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回顾性分析了38例老年及21例青年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的临床及冠状动脉造影特点。结果表明:青年组吸烟者占66.7%,饮酒占52.4%,明显高于老年组(P<0.025)。青年组AMI有典型胸痛者占85.7%,有明显诱因者占66.7%,以AMI为首发症状者占61.7%,均高于老年组(P<0.01)。老年组和青年组AMI并发症分别为73.7%和33.3%(P<0.01),病死率分别为31.6%和143%(P<0.05)。冠状动脉造影表明,老年组多支冠状动脉病变占56.5%,青年组则以单支血管病变为主,占667%。两组室壁瘤形成率无显著差别。影响室壁瘤形成的主要因素为高血压病、梗塞面积和侧支循环状态。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AMI)临床特点,方法:对比分析59例老年人和41例青年人AMI临床资料。结果:老年组与对照组相比,女性患者较对照组多(P<0.01),其余危险因素比例无差别(P>0.05);老年AMI无明显诱发因素者明显多于对照组(P<0.01),老年组曾有心肌梗死和脑梗死者多(P<0.05-P<0.01);老年组症不典型者多,且心衰、房颤发生率高(P<0.05-P<0.01),死亡率亦高(P<0.05),而两组相比室速,室颤、房室传导阻滞无差别(P>0.05)老年组广泛前壁,前壁,无Q波性心肌梗死多于对照组(P<0.05)。结论:老年人AMI诱发因素及临床症不典型,心衰发生率及近期死亡率高。  相似文献   

3.
老年人非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早期诊断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老年非典型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早期诊断。方法全部病例为我院近5年问所收治392例AMI患者的病历资料,其中非老年(〈60岁)98例,老年(≥60岁)294例,老年临床表现典型者219例,非典型者75例,并着重对非典型患者的资料进行系统回顾性分析。结果75例老年非典型AMI患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可归纳为8个亚型,分别是:(1)无痛型26例(34.6%),(2)异位痛型22例(29.3%),(3)心衰型6例(8.0%),(4)心律失常型5例(6.6%),(5)中枢型5例(6.6%),(6)周围型4例(5.3%),(7)肺型4例(5.3%),(8)腹型3例(4.0%);本组病例误(漏)诊情况:非老年病例门(急)诊正确诊断率100%,老年典型病例,误(漏)诊9例(4.1%),老年非典型病例,误(漏)诊13例(17.3%);预后:非老年组全部临床治愈出院,老年典型组死亡16例(7.3%),老年非典型组死亡12例(16.0%)。结论充分认识老年AMI患者中的不典型表现,只有将临床表现、ECG演变、心肌酶学改变进行综合性分析.才能有助于提高早期诊断率。  相似文献   

4.
对270例连续住院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观察了高血压病史对老年 AMI 近期预后的影响。结果表明,老年组中有高血压病史者住院死亡率和心衰明显多于老年组中相同病史患者;老年和非老年组中有单纯高血压病史者肌酸激酶(CPK)峰值与无病史患者无明显差异,而老年组中有高血压病史患者和无病史患者的 CPK 峰值均显著低于非老年组相同病史患者(201±134对263±141;217±129对344±127IU)。提示长时间高血压引起的症状性和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反复发作可促使侧支血管形成,老年人虽 AMI 时 CPK 峰值低,预后却较差。  相似文献   

5.
初发急性心力衰竭住院患者病因及诱因状况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老年初发急性心力衰竭(AHF)患者病因、诱因构成和病因聚集性情况,为临床防治提供线索。方法 144例AHF患者按年龄分为老年组和非老年组,对比分析2组间病因、诱因构成和多病因情况。结果 老年组前3位基础病因为冠心痛(52.1%)、高血压(32.1%)、慢性肾功能衰竭(8.5%),非老年组前3位基础病因为风湿性心脏病(32.6%)、慢性肾功能衰竭(21.7%)、扩张型心肌病(19.6%);在病因聚集性方面,老年组多病因AHF占49.5%,非老年组为9.8%;2组发病诱因均以感染最多见,老年组54.4%,非老年组51.2%;预后方面,老年组住院病死率(33.98%)明显高于非老年组(17.07%)(P〈0.05)。结论 老年与非老年AHF的病因构成比不同,冠心痛、高血压是老年AHF最常见的病因;老年多病因AHF多见;老年AHF患者住院病死率较高;感染是最常见的发病诱因。在老年AHF的预防中应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行直接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可行性及近远期疗效。方法196例AMI患者分为老年组(108例)和非老年组(88例),分析两组患者临床特征、冠脉病变特点、是否进行球囊预扩张、支架植入情况、近远期疗效。结果老年组患者多有冠心病史(44.4%vs23.9%,P=0.003);老年组梗死相关动脉(IRA)以LAD(50.9%)和RCA(44.4%)为主,非老年组IRA以LAD(59.1%)为主(P=0.005);两组IRA狭窄程度、病变形态无差异性(P均〉0.05);老年组常有2支或3支冠脉病变(80.6%),非老年组患者以单支病变为主(46.6%,P=0.001);与非老年组相比,老年组支架植入前常需进行球囊预扩张(89.2%vs72.3%,P=0.004),但植入支架直径、长度及血运重建程度无差异性。住院及随访期间老年组靶血管血运重建率及死亡率均较非老年组偏高,但未达到统计学意义。结论老年AMI患者进行直接PCI安全有效,但与非老年患者相比,支架植入前常需进行球囊预扩张。  相似文献   

7.
C-反应蛋白水平对于急性心肌梗塞预后评价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C-反应蛋白(CRP)对于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预后价值的意义。方法:测定65例AMI患者的血清CRP含量,并观察其心脏事件的发生率。结果:CRP≥8mg/L的AMI患者其心力衰竭(17.24%),心律失常(20.69%),心脏事件发生率(40.83%)明显高于CRP〈8mg/L的13.89%,5.56%,5.56%(P〈0.01)。结论:血C反应蛋白水平升高是急性心肌梗塞预后的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8.
老年急性胰腺炎患者胰腺外损害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胰腺炎(AP)患者胰腺外损害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15例急性胰腺炎的病历资料,其中老年组124例,非老年组91例,分析其病因、胰腺外损害的临床特征以及与预后的关系。结果老年AP患者以胆源性病因为主,占71.0%,而非老年AP患者以非胆源性病因较多见,占50.50%(P〈0.005)。68.4%的AP患者合并有胰腺外损害,81.5%的老年AP患者并有胰腺外损害,明显高于非老年组(50.5%)(P〈0.005)。老年组常见胰腺外受损部位依次为肝脏(70.2%),呼吸道(25.0%)和胃肠道(8.9%)。肾功能不全、心功能不全、胰性脑病及DIC等虽然较少见,但主要见于老年患者。27.4%的老年AP患者合并2种或以上器官受损,与非老年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老年组伴有胰腺外损害的AP患者其复发率、转重症发生率均高于非老年组,平均住院时间比非老年组长,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急性胰腺炎是一种可累及多系统的疾病,老年AP患者容易合并胰腺外损害,合并胰腺外损害的老年患者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9.
戊型肝炎138例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回顾性研究散发性戊型病毒性肝炎(戊肝)的临床特点。方法:对138例戊肝患者的临床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按年龄分为青年组、中年组和老年组,按是否重叠感染其他肝炎病毒分为单纯组和重叠组。分别比较各组的重型肝炎发生率、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和治疗转归。结果:138例戊肝患者中,老年组的重型肝炎发生率(57.6%)明显高于青年组(20.8%)和中年组(39.5%)(P〈0.05)。老年组患者症状较重,并发症发生率高于青中年组,血清总胆红素(Tbil)高于青、中年组(P〈0.05);重叠组重型肝炎发生率(75.0%)明显高于单纯组(30.2%),重叠组症状较重,Tbil水平较高(P〈0.05)。老年组及重叠组患者住院费用较高。结论:戊肝患者以中老年人、男性多见,老年及重叠感染患者症状重,重型肝炎发生率较高,并发症多,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早期PCI对急性心肌梗塞(AMI)并发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CRBBB)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AMI并发CRBBB患者36例的临床资料,分为两组,早期行PCI的12例为观察组,未行PCI的24例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心功能Killip分级、严重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及住院病死率等临床资料进行对比性分析,并做统计学处理。结果:观察组的心功能Killip分级[(1.7±0.5)级:(2.6±0.5)级]、严重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8.3%:20.8%)及住院病死率(8.3%:33.3%)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的LVEF[(56.3±7.1)%:(32.6±4.7)%]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早期PCI可以改善急性心肌梗塞并发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1.
87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电图改变与预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心电图改变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87例未溶栓的AMI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1)总病死率18.39%;(2)心律失常:单纯窦速及室上性早搏无1例死亡,频发室早死亡率37.5%,Ⅲ度房室传导阻滞(A-VB)死亡率50%,并发束传导阻滞死亡率43.75%,除左前分支阻滞死亡率为16.7%外,其他束支阻滞死亡率均在50%以上;(3)梗死部位:(1)下壁AMI,胸导ST段下移≥2mm,死亡率60%;(2)前壁AMI,ⅡⅢaVF导联ST段下移≥2mm死亡率33.33%;(4)梗死范围;(1)病理性Q波导联数>5个的,死亡率31.2%;(2)心电图异常项目数;并发1项心电异常死亡率10.53%,5项异常死亡率75%。结论:AMI并有心电图异常项目,病理性Q波导联数愈多,死亡率愈高;伴有梗死灶对应导联ST段下移幅度大,双支及三支阻滞,三度A-VB,频发室性早搏,及Ron T现象死亡率高。这些可以作为近期预后不良的判断指标。  相似文献   

12.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临床表现特点及诊治体会(附54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特点及其治疗方法。方法:对54例老年AMI病例进行综合临床分析。结果:治愈48例,死亡6例。治愈率88.8%。结论:老年AMI临床床表现,心电图不典型偏多,近期和远期预后差,死亡率偏高,治疗也相对复杂。  相似文献   

13.
急性心肌梗塞(AMI)、特别是急性Q波心肌梗塞常伴有远隔导联ST段压低,据文献报道其发生率达48~100%。临床意义也日趋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本文对我院1989年1月至1992年12月收治的180例急性Q波心肌梗塞患者,分老年组与非老年组、就其远隔导联ST段压低与近期预后的关系进行了回顾性研究、旨在探讨AMZ时远隔导联ST段压低及压低程度和压低持续时间对老年患者的近期预后有何影响。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急诊冠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塞(AMI)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对42例AMI患者在发病0.5~12小时内行直接PTCA术,必要时联合临时心脏起搏技术及主动脉气囊反搏术,梗死相关血管(IRA)43支,TIMI血流0级:30例(71.4%),Ⅰ级:9例(21.4%),Ⅱ级:3例(7.2%)。结果:43支IRA中39支获得再通(90.9%),均达TIMI Ⅲ级血流,再通血管残余狭窄〈20%,5例合并左心功能不全(killip分级Ⅱ~Ⅲ级)及3例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术后症状明显改善,1例死亡(2.5%)。术后6例(15%)直接PTCA成功患者心绞痛再发,再次PTCA后血管再通。结论:直接PTCA治疗AMI成功率高,病死率低,近期预后良好,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老年人急性胰腺炎12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老年人急性胰腺炎的临床特点、诊治措施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老年人急性胰腺炎(老年组)的临床资料122例,并与同期非老年患者(非老年组)120例作比较。结果 老年组的诱因主要为胆结石症(81例,66.3%),主要临床表现为腹痛、发热,其中2例因腹痛症状轻微,血淀粉酶升高不明显而漏诊,尸检证实为急性胰腺坏死。其中重症胰腺炎45例,老年组31例,非老年组14例,老年组重症胰腺炎突出表现为呼吸功能不全22例(70.9%),休克7例(22.5%),肾功能不全5例(16.1%)。并存症,老年组36例,非老年组10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主要为心、脑、肺疾病及糖尿病。老年组死亡6例,病死率为4.9%,死因主要为休克;非老年组无死亡。结论 老年人急性胰腺炎具有临床表现不典型、病情重、并存症多的特点,积极内科综合治疗,能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小剂量硝酸甘油(NTG)静滴对老年AMI患的临床疗效。方法:50例AMI患被随机分为小剂量NTG静滴治疗组(30例),传统治疗方法的对照组(20例),观察血压、心率,胸痛情况,评价临床心功能状况及预后。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疼痛缓解率分别为82.1%,47.4%,心衰控制率分别为81.8%,33.3%,住院期间的死亡率分别是10.0%,35.0%。未见严重副作用。结论:小剂量静滴NTG可使老年AMI的患得益,有效地缓解胸痛,改善临床心功能并减少住院期间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年龄对急性中央颈脊髓损伤预后的影响以及老年人急性中央颈脊髓损伤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对比分析89例急性中央颈脊髓损伤,其中老年患者(60~81岁)29例,占32.6%;非老年患者(25~59岁)60例。结果老年组中,四肢型27例,发生率为93.1%,高于非老年组的66.7%(40/60)(χ2=5.991,P<0.05)。年龄与初诊及最后随访时美国脊柱损伤协会(ASIA)评分(老年组分别为37.4及76.6分,非老年组为43.8及87.6分)呈负相关,差异有显著性(r=-0.263,P=<0.05及r=-0.347,P<0.01)。2例死亡者为老年患者。老年组四肢型损伤27例中,合并严重颈椎退行性变24例,发生率(88.9%)明显高于非老年组(P<0.05)。结论老年人急性中央颈脊髓损伤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8.
35岁以下青年急性心肌梗塞患者临床特点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塞(AMI)青年患者的临床特点,为其早期诊治提供决策依据。方法:选择近10年来住院的117例35岁以下AMI患者资料,并以同期住院的355例65岁以上AMI老年患者作对照,对比分析其病史、临床、用药及冠脉造影资料。结果:青年AMI患者中,吸烟(66.7%)、男(96.6%)、有家族史(30.0%)、ST段抬高(69.2%)、前壁AMI(43.6%)显著多于老年组(P均〈0.05)。青年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较老年组明显升高[(2.93±1.48)mmol/L∶(2.35±1.21)mmol/L,P〈0.05]。超声心动图结果显示,青年组AMI后左室射血分数(LVEF)较老年组有明显提高[(59.82±10.86)%∶(48.31±12.48)%,P〈0.05]。冠脉造影结果显示,青年组最显著特点是大多数为单支(66.7%)、左前降支病变(69.3%),且其冠脉痉挛发生率较老年组显著提高(6.8%∶0.56%,P均〈0.05)。青年组在AMI后的院内死亡率(2.6%∶8.7%)及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1个月(3.4%∶11.2%)和12个月(14.5%∶24.8%)均明显好于老年组(P均〈0.05)。结论:35岁以下青年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吸烟、血脂代谢异常、家族史是主要危险因素。应在青年人群中宣传并指导戒烟,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做好早期预防,以降低青年人急性心肌梗塞发病。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相隔5年我科急性心肌梗塞(AMI)住院病人的预后情况。方法:将1999年1月至2000年6月和2004年1月至2005年6月相隔5年于我科住院的AMI病人的死亡率和住院期间心功能不全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相隔5年我科住院的AMI病人死亡率分别为15.53%和13.58%,无统计学差异.心功能不全发生率分别为40.78%和30.86%,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结论:2004年1月至2005年6月期间我科住院的急性心肌梗塞病人的心功能不全发生率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20.
男性早发冠心病患者临床和冠脉病变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总结87例年龄≤45岁的男性早发冠心病患者(甲组)的临床和冠状动脉造影特点,并与同期146例年龄≥60岁的男性老年冠心病患者(乙组)作比较。结果显示:甲组患者的吸烟史和家族史明显高于乙组(74.7%比44.5%)及(32.2%比9.5%)。甲组患者以急性心肌梗塞发病者多见。冠脉造影显示:甲组患者以单支病变多见,甲组中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冠脉正常者占一定比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