包括患者术中切削深度及术前,术后1wk,lmo,3mo的角膜中央知觉、基础泪液分泌量、泪膜破裂时间(BUT)、角膜荧光素钠染色评分、干眼主觉症状评分。
结果:术后1wk,1mo角膜知觉敏感度与术前相比差异均非常显著(P〈0.01),术后3mo平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wk患者的主觉症状与术前相比无显著差异(P=0.079〉0.05),术后mo时差异显著(P=0.025〈0.05),术后3mo时差异极其显著(P=0.001〈0.01);患者术后泪流量在术后1wk:1mo时明显低于术前(P〈0.01),直至术后3mo仍未恢复至术前水平(P〈0.01);术后1wk,1mo,3mo泪膜破裂时间缩短,术后3mo时与术前相比差异显著(P〈0.01);角膜荧光素钠染色评分方面,术后1mo时角膜上皮损伤最明显,术后3㈤时与术前仍有显著差异(P〈0.01)直线回归与相关分析结果,说明在两者之间存在直线相关的关系r=0.798,P〈0.01。
结论:LASIK术后角膜中央知觉明显下降并随时间延续而逐渐恢复,3mo时与术前无统计学差异;但是干眼的相关指标并未随之恢复至术前水平;术后角膜知觉的下降与术中切削深度间存在正相关。 相似文献
19.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后干眼主诉的客观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评价和分析LASIK术后干眼不适主诉的影响因素。设计问卷调查。研究对象已行LASIK治疗的205例(398眼)患者。方法对205例接受LASIK手术患者在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半年进行干眼症主观问卷调查,常规进行角膜地形图、裂隙灯、验光等检查。利用多元逐步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干眼主诉的客观影响因素。主要指标性别、年龄、角膜染色、泪膜破裂时间、屈光度、角膜瓣厚、角膜地形图、沙尘反应等。结果LASIK患者术后主要主诉为“异物感、眼睛易充血、易疲劳”,术后1周干眼主诉未筛出有意义变量;术后1个月此症状主要与角膜染色阳性、泪膜破裂时间缩短有关;术后3个月和6个月与屈光参差有关。结论术后早期患者干眼主诉与手术损伤有关;晚期与屈光参差有关。(眼科,2006,15:315-317)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