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蝶鞍区肿瘤与眼部表现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蝶鞍区肿瘤的眼部临床表现.方法 对24例(48只眼)蝶鞍区肿瘤患者进行视力、眼底及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视野检查.结果 视力1.0以上者18只眼(37.5%),眼底及FFA检查异常者26只眼(54.2%),32只眼出现视野缺损,其中14只眼(29.2%)出现典型的双颞侧偏盲,眼球运动障碍1只眼(2.1%).结论 蝶鞍区肿瘤可引起视力下降、视野缺损、视神经萎缩和眼球运动障碍等各种眼部的临床表现,对于不明原因的视力下降,应全面进行眼底、视野及CT检查,防止蝶鞍区肿瘤漏诊、误诊.  相似文献   

2.
作者对34例34眼低眼压性青光眼与41例41只青光眼的视乳头进行比较,研究该二组的视乳头凹陷的差异。患者均作全面的眼部检查、前房角镜、压平眼压计、立体眼底镜视乳头照相和Octopus计算机视野计检查。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包括扇形视乳头水肿或苍白,突然的视力丧失史或典型的等视线型视野缺损以及晚期的视野缺损者均被除外。青光眼组包括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晶体囊假性剥脱综合征及色素性青光眼。  相似文献   

3.
正常眼压性青光眼诊断中存在的问题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王宁利  卿国平 《眼科》2005,14(2):69-70
患者具有典型的青光眼视盘损害、视野缺损、前房角开放、眼压正常,并排除眼部或全身性疾病引起的视神经病变,即可诊断为正常眼压性青光眼。准确的眼压测量、两次以上24小时眼压曲线描记以及对眼部和全身可能原发疾病的排除在诊断过程中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4.
正常眼压性青光眼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正常眼压性青光眼的临床特点和早期诊断。方法 我院眼科确诊或怀疑经上级医院眼科确诊的正常眼压性青光眼患者 2 2例 ,对其眼压、房角、眼底、视野、色觉等进行回顾性系统分析。结果  2 4小时眼压曲线各时间点总体平均眼压为 (1 6 .5 1± 2 .91 ) m m Hg。房角均为宽角。眼底表现视盘盘沿形态改变 ,引入盘沿宽度比概念 ,以下方盘沿宽度 I和鼻侧盘沿宽度 N作比较 ,I/ N≤ 1者为阳性指标 ,检出 I/ N≤者 36只眼 (81 .82 % )。检出视网膜神经纤维层缺损 (RNFL D) 39只眼 (88.6 4 % ) ,其中局限性缺损 31只眼 ,弥漫性缺损 8只眼。视野情况 :平均缺损 MD为 (1 0 .2 3± 2 .37) d B,平均视野敏感度 MS为 (1 5 .82± 3.1 5 ) d B。检出不同程度视野形态缺损 32只眼 ,阳性率为 72 .73%。检出色觉障碍 8例 (36 .36 % )。结论 眼底视盘盘沿形态改变和 RNFL D为诊断正常眼压性青光眼的主要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5.
张亚琴  张莉  杨桦  徐亮 《眼科》2010,19(3):210-212
目的 分析脑部磁共振检查(MRI)示空蝶鞍综合征患者的眼底表现.设计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经脑部MRI检查后诊断为"空蝶鞍"及"部分空蝶鞍"患者22例.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2009年12月25日至2010年2月8日于北京同仁医院接受脑部MRI检查后发现"空蝶鞍"患者22例,均行眼底立体照相,分析患者临床表现、MRI诊断及眼底立体照相所见.主要指标临床表现及眼底照相所见.结果 22例患者中,以头晕为主诉者3例(13.64%);以头痛为主诉者4例(18.18%);以视力下降为主诉者6例(27.27%);以视野缺损为主诉者4例(18.18%).眼底立体照相发现1例患者左眼视网膜血管高度迂曲、扩张;2例患者双眼视乳头水肿;1例患者单眼视乳头水肿;1例患者双眼视乳头水肿伴视网膜水肿、放射状皱褶.结论 原发性空蝶鞍综合征患者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视力下降、视野缺损、头晕、头痛.眼底表现主要为视乳头水肿.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回顾性研究,探讨后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pos-teriorischemicopticneuropathy,PION)的临床表现、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预后。方法:对9例(12眼)PION患者常规行眼部检查及全身检查,并排除压迫性、炎性、青光眼性或其它视神经疾病。行中医综合治疗。观察视力、视野、眼前节及眼底体征。结果:9例12眼均有不同程度视力下降及视野缺损;眼底视盘及视网膜正常6眼,视盘变淡或苍白6眼。经治疗的8例10眼,有效率70%。结论:PION是一种独立的临床眼病,诊断强调排除其它视神经疾病或眼病,中医综合治疗有助于视力改善。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折叠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白内障合并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效果。 方法:对29例29眼闭角型青光眼合并有白内障的患者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折叠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并对术后视力、眼压、前房角镜检查及并发症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患者28眼(96.5%)术后视力提高。25眼(86.2%)不需要用任何降眼压药物,眼压均维持在正常水平,3眼(10.3%)局部应用抗青光眼眼药水眼压控制正常,1眼(3.5%)行小梁切除术后眼压恢复正常。29眼房角镜检查房角较术前增宽。8例(27.6%)术后早期出现轻度角膜水肿,经治疗恢复正常。 结论:对合并白内障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术前房角粘连关闭≤270°者,可以考虑先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折叠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可有效降低眼压,开放房角,提高视力,治疗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近视患者的鞍区肿瘤眼部病变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分析了18例伴近视的鞍区肿瘤的视力、视野及眼底等情况。结果:18例初诊时,19眼(占52.8%)视力低下4.0,仅5例(占27.8%)视野缺损呈典型的视交性单、双颞侧偏盲,10例(占55.6%)双眼视神经不同程度萎缩,4例(占22.2%)单眼视神经萎缩。结论:伴近视的鞍区肿瘤眼部病变常很严重,容易被误诊为青光眼性视神经萎缩,视乳头炎、缺血性视神经病变。  相似文献   

9.
晚期残余性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手术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晚期残余性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对晚期残余性青光眼合并白内障2 5例3 0眼其中11例为孤眼(另眼已盲),进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人工晶状体植入并联合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术前术后检查视力、眼压、视野、眼底及前房角等,术后随访3个月以上。结果术后眼压均较术前明显降低,视力较术前提高。结论对晚期残余性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手术治疗仍为较好方法,摘出晶状体加深前房、使前房角开放增加房水引流,能明显降低眼压和改善视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血流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rimary open angle glaucoma,POAG)眼血流动力学的变化, 分析眼血流与视野、视力、眼压、杯盘比的关系。方法:利用彩色多普勒成像(color Doppler imaging,CDI)技术检测POAG患者与正常人各30例59眼的球后血流状态,其中10例,10眼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检测。结果:POAG眼血流速度明显降低(P<0.01),血流速度与视功能具有相关性。POAG组表现FFA异常:早期视盘弱荧光,相对性、绝对性视盘局部充盈缺损, 后期视盘强荧光。结论:POAG患者视盘及视网膜血液供应不良,与视神经损害和视野缺损密切相关,首次提出CDI技术检测标准化,实现检测结果的可比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价后房型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ICL)植入术治疗高度近视术后1年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病例研究.高度近视患者149例(290眼)接受ICL植入手术.其中男107眼,女183眼,平均年龄(29.0±6.5)岁.术前平均等效球镜度(-13.2±5.6)D.随诊时检查视力、眼压、屈光度和其他副作用.结果 所有眼睛的术后裸眼视力都有提高,接近术前最佳矫正视力.最后一次随访时199眼(68.6%)术后裸眼视力高于术前最佳矫正视力1行以上,无最佳矫正视力下降的病例.术后3 h内32眼眼压超过35 mmHg,其中13眼为瞳孔阻滞,19眼考虑为黏弹剂残留.术后随诊时发现3眼眼压在21~25 mmHg之间.2眼术后3个月以后发生黄斑区出血,3个月后出血吸收.3眼(2例)因为术后光晕干扰视物不适而取出ICL.12眼因为术后拱高欠佳而进行了人工晶状体置换术.结论 随诊1年显示ICL植入治疗高度近视是一种安全、有效而并发症少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吴敬明  冯琛  陈艳路  王弘媛  赵周婷 《眼科》2012,21(6):390-394
【摘要】 目的 观察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矫治高度近视的有效性、稳定性 、安全性。设计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2009年7月至2012年3月在解放军第211医院行有晶状 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高度近视(-6.00~-24.00 D)患者38例(73眼)。方法 对上述患 者行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瑞士STAAR公司)植入术矫治高度近视,选取随访资料完整的 患者38例(73眼),48眼植入矫正近视接触镜(ICM),25眼植入矫正近视合并散光的接触镜 (TICL)。随访时间6个月。主要指标 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屈光状态、眼压、TICL轴向、裂 隙灯显微镜检查。结果 术后6个月,裸眼视力0.15~1.0,≥0.8者40眼(54.79%),好于术前最佳 矫正视力(BCVA)者72眼(98.63%),比术前BCVA提高1行者33眼(45.21%),提高2行者13眼 (17.81%),提高3行者8眼(10.96%)。术后屈光度球镜与预期球镜相差±1.00 D以内者54眼 (73.97%),与预期球镜相差±0.50 D以内者12眼(16.44%),术后屈光度柱镜与预期柱镜度数相 差±0.50D以内者19眼(76%)。7例(10眼)术后2小时发生急性眼压升高,术后6个月平均眼压与 术前平均眼压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97)。术后早期眩光者6眼(8.22%),未发现TICL明 显偏转、晶状体明显混浊。结论 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可明显提高高度近视的裸眼 视力,并具有良好的可预测性,稳定性好,6个月时无严重并发症,适合屈光范围广。(眼科, 2012, 21: 390-394)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总结婴幼儿牵牛花综合征患者的一般临床特征和眼底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6月至2010年6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眼科就诊的牵牛花综合征患儿的临床资料,统计分析患者性别、年龄、眼别及视力等情况。观察指标包括视力检查、眼内压检查、眼前节检查、眼底检查以及屈光度检查等。对病例进行计数并求百分比。结果共有13例(14眼)被诊断为牵牛花综合征。患儿就诊时的年龄为2个月-6岁,平均(30.6+24.7)个月。其中男性7例(54%),女性6例(46%);6只(43%)为左眼,8只(57%)为右眼;除1例患者(8%)为双眼发病外,其余12例患者均为单眼发病。能够进行视力检查的8例患者的最佳矫正视力均低于0.1。所有患者眼底表现均非常典型,似盛开的牵牛花。其中有4例(4眼,28%)合并有永存原始玻璃体增生症,9例(9眼,64%)合并有黄斑异位。1例(2眼,14%)合并有视网膜脱离。结论牵牛花综合征是一种严重影响患者视觉功能的先天缺陷综合征。准确及时的诊断和定期随访有利于保存这类患儿的视功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机械法一准分子激光角膜上皮瓣下磨镶(epipolis 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Epi-LASIK)治疗中、低度近视对视觉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非随机对比研究。70例(140眼)青壮年近视及近视散光患者,分为常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治疗(C组,35例)和Epi—LASIK治疗(E组,35例)两组。对两组的术前、术后裸眼视力(uncorrective visual acuity,UCVA)、最佳矫正视力(bestcorrecti vevisual acuity,BCVA)、对比敏感度、有效指数和安全指数、眼压及角膜上皮下雾状混浊(haze)进行检查和比较。结果随访时间满6个月者:C组31例(62眼),随访率为88.57%;E组32例(64眼),随访率为91.43%。术后的BCVA:C组患者第1天有91.9%达5.0;而E组第1天达5.0的仅为32.8%,第3个月时才达87.5%。术后第6个月时的UCVA;C组患者有35.5%在5.1以上.而E组患者达5.1以上的却只有18.8%。在术后3个月内,E组的UCVA、BCVA及对比敏感度均低于C组(P〈0.05),同时E组的术后高眼压、haze的发生率高于C组(P〈0.05)。术后第1个月,E组有11眼(17.2%)因长时间眼部滴用激素而致眼压升高,而C组只发生2眼(3.2%)激素性高眼压。术后第6个月,E组有16眼(25%)出现角膜中央区0.5级haze,C组没有haze发生;C组术后对比敏感度与术前相近,而E组术后3个月内对比敏感度均低于术前,且与C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和E组的安全指数、有效指数分别为1.06、1.03和1.03、1.01,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pi—LASIK治疗中、低度近视虽然安全、有效,但容易发生激素性高眼压和轻微的haze,且视力恢复较慢,早期对比敏感度下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合并人工晶状体(intraocular lens,IOL)植入术对伴有白内障的闭角型青光眼的手术效果。方法对31例(33眼)闭角型青光眼伴白内障患者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合并IOL植入术。观察手术前后前房角、前房深度、眼压及视力变化。术后随访1.5-3年。结果术后所有术眼眼压下降,平均(14.99±0.65)mmHg(1mmHg=0.133kPa),比术前用药后平均眼压(24.43±1.61)mmHg明显降低。手术前后眼压差异有显著性(t=5.28,P=0.000)。UBM检查中央前房深度,由术前的(1.60±0.25)mm增加到术后的(3.30±0.35)mm,两者差异有显著性(t=6.24,P=0.000);术后前房角宽度均增加,房角开放。前房角镜检查前房角均增宽,睫状体带易于看见。术后视力明显提高(X^2=63.47,P〈0.01)。结论对由晶状体因素引起的瞳孔阻滞型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合并IOL植入术是可供选择的治疗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晶状体超声乳化吸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Phaco+ IOL)对原发性房角关闭(PAC)及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合并白内障的手术效果.方法 合并白内障的PAC 24例(24眼)和PACG27例(27眼).药物控制眼压至21 mm Hg以下后,施行晶状体超声乳化吸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随访6个月,观察最佳矫正视力、眼压、房角周边前粘连范围等指标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术后6个月视力较术前有明显提高(Z =5.025,P<0.001).两组术后6个月眼压均较术前用药下眼压有显著下降(Z =51.685,P<0.01),两组术后房角周边前粘连均有不同程度的减轻(PAC组Z=6.120,P<0.001,PACG组Z=2.345,P=0.019).结论 白内障行超声乳化吸出能显著提高PAC和PACG的视力,降低眼压,开放房角,短期内避免PAC的再次发作.  相似文献   

17.
晶状体超声乳化术初始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晶状体超声乳化术对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40例(42眼)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资料,均行晶状体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随访半年。比较术前、术后的视力、眼压和前房深度。结果患者术后视力明显提高,眼压降低,前房深度增加,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晶状体超声乳化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安全有效、简便经济。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眼底血管样条纹(AS)并发CNV的临床特征,探讨光动力疗法(PDT)联合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治疗AS合并黄斑病变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分析21例(42眼)AS的临床资料,包括BCVA、眼底表现、FFA、ICGA以及OCT。其中18例(22眼)合并黄斑CNV,先采用PDT治疗,3 d内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治疗后定期随访,至少随访12个月。随访时如发现视力下降、黄斑区出现新病灶、视网膜下或层间积液、CNV活动性病变,则重复玻璃体腔注射。数据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配对样本t检验进行分析。结果 本组21例患者均双眼发病,仅5例(24%)合并全身病变,男性为主(76%),其中18例(86%)继发黄斑CNV,BCVA显著低于病变未侵及黄斑者。联合治疗的22眼末次随访时BCVA较治疗前提高10.4个字母;OCT示治疗后黄斑区视网膜厚度从基线的(338.4±55.2)μm降至(212.6±36.2)μm;FFA(ICGA)显示15眼(68%)CNV完全闭合,渗漏消失,5眼呈瘢痕染色。所有患者接受1次PDT,平均玻璃体腔注射次数3.2次。1例PDT后出现黄斑区视网膜下出血,行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后出血吸收,5例发生一过性眼压升高,4例出现结膜下出血,均完全恢复,无其他明显眼部及全身不良反应。结论 眼底AS具有特殊的眼底表现,FFA(ICGA)有助于明确诊断,相当比例的患者可继发黄斑部CNV。PDT联合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能有效控制AS合并黄斑病变的病情进展,显著改善患者视功能,减少CNV渗漏,且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9.
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观察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合并有白内障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合并有白内障的闭角型青光眼患者35例(37眼),其中前房角关闭范围≤180°者16眼,>180°者21眼,均行角巩膜隧道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对其手术前后的视力、眼压、视野、中央前房深度、房角状态进行对照观察.结果 随访3~24个月.术后视力除2眼有视神经萎缩外,余均有不同程度提高,末次随访平均眼压(14.31±4.13)mm Hg(1 mm Hg=0.133 kPa),较术前用药后平均眼压(26.42±3.22)mm Hg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86,P<0.01),中央前房深度由术前的(2.0±0.3)mm,增加到术后的(3.2±0.4)mm,房角状态与术前相比有3眼大部分开放,余房角均开放.结论 对于合并有白内障的闭角型青光眼的治疗,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能有效降低眼压,开放房角,加深前房,提高视力,手术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