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探讨初中生非学业自我概念性别、年级差异,以及父母教养方式和非学业自我概念之间的关系。从湖南省常德市某2所中学随机抽取304名学生,采用自我评价量表和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问卷进行调查。结果显示:①初中生非学业自我概念中诚实可信赖自我这一维度上存在年级和性别的交互作用(P<0.05),与父母关系自我这一维度在年级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情绪稳定性自我和与异性关系自我这2个维度在性别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非学业自我概念总分在性别和年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父母温暖理解两因子与初中生非学业自我概念正相关(P<0.01),父母拒绝否认和母亲严厉惩罚3个因子与初中生非学业自我概念呈负相关(P<0.01)。父亲严厉惩罚对与同性关系自我、与异性关系自我呈负相关(P<0.01)。由此可知,初中生非学业自我概念的发展相对均衡,且与父母教养方式有关。  相似文献   

2.
谢小丹 《校园心理》2016,(2):105-107
本文调查研究中学生父母教养方式现状,为中学生心理健康研究提供事实依据,力求能够对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有所启发。采用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对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家庭教养方式在男女性别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家庭教养方式在家庭居住地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家庭教养方式在不同年级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父亲文化程度对中学生的家庭教养方式没差异;母亲文化程度对中学生家庭教养方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3.
初中生的父母教养方式与社会支持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初中生的父母教养方式与社会支持之间的关系.方法 使用父母教养方式问卷和中学生社会关系网络问卷对548名初中生的父母教养方式和社会支持状况进行调查.结果 ①接纳型在父母的教养类型中处于主导地位,但初中生父母对初一年级学生的接纳程度显著高于初三年级学生,对初三年级学生的拒绝、干涉程度显著高于初一年级;初中生父母的教养方式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且对女生的教养方式总体上比对男生积极;②总体上看,同性朋友是初中生社会支持最主要的来源,但不同年级、不同性别的初中生社会支持状况差异显著.母亲是低年级初中生、女生最重要的社会支持来源,同性朋友是高年级初中生、男生最重要的社会支持来源.结论 父母教养方式与初中生感受到的社会支持之间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4.
初中生智力,父母教养方式与学习成绩探讨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初中生的学习成绩受到家长、教师的高度重视,对初中生本人更具有重要的意义。影响学习成绩的因素很多。本研究对两组学习成绩差异显著的初一学生的智力及父母教养方式进行对照分析,以期发现它们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为教育或学校心理咨询工作提供较客观的参考依据。对象与方法对象 以乐昌市四所中学的初一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每校随机抽取三个班,根据学习成绩和教师评价分为差生组和优生组,每组各120名。差生组入组标准:①考试平均成绩排在全班后10名;②班主任评价为“成绩差”;③无明显的身体缺陷、疾病及精神疾病。优生组入组…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父母教养方式与初中生成就动机的关系。方法采用父母教养方式量表(EMBU)和成就动机量表(AMS)对学生进行测评。回收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结果1父母教养方式对青少年成就动机影响差异不显著;2父亲温暖因子与初中生的追求成功动机有显著的负相关,与青少年回避失败动机有显著的正相关。结论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对其成就动机相关不显著,但初中生成就动机与抚养方式中父亲的情感温暖维度有关联。  相似文献   

6.
犯罪青少年父母的教养方式调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研究采用“父母教养方式评定量表”(EMBU)对犯罪青少年及作为对照样本的普通青少年进行测试,并对家庭情况进行调查,结果显示,犯罪青少年与普通青少年父母教养方式“惩罚严厉”,“拒绝否认”“过分干涉”等因子存在极为显著的差异,造成这种差异的家庭因素主要有家庭经济状况,父母职业及文化程度,父母是否健在等。  相似文献   

7.
通过使用自制调查问卷封1307名初中学生父母进行了调查,主要内容为其所采用的教养方式及其对子女的满意度。结果表明;父母的不同教育程度、职业、经济状况对此有很大影响,尤其是母亲的教育程度及职业在教养方式上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8.
初中生自我中心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初中生自我中心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方法运用自我中心与父母教养方式量表对276名初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①初中生自我中心在性别、是否独生上均不存在显著差异。②初中生假想观众与父母过分干涉、过分保护呈显著正相关。③初中生的个人神话水平与父、母情感温暖理解,父亲偏爱有显著正相关。结论国内初中生自我中心与其父母教养方式之间存在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9.
孩子与父母分离时间过长会引起心理、行为问题,但缺少对寄宿制小学生的研究。本文探讨寄宿制小学生心理行为问题及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对255名初中生进行心理健康测查。结果1初中生的心理问题检出率26.4%;2父母的惩罚、严厉因子分男生组均显著高于女生组(t=2.158,P0.05;t=2.009,P0.05),父亲的拒绝、否认因子分男生组显著高于女生组(t=2.483,P0.05);3初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同父母教养方式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P0.01)。结论父母教养不当的初中生易出现心理问题,关注父母教养方式对于提高初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父母养育方式与初中生自我和谐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父母养育方式与青少年自我和谐的关系。方法采用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和自我和谐量表对265名初中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在父母教养方式上,初中生的性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自我灵活性和刻板性上,男女性别差异显著,而在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上性别差异不显著(P〉0.05)。相关分析表明,初中生的父母教养方式与其自我和谐相关显著。结论初中生自我和谐与父母养育方式都存在性别差异,父母养育方式对自我和谐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对比研究西双版纳傣汉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的异同.方法 运用父亲教养方式问卷(EMBU)对158名傣族和汉族学生进行测查.结果 傣族和汉族初中生,父亲、母亲在养育方式的4个因子上的得分都存在一致的趋势;在情感温暖因子上傣族初中生母亲的得分明显低于汉族母亲(t=2.17,P<0.05);傣族男生和女生在母亲的情感温暖、父亲的拒绝否认因子上达到了显著(t=-2.10,1.93;P<0.05),但汉族男生女生之间没有显著差异;不同年级傣族学生的父母教养方式在父亲惩罚严厉因子,拒绝否认因子(F=5.55,5.96;P<0.01),母亲情感温暖理解因子,惩罚严厉因子和拒绝否认因子上的差异达到了显著水平(F=5.45,7.61;P<0.01;F=9.64;P<0.001),但汉族学生没有显著差异.结论 民族文化的差异导致了傣族和汉族的父母教养方式之间的不同.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农村初中生挫折承受力的基本状况,并探讨其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方法:使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和中学生挫折承受力问卷对山东省某农村中学155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1农村初中生挫折承受力总体上年级差异不显著。女生与男生的挫折承受力间差异显著(t=2.208,P0.05);2温暖理解的父母教养方式与初中生挫折承受力呈正相关(r=0.195,0.240),严厉惩罚(r=-0.331,-0.302)、过分干涉(r=-0.262,-0.266)、拒绝否认(r=-0.311,-0.310)、偏爱被试(r=-0.237,-0.230)等父母教养方式与挫折承受力呈显著负相关;3父亲严厉惩罚(R~2=0.110)和母亲温暖理解、关心(R~2=0.025)的教养方式能够预测农村初中生挫折承受力。结论:农村初中生中女生挫折承受力高于男生,父母教养方式对初中生挫折承受力有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藏族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与学习投入的关系。方法:采用父母教养方式量表(EMBU)、学习投入量表(LES)对藏族初中生982人进行整群施测。结果:1藏族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得分分别为(2.132±2.110)和(3.309±3.261);男生父母教养方式得分显著高于女生(t=4.169,P0.01),而女生学习投入得分显著高于男生(t=4.024,P0.01);教养方式与学习投入总分均存在显著年级差异(F=47.820,40.563;P0.01);2藏族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与学习投入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P0.01),第一典型相关系数为0.439(P0.01),与父母教养方式关系最为密切的是学习态度因子;3藏族初中生母亲情感温暖和理解、母亲拒绝和否认、母亲偏爱因子共同解释学习投入变量自我和谐的16.4%的变异。结论:藏族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与学习投入存在一定的关系,且具有自身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目的考查初中生的道德情景应对策略和情感体验以及父母教养方式对其的影响.方法采用父母教养方式量表和道德情景故事问卷,对初一~初三的488名学生进行调查.结果①初中生道德情景应对策略没有性别差异,而情感体验方面存在极其显著的性别差异.在道德应对策略上,存在类别和年级差异,情感体验上不存在类别差异,但存在年级差异.②F1与应对策略呈显著负相关;F2和F5与道德应对策略呈显著相关.父亲各因子与道德情景情感体验相关不显著.M2和M3与应对策略呈显著相关.M1与道德情景情感体验呈显著负相关.结论科学的父母教养方式对孩子积极的道德情景应对策略和情感体验有很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初中生社会支持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系统分层抽样问卷调查设计。对玉溪市4所中学初一至初三年级的学生进行系统分层抽样,采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对1115名初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之后对收集的数据进行μ检验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中,父亲的惩罚严厉、过分干涉和拒绝、否认因子存在性别差异(μ=4.047,2.338,2.301;P<0.05);社会支持评定量表中,主观支持和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存在性别差异(μ=2.544,4.087;P<0.05)。在相关分析中,社会支持各因子与父母情感温暖与理解呈正相关(r=0.3996,0.2743,0.3062,0.3770,0.2548,0.2775;P<0.05),与父母惩罚、严厉和拒绝、否认呈负相关(r=-0.1927,-0.1092,-0.1878,-0.1821,-0.0871,-0.1513,-0.2280,-0.0853,-0.1907,-0.2151,-0.0633,-0.1574;P<0.05)。结论初中生对社会支持的利用会显著促进个体的心理承受和负荷能力,增加处理危机和冲突的水平,同时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子女的社会支持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高三学生应对方式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父母教养方式对高三学生应对方式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江西某县普通中学110名高三学生进行应对方式和父母教养方式问卷调查。结果①高三学生的应对方式没有性别差异;②文科学生的应对方式显著高于理科学生(P〈0.001);③与祖父母生活或三代同堂在退避因子上显著高于与父母生活的学生;④父亲在"偏爱被试"和"过分干涉"因子,以及母亲在"过干涉过保护"和"偏爱被试"因子上,独生子女得分高于非独生子女(P〈0.05);⑤父母教养方式中"偏爱被试"、"拒绝、否认"等因子与应对方式的"解决问题"、"自责"、"退避"、"合理化"等因子显著相关。结论父母良好的教养方式有利于养成孩子积极、成熟和理性的应对方式。  相似文献   

18.
初中生成就动机与自尊、父母教养方式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初中生成就动机和父母教养方式、自尊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成就动机问卷(AMS)、自尊问卷(SES)和父母教养方式问卷(EMBU)对204名14~t6岁的初中生进行测查。结果 ①追求成功与合成动机和自尊均呈显著正相关,回避失败与合成动机和自尊均呈显著负相关。②父母温暖因子与初中生的追求成功动机有显著的正相关,父亲严厉惩罚、过分干涉、偏爱被试、拒绝否认、母亲温暖、拒绝否认、惩罚严厉、偏爱被试与青少年回避失败动机有显著的负相关。③父亲温暖因子对追求成功动机有显著地预测作用;父亲惩罚严厉、自尊以及父亲拒绝否认因子对回避失败动机有显著地预测作用;父亲拒绝否认因子对合成动机有显著地预测作用。结论 这一结果表明提高初中生的自尊水平有助于其成就动机的培养,另外,初中生成就动机与早期所受抚养方式有明显关联。  相似文献   

19.
监狱犯人早年父母教养方式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并研究监狱犯人早年的父母教养方式与正常人群早年的父母教养方式的差异,监狱犯人早年父母教养方式的一致性。方法通过80名监狱犯人对早年父母教养方式的回忆,采用父母教养方式量表(EMBU)进行评定。结果父亲对犯人的各因子及母亲对犯人的各因子分别与中国常模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性;父母教养方式具有显著的不一致性。结论监狱犯人的父母对子女的早年教养方式与正常人群不同。  相似文献   

20.
初中生心理控制源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初中生心理控制源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方法:采用控制感问卷、父母教养方式问卷等测查工具对1506名初中生进行调查.结果:初中生内控感得分要高于外控感;内控感、内外控总分与父母提供帮助正相关显著(r=0.213-0.324),与其他维度和总分负相关显著(r=-0.136-0.394),外控感则正好相反;回归分析显示母亲亲子疏离、父亲提供帮助、父亲过分保护可以预测内控感的8%;母亲苛刻要求、母亲过分保护、母亲提供帮助和父亲亲子疏离可以预测外控感的16%;母亲提供帮助、父亲亲子疏离、母亲过分保护和母亲苛刻要求可以预测内外控总分的17%.结论:初中生的心理控制源处在一种不稳定的以内控感为主的状态.父母应对子女更多的提供帮助和亲子互动,减少亲子疏离、过分保护和苛刻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