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郭健  孙计田 《临床医药实践》2007,16(11):1112-1113
肝脏是葡萄糖代谢的重要器官,肝实质损害时葡萄糖耐量减低,使其中部分患者最终发展为临床糖尿病,这种继发于慢性肝实质损害而发生的糖尿病称为肝源性糖尿病[1].现将2002年3月-2006年10月收治的37例慢性肝病并发糖尿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肝源性糖尿病的临床特征。方法对126例肝硬化并发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表现、病情与肝功能分级治疗方法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肝源性糖尿病的发病率与肝硬化的病因有关,病情与肝功能分级有关。结论慢性肝病患者要常规检测血糖,以防漏诊,并积极治疗肝病,改善肝功能,去除其诱因。  相似文献   

3.
<正>肝硬化并发糖尿病属肝源性糖尿病的一大类。肝源性糖尿病这一医学术语是由Naunyn等于1906年首先提出来的,它是指在肝病基础上继发的糖尿病。本病临床上很多见,多数学者认为,80%以上慢性肝病患者具有糖耐量异常,并发糖尿病者高达30%以上,故本病应引起临床医师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肝硬化并发肝源性糖尿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措施。方法对45例肝硬化并发肝源性糖尿病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5例糖尿病患者,发现糖尿病前均患有慢性肝病导致肝硬化病史,无糖尿病家族史。45例患者中,除2例有多饮、多食、多尿等糖尿病症状外,其余患者以肝硬化症状为主。既往肝病包括:慢性乙肝、慢性丙肝、酒精性肝炎。空腹血糖升高以中、低度为主。经保肝、降糖等治疗,21(46.7%)例患者空腹、餐后2h血糖值降至正常,24(53.3%)例患者需长期应用胰岛素控制血糖。结论肝硬化合并肝源性糖尿病患者糖尿病症状不典型,易被漏诊,治疗上以保肝治疗为主,兼顾控制血糖,多数愈后良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肝源性糖尿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效果。方法:对肝源性糖尿病72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肝源性糖尿病的发生主要为乙型肝炎患者,其中慢性肝炎27例,慢性重型肝炎13例,肝硬化30例,肝癌2例。所有慢性肝病(慢性肝炎、肝炎肝硬化、慢性重型肝炎)共70例,占97.22%。通过控制饮食、保肝、抗病毒和(或)胰岛素治疗,患者血糖水平均得到有效控制。结论:肝源性糖尿病多见于慢性病毒性肝炎,多发生于肝硬化患者,其症状多较轻微。在控制饮食、保肝、抗病毒和胰岛素治疗后,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肝源性糖尿病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方法将本院消化内科2007年1月~2012年1月收治肝源性糖尿病患者50例的临床资料进行系统分析。结论肝源性糖尿病是在慢性肝病的基础上而发生的糖尿病,治疗是在积极治疗原发性肝病的基础上,辅以胰岛素控制血糖。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肝硬化与肝源性糖尿病的关系及肝硬化并发肝源性糖尿病的临床特征,旨在预防及减少肝源性糖尿病的发生.方法 探讨观察组中96例肝硬化并发肝源性糖尿病患者,肝功能分级与肝源性糖尿病的严重程度的关系,并提出护理措施.结果 观察组发生肝源性糖尿病的患者A级为0;B级36例,其中轻型14例,中型19例,重型3例;C级60例,其中轻型25例,中型30例,重型5例.结论 肝源性糖尿病的发生与肝功能损害的程度有关,同时以隐性糖尿病多见,临床上注意对肝功能损害较重的患者行血糖监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肝源性糖尿病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对46例肝硬化并发肝源性糖尿病的肝功能与血糖进行分析。结果 46例肝硬化并发糖尿病中乙型肝炎肝硬化30例,丙型肝炎肝硬化10例,酒精性肝硬化6例,普遍存在糖耐量异常,肝功能越差,糖尿病发病率越高,在控制饮食、保肝、营养支持、对症治疗的基础上,积极调控血糖,随肝功能好转血糖恢复正常或趋于正常且平稳,病情控制满意。结论肝源性糖尿病是继发于慢性肝实质损害的一类继发性糖尿病,其症状隐匿,容易误诊及漏诊,在积极治疗原发肝病的同时,适当调控血糖,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慢性乙型肝病肝源性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特征,提高其临床治疗水平。方法40例慢性乙型肝病肝源性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为研究组,并选取同时期14例慢性乙型肝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为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血清空腹血糖、BMI、TC、TG、白蛋白及PTA比值明显低于对照组;且研究组空腹及餐后2 h的C肽水平和血清胰岛素含量、AST及总胆红素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根据慢性乙型肝病肝源性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特征诊断,有效提高患者临床诊断率。  相似文献   

10.
肝源性糖尿病的临床特点及护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我院近5年来收治141名慢性肝病患者,其中38例为肝源性糖尿病,现分析其临床特点,并提出护理措施。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肝源性糖尿病38例,男36例,女2例,年龄38~69岁,平均59.4岁。其中慢性活动性乙型肝炎8例,肝炎  相似文献   

11.
108例肝源性糖尿病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肝源性糖尿病的临床特点、治疗及与慢性肝病临床类型的关系。方法:对肝源性糖尿病108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肝源性糖尿病的发生率慢性肝炎为28.7%(31/108),慢性重型肝炎为19,4%(21/108),肝硬化为51.9%(56/108),与慢性肝炎、慢性重型肝炎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血糖重度升高的比率,肝硬化为50%,与慢性肝炎、慢性重型肝炎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35.2%(38/108)的肝源性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正常.餐后2小时血糖升高。通过饮食控制、保肝、抗病毒和(或)胰岛素治疗,除6例死于肝癌或重型肝炎外,余患者血糖水平均得到有效控制。结论:糖尿病轻重与肝损害程度成正相关。症状多不典型,须常规检查空腹、餐后血糖。经饮食控制、保肝、抗病毒和胰岛素治疗后。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恩替卡韦治疗乙肝肝硬化合并肝源性糖尿病(HD)的临床疗效。方法62例乙肝肝硬化合并肝源性糖尿病患者,按是否应用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1例。观察48周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48周后,治疗组病毒学应答率、肝功能、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恩替卡韦治疗乙肝肝硬化合并肝源性糖尿病,能有效抑制HBV—DNA复制,ALT、AST、TBil、Alb均有明显改善,空腹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控制理想。  相似文献   

13.
YMDD变异的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与病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慧敏  张春兰  杨湛 《药品评价》2006,3(5):378-380
目的探讨YMDD变异的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特点及病理改变,提高治疗YMDD变异的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方法将2003年6月-2006年5月住院的60例发生YMDD变异的慢性乙型肝炎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发生YMDD变异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损害以轻、中度为主;病理改变G1占38.880h,(7/18),G2占22.22%(4/18),G3占27.77%(5/18),G4占11.11%(2/18);变异后采用阿德福韦、干扰素、恩替卡韦继续抗病毒治疗愈后好:肝硬化患者变异时停药易导致病情加重、不可逆转。结论发生YMDD变异的慢性乙型肝炎病情大多可逆转.继续抗病毒治疗愈后良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乙肝肝硬化肝源性溃疡(HU)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及门脉高压性胃病的关系。方法:对本院5年来符合标准的256例行胃镜检查的乙肝肝硬化患者(肝硬化组)及103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慢性肝炎组)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肝硬化组的溃疡发病率为32.42%(83/256)高于慢性肝炎组的25.24%(26/103),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硬化组Hp阳性感染率为42.58%(109/256),非肝硬化组Hp阳性感染率为35.92%(37/103),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硬化组中,肝源性溃疡伴Hp感染54例,Hp阳性率为65.06%,无肝源性溃疡组Hp感染55例,Hp阳性率为31.79%,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肝功能Child-Pugh分级A、B、C级HU发生率分别为28.33%(17/60)、28.83%(32/111)、40.00%(34/85),肝功能C级组中HU的发生率比A级组及B级组高,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门静脉高压性胃病116例,HU发生率为46.55%(54/116),无门静脉高压性胃病140例,HU发生率为20.71%(29/140),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重度门静脉高压性胃病HU发生率为60.42%(29/48),轻度门静脉高压性胃病HU发生率为36.76%(25/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乙肝肝硬化患者的肝源性溃疡发病率高于慢性肝炎患者,肝功能分级越差,溃疡发病率越高。肝源性溃疡的发生与Hp感染及门脉高压性胃病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总结肝源性溃疡出血的临床及内镜特点。方法 对2000年1月至2005年5月收治的肝源性溃疡出血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2例患者临床表现为黑便42例(100%)、呕血30例(71,4%)、腹胀35例(83.3%)、腹痛9例(21.4%)、反酸18例(42.9%)。急诊内镜检查可见胃或十二指肠有活动性出血和(或)有血痂附着的溃疡病灶,溃疡形态多呈圆形或椭圆形。镜下分期均为A.期,17例合并门脉高压性胃病。35例子内科保守治疗获得止血,有效率为83.3%,7例需行外科手术。结论 肝源性溃疡出血是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的萤要原因之一,急诊内镜检查能够及时确诊以指导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研究在超声引导下经皮肝脏穿刺活检的技术和诊断及其对临床应用的价值。方法应用Philips EnVisor型彩色超声诊断仪,Bard活检枪对98例肝病患者的肝脏进行经皮穿刺活检,并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 98例患者穿刺技术成功率100%。病理明确诊断慢性乙型肝炎36例(36.7%);肝硬化25例(25.5%);肝硬化再生结节3例(3%);非酒精性脂肪肝7例(7.1%);酒精性肝病4例(4%);原因不明的慢性肝炎5例(5.1%);肝细胞肝癌7例(7.1%);肝腺癌5例(5.1%);转移癌6例(6.1%)。结论超声引导下肝脏穿刺活检术是一项微创、安全、简便的一种检查方法,能够确定肝脏病变的病理组织学类型,对指导临床诊断及治疗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72例中药引起药物性肝损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陆玮婷  李军  欧宁  刘源  郭雪江  王杰  鲁翔  黄峻 《江苏医药》2007,33(6):546-547
目的 探讨中药引起的肝损,以提高临床医师对药物性肝损的认识.方法 选取我院72例中药药物性肝损病例,分析其临床表现、肝损的类型、程度和转归等特点.结果 72例药物性肝损中,胆汁瘀积型26例,占37.1%;肝细胞型25例,占35.8%;混合型19例,占27.1%(2例因ALP数据缺失,未予分型).引起的肝损程度以轻度~中度异常为主.治愈好转率为88.9%,病死率为6.9%.结论 中药引起的肝损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临床医师用药期应注意监测肝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药物性肝损害(DILI)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其预后转归。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1月至2013年11月收治的126例DILI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药物治疗情况及预后影响因素。结果:DILI患者的基础疾病以感染性疾病、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胃肠道疾病及甲状腺疾病为主;80例患者由西药导致肝损害,主要有抗生素、降压药、抗甲状腺及抗肿瘤等西药;46例患者由中药导致,包括中成药和中药汤剂。经过治疗后,31例患者痊愈,占24.60%;84例患者好转,占66.67%;10例患者自愿放弃治疗出院,占7.94%;1例患者死亡,占0.79%。预后佳的患者与预后差的患者在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及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及白蛋白(ALB)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差的患者TBIL、直接胆红素(DBIL)水平明显增高,说明TBIL、DBIL及ALB水平与患者预后有关。结论:DILI的致病药物种类繁多,无特异性临床特征,TBIL、DBIL及ALB水平与患者预后有关。应加强对该病的认识,并致力于该病预防和早期诊治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对56例药物性肝损害住院患者的病因,临床特点、诊治情况分析,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在我院住院的药物性肝损害患者。结果引起药物性肝损害的重要药物为中药或中成药21例占37.5%,其次为抗生素10例占17.85%,临床类型为肝细胞型多见占60.72%,胆汁淤积型占12.5%,混合型占26.78%;主要临床表现有纳差、乏力、黄疸、恶心、呕吐等;肝功能受损以ALT、AST、GGT和ALP增高为主。结论多种药物均可引起肝损害,以中药和抗生素为主,及时停用肝损害药物是治疗的关键,大多数患者经积极治疗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肝脏局灶结节性增生的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方法对2001~2011年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并经病理证实的7例FNH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共7例患者,男2例,女5例,该病多见于中青年,40岁以下者5例,占71.4%,多无明显临床症状。HBsAg阳性者1例,占14.3%,肝功能和甲胎蛋白检查均正常。病灶多为单发,直径平均为(3.8±2.1)cm。7例均行手术切除。所有患者随访1~5年全部存活。结论 FNH是一种肝脏良性增生性病变,术前不易确诊,手术切除是有效的治疗方法,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