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目的:观察抗肝纤维化中药肝复康对实验性肝硬化内毒素血症的预防作用。方法:实验分3组,Ⅰ组:正常对照照;Ⅱ组;肝硬化模型组;Ⅲ组:肝复康预防组。观察指标包括血清内毒素、一氧化氮、血浆内皮素含量,以及肝脏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Ⅱ组上述各指标水平均明显增高,而Ⅲ组均呈不同程度的低值,与Ⅱ组相比差异显著(P<0.01)。肝脏组织病理学显示,预防应用肝复康能显著减轻肝细胞变性,坏死及纤维组织的形成。结论:中药肝复康用于慢性肝病的预防,可将抗内毒素血症与抗肝纤维化结合起来,有望阻断甚至逆转慢性肝病的进程。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面部五色诊断与临床病理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临床诊断为轻、中、重度慢性乙型肝炎以及乙肝肝硬化的患者,在日常光线下,采用Canon Power Shot G5数码相机拍摄患者面部照片,根据色调、色泽对比初步确立面色分级,并行肝穿刺病理组织活检确立病理炎症分级和纤维化分期.结果 经SPSS 11.0统计学相关性分析,慢性乙型肝炎面部五色变化(包括颜色和光泽度)与病理炎症分级、纤维化分期之间存在等级正相关关系.结论 慢性乙型肝炎轻度、中度、重度以及早期肝硬化患者面部五色诊与肝脏病理炎症和纤维化程度之间存在正相关性,即随着炎症程度的加重,或者纤维化程度的进展,相应的会出现面色善恶变化的趋势.这一结论可以用于指导临床中西医结合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慢性肝病是否存在血栓前状态.方法检测51例慢性乙型肝炎及29例肝硬化患者血浆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vWF)含量、D-二聚体含量及血清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水平,并对肝组织进行vWF的免疫过氧化物酶染色观察. 结果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浆vWF含量、D-二聚体含量及血清FDP水平均较正常对照升高,但差异无显著性.而肝硬化患者血浆vWF含量、D-二聚体含量及血清FDP水平与正常对照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肝硬化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含量及血清FDP水平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性.51例慢性乙型肝炎肝组织中33例沿肝窦壁有vWF的阳性表达,阳性率为64.71%,随病变加重,阳性率增加.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凝血、纤溶系统已发生紊乱.当患者病情进展到肝硬化阶段,凝血、纤溶系统即已出现显著紊乱,存在一定程度的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脂联素在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中的表达,并对部分患者抗病毒治疗前后的脂联素水平进行对比,探讨脂联素与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相关性。方法ELISA法定量检测血清脂联素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法以及RT-PCR法检测肝活检组织脂联素的表达,同时检测患者肝功能以及HBVDNA变化,并对患者肝脏穿刺前后的纤维化程度进行比较。结果血清脂联素水平在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中的表达[(20.65±1.29)mg/L]高于肝纤维化0~1级、2级以及3级的患者[分别为(8.57±0.28)、(12.22±0.64)、(15.22±0.77)mg/L],P〈0.01。血清脂联素水平与肝纤维化分级呈正相关(r=0.976,P〈0.01),与血清转氨酶水平及血清HBVDNA滴度无关(P〉0.05);血清脂联素水平与肝硬化呈独立相关(相对危险度为1.07,95%可信区间为1.00~1.14。P=0.02)。在抗病毒治疗后,患者肝纤维化程度改善以及获得持续病毒学应答的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降低。结论血清脂联素在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进展过程中发挥了作用,血清脂联素水平在抗病毒治疗后显著下降,并与肝纤维化改善有关。  相似文献   

5.
肝脏活体组织检查是诊断肝纤维化的最可靠方法,但因为创伤性及风险性难以普遍开展,临床上需要寻找一种无创的肝纤维化检测方法。本文通过对180例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血清肝纤维化和超声指标与同期肝脏穿刺病理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它们与肝纤维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清透明质酸(HA,hyaIuronic acid)对肝纤维化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132例各种病毒性肝炎患者及100例健康体检者血清HA水平,比较各组病毒性肝炎之间及健康献血者血清透明质酸水平差异,结合病理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血清HA水平在肝炎患者中明显升高,以肝硬化者为最高,4组患者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其升高程度与肝纤维化及肝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但与肝内炎症、坏死程度元明显关系.结论:动态测定血清HA水平,可作为反映慢性肝病肝纤堆化严重程度和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肠源性内毒素与细胞免疫功能的关系,以寻找控制慢性乙型肝炎进展的有效途径.方法 选取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06例,健康对照组45例,检测血清内毒素、IL-2、TNF-α、CD4+、CD8+细胞因子水平,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 结果 慢性乙型肝炎组ET、TNF-α水平明显升高,IL-2水平明显降低,CD4+亚群明显降低,CD8+亚群明显升高,CD4+/CD8+比值明显降低(P<0.01).结论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内毒素水平明显升高,同时细胞免疫功能低下且紊乱.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应用大黄遮虫丸和异甘草酸镁治疗后肝功能和肝纤维化指标的改善情况.方法:将90例慢性乙型肝交患者,随机分为大黄遮虫丸组45例,异甘草酸锓组45例,在常规保肝治疗基础上,两组分别加用大黄遮虫丸和异甘草酸镁注射液治疗,疗程均为60天.治疗前后现察患者的肝功能扣肝纤维化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后大黄遮虫丸和异甘草酸镁均可明显改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肝功能,异甘革酸镁组较大黄遮虫丸组为优(P<0.05).治疗后大黄遮虫丸组肝纤维化指标较治疗前均有下降(P<0.05);异甘草酸铤组肝纤雏化指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治疗后肝纤维化指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大黄遮虫丸具有改善肝功能和抗肝纤维化功效,异甘草酸镁虽无明显抗肝纤维化的作用,但其改善肝功能的疗效较大黄遮虫丸好.  相似文献   

9.
针对60例ALT在40-80U/L之间轻度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肝穿刺,肝组织病理学观察,总结出21.6%的患者应该进行抗病毒治疗.5%的患者达到早期肝硬化的程度.得出慢性轻度乙型肝炎进行肝穿刺是很有必要的结论.  相似文献   

10.
此研究观察了肝硬化大鼠出血性休克后血内毒素、TNF-α、NO水平的变化及其与门静脉压力的关系,结果表明:出血性休克可以在门静脉高压大鼠引起明显的内毒素血症,以及继发性血浆肿瘤坏死因子和一氧化氮水平的升高;小剂量多粘菌素B的事先使用可以抑制这种反应。内毒素移位在肝硬化伴门静脉高压大鼠出血性休克后的高水平门静脉压的维持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关于肝细胞癌及其高危人群如肝硬化、慢性肝炎等血管上皮因子(VEGF)mRNA表达的定性观察,近年来文献中已有报道,但有关其VEGF定量表达的报道尚少。我们检测了肝细胞癌及慢性良性肝疾病如肝硬化、慢性乙型肝炎、肝血管瘤患者血浆VEGF165水平,并对其结果进行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12.
肝硬化患者多伴有肠道细菌过度生长、通透性增加及细菌移位,腹水一旦形成常伴有高动力循环状态[1],进而导致肠源性内毒素血症(IETM),我们检测了肝硬化患者血清内毒素结合蛋白(LBP)水平,探讨其与IETM的关系,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浆内毒素( LPS)的检测意义.方法:选择100例病毒性肝炎患者,采用鲎试验定量检测血浆LPS.结果:病毒性肝炎患者内毒素血症的发生随肝功能损害加重而升高,肝硬化患者检测阳性率明显高于急性肝炎及慢性肝炎患者.结论:内毒素检测有助于明确病情,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肝硬化病人血清长链非编码RNA牛磺酸上调基因1(lncRNA TUG1)表达情况及其与肝功能、肝纤维化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20年2月~2022年6月本院收治的乙型肝炎肝硬化病人92例为肝硬化组,均为Child-Pugh分级C级,根据肝纤维化程度分为轻中度组和重度组;同期88例本院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采用荧光定量PCR(qRT-PCR)法测定血清lncRNA TUG1水平,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肝功能指标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测定肝纤维化指标层黏连蛋白(LN)、Ⅲ型前胶原肽(PⅢP)、Ⅳ型胶原(CⅣ)水平;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肝硬化病人血清lncRNA TUG1与肝功能指标、肝纤维化指标的相关性;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lncRNA TUG1水平对肝硬化病人肝纤维化程度的评估效能;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肝硬化病人肝纤维化程度的因素。结果 肝硬化组血清lncRNA TUG1、ALT、AST、TBIL、LN、PⅢP、CⅣ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15.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临床表现为HBV携带状态、慢性肝炎、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慢性乙型肝炎的预后、治疗仍是目前较困难的问题,而肝脏损害程度(包括炎症及肝纤维化程度)取决于病毒和宿主两方面。病毒致肝损害程度与病毒HBV-DNA含量有什么关系,我们选择54例肝活检病例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肝硬化患者血浆中肝纤维化指标HA、LN及IV-C的变化与门脉血流变化对胃运动影响的相关性研究,为肝硬化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应用同步对比研究,采用放射免疫分析、多普勒超声及体表胃电检测的方法,同时设立健康对照组,分别检测肝硬化患者及正常人血浆中透明质酸(HA)、层粘连蛋白(LN)以及IV型胶原(IV-C)的水平;门静脉的平均宽度(PVD),门静脉血管内最大血流速(PVmax)和血流参数(PVF);进餐前后胃电活动的变化情况。结果 在肝硬化患者,肝纤维化指标HA、LN及IV-C的水平随着肝功能的减退呈现增加的趋势,而PVmax和PVF呈递减趋势,与正常状况差异显著。而在胃电中,肝硬化患者的胃电幅值随着肝功能的减退呈下降趋势,但其主功率在餐前明显高于正常,餐后却显著降低,且随着肝功能的减退餐后主频率逐渐下降。而门静脉的平均宽度(PVD)的改变与肝功能受损程度无显著相关性。结论 随着肝纤维化指标HA、LN及IV-C水平的增高,肝硬化患者Pvmax和PVF减低,餐后胃排空能力下降。  相似文献   

17.
已有较多研究表明,年龄是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或肝硬化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1-2],hbeag阴性患者年龄比阳性患者明显偏大,纤维化程度分级也更高[3],但这种纤维化程度分级是由单独的年龄因素所致,抑或与hbeag状态有关,均没有做更深入的探讨.我们通过回顾性分析,比较相同年龄段的hbeag阴性与阳性患者的病理纤维化程度来探讨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慢性肾衰竭患者血浆脑钠肽前体N末端片段(N—terminal-pro—brain natriuretic prptide,NT-proBNP)水平与慢性肾功能不全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临床诊断慢性肾衰竭患者59例,根据肾小球滤过率将患者分为氮质血症期25例、肾衰竭期20例、尿毒症期14例,对照组20例。检测血浆NT—proBNP水平、测量超声心动图并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对比不同肾功能状态患者的血浆NT—proBNP水平差异及其与肾功能损害等临床指标及心脏结构功能改变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慢性肾衰竭各期患者血浆NT-proBNP水平明显升高,且与左心室后壁厚度、血磷水平正相关,与左室射血分数呈负相关。结论慢性肾衰竭患者血浆NT-proBNP水平升高,其浓度与患者心脏结构和功能的改变以及肾功能下降有关。血浆NT-proBNP水平可作为慢性肾衰竭患者心血管疾病的生化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左右半肝体积及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白细胞介素(IL)-6的表达,探讨肝硬化患者左右半肝硬化程度.方法 对45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和15例正常对照组的肝体积及TNF-α和IL-6进行分析.结果 45例肝硬化患者中右半肝萎缩较左半肝萎缩明显增多(P<0.0l).TNF-α在病例组右半肝的表达明显高于病例组左半肝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0.42,P<0.0l),IL-6在病例组右半肝表达明显高于病例组左半肝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6.20,P<0.01).结论 肝硬化时左右半肝纤维化程度存在明显差异,右半肝较左半肝纤维化程度显著.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乙型肝炎病毒e系统状态和复制指标在肝纤维化发生过程中的变化及其与血清纤维化标志的关系,探讨它们在肝纤维化发生过程中的作用及其可能的临床意义.方法:188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根据肝纤维化程度分为S0~S4期等5组,分别用定量PCR及放免法检测患者血清中HBV-DNA及肝纤维化标志透明质酸、Ⅳ型胶原、Ⅲ型前胶原和层粘连蛋白的含量;HBeAg和抗-HBe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并观察其在不同肝病理纤维化分期时的变化.结果:随着肝纤维化程度加重,血清HBV-DNA含量逐渐升高,从S1期开始显著增加(P<0.01);而HBeAg阳性率逐渐降低,S3、S4期较S0显著减少(P<0.05和P<0.01);抗-HBe阳性率呈相反的变化趋势,在S3和S4期的阳性率明显高于S0期(P<0.05和P<0.01).血清HBV-DNA( )HBeAg( )组血清纤维化标志最低,HBV-DNA(-)抗-HBe( )组最高,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HBV复制和e系统状态的改变与肝纤维化程度密切相关,肝内病毒复制标志与血清纤维化标志联合检测,对于判断肝纤维化程度和指导抗病毒治疗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