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吡喹酮是目前惟一对人体5种血吸虫病均有效的治疗药物,其突出优点是口服方便、安全有效和疗程短。了解其抗血吸虫的作用机制,可能有益于发展新的广谱抗蠕虫药物。本文综述了近30年来国、内外实验室对吡喹酮抗血吸虫作用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
本文简要综述吡喹酮抗血吸虫作用的机理,指出吡喹酮对血吸虫发育不同阶段有不同的作用,且呈现间隔变化的模式,并对这一奇特现象提出开展研究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本文综述了抗血吸虫药物的最新研究进展,并从3个方面阐述了发展吡喹酮替代药物的可能途径,为研制抗血吸虫新药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现场评价日本血吸虫中国大陆株对吡喹酮的敏感性.方法在云南、江苏、江西、湖南和湖北等5个省的血吸虫病流行区,选择11个村作为调查现场.在血吸虫病非传播季节,采用粪检法(Kato-Katz法和/或尼龙袋集卵孵化法)筛选出病人;以吡喹酮40 mg/kg 一次顿服对粪检阳性病人实施抗血吸虫治疗;治疗后6周采用相同方法复查粪便;阳性者仍按40 mg/kg吡喹酮顿服进行第2次治疗;首次治疗后12周,对所有已治者(包括第2次治疗者)进行再次粪便复查.结果在11个流行村共粪检村民4 760人,阳性者584人,其中505人经吡喹酮首次治疗后6周复查粪便, 480人转阴, 治愈率为95.1%;21例首次治疗后粪检仍然阳性者予以第2次治疗.在首次治疗后12周,对所有已治者(包括第2次治疗者)进行再次粪便复查,未发现粪检阳性者.结论尽管在我国血吸虫病主要流行区采用吡喹酮实施大规模化疗已达10余年,但现场至今尚未发现日本血吸虫中国大陆株对吡喹酮敏感性下降的证据.  相似文献   

5.
血吸虫对吡喹酮的抗药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吡喹酮是高效、低毒的口服抗血吸虫首选药物,自1970年代研制出至今,已被大规模反复用于现场30余年。血吸虫是否会在药物选择压力下对吡喹酮产生抗药性已引起了高度关注。该文对血吸虫抗药性的定义、吡喹酮抗药性的实验和现场研究近况、抗药性产生机制、血吸虫对吡喹酮敏感性的检测、抗药性产生的相关因素及控制措施等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吡喹酮治疗血吸虫病致严重不良反应83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7.
吡喹酮除具有广谱抗吸虫和绦虫作用外,还具有调节炎症反应、抗纤维化等药理作用.本文综述了吡喹酮抗肝纤维化作用及其机制,以期为吡喹酮用于肝纤维化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测定消旋吡喹酮(Pra)、左旋吡喹酮(L-Pra)和右旋吡喹酮(D-Pra)对不同发育期日本血吸虫的作用。方法:用含20%小牛血清的PRMI1640培养不同发育期的血吸虫,测定上述三种药物的体外抗血吸虫作用。体内试验系于小鼠感染血吸虫尾蚴后不同时间灌服(ig)Pra、L-Pra或D-Pra,根据残留平均虫数评估药效。结果:依据药物引起虫的皮层损害程度,虫龄为28d(d28)和35d(d35)的成虫对L-Pra最敏感,而14d(d14)童虫则最不敏感。在药物浓度为0.1-1μg/ml时,L-Pra的抗血吸虫作用较Pra的为强,即使L-Pra的浓度减至Pra最低有效药浓度的1/2亦有效。在体外,上述浓度的D-Pra对不同发育期血吸虫无明显作用。感染小鼠ig单剂量的L-Pra,Pra或D-Pra300mg/kg或500mg/kg,仅前2种药物对3h(do)、21d(d21)童虫和d28及d35成虫有较明显的疗效,而对3d(d3)、7d(d7)和d14童虫的疗效甚差或无效。与L-Pra和Pra相比,D-Pra仅对d35成虫有较差的疗效。感染d35血吸虫成虫的小鼠用L-Pra150mg/kgig治疗,其疗效与用Pra 300mg/kg 治疗的相仿。D-Pra 的总剂量增至L -Pra 的2—6 倍时亦仅示很差的疗效。结论: 在消旋Pra 中,L-Pra 是抗血吸虫的活性成分。  相似文献   

9.
不同阶段日本血吸虫对吡喹酮敏感性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目的探索成虫、尾蚴、毛蚴、虫卵等不同阶段日本血吸虫对吡喹酮的敏感性.方法于血吸虫病非流行季节,在江西、湖北、湖南6个村,采用吡喹酮40 mg/kg顿服治疗粪检阳性者363例,以观察日本血吸虫成虫对吡喹酮的敏感性.采集阳性粪便收集虫卵,孵化毛蚴,感染钉螺收集尾蚴.观察尾蚴在10-5、6×10-7、4×10-7、10-7mol/L4种浓度吡喹酮溶液中断尾率.毛蚴在5×10-6、10-6、5×10-7、10-7 mol/L 4种浓度吡喹酮溶液中的形态改变.以及虫卵在5×10-6、10-6、5×10-7、10-7mol/L 4种浓度吡喹酮溶液浸泡24 h后的孵出率.结果治疗6~7周后复查334例,319例阴性,阴转率95.5%,2次治疗阴转率达100%.尾蚴在10-5mol/L吡喹酮溶液中出现强烈挛缩、断尾,40 min断尾率为96.6%~100%.毛蚴在5×10-7mol/L吡喹酮溶液中发生形态改变,5 min形态改变率92.3%~100%.虫卵在5×10-6mol/L吡喹酮溶液中浸泡24 h后孵出率为0.结论与曼氏血吸虫相比较,日本血吸虫成虫、尾蚴、毛蚴和虫卵对吡喹酮更为敏感.  相似文献   

10.
吡喹酮化疗在血吸虫病防治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阐述了吡喹酮化疗在控制传染源和血吸虫病防治中的作用,同时提出了值得思考和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血吸虫基因组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血吸虫寄生于人体引起血吸虫病 ,是一种历史悠久、分布广泛的寄生虫病。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有关机构的重视 ,血吸虫病的防治已经取得了相当的成就 ,然而在有些发展中国家血吸虫感染的病例却未见减少。近年来一些大规模的水利资源发展计划尤其可能为血吸虫的中间宿主提供理想的繁殖场所 ,引起血吸虫病的扩散和爆发。为了有效地控制血吸虫病 ,人们需要了解血吸虫的生物学特征、免疫学效应以及它的致病机理、抗药机制等。而开展血吸虫基因组的研究可以帮助阐明有关基因编码序列的特征 ,鉴定新的基因 ,提供有用的基因标记 ,比较基因序列的同源…  相似文献   

12.
吡喹酮制剂的发展和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吡喹酮是临床有效治疗血吸虫病的首选药物, 然而其生物利用度低、 剂型单一、 对童虫作用不明显等缺点, 限制了其发挥最大效用。本文针对吡喹酮性质及药代动力学特点, 并结合现有吡喹酮新型制剂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为充分发挥吡喹酮的抗血吸虫作用以及吡喹酮新制剂的研究开发提供参考及借鉴。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吡喹酮外用霜剂预防血吸虫尾蚴感染的效果. 方法 用含吡喹酮的1%和2%外用防护霜剂,采用即时接触感染实验和水冲延迟接触感染实验两种方式对昆明小鼠进行预防血吸虫尾蚴感染的实验,同时用去氯水做对照.观察不同浓度、不同方式感染后小白鼠和对照组小白鼠的肝脏外观及镜下虫卵结果,同时对检获的血吸虫成虫数进行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成虫数采用方差分析进行比较,两种实验方式之间的成虫数采用t检验进行比较. 结果 两种剂型、两种实验方式的小鼠解剖后,肝脏均呈鲜红色,表面光滑,压片镜检均未发现虫卵,也未检获血吸虫成虫,而对照组小鼠肝脏均色暗,有不同程度的表面结节,压片镜检均发现了散在或成堆的血吸虫卵,同时检获了不同数量的血吸虫成虫,即时接触感染实验对照组检获的成虫数为(6.17±3.86)条,水冲延迟接触感染实验对照组检获的成虫数为(9.50±3.98)条.两种方式对照组与实验组检获血吸虫成虫数比较,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4.316,P<0.01; F=20.990,P<0.01),两种方式对照组检获血吸虫成虫数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59,P>0.05). 结论 吡喹酮外用霜剂能较好地防御血吸虫尾蚴感染.  相似文献   

14.
尾蚴穿透宿主皮肤是血吸虫成功感染终宿主的第一步。尾蚴钻腺分泌的蛋白酶在穿透宿主皮肤过程中发挥了 重要作用。目前对于血吸虫感染分子机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包括丝氨酸蛋白酶和半胱氨酸蛋白酶在内的尾蚴分泌蛋白 酶上。已有研究表明, 曼氏血吸虫主要靠尾蚴分泌的弹性蛋白酶穿透宿主皮肤, 日本血吸虫则主要利用组织蛋白酶B2侵 入宿主体内。尾蚴入侵分子机制的阐明有助于新型血吸虫病疫苗的研制和药物靶点的发现。  相似文献   

15.
血吸虫的尾蚴和成虫能快速建立并长期维系与终末宿主的寄生关系, 源自于其对寄生生活方式的高度适应性。 本文概述了血吸虫寄生适应性多个方面的研究进展, 并简要介绍其因寄生性适应而进化出的功能基因在血吸虫病防治靶 标发掘方面以及其天然活性分子在多种应用方面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早在1934年,Fisher等对埃及血吸虫病流行区人群的研究发现,年龄与流行率/感染度之问存在“凸”线型关系,从而提出了人体存在与年龄相关的获得性免疫力的假说。而真正意义上的再感染研究始于1983年Sturrock等对肯尼亚小学生化疗后感染曼氏血吸虫的观察,其研究结果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关注。多项研究表明,影响再感染的因素有:疫水接触、治疗次数、化疗前感染度、  相似文献   

17.
血吸虫对吡喹酮抗药性评价方法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吡喹酮自问世以来,以其高效、低毒、使用方便、价格低廉等优点在血吸虫病临床治疗和防治工作中得到广泛应用,并成为目前治疗各种血吸虫病的首选药物。然而,近年来在非洲北塞内加尔采用标准剂量吡喹酮治疗曼氏血吸虫病的治愈率仅为18%~36%,增加治疗剂量并不能明显提高治愈率。继而又在埃及发现部分患者经反复治疗难以治愈。鉴于人群化疗仍是当前血吸虫病防治的一个重要措施,是否出现了吡喹酮抗性虫株的问题引起了科学界的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