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研究低剂量光动力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患眼治疗前后与最佳矫正视力相比微视野计监测视网膜功能的作用。方法 前瞻性自身对照研究。收集2011年3月4日至2011年7月28日就诊于北京同仁眼科医院接受低剂量光动力治疗(PDT)的CSC患者34例(34眼)。在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进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光相干断层扫描(OCT)评价,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进行微视野计中心12度和固视稳定性评价。对两种检查方法治疗前后的检查结果进行χ2检验,对治疗前后检查结果进行前后对照的单因素方差分析,对BCVA与微视野视网膜敏感度相关性进行线性相关分析检测。结果 治疗后12个月BCVA为(85.5±6.8)个字母,较治疗前的(78.1±6.9)个字母明显提高(t=78.05,P<0.01)。治疗后3个月微视野敏感性为(17.2±2.1)dB,较治疗前的(14.1±3.8)dB明显提高(t=19.28,P<0.01)。治疗后12个月OCT检测黄斑中心厚度为(239.2±21.0)μm,较治疗前的(432.7±142.5)μm明显减小(t=18.34,P<0.01)。治疗前和治疗后3个月BCVA的变化与微视野敏感度变化经Mann-Whitney秩和检验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Z=-1.191,P>0.05)。经线性相关检测,治疗前(r=0.5,P<0.05)、后(r=0.6,P<0.05)患眼BCVA结果与微视野平均敏感度相关,而OCT黄斑中心区厚度与微视野敏感度无相关性(r=0.01和0.002,P均>0.05)。结论 低剂量PDT治疗可以有效地提高CSC患眼的BCVA、促进黄斑区视网膜下液吸收,改善黄斑区视网膜敏感度。微视野黄斑区视网膜敏感度检查在辅助BCVA随访评价CSC患眼治疗后黄斑区视功能变化中有较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Vogt-小柳-原田综合征葡萄膜炎期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孟宪锐  王兰惠 《眼科研究》2007,25(5):364-366
目的分析Vogt-小柳-原田综合征(VKH)急性葡萄膜炎期视网膜脱离与睫状体和前部脉络膜脱离程度的相关性。方法VKH10例20眼,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的同时行超声生物显微镜(UBM)及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术(OCT)检查,对UBM检查测量的睫状体和前部脉络膜脱离的高度与OCT测量的视网膜神经上皮脱离的高度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FFA检查20眼均有多湖样视网膜脱离,UBM检查20眼均有睫状体和前部脉络膜脱离,脱离的高度均值为(185.2±209.0)μm,OCT检查显示视网膜神经上皮和色素上皮(RPE)脱离,脱离的高度为215~967μm,平均(557.07±268.96)μm。睫状体和前部脉络膜脱离与视网膜神经上皮脱离高度呈显著正相关(r=0.867,P=0.001)。结论VKH急性葡萄膜炎期脉络膜炎性渗出液向内通过受损的RPE蓄积在视网膜神经上皮下产生视网膜脱离,向外也可蓄积在脉络膜上腔并前行至睫状体上腔而产生睫状体脉络膜脱离,二者有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的时域光相干断层扫描(OCT)与频域OCT形态学特征及定量测量的异同。方法 收集确诊为单眼初发CSC连续患者26例26只眼。对所有患眼及其对侧正常眼行时域OCT及频域 OCT检查。时域OCT行黄斑中心凹的水平及垂直线性扫描及放射6线扫描;频域 OCT行黄斑部立体扫描、经黄斑中心凹的水平及垂直5线高清扫描。对比分析两种扫描的图像特征、视网膜分层、定量测量结果的差异。结果 频域OCT可以分别显示视网膜内界膜、视网膜色素上皮(RPE)和全视网膜厚度的三维地形图。CSC眼及对侧正常眼的视网膜外界膜在频域OCT图像中均能清晰显示,而时域OCT图像中大部分不能显示。对侧正常眼视网膜光感受器内外节连接(IS/OS)结构两种OCT图像均能显示,频域OCT图像中CSC眼 65.4% IS/OS结构不清,时域OCT图像中73.4%不清。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108, P=0.914)。频域 OCT图像中,视网膜外界为RPE高反射带之前,黄斑中心凹厚度对侧正常眼为(180.50±12.69)μm, CSC眼为(158.41±34.20)μm,CSC眼黄斑脱离高度为(245.84±154.61)μm。时域OCT图像中,视网膜外界为IS/OS高反射带之前,黄斑中心凹厚度对侧正常眼为(141.16±12.75)μm,正常眼为(146.40±36.28)μm,CSC眼黄斑脱离高度为(240.32±156.82)μm。两种OCT测量值比较,CSC眼黄斑中心凹厚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671,P=0.000),CSC眼各测量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26~1.517,P=0.144~0.980)。结论 与时域OCT相比,频域 OCT可更清楚地显示视网膜的细微结构,对视网膜的外界界定更准确,测量厚度更精确,可以更全面、直观地观察CSC的病理形态学变化和病变层次。  相似文献   

4.
Vogt-小柳原田病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图像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和分析Vogt-小柳原田病(Vogt-Koyanagi-Hara-da,VKH)葡萄膜炎期多湖状视网膜脱离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图像特征。方法:对12例VKH患者24眼进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和OCT检查。结果:OCT图像可见12例24眼均有视网膜神经上皮浆液性脱离,视网膜下间隔将视网膜神经上皮脱离区分成多个部分。应用激素治疗后,视网膜浆液性渗出吸收,视网膜下的间隔完全消失。结论:VKH治疗前,视网膜下间隔导致VKH多湖状视网膜脱离。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25G玻璃体手术联合内界膜剥除及空气填充治疗高度近视性黄斑劈裂的疗效。设计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北京爱尔英智眼科医院2010-2014年眼轴26 mm以上的高度近视性黄斑劈裂患者20例24眼。方法 采用25G三通道平坦部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剥除及空气填充。其中6眼合并白内障,术中同时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前及术后检查矫正视力(LogMAR视力)、裂隙灯显微镜、间接检眼镜及相干光断层扫描(OCT)。OCT图像根据ETDRS分区分为黄斑中心、上方、下方、鼻侧及颞侧。术后随访3个月以上,平均随访时间(20.54±38.63)周。主要指标 矫正视力,OCT图像黄斑区视网膜厚度。结果 术前患眼平均视力1.41±0.51,术后3个月0.58±0.69 (P=0.001)。术前黄斑中心、上方、下方、鼻侧及颞侧视网膜厚度分别为(452.36±111.28)μm、(425.05±78.39)μm、(415.10±74.43)μm、(404.55±56.03)μm、 (451.45±93.49)μm,术后12周时分别为(233.09±78.72)μm、(260.18±41.04)μm、(260.36±29.85)μm、(289.41±28.38)μm、(237.55±53.57)μm(P均=0.000)。结论 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剥除及空气填充有助于近视性黄斑劈裂眼的视力提高及黄斑劈裂解剖复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妊娠期高血压合并渗出性视网膜脱离治疗过程中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的成像特征,评价其对病情监测及判断预后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研究对象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南方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眼科确诊并进行随诊治疗的11例(22只眼)妊娠期高血压合并渗出性视网膜脱离的患者。妊娠期高血压患者出现渗出性视网膜脱离立即终止妊娠,经予硫酸镁解痉、硝苯地平降血压、甘露醇利尿脱水及糖皮质激素促进视网膜下积液吸收等治疗。分别在发病时、产后3、7、28d检查患者最佳矫正视力(BCVA),OCT检测黄斑中心视网膜形态及厚度(CRT),对治疗前后BCVA、视网膜神经上皮形态及CRT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妊娠期高血压合并渗出性视网膜脱离产后第3、7、28d检查,患眼平均BCVA比治疗前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第3d视力提高明显,妊娠期高血压合并渗出性视网膜脱离OCT检查所有患眼视网膜神经上皮层浆液性脱离、神经上皮层结构破坏;治疗后神经上皮完全复位。结论OCT可明确显示妊娠期高血压渗出性视网膜脱离治疗过程中神经上皮脱离形态、厚度及结构恢复情况,可为妊娠期高血压渗出性视网膜脱离病情监测及预后评价提供有价值的无创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7.
糖尿病黄斑水肿患者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糖尿病黄斑水肿(DME)患者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FCT)的变化。方法 横断面观察研究。20例DME患者32只眼纳入研究。男性12例,女性8例。平均年龄(57.6±9.3)岁。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频域(SD)光相干断层扫描(OCT)、验光检查。根据OCT黄斑水肿形态,分为弥漫水肿型、囊样水肿型、浆液性神经上皮脱离型、硬性渗出为主型。应用Cirrus HD-OCT对患眼黄斑区行加强深度扫描(EDI),测量SFCT。与国内同年龄段正常人群平均SFCT值(286.84±28.80) μm进行比较。患者年龄、屈光度、糖尿病病程、空腹血糖、BCVA、中央视网膜厚度与SFCT的相关性应用Pearson相关分析;不同类型黄斑水肿间SFCT差异比较行单因素变量分析。结果 患眼SFCT 120.50~361.50 μm,平均SFCT(223.81±43.74) μm,与正常人群平均SFCT值比较,厚度下降63.03 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5%可信区间-78.80~-47.26 μm,P<0.01);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SFCT与患者年龄(r=0.124)、屈光度(r=0.277)、糖尿病病程(r=0.286)、空腹血糖水平(r=0.408)、BCVA(r=0.087)、中央视网膜厚度(r=0.036)无相关性(P>0.05);不同类型黄斑水肿之间SFCT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042,P>0.05)。结论 DME患者SFCT较同年龄段正常人群明显变薄。  相似文献   

8.
目的使用谱域OCT(SD-OCT)观察LASIK对手术患者黄斑区视网膜厚度的影响。方法系列病例研究。使用随机数字表选择2012年10月至2013年5月接受LASIK的30例(60眼)屈光不正患者,采用SD-OCT观察患者术前、术后10 d以及术后30 d的黄斑总容积(TMV)和中央视网膜厚度(CRT)的变化。数据分析采用重复测量设计和Pearson相关分析法。结果30例(60眼)患者术前BCVA(logMAR)为-0.063±0.041,TMV为(7.31±0.31)mm3,CRT为(220.3±21.1)μm,术后10 d时相应的指标分别为-0.043±0.081、(7.32±0.26)mm3、(221.6±20.8)μm,术后30 d时相应的指标分别为-0.074±0.061、(7.35±0.29)mm3、(219.8±22.9)μm。患者术后视力满意,术后10 d的CRT较之术前、术后30 d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10 d的TMV仅与术后30 d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术前术后的TMV、CRT的改变程度与术前等效球镜度不相关。结论LASIK术后短时间内黄斑区存在一定程度的视网膜水肿,程度与等效球镜度无关,并且不影响预后视力。  相似文献   

9.
李毅斌  郝琳娜  陈长喜  顼晓琳  王鑫  张莉 《眼科》2010,19(4):264-266
目的观察急性Vogt-小柳原田综合征(VKH综合征)频域相干光断层扫描(Spectralis OCT)黄斑区结构改变特征。设计前瞻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连续收集北京同仁医院急性期VKH综合征确诊病例10例(20眼)。方法所有病例均接受详细的病史采集,以及视力、裂隙灯显微镜、间接检眼镜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等检查。频域OCT检查于就诊当日完成,此后每2—7日进行定位随诊模式OCT扫描,直至患者黄斑区视网膜完全复位。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和OCT阅片诊断由同一名眼底病医师独立完成。主要指标定性描述OCT下黄斑区视网膜各层结构变化特点。结果间接检眼镜下所有VKH综合征患者均可见后极部多湖状浆液性视网膜脱离。OCT检查显示4例8眼(40%)表现为视网膜神经上皮脱离型改变,2例4眼(20%)为视网膜神经上皮外层劈裂型改变,4例8眼(40%)呈混合型改变。结论急性VKH综合征患者黄斑区多湖样浆液性视网膜脱离是视网膜神经上皮脱离与视网膜神经上皮外层水肿或劈裂的共同结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利用相干光断层扫描仪深度增强成像(EDI-OCT)模式分析慢性丙型肝炎干扰素治疗前后脉络膜厚度的变化。设计 回顾性病例系列。 研究对象 北京地坛医院干扰素治疗的平均年龄(43.7±10.5)岁的HCV患者11例(22眼)。方法 在接受干扰素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行矫正视力、眼压、裂隙灯显微镜、散瞳间接检眼镜、眼底彩色照相及用海德堡SPECTRALIS-OCT深度增强成像模式检查。主要指标 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FCT)。结果 11例患者中6例9眼出现干扰素相关性视网膜病变。22眼治疗前SFCT(317.6±78.8)μm和治疗后(280.1±77.1)μm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00)。出现视网膜病变的眼(9眼)与未出现视网膜病变的眼(13眼)干扰素治疗后SFCT分别为(320.5±82.4)μm和(252.1±61.7)μm(P=0.053)。结论 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干扰素治疗后SFCT有变薄的趋势。(眼科, 2014, 23: 240-243)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玻璃体腔内注射Bevacizumab联合眼底激光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RVO)继发黄斑水肿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确诊的RVO继发黄斑水肿患者共30例(30眼),其中分支静脉阻塞20例,中央静脉阻塞10例。年龄34—79岁,平均(57.3+8.9)岁。玻璃体腔内注射Bevacizumab的剂量按照PrONTO研究组方法,为1.25mg,3次注射后,根据眼底荧光造影(FFA)结果补充眼底激光治疗。治疗前和治疗后1、3、6、12个月对患者进行视力、眼底照相、相干光学断层扫描、FFA检查。采用ETDRS视力表进行视力检查;采用光学相关断层扫描仪测量黄斑区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厚度(CRT)。患者治疗后各个时间点的最佳矫正视力(BCVA)、CRT值与治疗前基线值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RVO患者各个时间点的BCVA与CRT值的相关性采用直线回归分析。结果30例RVO患者平均接受玻璃体腔内注射(3.9±1.9)次,视力提高15个字符及以上者16眼(54%),视力提高5。lO个字符者10眼(33%),视力稳定在5个字符以内者4眼(13%)。治疗后12个月时,ETDRS视力为60±19,与治疗前(42±19)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87,P〈O.05)。平均CRT值末次随访时为(268.9±115.9)μm,与治疗前[(616.7±177.0)μm]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23,P〈O.01)。治疗后12个月BCVA与治疗前BCVA的相关性存在统计学意义(r=0.791,P〈0.01),无论何种类型静脉阻塞,基线视力、预后视力与治疗前黄斑水肿程度均无相关性。末次随访时21眼(70%)黄斑区未见明显囊性积液,9眼(30%)仍有少量囊性积液,FFA显示复发的主要原因为黄斑区小血管渗漏。治疗及随访过程中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对RVO继发黄斑水肿患者进行玻璃体腔内注射Bevacizumab联合眼底激光治疗,可保存或改善视力,有效减轻黄斑水肿;黄斑区毛细血管渗漏是引起黄斑水肿复发的主要原因,所以重复玻璃体腔注射是必需的。  相似文献   

12.
王梅子  封康  陆遥  赵琳 《眼科新进展》2018,(12):1176-1179
目的 观察玻璃体内注射贝伐单抗治疗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entral retinal vein occlusion,CRVO)继发黄斑水肿患者的临床特征及疗效,探讨对短期黄斑水肿恢复有影响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60例60眼CRVO继发黄斑水肿患者,采用玻璃体内注射贝伐单抗1.25 mg(0.05 mL),必要时重复治疗,随访3个月观察患者最佳矫正视力(best-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及黄斑中心视网膜厚度(central retinal thickness,CRT)改变。根据治疗后3个月时CRT恢复水平,分析患者的年龄、病程、基线视力、基线CRT、高血压及糖尿病、黄斑囊样水肿(cystoid macular edema,CME)或视网膜下液体(subretinal fluid,SRF)情况对黄斑水肿恢复的影响。结果 BCVA从基线(0.897±0.395)LogMAR提高到治疗后1个月的(0.616±0.350)LogMAR,并稳定持续至治疗后3个月(P<0.001),同时CRT从基线(721.2±180.8)μm降低到治疗后3个月的(392.1±185.4)μm(P<0.001)。治疗后3个月56.7%的CME和超过90%的SRF均得到完全缓解。年龄和基线CRT低提示治疗后3个月时CRT恢复较好(P=0.036、0.037)。年龄大的患者(>60岁)治疗后黄斑水肿消除更多(P=0.031),治疗后3个月时CRT更低(P=0.003)。结论 玻璃体内注射贝伐单抗能有效提高BCVA并降低CRT。年龄大和基线CRT低提示治疗后3个月时CRT恢复较好。CRT的降低主要取决于CME是否消除,而与SRF无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Ⅱ型视盘血管炎继发黄斑水肿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3年4月至2017年6月就诊于我科的36例(36眼)Ⅱ型视盘血管炎患者分为2组,联合组17例和单纯组19例。联合组患者给予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泼尼松片),单纯组患者仅给予糖皮质激素治疗。其中单纯组中有3例患者在病程中改变了治疗方案,3例患者的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及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 (central retinal thickness,CRT)未计入结果,最终比较了17例联合组和16例单纯组患者的BCVA及CRT。记录所有患者治疗前的眼底表现、BCVA、眼压、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和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及治疗后1个月、3个月和6个月的眼底表现、BCVA、眼压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情况。结果 联合组和单纯组治疗前BCVA分别是(0.96±0.33)logMAR和(0.92±0.36)logMAR,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在治疗后 1个月BCVA均有提高,联合组BCVA在治疗后3个月达到最佳,单纯组BCVA在治疗后6个月达到最佳,在治疗后1个月、3个月、6个月BCVA联合组均优于单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联合组和单纯组在治疗后 1个月黄斑水肿均有明显减轻,联合组在治疗后3个月时CRT接近正常,单纯组在治疗后6个月时CRT接近正常,2组患者治疗后1个月的CRT、3个月的CRT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2组患者治疗后6 个月的CRT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联合糖皮质激素较单纯糖皮质激素治疗 Ⅱ 型视盘血管炎继发黄斑水肿能够更快地减轻患者的黄斑水肿并能提高患者的预后视力。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康柏西普治疗葡萄膜大脑炎 (Vogt-Koyanagi-Harada,VKH)综合征的短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2015年4月至2018年3月在我院确诊的VKH综合征患者11例(18眼),在常规皮质类固醇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治疗的同时行康柏西普(0.05 mL)玻璃体内注射,同一患者的左右眼注射时间间隔7~14 d,于治疗后1 d、3 d和14 d观察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及黄斑中心凹脉络膜厚度的变化。结果 VKH综合征患眼治疗前BCVA为0.13±0.21,治疗后1 d、3 d、14 d BCVA分别为0.17±0.22、0.21±0.37、0.29±0.51;治疗后1 d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 d、14 d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治疗前黄斑中心凹脉络膜厚度为(566.71±39.28)μm;治疗后1 d、3 d、14 d黄斑中心凹脉络膜厚度分别为(499.13±26.48)μm、(276.54±87.42)μm、(244.08±61.28)μm,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常规皮质类固醇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治疗的同时行康柏西普玻璃体内注射治疗VKH综合征安全有效,可迅速促进视网膜下液吸收、降低黄斑中心凹脉络膜厚度,短期内可迅速改善视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阿柏西普经玻璃体内注射治疗糖尿病黄斑水肿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8年6月至7月来我院眼科就诊的糖尿病黄斑水肿患者15例15眼,通过玻璃体内注射阿柏西普进行治疗。注射前和注射后1个月、2个月门诊复查时,分别检查患者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ion acuity,BCVA)和眼压,并行黄斑区光学相干断层成像,记录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entral foveal thickness,CFT)等。结果 患者术前BCVA为0.31±0.12;阿柏西普玻璃体内注射术后1个月BCVA为0.44±0.12,和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术后2个月BCVA为0.53±0.13,和术前相比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01)。但术后两组数据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32)。黄斑区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检查显示,术前CFT为(354.30±89.52)μm;阿柏西普玻璃体内注射术后1个月CFT为(233.10±49.54)μm,显著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后2个月CFT为(198.60±41.88)μm,显著低于术前,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后2个月CFT显著低于术后1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8)。术后1个月、2个月间患者眼压以及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经玻璃体内注射阿柏西普可有效减轻糖尿病黄斑水肿病变程度,提高视力。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连续12个月玻璃体腔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单克隆抗体ranibizumab(商品名Lucentis)治疗渗出型老年性黄斑变性(AMD)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前瞻、无对照、开放性研究.经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和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检查确诊的22例渗出型AMD患者22只眼纳入研究.患者中,男性18例,女性4例;年龄46~79岁,平均年龄(68.2±9.3)岁.采用国际标准视力表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和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非接触眼压计测量眼压.为便于统计分析,视力换算为最小分辨角对数视力(logMAR).患眼BCVA 0.01~0.9,平均BCVA 0.26±0.22,平均logMAR0.76±0.44;黄斑中心视网膜厚度(CRT) 182~559 μm,平均CRT值为(302.62±90.18)μm.眼压均正常.玻璃体腔注射10 mg/ml的ranibizumab 0.05 ml(含ranibizumab 0.5 mg),每一个月1次,连续12个月.每次治疗后1h和治疗后1d行眼压检查.每一个月均采用首次治疗前的方法和设备行视力、眼压、眼底、OCT检查;3个月行FFA、ICGA检查.22例患者中,完成了12个月随访者13例.13例患者平均logMAR 0.74±0.37,平均CRT值为(305.77±99.69) μm,平均眼压为(12.07±3.93) mm Hg(1 mm Hg=0.133 kPa).采用配对t检验对比分析治疗过程中视力、CRT变化.结果 所有患眼治疗后1个月,平均logMAR为0.52±0.32,与首次治疗前平均logMA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518,P<0.05);治疗后3个月,平均logMAR为0.37±0.27,与首次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237,P<0.05).完成12个月随访的13只眼,治疗后1、3、12个月平均logMAR分别为0.51±0.34、0.35±0.26、0.34±0.30,与首次治疗前平均logMAR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443,5.438,4.756;P<0.05).治疗后1、3个月平均CRT值分别为(228.85±54.93)、(231.00±38.94) μm,与首次治疗前平均CRT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14,3.199;P<0.05);治疗后12个月平均CRT值为(262.92±70.48)μm,与首次治疗前平均CRT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408,P>0.05).前3次治疗视力提高最快,6只眼视力从0.1~<0.5提高到0.5及以上;随访第1个月时CRT降低幅度最大.玻璃体注射ranibizumab后1h眼压升高,1d后降至治疗前水平.随访中未见眼内感染等与玻璃体腔注射相关的并发症.结论 每一个月玻璃体腔注射1次ranibizumab可以提高患眼视力,减轻黄斑水肿;无与治疗相关的不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17.
李彬  代艳  乔岗  李娜  王科  白煜 《眼科》2012,21(6):401-404
【摘要】 目的 通过相干光断层扫描(OCT)观察孔源性视网膜脱离行巩膜扣带术后黄斑区的结构 ,分析其与视力变化的关系。设计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绵阳市中心医院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已累及黄斑区,经行巩膜扣带术视网膜成功复位的41例(41眼)患者。方法 分别于术后1周,1、3 、6、12个月行最佳矫正视力、眼底检查,OCT检查。对术后6个月OCT检查视网膜下液完全吸收者, 第9个月增加一次最佳矫正视力、眼底检查,OCT检查。主要指标 最佳矫正视力,OCT表现。结果 (1)术后1周,1、3、6、12个月最佳矫正视力≥0.3者分别为3眼(7.32%)、8眼(19.51%)、22 眼(53.66%)、28眼(68.29%)、31眼(75.61%);各时间点OCT检查黄斑区视网膜下液完全吸收 者分别为2眼(4.88%)、11眼(26.83%)、21眼(51.22%)、37眼(90.24%)、40眼(97.56%)。 (2)OCT显示首次黄斑区视网膜下液完全吸收者,较之前一次检查时间最佳矫正视力提高2行以上 者35眼(85.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术后6个月内OCT示黄斑区视网膜下液完全吸 收的37眼,其后1~3个月最佳矫正视力再提高2行以上者22眼(59.46%),而黄斑区视网膜下液完全 吸收3个月之后复查时,最佳矫正视力较黄斑区视网膜下液完全吸收3个月内提高均未超过1行,两 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2)。结论 OCT检查可更好地判断黄斑区视网膜的解剖复位;视 网膜脱离术后解剖复位(黄斑区视网膜下液完全吸收)后功能恢复多在3个月内。(眼科, 2012, 21: 401-404)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利用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观察湿性老年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患者经康柏西普治疗后黄斑中心凹结构的变化并分析与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的相关性。方法 经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确诊为湿性AMD的患者纳入研究,所有患者接受连续3个月、每个月玻璃体内注射一次康柏西普的常规疗法,记录治疗前及各次注射后1个月的BCVA以及频域OCT的特征(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视网膜内积液、视网膜下积液、视网膜色素上皮层脱离、视网膜下纤维化等)。结果 经过3次注射治疗后,BCVA从治疗前的(0.98±0.55)LogMAR提高到治疗后的(0.69±0.43)LogMAR(P<0.01),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从治疗前的(449.07±245.19)μm降低到治疗后的(232.76±103.93)μm(P<0.01),其中初次注射后第1个月BCVA和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的改善最为明显;3次注射后视网膜内积液或视网膜下积液消退组BCVA改善并没有明显优于各自的未消退组(均为P>0.05),但单纯视网膜下积液组BCVA明显优于单纯视网膜内积液组和混合积液组(F=6.168,P=0.007)。结论 频域OCT是一种评价黄斑结构改变的有效手段,为临床分析注射康柏西普术后视力的变化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并对比玻璃体腔注射曲安奈德(TA)和激光光凝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性黄斑水肿的效果,探讨两者联合治疗的必要性及联合治疗的时机。方法:对非缺血型分支静脉阻塞累及中心凹且有灌注的黄斑水肿(中央视网膜厚度≥300μm)患者,随机分为TA组和激光组,采用双盲法进行前瞻性治疗。TA组(46眼)玻璃体腔注射曲安奈德4mg,激光组(44眼)行血管弓内格栅样光凝及无灌注区播散光凝。采用最佳矫正视力(BCVA)和相干光断层扫描(OCT)作为评价两种方法治疗前后不同时期疗效的主要指标,应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中央视网膜厚度介于300~500μm,1wk~1mo时TA组改善视力和减轻黄斑水肿的程度较激光组非常显著;1~3mo时TA组治疗效果随时间延长呈缓慢下降趋势,而激光组呈缓慢稳定上升趋势;6mo时TA组和激光组治疗效果无显著差异;6moTA组个别患者黄斑水肿复发需再次注射。结论:对于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性黄斑水肿中央视网膜厚度介于300~500μm,玻璃体腔注射TA及激光光凝均可以选择;对中央视网膜厚度≥500μm患者可采用联合治疗,TA联合光凝治疗的时机应在玻璃体腔注射TA后1wk~1mo内积极进行;玻璃体腔注射TA后黄斑水肿复发,再次注射需间隔6mo以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