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李卫涛  李虎  魏静 《国际眼科杂志》2010,10(9):1793-1794
目的:研究LASIK术后应用5g/L氯替泼诺混悬滴眼液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常规行双眼LASIK手术80例分为试验组(氯替泼诺组)和对照组(氟米龙组),试验组术后1d开始使用5g/L氯替泼诺滴眼液(露达舒)4次/d,每隔1wk递减1次,共用4wk,对照组术后1d开始使用1g/L氟米龙滴眼液4次/d,每隔1wk递减1次,共用4wk,两组术后次日均滴左氧氟沙星眼药水,4次/d,持续1wk停药,观察指标包括:术后1,7d;1,3mo裸眼视力,屈光度,弥漫性角膜基质炎(DLK),眼压方面及眼部刺激症状,采用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术后眼压与术前眼压相比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所有术眼术后眼压水平均低于术前,在眼部疼痛感,异物感,裸眼视力,等效球镜度,DLK方面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5g/L氯替泼诺可有效抑制LASIK术后炎性反应,与传统的类固醇滴眼液相比,升高眼压的明显降低,可减少激素性高眼压的出现,并可有效预防DLK,获得预期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2.
背景Nd:YAG激光后囊膜切开术是治疗后发性白内障的重要手段,通常术后常规使用糖皮质激素滴眼液点眼以减轻患者术眼的前房炎症反应,但这存在升高眼压的潜在风险。目的比较氯替泼诺混悬滴眼液、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和氟米龙滴眼液在Nd:YAG激光后囊膜切开术后局部应用的抗炎效果及对眼压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设计,对接受Nd:YAG激光后囊膜切开术的127例患者171眼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4个组:氯替泼诺组35例47眼,采用氯替泼诺混悬滴眼液点眼;氟米龙组30例40眼,使用氟米龙滴眼液点眼;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组29例38眼,给予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点眼;聚乙二醇组33例46眼,使用聚乙二醇滴眼液点眼。4个组均于Nd:YAG激光后囊膜切开术后开始点眼,每日6次,连续使用5d。分别于术前1h及术后1h、1d、3d、1周使用Glodmann眼压计测量眼压,在裂隙灯显微镜下按照Peizeng的标准对术眼的前房炎症反应程度进行评分。结果氯替泼诺组术眼术前1h,术后1h、1d、3d及1周的平均眼压分别为(18.2±4.7)、(20.1±5.7)、(18.7±5.5)、(19.0±4.1)和(19.5±3.5)mmHg;氟米龙组分别为(18.7±5.3)、(20.9±5.7)、(21.3±4.5)、(21.0±4.9)、(22.5±6.5)mmHg;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组分别为(17.9±6.3)、(20.3±6.1)、(23.0±3.7)、(24.7±4.9)、(24.5±6.5)mmHg;聚乙二醇组分别为(18.4±6.3)、(20.7±3.7)、(22.7±6.5)、(19.6±4.8)、(18.5±3.5)mmHg,4个组术眼眼压的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组别3.876,P:0.023);随着时间的延长,氯替泼诺组和聚乙二醇组眼压逐渐下降,而氟米龙组和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组眼压均高于术前,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时间=3.801,P=0.031)。各组均未见其他明显眼部和全身药物相关性不良反应。氯替泼诺组和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组用药后房水细胞分级为1级和2级的百分比明显低于氟米龙组和聚乙二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8.276,P=0.012);氯替泼诺组术眼I级房水闪辉的百分比为8%,氟米龙组为22%,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组为18%,聚乙二醇组为30%,各组房水闪辉严重程度的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9.305,P=0.000)。结论Nd:YAG激光后囊膜切开术后局部使用糖皮质激素能有效减轻患者术眼的前房炎症反应,其中氯替泼诺滴眼液抗炎疗效更好,对眼压影响较小,不良反应少,可作为Nd:YAG激光后囊膜切开术后的常规局部用药。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非甾体与甾体类抗炎药物在薄瓣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后使用的有效性与安全性,为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在角膜屈光手术后的使用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收集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眼科行薄瓣LASIK手术患者314例(628眼),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氯替泼诺组和溴芬酸钠组各157例(314眼)。分别于术前,术后3 d、15 d、1个月、3个月行视力、电脑验光、眼压(IOP)和裂隙灯显微镜检查。采用重复测量两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不同观察时间点2组间裸眼视力(UCVA)、球镜度、柱镜度和IOP的差异;混合线性模型分析不同观察时间点UCVA达术前最佳矫正视力(BCVA)的比例;χ2检验比较2组术后弥漫性板层角膜炎(DLK)发生率。结果氯替泼诺组与溴芬酸钠组在观察时间点达到术前BCVA的UCVA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717,P>0.05)。术后15 d氯替泼诺组与溴芬酸钠组球镜度分别为(0.04±0.68)D和(0.16±0.58)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184,P<0.05);IOP分别为(14.67±4.00)mmHg(1 mmHg=0.133 kPa)和(10.91±2.40)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04.232,P<0.01)。术后15 d氯替泼诺组高眼压累计发生35眼(11.2%),溴芬酸钠组无一例发生高眼压。2组间Ⅲ级以下DLK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3,P>0.05)。结论溴芬酸钠滴眼液替代氯替泼诺滴眼液用于薄瓣LASIK术后有良好的抗炎效果,并且减少了术后激素性高眼压的发生率,更有利于术后获得较稳定的屈光状态。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比研究在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分别使用氯替泼诺妥布霉素滴眼液和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的抗炎效果。
  方法:前瞻、随机、对照研究。将2014-01/10在我院进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老年性白内障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在术后使用氯替泼诺妥布霉素滴眼液(氯替泼诺组)和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地塞米松组)。观察术前术后的眼压以及炎症评分、舒适度评分。
  结果:共有143例143眼入选,其中氯替泼诺组有81例,地塞米松组有62例。两组在术后不同时间点的炎症评分和舒适度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术后第14 d地塞米松组的平均眼压为16.5±3.1mmHg,显著高于氯替泼诺组14.7±3.7mmHg(P=0.004)。在术后第14d,地塞米松组有2例眼压高于21mmHg,停药后眼压可恢复至正常。
  结论:氯替泼诺妥布霉素滴眼液和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在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后的抗炎效果相近,但是氯替泼诺妥布霉素滴眼液对眼压的影响更小,更安全。  相似文献   

5.
背景 近视性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LASIK)后需局部使用糖皮质激素滴眼液已成为共识,具有良好抗炎效果且不良反应小的糖皮质激素滴眼液有利于术后角膜上皮的快速修复.目的 评估质量分数0.5%氯替泼诺滴眼液在LASIK术后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设计.本研究经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纳入前均充分了解本研究的内容并签署知情同意书.112例224眼纳入研究,其中共97例194眼完成随访.双眼接受近视性LASIK的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0.5%氯替泼诺滴眼液点眼组(试验组)54例108眼和对照组43例86眼,两组患者年龄及术前等效球镜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基础治疗方法一致.试验组从术后第1天开始局部点用0.5%氯替泼诺滴眼液,每日4次,共1周,对照组以同样的方法点用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分别于术后1d、1周、1个月对2个组患者的主观症状进行评分,并行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中央角膜厚度、角膜荧光素染色检查,同时观查术眼的术中和术后并发症情况,以评价0.5%氯替泼诺滴眼液点眼的安全性.结果 在随访过程中,未观察到与药物相关的全身和眼部严重并发症.术后1d、1周和1个月,试验组和对照组主观症状评分(包括眼痛、异物感、视物模糊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试验组和对照组校正后的实际眼压分别为(16.27±3.31)mmHg和(17.49±4.48)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13,P=0.036);术后1个月,试验组和对照组校正后的实际眼压分别为(15.01±3.22)mmHg和(15.30±4.17)mmH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32,P=0.595).术后1d,试验组发生轻度弥漫性层间角膜炎(DLK)者7眼,对照组为5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 =0.153,P=0.926),术后1周和1个月两组中均未发现DLK.术后1d、1周和1个月两组间的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Z=-0.566,P=0.571;Z=-0.689,P=0.491;Z=-1.628,P=0.103).结论 0.5%氯替泼诺滴眼液用于LASIK术后可以有效控制术后炎症反应和DLK,并且减少了传统糖皮质激素升高眼压的风险.  相似文献   

6.
张怡  白继 《眼视光学杂志》2008,10(5):383-385
目的探讨糖皮质激素对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后弥漫性板层角膜炎(diffuse lamellar keratitis,DLK)的预防作用及不同用药方法的效果。方法设计前瞻性研究,对接受LASIK手术的近视患者208例(416眼)根据术后用药不同,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04例。实验组术后使用碘必殊滴眼液4次/d,用药1周,再用0.1%氟美瞳滴眼液3次/d、2次/d、1次/d,用药各1周。对照组术后用0.1%氟美瞳滴眼液4次/d、3次/d、2次/d、1次/d,用药各1周,加托百士滴眼液1周。观察指标:在术后第1周、第1个月进行眼压检测,用裂隙灯观察术眼,统计DLK发生率并进行临床分期。结果LASIK术后第1周和第1个月,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眼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个别眼压增高者停用激素眼药后眼压很快恢复正常。术后第3天,实验组有7眼(3.3%)发生DLK,全为Ⅰ期;对照组有25眼(12.0%)发生DLK,其中Ⅰ期20眼(80.0%),Ⅱ期5眼(20.0%)。术后第7天,实验组有1眼发生DLK,对照组有18眼(8.6%)发生DLK,其中Ⅰ期15眼(83.3%),Ⅱ期3眼(16.7%)。对两组的DLK发生率进行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结论LASIK术后短期应用强效糖皮质激素可明显降低DLK的发生率并缩短病程,眼压升高作用不明显,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预防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SMILE)后不同效价激素治疗下的角膜光密度值和角膜上皮厚度(CET)的差异。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连续性收集2020年7月至2021年10月就诊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近视诊疗中心的近视及近视散光患者101例(197眼)。将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地塞米松组51例(99眼)和氟米龙组50例(98眼)。地塞米松组术后使用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4次/d点眼,每次1滴,用药1周,1周后改为氟米龙滴眼液3次/d,每次1滴,每周减量1次,至术后1个月时停药。氟米龙组术后使用氟米龙滴眼液和妥布霉素滴眼液,均4次/d点眼,每次1滴,1周后停用妥布霉素滴眼液,并继续使用氟米龙滴眼液3次/d,每次1滴,每周减量1 次,至术后1个月时停药。在术前及术后1 d、1周、1个月分别测量2组患者手术层面的角膜光密度值、CET、眼压及视力等。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U检验比较2组数据间不同随访时间点的差异。结果:最终地塞米松组和氟米龙组分别有42例(82眼)和43例(84眼)完成随访。2组基本信息、术前等效球镜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前和术后1 d、1个月时,2组角膜光密度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1周时,地塞米松组角膜光密度值低于氟米龙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6, P=0.011)。在术前和术后1个月时,2组眼压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1周时,地塞米松组眼压明显高于氟米龙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86,P<0.001)。术前和术后1 d、1个月时,2组CET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时,地塞米松组在0~2 mm(t=-2.89,P=0.005)和>2~5 mm区域t=-3.48,P=0.001)CET低于氟米龙组。术前时,2组在亮环境和暗环境下的对比敏感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1周时和1个月时,地塞米松组的对比敏感度优于氟米龙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前及术后不同时间点的裸眼视力、总高阶像差、术后有效指数和安全指数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与使用低效价糖皮质激素相比,SMILE术后早期使用高效价激素明显抑制了角膜上皮重塑,角膜光密度值和对比敏感度恢复更快。SMILE术后患者使用高效价激素眼压升高更明显。术后高效价与低效价糖皮质激素相结合的给药方案,能够帮助患者获得更快、更安全有效的术后恢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溴芬酸钠与氟米龙滴眼液在准分子激光角膜上皮瓣下磨镶术(LASEK)后对眼部刺激症状的效果及其临床应用的安全性。方法 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选取2017年4月至2018年2月在天津市眼科医院接受LASEK手术的近视及近视散光患者60例(120眼)作为研究对象,参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溴芬酸钠组和氟米龙组,每组各30例(60眼)。术后第1周,除常规用药外,溴芬酸钠组给予0.1%溴芬酸钠滴眼液每日2次,1周后改为每日4次,1个月后改为每日2次,再滴眼1个月后停药。术后第1周,氟米龙组给予0.3%玻璃酸钠滴眼液每日2次,1周后停用0.3%玻璃酸钠滴眼液,改用0.1%氟米龙滴眼液,每日4次,每月递减1次,4个月后停药。于术后1、2、3、5 d观察2组角膜刺激症状及上皮愈合情况。术后1周、1个月、3个月行裸眼视力(UCVA)、最佳矫正视力(BCVA)、综合验光、裂隙灯显微镜、泪液分泌试验(SⅠT)、泪膜破裂时间(BUT)和角膜上皮完整性评估等检查。术后1周、2周、1个月、3个月、4个月行非接触式眼压测量。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和Mann-Whitney U检验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术后溴芬酸钠组角膜刺激症状评分明显低于氟米龙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组别=7.8,P=0.018;F时间=121.7,P<0.001;F交互作用=273.4,P<0.001)。术后1个月时,2组患者LogMAR视力均优于0.0以上,2组各时间点UCVA及BCVA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2组患者屈光度稳定,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组别=1.0,P=0.137;F时间=1.3,P=0.121;F交互作用=1.1,P=0.272)。术后1个月时,溴芬酸钠组6眼(10%)发生角膜上皮下混浊(haze),氟米龙组2眼(3%)发生haze。术后溴芬酸钠组各时间点眼压校正值均<21 mmHg;氟米龙组术后2周时有5眼(9%)眼压升高,术后1个月时有3眼(5%)眼压升高。术后3个月,2组的SⅠT和BUT均大致恢复到正常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3个月,2组中大部分病例角膜上皮均完整,无荧光着染,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溴芬酸钠滴眼液能有效减轻LASEK术后眼部刺激症状,在术后视力恢复及抗炎作用方面安全有效,同时能减少糖皮质激素导致的术后高眼压风险,但角膜haze的发生率较氟米龙略高。  相似文献   

9.
高萌蔓  时钟  郭秀瑾 《眼科》2023,(3):260-262
21岁男性,左眼LASIK术后发生弥漫性层间角膜炎(DLK)未规律用药,1周后视力下降出现中央毒性角膜病变伴DLK,诊断为LASIK术后中央中毒性角膜病变综合征。予氯替泼诺点眼治疗,待DLK消失后停用糖皮质激素并定期随访观察3个月,视力恢复至1.0。(眼科,2023,32:260-262)  相似文献   

10.
背景 随着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LASIK)的普及,术后糖皮质激素滴眼液点眼引起的并发症有增高趋势.质量分数0.1%溴芬酸钠水合物滴眼液是非甾体类抗炎药,可用于LASIK术后的抗炎治疗,但其与糖皮质激素疗效、安全性和耐受性的比较研究较少. 目的 比较0.1%溴芬酸钠水合物滴眼液和糖皮质激素滴眼液作为近视眼LASIK术后抗炎药物的安全性、有效性及耐受性. 方法 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纳入2011年1月至2012年5月在北京协和医院眼科行LASIK的近视患者119例238眼,先以等效球镜(SE)-6.0 D为界分为中低度SE组与高度SE组,各组再采用分层随机法根据用药方案亚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其中试验组LASIK术后使用0.1%溴芬酸钠滴眼液点眼,每日4次,共10 d;对照组使用质量分数0.1%地塞米松滴眼液以相同方式点眼.此外两组患者术前准备、手术方法及术后其他用药均相同.在术前及术后1d、10d、1个月、3个月和6个月进行常规检查,包括裸眼视力(UCVA)、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角膜地形图、视觉症状与体征评分,并对这些指标进行组间比较. 结果 所有试验组和对照组手术前后视力、角膜地形图K1、K2、SAI、SRI及CY值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低度SE组及高度SE组LASIK术后眼压值均显著低于术前,而2个组中试验组的眼压均低于对照组,其中中低度SE组试验组和对照组术后10d的眼压分别为(13.31±2.44)mmHg(1 mmHg=0.133 kPa)和(16.62±4.74)mmHg,术后1个月分别为(12.93±2.25) mmHg和(12.82±1.72) mmHg,术后3个月分别为(13.83±3.08)mmHg和(13.33±2.10) mmHg,术后6个月分别为(11.67 ±2.48)mmHg和(13.64±1.37) mmHg,组间和各时间点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分组=4.067,P=0.045;F时间=10.689,P=0.000;F相互作用=2.897,P=0.023);高度SE组试验组和对照组术后10d眼压值分别为(12.36±1.30) mmHg和(17.32±4.74) mmHg,术后1个月分别为(12.10±2.12) mmHg和(14.81±2.26)mmHg,组间和各时间点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分组=2.188,P=0.121;F时间=14.025,P=0.000;F交互作用=15.805,P=0.000).除中低度SE试验组有1例患者术后10d角膜上皮愈合不佳外,其余所有患者角膜上皮均愈合良好,未出现角膜上皮下雾状混浊(haze)和弥漫性板层角膜炎(DLK).试验组均无患者停用溴芬酸钠,而对照组有6例8眼因眼压升高而使用降眼压药物;中低度SE组术后屈光状态稳定.结论 0.1%溴芬酸钠滴眼液用于近视眼LASIK术后安全、有效,患者具有良好的耐受性,在术后视力、眼压、抗炎、抑制屈光回退等方面可获得满意的效果;但高度近视患者还需要大样本长期临床观察.  相似文献   

11.
LASIK术后糖皮质激素应用方案比较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 评价LASIK术后糖皮质激素的合理应用时间。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 (双盲 ) ,观察行LASIK治疗的 10 0例 (2 0 0眼 )患者 ,根据术后用药不同随机分为试验组、对照组 ,各10 0眼。其中试验组LASIK术后使用典必殊滴眼液一周 ,对照组使用 0 1%氟美童滴眼液一月及托百士滴眼液一周 ,两组患者除术后糖皮质激素应用不同外 ,术前准备、手术方法及术后其他用药均相同 ;为不掩盖症状 ,术后均不使用人工泪液。观察指标包括术前、术后一日、术后三日、术后一周、术后二周、术后一月、术后三月的眼部症状 (包括疼痛、眼干、异物感 )及体症 ,包括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及有效球镜、弥漫性角膜基质炎 (DLK)、荧光素染色 (FL)、眼压。等级资料采用非参数独立样本U检验 (Mann -WhitneyTest) ,计量资料采用计量资料统计学方法。结果 术后二周时试验组和对照组DLK存在统计学差异 (P <0 0 5 ) ;角膜荧光素染色 ,试验组二周时恢复术前水平 ,对照组三月时尚未恢复术前水平 ;其他观察指标各时间段差异均无显著意义 (P >0 0 5 )。结论 LASIK术后短期应用强效激素 (一周 )即可获得预期临床效果 ,更有效预防DLK ,以避免长时间使用激素的副作用 ,同时方便患者使用提高治疗依从性  相似文献   

12.
背景 屈光回退是高度近视眼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LASIK)术后较常见的并发症,影响手术的长期稳定性.目前尚无预防LASIK术后屈光回退的方法. 目的 观察马来酸噻吗洛尔滴眼液对高度近视眼LASIK术后屈光回退的预防效应.方法 采用前瞻性干预性临床随机对照研究.选取2012年2-9月在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行LASIK的高度近视患者60例60眼,屈光度为(-7.16±0.95)D.将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2个组患者术后均给予常规抗炎用药,试验组患者在术后第1天开始滴加质量分数0.5%马来酸噻吗洛尔滴眼液,每日2次,1个月后改为每天晨起点眼1次.测量2个组患者术前,术后1周及1、3、6个月的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BCVA)、等效球镜度(SE)、角膜前表面曲率和眼压,并测量术前及术后1、3、6个月术眼的中央角膜厚度(CCT),术前测算残余角膜基质厚度.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和Bonferroni检验对2个组在不同时间点间的数据进行分析. 结果 试验组及对照组间患者术前的年龄、裸眼视力、BCVA、SE、眼压、角膜前表面曲率、CCT及残余角膜基质厚度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个组间手术后不同时间点的裸眼视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分组=3.91,P<0.05;F时间=3.80,P<0.05),其中术后6个月试验组裸眼视力优于对照组(t=2.97,P<0.05),试验组术后6个月裸眼视力优于术后7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个组术眼在术后不同时间点BCVA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分组=2.44,P>0.05;F时间 =2.31,P>0.05).2个组间术眼术后SE的有统计学意义(F分组=11.52,P<0.05),术后不同时间点术眼SE的整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时间=22.06,P<0.05),术后6个月试验组术眼SE高于对照组(t=2.47,P<0.05),术后7d及术后1个月、3个月试验组术眼的校正眼压明显低于对照组(F分组=14.83,P<0.05),术后2个组间CCT的增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分组=0.04,P>0.05).术后试验组角膜前表面曲率变化平稳,但对照组随着时间的延长角膜前表面曲率逐步增加(F时间=18.73,P<0.05).结论 高度近视眼LASIK术后早期局部使用0.5%马来酸噻吗洛尔滴眼液能减少屈光回退,提示0.5%马来酸噻吗洛尔滴眼液通过降低眼压而阻止角膜膨隆,其可能是预防术后屈光回退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后非甾体类抗炎药的治疗效果。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试验组LASIK术后使用普拉洛芬滴眼液1个月,对照组使用氟米龙滴眼液1个月,两组患者除此不同外,在术前准备、手术方法及术后用药等方面均相同。观察指标包括术前、术后1d、10d、1个月及3个月的眼部症状,包括疼痛感和异物感,以及体征,包括裸眼视力、眼压、弥漫性角膜基质炎(diffuse lamellar keratitis,DLK)、等效球镜度等检查。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术后眼压与术前眼压相比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所有术眼术后眼压水平均低于术前。在裸眼视力、等效球镜度数、DLK方面及眼部疼痛、异物感方面手术前后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LASIK术后应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可获得与激素类药物相同的临床效果,并可有效预防DLK,可减少或替代LASIK术后激素类药物的使用。  相似文献   

14.
张华  赵娴 《眼视光学杂志》2009,11(3):182-185
目的探讨粗大水流冲洗方法对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后弥漫性板层角膜炎(diffuse lamellar keratitis,DLK)的预防作用。方法接受双眼LASIK手术的近视患者120例(240眼),按眼别分为处理组(左眼)和对照组(右眼)。在IASIK术中,以乳酸钠林格注射液.处理组采用粗大水流冲洗方法进行角膜瓣基质面和角膜基质床冲洗,对照组则进行角膜瓣层间冲洗。术前,术后第1、第3、第7天及第1个月,检查患者的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屈光度、眼压.以及术后DLK的发病率及临床分期。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对术后视力、屈光度、眼压进行配对t检验,对术后DLK的发病率进行χ^2检验。结果术后各时期.处理组和对照组的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平均屈光度、眼压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天,处理组DLK发病率为1.6%(2眼).全部为Ⅰ期;对照组为9.2%(11眼),其中Ⅰ期占90.9%,Ⅱ期占9.1%。术后第3天,处理组没有DLK发生;对照组为8.3%(10眼),全部为Ⅰ期。两组间比较.术后第1、第3天DLK的发病率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第7天,两组DLK均消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术中应用粗大水流冲洗方法进行角膜瓣基质面和角膜基质床冲洗,能够明显降低DLK发病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预防方法。  相似文献   

15.
张潇  王忠海  李莹  姜洋  罗岩  陈秉钧  丁欣 《眼科》2014,23(4):274-279
目的 观察0.1%玻璃酸钠滴眼液(SH)、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滴眼液在单纯干眼和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 后应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设计 随机对照研究。研究对象  2012年1月至2012年8月于北京协和医院就诊的单纯干眼患者70例(组Ⅰ)和接受LASIK手术后的患者40例(组II)。方法 采用随机、平行对照试验方法,组Ⅰ和组II各分为两个亚组,采用随机数字法分别使用0.1% SH滴眼液(A组)和bFGF滴眼液(B组),每日4次,组Ⅰ局部连续使用14天,组II连续使用30天。在不同时间点(组I用药前、用药7天和14天,组II手术前、手术后1天、3天、10天和30天)观察患者症状和体征。问卷调查患者用药前后不同时间段的干眼症状,包括易疲劳、异物感、干涩感、烧灼感、眼胀感、眼痛、畏光和眼红,根据患者症状严重程度评为0~9分。主要指标 干眼症状评分,泪膜破裂时间(BUT)、Schirmer Ⅰ试验和角膜结膜荧光素染色(FL),症状评分。结果  单纯干眼组(组I)治疗后干眼症状均明显改善,治疗后14天易疲劳(P=0.006)和眼痛(P=0.040)的改善ⅠA组优于Ⅰ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症状明显改善的患者在ⅠA、ⅠB中分别为94.3%、78.6%。BUT(P=0.055)、Schirmer Ⅰ试验(P=0.573)改善ⅠA高于ⅠB, FL(P=0.375)减少ⅠB优于Ⅰ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ASIK术后组(组II),患者术后1、3天较术前出现不适症状,术后30天所有症状有明显改善,其中异物感(P=0.004)、烧灼感(P<0.001)、眼胀(P=0.005)、眼红(P=0.007)改善分数IIA组优于IIB组。术后10天,BUT、Schirmer Ⅰ试验均较术前减少,FL较术前增加,术后30天各项体征较术后10天改善(IIA组BUT: P=0.142,Schirmer Ⅰ试验:P=0.053,FL:P=0.005;IIB组BUT: P=0.006,Schirmer Ⅰ试验:P=0.010,FL:P=0.079),IIA组与IIB组各项体征改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BUT:P=0.251,Schirmer Ⅰ试验:P=0.369,FL:P=0.060)。所有患者用药后未见副作用。结论 SH和bFGF滴眼液均能促进单纯干眼和LASIK术后角膜上皮修复,维持泪膜稳定性,减轻症状。SH滴眼液在改善某些(如易疲劳、异物感、烧灼感、眼胀、眼红、眼痛等)症状方面优于bFGF滴眼液。(眼科,2014, 23: 274-27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