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分析武汉地区4 232例急性呼吸道感染(ARTI)的儿童人类博卡病毒(HBoV)感染的临床及流行病学特征。 方法 收集2014年1月1日-2015年12月31日期间4 232例7岁以下儿童经确诊为ARTI的鼻咽抽吸物(NPA),利用RT-PCR法对HBoV进行筛查,同时对流感病毒A型(Inf-A)、流感病毒B型(Inf-B)、呼吸道合胞病毒(RSV)、腺病毒(ADV)及副流感病毒Ⅰ型(PIV-Ⅰ)、副流感病毒Ⅱ型(PIV-Ⅱ)、副流感病毒Ⅲ型(PIV-Ⅲ)7种呼吸道病毒进行检测以了解其混合感染情况,并结合病例临床资料对其流行病学特征进行分析。 结果 4 232例NPA标本中,HBoV检出率为1.23%(52/4 232)。1~<3岁儿童HBoV阳性检出率最高,为2.81%(24/854)。HBoV在春夏秋冬各季节的检出率分别为3.05%、0.60%、0.52%、0.24%,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36.784,P=0.002),其中以春季检出率最高。HBoV与其他病毒混合感染率为69.23%(36/52)。以支气管肺炎患儿HBoV阳性检出率(51.92%)最高。 结论 2014-2015年HBoV为武汉地区儿童发热呼吸道症候群的主要病原之一,1~<3岁儿童检出率最高,与其他病毒有较高的混合感染率,且春季流行。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海口地区儿童呼吸道九种非典型病原体病原感染情况、明确非典型性病原体分布特点。方法 对2011年7月-2012年6月临床诊断为呼吸道感染的患儿,分为<1岁组、1~2岁组、2~3岁组、≥3岁组,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法进行九种病原体血清IgM 抗体联合检测,对阳性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非典型性病原体感染阳性率34.6%(417/1 202);混合感染阳性率4.58%(55/1 202)以(M-pneumoniae,MP)与其他病原体混合感染为主;九种病原体中,阳性率排前三位的是肺炎支原体MP(31.53%)、乙型流感病毒(influenza B virus,INFB)(5.41%)、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RSV)(1.16%);Q热立克次体(coxiella urnetii,COX)、肺炎衣原体(chlamydia pneumoniae,CP)检出最少;4月份(农历春末3月)阳性率最高,为47.57%,冬春季总阳性率高于夏秋季;总阳性率随年龄增加而增高;<1岁患儿MP、RSV阳性率排前两位,1岁及以上患儿以MP、INFB阳性率排前两位;男女患儿MP阳性率,女性患儿高于男性。 结论 海口地区呼吸道感染患儿非典型病原体的阳性率、病原体构成、高发季节等有自己的区域特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建立黑龙江省呼吸道传染病病原监测平台,了解发热呼吸道病症候群病原谱的构成。方法在哈尔滨市儿童医院、社区医院及3家综合医院的内科、儿科、感染科的门急诊和住院病例中发现符合发热呼吸道症候群监测病例定义的患者进行信息收集和采集咽拭子,采用多重RT-PCR方法检测七种呼吸道病毒:流感病毒(FLU A、B型)、副流感病毒(PIV 1-4型)、呼吸道合胞病毒(RSV A、B型)、冠状病毒(HCoV)、偏肺病毒(hMPV)、博卡病毒(HBoV)、腺病毒(ADV)。结果 2010年4月-12月共采集标本208份,检出各种呼吸道病毒16份,阳性率为7.69%,其中PIV阳性率最高4.33%(9/208),其次为ADV 1.92%(4/208),HBoV、HCoV、FLUA各检出1例(0.48%),PIV1-4型均有检出,但以PIV3为主,未见混合感染或多重感染。阳性感染率在性别上统计学上无显著差异(x2=2.36,P>0.05)。年龄分布主要是5岁以下儿童,占总阳性数的43.75%(7/16),其次是5~10岁年龄组25%(4/16)。流行季节在5-8月份,PIV感染高峰是5月份,ADV感染高峰是8月份。结论哈尔滨市呼吸道病毒的主要感染人群是10岁以下儿童,在春夏季节PIV和ADV是主要的病原。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宁德地区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9种呼吸道病原体感染情况。方法 选择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因呼吸道感染住院的患儿,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血清中9种呼吸道病原体IgM抗体,包括嗜肺军团菌(LP)、肺炎支原体(MP)、Q热立克次体(Q热)、肺炎衣原体(CP)、腺病毒(ADA)、呼吸道合胞病毒(RSV)、甲型流感病毒(IVA)、乙型流感病毒(IVB)和副流感病毒(PIV),分析感染分布情况。结果 6 449例患儿中共检出病原体1 965例,阳性率30.5%,其中MP阳性率最高(19.6%);MP阳性率女性(32.7%)高于男性(28.8%);≥6岁组的病原体阳性率最高(65.0%),其中ADA阳性率1~2岁组最高(2.4%),MP阳性率≥6岁最高(67.7%),RSV阳性率0~岁组最高(10.3%),LP、IVB阳性率3~岁组最高(3.2%、6.7%);LP阳性率春季较高(2.8%),RSV、IVB阳性率冬季较高(5.9%、4.3%)。结论 该地区儿童9种呼吸道病原体阳性率与性别、年龄、季节有关,学龄前患儿阳性率高,冬春季高发,要重点加强学龄前儿童及冬春季节的疾病防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西宁市儿童常见呼吸道病毒感染的病原学特点和分布特征。方法:采集141例急性呼吸道感染住院患儿的咽拭子标本,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进行合胞病毒(RSV),流感病毒A、B型(IFV A、B),副流感病毒Ⅰ、Ⅱ、Ⅲ型(PIVⅠ、Ⅱ、Ⅲ),腺病毒(ADV),冠状病毒(HCoV)OC43/HKU1、229E/NL63,博卡病毒(HBoV),偏肺病毒(hMPV)检测。结果:从141份鼻咽拭子样本中检测出呼吸道病毒阳性22例,阳性率为15.6%。检出4种呼吸道病毒,其构成比分别为ADV 45.5%、PIVⅡ26.1%、HCoV-229E/NL63 17.4%、IFV A 13.0%。不同性别间患儿呼吸道病毒阳性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6个月组阳性率最低(6.3%),3~6岁年龄组阳性率最高(29.2%)。结论:西宁地区急性呼吸道感染病毒病原检出率低于全国水平,ADV为西宁地区急性呼吸道感染的首位病毒病原体,HCoV-229E/NL63是该地区急性呼吸道感染的病原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石家庄地区住院儿童呼吸道感染病毒病原谱构成和流行病特征,为呼吸道感染的诊断和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15年5-10月间河北省儿童医院严重呼吸道感染住院患儿的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标本241例,采用多重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15种呼吸道病毒。结果 241例标本中病毒阳性89例,总检出率为36.93%,依次为鼻病毒(HRV)11.62%、副流感病毒3型(PIV3)9.96%、副流感病毒1型(PIV1)5.39%、博卡病毒(HBo V)4.56%、副流感病毒4型(PIV4)3.32%、冠状病毒(HCo V-OC43)2.07%、呼吸道合胞病毒(RSV)1.66%、腺病毒/乙型流感/副流感2型(ADV/Flu B/PIV-2)各0.83%。双重感染10例(4.15%),以HRV、PIV3混合其他病毒感染最常见。夏秋季均可检出感染病例,夏季检出率明显高于秋季,病例以5岁以下儿童为主(75.52%),~2岁患儿的检出率最高(48.78%)。除ADV仅夏季、RSV仅秋季检出外,其他病毒夏秋季均有检出。结论 HRV、PIV3、PIV1和HBo V是2015年石家庄地区严重呼吸道感染患儿的主要病原,各病毒在夏秋季有各自的流行特征。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湖北地区儿童常见呼吸道感染的病原体特点和流行趋势,分析该地区小儿呼吸道感染病原体与年龄、性别和季节的相关性,为有关部门制定呼吸道感染疾病预防控制决策提供参考资料。方法收集武汉大学人民医院2013年1月1日—2014年12月31日两年间呼吸道感染的儿童患者12 914名,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IFA)测血清中嗜肺军团菌(LP)、肺炎支原体(MP)、Q热立克次体(COX)、肺炎衣原体(CP)、腺病毒(ADV)、呼吸道合胞病毒(RSV)、甲型流感病毒(Flu A)、乙型流感病毒(Flu B)和副流感病毒(PIV)的Ig M抗体。结果在12 914例呼吸道感染的患儿中,病原体检测阳性患儿共5 381例,阳性率为41.67%。其中单一感染3 508例,占65.1%;混合感染1 873例,占34.8%。男性患儿阳性率(37.5%)低于女性患儿(49.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3.20,P0.01)。从2013—2014年单一病原体感染率显著下降(从29.58%到2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4.13,P0.01)。混合病原体感染率显著上升(从10.22%到18.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1.44,P0.01)。MP阳性率最高为38.8%,在3~6岁幼儿中易感;Flu B阳性率为29.5%,在3~6岁儿童中易感,两者均好发于秋、冬两季。RSV阳性率为4.0%,在0~1岁婴儿中易感,好发于春季。ADV阳性率为3.65%,PIV阳性率为2.3%,在3~6岁儿童中易感,好发于夏季。Flu A阳性率为1.29%,在3~6岁儿童中易感,好发于秋季。LP阳性率为0.6%,在6~14岁儿童中易感,全年发病。COX和CP感染例数太少,未进行分析。结论 MP和Flu B是湖北地区小儿急性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体。呼吸道病原体感染模式以单一感染为主,混合感染逐年升高;在呼吸道病毒的易感年龄段和高发的季节,应针对性地加强防范。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武汉市呼吸道感染儿童博卡病毒(HBoV)感染的临床特点,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收集2014年12月1日-2015年12月1日期间在本院儿科住院的365例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为研究对象,在疾病急性期用一次性吸痰管采集患儿鼻咽分泌物(NPA)标本液2 ml。先进行7种常见呼吸道病毒的筛查,然后采用PCR方法检测HBoV 基因,对阳性标本进行序列验证及分析。结果 1)对365份标本进行免疫荧光检测,结果显示呼吸道合胞病毒(RSV)的阳性检出率最高18.90%(69/365),其他依次为腺病毒(ADV)阳性15例(4.11%),副流感病毒Ⅲ(PIV-Ⅲ)阳性8例(2.20%),甲型流感病毒(IFV-A)阳性5例(1.37%),乙型流感病毒(IFV-B)阳性3例(0.82%),副流感病毒Ⅱ型(PIV-Ⅱ)阳性2例(0.55%)。2)365例标本中,32例(8.77%)出现HBoV 的PCR扩增产物,均为单一条带,大小约为354 bp,与预期的扩增片段大小相符合,显示为HBoV阳性。32例阳性标本进行测序后经Blast分析,HBoV1型28例(7.67%),HBoV2型3例(0.82%),HBoV3型1例(0.27%)。3)32例HBoV阳性患儿中,其中男19例,女13例,男女比例为1.47∶1;年龄3~13个月,平均6.87个月。结论 HBoV 感染是引起武汉市小儿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毒之一,主要以HBoV1型感染为主,而且多为混合感染。应加强对婴幼儿的预防保健工作,以便进行合理用药、早期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本院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常见3种呼吸道病毒的感染情况,为临床诊断提供早期病原学依据。方法选取本院住院儿科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1 307例,用双扩增法(DAT)检测呼吸道合胞病毒(RSV)、人副流感病毒(PIV)1/2/3型、腺病毒(ADV)3种呼吸道病毒RNA。结果总阳性率为17.1%,其中PIV阳性率最高,为8.3%,其次为RSV(6.4%)和ADV(1.3%),混合感染共15例(占1.1%),以RSV+PIV混合感染为主(12例,占0.9%)。不同年龄组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123,P0.05),以0岁~1岁组最高(20.1%)。肺炎患儿最多,但支气管炎患儿3种病毒阳性率最高(26.0%),不同疾病组间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906,P0.05)。男、女患儿及不同月份组间3种病毒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018年1月-6月本院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以PIV为主,RSV次之;在各组别中0岁~1岁和支气管炎患儿3种病毒阳性率最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呼吸道感染肺炎支原体与季节因素的相关性,了解季节对呼吸道感染的影响。方法收集2012年1月-2015年1月就诊的2 323例呼吸道感染临床资料,分析甲型流感病毒(INFA)、副流感病毒(PIV)、乙型流感病毒(INFB)、呼吸道合胞病毒(RSV)、腺病毒(ADV)、肺炎支原体(MP)、肺炎衣原体(CP)、嗜肺军团菌(LP)8种病原体血清IgM检测结果。结果有1 253例IgM阳性,阳性率53.94%,其中INFA、INFB、MP、LP、PIV、ADV、CP、RSV阳性率分别为17.78%、13.00%、9.34%、5.81%、3.53%、2.20%、1.42%、0.86%;男性,18~60岁、下呼吸道感染患者MP-IgM阳性率分别为10.52%、14.07%、11.43%,高于女性,60~80岁、80岁、上呼吸道感染患者MP-IgM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冬季、春季、秋季及夏季MP-IgM阳性率分别为12.03%、10.81%、6.79%、4.98%,其中MP-IgM阳性率冬季、春季均高于秋季、夏季,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peraman相关分析研究年度内气温与患者MP-IgM阳性率间有负相关性(P0.05)。结论成人呼吸道感染病原体中MP感染较为常见,男性、中青年人及下呼吸道感染患者MP感染率相对较高,气温与MP感染关系密切,夏秋季气温较高的季节MP感染率相对低于冬春季气温较低季节,低气温可能是影响MP流行的主要气象学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武汉地区住院儿童呼吸道人博卡病毒(HBoV)感染情况、临床特征及流行病学特点。方法收集2016年1—12月该院儿科因急性呼吸道感染的住院患儿968例,采用无菌负压吸引法采集新鲜标本检查痰HBoV、RSV、ADV、INF A/B和PIV I/II/III,分析HBoV感染病例的流行情况及临床特征。结果968例患儿中,HBoV阳性75例,检出率7.75%。男女患儿检出率分别为5.68%、2.07%,不同性别HBoV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083,P=0.140);53例(70.67%)HBoV阳性患儿年龄<1岁,63例(84.00%)HBoV阳性患儿年龄<3岁,各年龄组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0,P=0.043)。春、夏、秋、冬HBoV检出率分别为9.78%、5.29%、2.86%、5.20%;除9、10月份外,HBoV在其余月份均有检出,3月份检出率最高(为33.33%)。17例单纯HBoV感染,58例混合感染,HBoV临床诊断以支气管肺炎为主(26例,占34.67%)。HBoV病例主要临床特征为发热(81.33%)、咳嗽和喘息(各占77.33%)。结论HBoV是武汉地区住院儿童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原体之一,全年均可发生HBoV感染,流行高峰在春季和夏季,无性别差异。住院儿童感染HBoV临床诊断以支气管肺炎最常见,主要表现为发热、咳嗽、喘息。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三门峡地区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ARI)的病毒病原学构成,指导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法 采集578例ARI住院患儿的鼻咽拭子,采用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7种病毒即呼吸道合胞病毒(RSV)、腺病毒(ADV)、副流感病毒Ⅰ、Ⅱ、Ⅲ(PIVⅠ~Ⅲ)、流感病毒A、B型(IVA、IVB)。结果 儿童ARI的病毒总检出率为61.59%,混合感染占45.22%。病毒总检出率冬季最高(77.35%)、夏季最低(25.00%)。下呼吸道感染的病毒总检出率高于上呼吸道感染。RSV、PIVⅢ、IVA的检出率位居前三位,分别为30.62%、28.89%、21.97%。RSV及PIVⅢ在秋冬季、下呼吸道感染、3岁以下患儿中检出率较高;IVA在冬季、上呼吸道感染患儿中检出率较高。结论 RSV 、PIVⅢ、IVA是三门峡地区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毒病原。RSV 、PIVⅢ是秋冬季节婴幼儿下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IVA是冬季各年龄患儿上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通过检测儿童ARI的病毒病原,对尽早明确病毒病原,避免滥用抗生素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袁金露  艾秋香 《中国校医》2020,34(9):659-661
目的 了解奎屯地区0~14岁儿童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感染规律,为疾病的诊断治疗提供重要依据。方法 对2017年6月—2018年5月在奎屯市州奎屯医院就诊的2 285例0~14岁吸道感染儿童进行呼吸道合胞病毒病原学检测和诊断,并针对不同季节、性别和年龄段的感染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 285例呼吸道感染患儿中有332例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感染率为14.57%;冬季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率高于春季、-夏季和秋季,95%CL可信区间为(0.033~0.155、0.009~0.139、0.117~0.225)。女性儿童感染率(16.41%)高于男性儿童(13.18%),(χ2=4.666,P<0.05)。在4个年龄组中,1~3岁年龄组感染率高于<1岁、4~6 岁、7~14 岁年龄组,95%CL可信区间为(0.075~0.223、0.118~0.176、0.024~0.246)。结论 奎屯市儿童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率在冬季、女性和低年龄组较高,有必要加强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的临床诊断与防治。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长沙地区儿童急性下呼吸道感染(ALRTI)常见病毒的流行状态。方法对2007年9月至2008年8月本院儿科医学中心住院临床诊断为ALRTI的患儿1165例,采集患儿鼻咽部分泌物,应用RT—PCR进行常见呼吸道病毒核酸检测,包括RSV、HRV、PIV1~3、和IFA、IFB,PCR方法检测ADV,分析急性下呼吸道感染患儿病毒检出率及病毒感染与年龄、季节的关系。结果1165例患儿中,783例检出至少1种病毒,检出率为67.2%。其中RSV检出率27%,其次是HRV(17.4%)和PIV3(13.9%)。病毒感染的高峰在秋冬季节。不同年龄组病毒的总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2个月组病毒检出率较高为67.5%,〉60个月组病毒检出率最低为42.9%。783例中2种或2种以上病毒混合感染检出率为36.3%,≤12个月组混合感染检出率最高为63.7%,〉36个月组混合感染检出率仅为8.5%。结论ALRTI患儿中常见病毒感染的高峰在秋冬季节;检出的呼吸道病毒中RSV感染检出率最高,其次为HRV和PIV3;≤12个月患儿病毒感染检出率及混合感染率最高;最常见的混合感染类型是RSV和HRV两种病毒混合感染。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对湖北省孝感市0~13岁呼吸道感染患儿进行病毒病原学检测,分析呼吸道病毒感染病原学特点,为0~13岁儿童呼吸道感染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通过采集2017年1月1日—2019年12月31日,在湖北省孝感市中心医院就诊的呼吸道感染患儿的咽拭子标本,采用实时荧光定量 PCR,进行七项呼吸道病毒检测。 结果 共采集12 486例标本,其中3 309例标本为阳性,总阳性率为26.5%。其中呼吸道合胞病毒 (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 RSV) 阳性率最高,为1 574 例 (12.6%)。阳性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下降,各年龄组间病毒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18.972,P<0.001)。0~1岁组病毒阳性率最高(32.1%)。0~1岁组和~3岁组,RSV检出率最高分别为18.7%和9.4%。~6岁组和~13岁组,腺病毒(adenovirus, ADV)检出率最高分别为8.1%和4.6%。各季节间,病毒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22.421,P<0.001)。春季,副流感病毒Ⅲ (parainfluenza virus Ⅲ, PIV Ⅲ)检出率最高;夏季,ADV检出率最高;秋、冬季,RSV检出率最高。 结论 对于0~1岁的婴幼儿,冬、春季,应重点预防RSV感染,而夏季应重点预防PIVⅢ感染。而对于>1岁的儿童,在春、夏两季应注意ADV的感染,冬季应注意预防FluA、FluB的感染。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对昆明地区5年间急性下呼吸道感染(acute lower respiratory infection, ALRI)进行流行病学分析,为该病的预防提供理论依据。对住院儿童进行三种常见非典型病原体感染临床流行病学回顾性分析。 【方法】 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FA)对2003—2007年12 083例本院收治的ALRI住院患儿,进行肺炎支原体(M-pneumoniae, MP)、嗜肺军团菌1型(L-pneumoniae, LP1)、肺炎衣原体(chlamydia pneumoniae, CPn)血清IgM抗体联合检测,根据研究结果对5年间病原谱、病原流行概况、阳性患儿病原年龄分布特点进行临床流行病学资料汇总分析。 【结果】 5年间ALRI儿童非典型病原体感染总阳性率30.1%。MP、Lp1、CPn阳性率分别为17.3%、11.3%、1.4%。MP感染率秋、冬季最高, 2003年夏秋季、2007年秋冬季出现MP流行趋势;Lp1夏、秋季感染率高于春、冬季; CPn全年均可发病,呈散发。MP是1岁以上ALRI儿童的重要病原;Lp1、CPn随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是年长儿ALRI 的主要病原。 【结论】 昆明地区儿童非典型病原体感染病原以MP、Lp1感染为主;感染率存在季节差异。随年龄增长非典型病原体感染率增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本研究主要是检测15岁及以下急性呼吸道感染儿童病毒及非典型细菌,了解这些病原体在武汉地区的流行情况。 方法 收集2012年9月-2017年8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住院儿科41 434例拟诊断为急性呼吸道感染(acute respiratory infection,ARI)的患儿血清,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其中九种常见病原体的IgM抗体,分别为:腺病毒(including adenovirus,ADV)、Q热立克次体(Coxiella burnetii ,COX)、肺炎衣原体(Chamydophila pneumonia,CP)、甲型流感病毒(influenza A virus,FluA)、乙型流感病毒(influenza B virus,FluB)、嗜肺军团菌I型(Legionella pneumophila 1,LPN1)、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e,MP)、副流感病毒(parainfluenza virus,PIV)、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RSV)。 结果 在检测的41 434例样本中,有20 373例检测出阳性(49.17%),以MP的检出最高16 435例(39.67%),其次为FluB和PIV,分别为7 541例(18.20%)、2 297例(5.54%)。FluB在2013年和2014年秋季有小流行;ADV在2013年和2014年春夏流行趋势明显;PIV在2013年冬季、2014年春季、2016年夏季和2017年春夏流行趋势明显;COX在2013年夏季和2014年秋季流行;FluA和LPN1在2013年夏季有小流行。九种病原体中ADV、CP、FluB、LPN1、MP、PIV、RSV病原体检出率在各年龄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岁年龄组中的病原体总检出率明显低于其他组(P<0.05)。混合感染方式较复杂,2种病原体混合感染中,MP+FluB混合感染最多(3 656例,检出率为8.82%)。 结论 武汉地区引起儿童ARI的病原体主要是MP、FluB和PIV;各种病原体检出率具有一定季节性且在不同年龄段有一定差异;混合感染比较普遍,主要是MP+FluB混合感染。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通过“发热呼吸道症候群监测”了解湖南省主要呼吸道病毒流行情况及病原谱分布,为发热呼吸道症候群防控及临床诊疗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2012年1月-2014年12月,从符合发热呼吸道症候群定义的患者身上采集鼻/咽拭子、肺泡灌洗液、痰液样本。采用基于毛细管凝胶电泳的“9+7呼吸道病毒多重PCR检测法”对标本中流感病毒(Flu)、呼吸道腺病毒(AdV)、呼吸道合胞病毒(RSV)、人鼻病毒(hRV)、副流感病毒(PIV)、偏肺病毒(HMPV)、人博卡病毒(hBoV)和人冠状病毒(hCoV)共8种病毒的16个亚型进行核酸检测。使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个案信息及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2012年1月-2014年12月,从哨点医院采集各类呼吸道标本共961份,其中男性病例标本595份,占61.91%;女性病例标本366份,占38.09%。在961份已检测的标本中,通过PCR检出阳性标本456份,阳性检出率为47.45%。男、女病例标本的阳性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按年龄将病例分为7个年龄组,各年龄组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 1岁以下(52.80%)、1~2岁(66.53%)、2~5岁(49.86%)、6~15岁(25.56%)、16~49岁(11.11%)、50~64岁(17.39%)和65岁以上(19.40%)。在456份病毒阳性的标本中,检出混合感染48例,非混合感染408例。在检出的呼吸道病毒中,AdV、RSV和Flu所占的比例最大(病原谱构成比分别为25.90%、21.31%和17.73%),其次为hRV(14.14%)和PIV(11.75%);HMPV(4.78%)和hBoV(3.98%)检出较少,而hCoV只有两例阳性被检出。男性、女性的病原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年龄段的病原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2岁以下的儿童病例中检出的病毒以RSV(29.36%)和AdV(23.02%)为主,其次为PIV(13.10%)、hRV(11.90%)和Flu(11.11%);2~5岁的儿童病例中,AdV所占比例最大(34.02%),其次为hRV(18.56%)、Flu(18.04%)和RSV(15.46%);6~15岁少儿病例中以Flu(31.43%)和PIV(34.29%)为主,其次为AdV(17.14%)和hRV(14.29%);在16~49岁的病例中,只有Flu检出;在50岁以上老年病例中,病原构成以Flu(68.41%)为主,其余为PIV(10.53%)、HMPV(10.53%)和RSV(10.53%)。监测还发现,Flu、AdV有夏季和冬春季两个流行高峰;RSV有冬春季流行高峰;hRV有秋冬季流行高峰。 结论 所监测的8种呼吸道病毒是引发严重急性呼吸道住院病例的重要病原。5岁以下儿童及65岁以上的老人可能是主要的易感人群。其中,RSV、AdV、 Flu可能是引发儿童病毒性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而Flu则可能是引发成人病毒性呼吸道感染的主要原因。因此,应将这几种病毒作为呼吸道病毒防控的重点,进行更多的监测和更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