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探讨局麻和全身麻醉对手术病人血清一氧化氮(NO)和垂体泌乳素(PRL)水平的影响.方法 根据不同的麻醉方法对64例卵巢癌患者手术病人分为硬膜外麻醉组(A组)和静吸复合全麻组(B组),每组32例.在麻醉诱导前,手术切皮和手术开始后1h抽取静脉血3ml,分别测定血清NO和PRL浓度.结果 A组血清NO、PKL含量在切皮和术中1h与术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B组血清NO、PRL含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切皮和手术中1h,B组NO、PRL含量比A组含量降低(p<0.05).结论 静吸复合麻醉能明显降低PRL浓度和NO的生成.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了局麻和全麻对手术病人血清TL-4、IL-18水平的影响.方法 根据不容的麻醉方法将62例胃溃疡病人分为硬膜外麻醉组(A组)和静吸复合全麻组(B组),每组31例.在麻醉诱导前,手术切皮和手术开始后1小时抽取静脉血3ml,分别测定血清TL-4、IL-18浓度.结果 A组血清TL-4、IL-18含量在切皮和术中1小时与术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B组血清TL-4、IL-18含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切皮和术中1小时,B组TL-4、IL-18含量比A组含量低(P<0.05).结论 静吸复合麻醉能明显降低TL-4、IL-18浓度,有一定的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观察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神经阻滞对普胸手术患者围术期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 40例普胸患者病人随机分成A组(全麻+硬膜外组)和B组(单纯全麻组)分别于麻醉前(T0)、诱导气管插管后10 min时(T1),手术切皮后10 min(T2)、手术结束时(T3)以及拔管后1 d(T4),抽颈内静脉血测皮质醇的含量。结果麻醉前两组患者的MAP、HR、CO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诱导气管插管后A组各时点的MAP明显低于B组(P〈0.01),心率明显慢于B组,两组患者皮质醇水平诱导气管插管后开始升高,手术结束时达高峰(P〈0.05),拔管后1 d基本正常;B组自诱导气管插管后皮质醇的含量升高幅度均大于A组(P〈0.05)。结论单纯全麻时患者皮质醇的含量明显升高,而复合硬膜外神经阻滞时,可在一定程度上减低患者皮质醇的含量升高幅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肺癌根治术的最佳麻醉方法。方法肺癌根治术病人共60例,随机分为两组(n=30):A组:静吸全麻复合高位硬膜外阻滞;B组:静吸复合全麻。监测全麻诱导前、插管后、切皮时、手术探查时及术毕拔管时的血流动力学,记录两组全麻药物的用量及术后清醒、拔管时间。结果A组插管后、切皮时、手术探查时、拔管时心率(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明显低于B组;A组用药量(异丙酚、芬太尼、维库溴铵)较B组明显减少(P〈0.05);A组术后清醒和拔管时间较B组明显缩短(P〈0.05)。结论全麻复合硬膜外是肺癌根治术的理想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5.
孙正波  靖梅芳 《中外医疗》2012,31(10):45-46
目的探讨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在高血压患者胸科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间我院择期胸科食道癌手术;有高血压病人42例ASAⅠ-Ⅱ,随机分为全身麻醉组(A组)和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阻滞组(B组)各21例,观察比较2组患者的血压(BP)、心率(HR),麻醉用药量、拔管时间、手术后清醒时间。结果 HR.BP方面A组在插管时、切皮时、探查时以及拔管时均较诱导前明显增快(P〈0.05),且A组在插管、切皮、探查、拔管时均较B组明显增高。术毕至苏醒、拔管时间A组比B组明显延长(P〈0.05);A组病人术后30min动脉血氧分压(PaO2)较术前明显降低,2组病人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O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术后不良反应少,清醒快,复苏快。结论全身麻醉复合更膜外阻滞是高血压患者胸科手术较为理想的麻醉方法,值得提倡。  相似文献   

6.
李建鹏 《当代医学》2014,(35):82-83
目的探讨采用不同的麻醉方法对腹腔镜子宫切除手术患者的临床影响。方法随机将50例进行腹腔镜子宫切除手术的患者均分成A组和B组(n=25)。A组患者采用静吸复合全麻,B组患者采用行脊椎硬膜外麻醉联合全麻。对患者的血浆肾上腺素(AE)、多巴胺(DA)和去甲肾上腺素(NE)浓度以及手术后自主呼吸的恢复时间、术后不良反应、拔除导管时间、清醒时间等进行记录和评分。结果 2组患者在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术后拔除导管时间及清醒时间方面具有显著性差异,A组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平均为(6.5±3.1)h,B组为(3.3±2.1)h;A组术后拔除导管时间为(11.2±5.3)h,B组为(7.1±4.2)h;A组清醒时间为(17.8±6.5)h,B组为(9.4±4.7)h,所有指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脊椎硬膜外麻醉联合全麻醉的方式效果更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董桂敏  周香  马骏 《当代医学》2009,15(12):74-75
目的比较异丙酚复合硬膜外麻醉与静吸复合全麻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呼吸、循环功能的影响,探讨异丙酚复合硬膜外麻醉应用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可行性。方法选择60例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A组(n=30)采用静吸复合全麻,B组(n=30)采用异丙酚复合硬膜外麻醉,分别于麻醉前(T1)、麻醉后气腹前(T2)、气腹后5min(T5)、气腹后15min(T4)、气腹后50min(T5)和放气后5min(T6)6个时点观察SBP、DBP、RR、HR,和SpO2的动态变化,以及术中牵拉反应、恶心呕吐、术后躁动等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与麻醉前(T1)比较,A组各时点指标差异无显著性(P〉0.05),B组气腹后血压、心率降低,呼吸增快,差异有显著性(P〈0.05);与A组比较,B组气腹后血压、心率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5)。B组恶心呕吐、术后躁动发生率低于A组。结论对ASAⅠ~Ⅱ级患者异丙酚复合硬膜外麻醉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能一定程度上减轻应激反应,可以提供良好的麻醉效果,经济可行。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硬膜外复合全麻在开胸手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择期开胸手术病人115例,ASAⅠ-Ⅲ级,随机分成硬膜外复合全麻组(A组)58例,单纯全麻组(B组)57例。A组选取L5-6或T6-7行硬膜外穿刺,置入硬膜外导管,全麻诱导咪唑安定0.1mg/kg,芬太尼4-6μg/kg,维库溴铵0.1mg/kg,插入气管导管行机械通气,术中维持采用硬膜外注入1%利多卡因+0.2%地卡因,根据麻醉深度调节安氟醚浓度。B组诱导同A组,维持采用安氟醚、芬太尼,两组均间断给予肌松剂。比较两组病人麻醉期间血压、心率的变化,麻醉药用量,术毕苏醒情况。结果两组病人拔管时血压、心率的变化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病人麻醉药用量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病人术后苏醒时间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硬膜外复合全麻用于开胸手术安全有效,更有利于病人的康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在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反馈调控下,老年人硬膜外三种浓度的罗哌卡因复合异氟醚麻醉时对血流动力学、异氟醚用量以及术中应激的影响。方法:择期行上腹部胃肠手术的老年患者60例,根据硬膜外罗哌卡因用药浓度的不同随机分成四组。A组为对照组,硬膜外腔推注生理盐水+单纯异氟醚(ISO)吸入麻醉;B组为硬膜外腔推注0.2%罗哌卡因(R)+ISO;C组为硬膜外腔推注0.375%R+ISO;D组为硬膜外腔推注0.5%R+ISO。术中通过调节异氟醚吸入浓度维持BIS值在50~60之间。术中监测并每隔5min记录吸入异氟醚浓度(FIiso)、呼末异氟醚浓度(FE'iso)、SBP、DBP和HR;分别于手术开始前(T1)、手术开始1h(T2)及2h(T3)抽血测皮质醇及白介素6(IL-6)。结果:①C、D两组术中平均MAP较低,每5分钟的变化值较小,与A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B组与A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②C组和D组的术中平均吸入异氟醚浓度(FIiso)及其每5分钟变化值明显低于A组(P〈0.05);C、D两组分别减少术中异氟醚用量约21%和23%,与A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B组与A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③A组和B组血浆皮质醇及IL-6浓度在T2和T3均明显高于T1(P〈0.05),C、D两组血浆皮质醇升高不明显,IL-6在T3时升高,其中D组升高幅度较小,与A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BIS反馈调控下,0.375%、0.5%罗哌卡因硬膜外复合全麻时术中MAP适度降低,波动较小,且异氟醚用量分别减少约21%和23%,并有效降低围术期血浆皮质醇及IL-6的浓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全凭静脉麻醉与静吸复合麻醉在颅脑手术中的临床麻醉效果,比较两种麻醉方法对围术期应激反应的影响,为寻求麻醉安全方式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09年1月~2012年12月于深圳市光明新区人民医院行颅脑损伤手术治疗的患者,其中,全凭静脉麻醉患者45例作为观察组,静吸复合麻醉患者52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血流动力学变化、血清IL-6、肾上腺素(ADR)、去甲肾上腺素(NADR)的浓度变化以及自主呼吸恢复时间、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术后24 h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心率、平均动脉压在术中、术后24 h均较麻醉前基础值升高,对照组上升较观察组明显(P〈0.05);两组患者血清IL-6在术中、术后24 h均较麻醉前基础值升高(P〈0.05),对照组上升较观察组明显(P〈0.05);对照组术中、术后24 h血清ADR、NADR浓度升高(P〈0.05),观察组术中血清ADR、NADR浓度有所下降,术后24 h升高(P〈0.05);两组患者BIS在术中较麻醉前基础值明显下降(P〈0.05),对照组较观察组明显下降(P〈0.05);观察组术后苏醒时间[(5.47±2.27)min]、拔管时间[(8.92±2.14)min]、定向力恢复时间[(15.81±5.95)min]均明显短于对照组的苏醒时间[(8.97±2.51)min]、拔管时间[(13.45±4.93)min]、定向力恢复时间[(24.14±7.25)min],两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2.22%)明显低于对照组(17.31%)(P〈0.05)。结论全凭静脉麻醉与静吸复合麻醉在颅脑损伤手术中比较,血流动力学更稳定,创伤所产生的应激反应更少,拔管期更加平稳,且不良反应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Narcotrend(NT)麻醉深度监测仪用于全凭静脉麻醉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随机选择择期全身麻醉患者208例,ASAⅠ-Ⅱ级,随机分为两组:NT麻醉深度监测组(N组)、经验给药组(E组),每组104例。N组采用NT麻醉深度监测给予麻醉药,E组采用麻醉医师临床经验判断给予。分别于入室、诱导即刻、插管、切皮、进腹、探查、关腹、缝皮、意识恢复、气管拔管、出室等11个时间点,观察记录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呼吸频率(RR)、脉搏氧饱和度(SpO2);记录NT分级(NTS)、NT指数(NTI);记录镇静药总量、肌松药总量、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及术中知晓率。应用SPSS 12.0软件,组间计量资料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两组患者术前术中生命体征均比较平稳;N组较E组MAP、HR变化更为平稳(P〈0.05),RR、SpO2无明显变化。N组较E组咪达唑仑、丙泊酚、瑞芬太尼及多沙普用量均减少(P〈0.05),芬太尼用量无明显变化;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及术中知晓率均降低(P〈0.05)。结论本研究表明,NT麻醉深度监测仪用于全凭静脉麻醉有利于控制麻醉深度,使用较少的麻醉药物达到最佳的麻醉效果,缩短复苏过程,且能避免术中知晓等不良后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全麻诱导期呼气末正压通气对肥胖患者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呼吸系统功能和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择期全麻下行腹腔镜胆囊手术的肥胖患者(BMI >30 kg/m2)64例,年龄29~62岁,ASA I或Ⅱ级,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32例,A组患者仅在术中加用呼气末正压通气(PEEP=8 mmHg),B组患者在麻醉诱导期开始便加用呼气末正压通气(PEEP=8 mmHg).两组患者麻醉诱导期、维持期及其他处理因素相同.记录手术麻醉前(T0)、气腹后1 h(T1)、气管拔管后1 h(T2)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血氧分压(PaO2)和二氧化碳分压(PaCO2)的变化情况,记录4hX线胸片肺不张发生率.结果 与T0时比较,B组T1时PaO2显著增高(P<0.05);与A组比较,B组T1和T2时PaCO2明显升高,HR、MAP明显降低及拔管后4hX线胸片显示肺不张发生率显著降低(P<0.05).结论 麻醉诱导早期开始使用PEEP对肥胖患者全身麻醉术后发生低氧血症和高二氧化碳血症有很好的预防作用,减少肺不张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Narcotrend脑电监测不同麻醉深度对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发生和血清S100β蛋白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1年10月至2013年10月阳江市人民医院行择期全麻手术的患者212例,按照手术时间先后顺序分为浅麻醉组102例和深麻醉组110例。麻醉诱导完成后采用Narcotrend脑电监测仪进行监测,将浅麻醉组患者Narcotrend值(NTI)控制在4560,深麻醉组为2560,深麻醉组为2544。观察两组患者术后24 h POCD发生率,手术期间NTI、心率(HR)与平均动脉压(MAP)情况,手术期间血清S100β蛋白水平。结果深麻醉组术后24 h POCD发生率显著低于浅麻醉组(16.4%vs28.4%)(P<0.05)。两组患者NTI在手术前后均有明显变化,诱导后、插管前、手术1 h、术毕时显著低于诱导前,拔管时又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术中浅麻醉NTI显著高于深麻组(P<0.05)。浅麻醉组患者各时点间(除诱导前)显著高于深麻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Narcotrend脑电监测可准确监测全麻手术患者麻醉信号及检测深度,且深麻醉可显著降低患者POCD发生率及血清S100β蛋白水平,可有效改善患者神经症状,值得临床广泛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异丙酚全凭静脉麻醉对急性颅脑损伤手术患者血清S100B蛋白和白介素(IL)-1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68例急诊手术治疗的颅脑外伤患者随机分为异丙酚组与对照组,分别予异丙酚和咪唑安定全凭静脉麻醉。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中1 h和术毕时血清S100B蛋白和IL-1水平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术中1 h和术毕时MAP和HR均较术前明显上升(P<0.05或P<0.01),且异丙酚组的上升值较对照组低(P<0.05);同时两组患者术中1 h和术毕时血清S100B蛋白和IL-1水平均较术前明显上升(P<0.05或P<0.01),且异丙酚组的上升值较对照组低(P<0.05)。结论异丙酚全凭静脉麻醉能明显降低急性颅脑手术患者S100B蛋白和IL-1水平,减少脑细胞损伤,具有良好脑细胞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氯普鲁卡因和利多卡因在乳腺肿瘤区段切除术中浸润麻醉的临床效果及血清皮质醇的变化,评价两种药物的麻醉效能及对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40例ASAⅠ-Ⅱ级行乳腺区段切除术的患者,随机分为氯普鲁卡因组(n=20)和利多卡因组(n=20)。观察麻醉起效时间、痛觉恢复时间、药物用量及心率和血压的变化,采麻醉前和麻醉20min后血液测血清皮质醇含量。结果两组麻醉效果均满意。氯普鲁卡因组比利多卡因组起效快,痛觉恢复时间短,用药总量大,氯普鲁卡因组用药总量为(25.0±5.0)mL,利多卡因组为20.0mL(P〈0.05)。麻醉5min后,氯普鲁卡因组血压和心率均明显低于术前(P〈0.05),而利多卡因组心率上升,20min后恢复至基础水平。麻醉20min后,两组血清皮质醇变化没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氯普鲁卡因的麻醉效能和利多卡因基本相当,氯普鲁卡因的用药量大于利多卡因,氯普鲁卡因和利多卡因均能抑制手术时机体的应激反应,氯普鲁卡因和利多卡因比较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更为轻微。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术中单次静注小剂量右美托咪啶对妇科全麻手术患者镇静镇痛效果的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在全麻下行妇科腹腔镜手术的患者42例,ASAⅠ~Ⅱ级,随机分为实验组(D)与对照组(C)组(n=21):D组麻醉诱导前10min静脉输注右美托咪定1μg/kg;C组以0.9%生理盐水替代,于麻醉诱导前10min静脉输注。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诱导前(基线)、研究药物输注结束后、插管前、气管插管时、插管后10min,30min,60min,手术结束时的BIS,MAP和HR以及插管后10min,30min,60min时呼气末七氟醚浓度及手术结束后七氟醚的总用量。观察和记录手术结束后患者呼之睁眼时间(t)及清醒拔管时间(t1);记录术中及术后苏醒期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研究药物注射完毕后实验组的BIS值明显降低(P<0.05)。手术结束后实验组七氟醚的总用量明显减少(P<0.05)。与诱导前相比对照组患者插管时的MAP和HR明显升高(P<0.05),但实验组无明显变化。麻醉维持期间,实验组患者的HR及七氟醚的呼气末浓度较对照组降低(P <0.05),但MAP无明显差异。结论右美托咪定1μg/kg静脉输注用于妇科全身麻醉手术患者安全、经济、有效,可减少麻醉药用量,维持血流动力学的稳定,不影响苏醒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欧普乐喉罩在老年患者全麻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ASAⅡ-Ⅲ级、拟在全麻下实施腹部手术的患者共72例,随机分为气管插管全麻组(B组,32例)和喉罩全麻组(H组,40例)。2组均静脉给予丙泊酚1.5mg·kg-1、芬太尼4μg·kg-1、罗库溴铵0.6mg·kg-1进行麻醉诱导,B组气管插管,H组置入OPLAC—LMA喉罩,观察2组患者在麻醉诱导前后、插管时、拔管时的心率、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和平均动脉压(MAP)的变化,比较气道峰压(Ppeak)、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ETCO2)和术后咽喉疼痛的情况。结果诱导前后,2组患者血压和心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插管时、拔管前以及拔管时,血压、心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均能顺利完成手术,术后B组患者发生咽喉部疼痛12例,H组仅2例患者感咽喉部不适。结论喉罩应用于老年人全麻手术能显著降低心血管反应,安全可靠,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机械通气辅助及血压调控对重症颅脑损伤患者脑氧代谢的影响。方法56例重症颅脑外伤患者(3〈GCS≤8),随机分为两组(n=28):对照组(Ⅰ组)和治疗组(Ⅱ组)。行气静复合全身麻醉,术毕回ICU,Ⅰ组按颅脑损伤常规治疗,Ⅱ组加用机械通气及血压调控治疗。观察患者各时点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并抽取桡动脉和颈内静脉球处血液行血气分析,根据Fick公式计算脑氧摄取率(ERO2),并在伤后3个月根据格拉斯哥预后积分(GiasgowOutcome Scale,GOS)判定病人预后。结果Ⅱ组患者的脑氧摄取率在术后6、12、24、48、72 h比Ⅰ组显著降低(P〈0.01);Ⅱ组患者伤后3个月死亡率比Ⅰ组明显降低(P〈0.05),生存质量明显改善(P〈0.05)。结论机械通气辅助及血压调控可使脑氧摄取率明显降低,3个月的预后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细胞质胸苷激酶1(TK1)在肺癌患者血清中的水平及其对肺癌的诊断价值和复发评估作用。方法:检测28例肺癌患者术前、术后1周和术后1个月的血清TK1水平,同时选取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比较分析各组TK1水平差异以及术后TK1变化情况与肺癌患者无复发生存率(RFS)的相关性。结果:28例肺癌患者的TK1平均浓度为(2.954±0.176)pM,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的(1.063±0.163)pM(P〈0.001),术后1个月TK1水平较术前显著下降(1.801±0.176)pM(P〈0.001),且术后1个月TK1水平评估为PR组的患者无复发生存率(RFS)显著高于SD+PD组(P〈0.05)。结论:血清TK1作为一种新的肿瘤标志物,在肺癌的诊断和复发评估中有着潜在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应用于心脏手术患者快通道心脏麻醉诱导时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入选2012年1月~2013年12月于我院择期通过快通道心脏麻醉进行心脏手术治疗的患者52例,根据入院先后顺序分为两组,各26例,对照组行常规诱导麻醉,观察组于诱导前加用右美托咪定麻醉,比较两组患者在麻醉和插管各时点的血流动力学情况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注射右美托咪定后心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各时点血压值差异较大,观察组变化较为平稳,插管前血压平稳下降,插管后血压平稳上升,而对照组插管前血压下降变化较大,插管后上升变化较大,与观察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心动过缓发生率为11.5%(3/26),对照组为7.7%(2/26),观察组低血压发生率为19.29/6(5/26),对照组为15.4%(4/26),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脏手术患者快通道心脏麻醉诱导前应用右美托咪定可显著减轻麻醉诱导所致的血压下降及气管插管所致的血压上升,提高循环稳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