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观察双眼视觉训练对间歇性外斜视儿童术后双眼视功能重建的疗效。方法:将2010-01/2011-10收治的112例间歇性外斜视患儿,术后分为3组,第1组采用同视机进行双眼视觉训练,第2组采用视知觉学习训练软件进行双眼视觉训练,第3组为对照组,未进行双眼视觉训练。对三组患儿术后视远、视近立体视锐度及术后1a眼位正位率进行观察比较。结果:两组视觉训练患儿视远、视近立体视锐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在术后1a随访时,对照组眼位正位率显著低于其他两组。结论:间歇性外斜视患儿术后进行双眼视觉训练,可显著促进患儿双眼视功能的重建,降低眼位回退率,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2.
儿童间歇性外斜视的双眼视觉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50例间歇性外斜视儿童进行了术前双眼视觉检查,发现大部分患儿具有完好健全的双眼视觉。但因检查手段不同,可影响客观反映评价间歇性外斜视的双眼视觉功能。为巩固、改善其双眼视觉,手术应在间歇性外斜视不能控制正位,双眼视觉功能开始恶化之早期进行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双眼视觉训练对间歇性外斜视儿童术后双眼视功能重建效果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04/2016-04我院收治的间歇性外斜视患儿108例,其中45例术后未予以双眼视觉功能训练作为对照组,63例术后采用TSJ-IV型同视机训练软件进行双眼视觉训练作为观察组。观察两组术后双眼视觉功能重建及眼位回退情况。

结果:术前两组患儿双眼视功能、斜视度数等基线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mo,观察组三级视功能显著较术前改善,且观察组同时视、视觉融合及立体视患儿所占比例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黄斑立体视及黄斑中心凹立体视患儿所占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无立体视患儿所占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mo,观察组斜视度数≤30患儿所占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a回访,观察组眼位回退率明显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间歇性外斜视术后配合同视机双眼视觉训练可促进双眼视觉功能重建,改善斜视度数,同时还可避免术后眼位回退情况。  相似文献   


4.
不同年龄组的间歇性外斜视术后双眼视觉恢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康烨  郝友娟 《国际眼科杂志》2009,9(6):1200-1202
目的:探讨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手术前后双眼视功能的临床早期变化规律,对选择合理的手术时机和双眼视功能预后做出合理的判断提供帮助。方法:选择在斜视矫正术后获得眼正位90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双眼裸眼视力或矫正视力均≥0.9,无明显屈光参差者。按接受手术年龄分为三组:A(3~5岁),B(6~8岁),C(≥9岁)3组,每组30例。三组平均发病年龄分别为3.20±1.20,3.80±1.50和4.08±1.78岁;病程分别为2.15±1.45,3.42±2.42和6.80±5.10a;斜视度分别为30.50±5.50,47.50±12.56和63.25±13.80。采用三棱镜加遮盖法检查6m及33cm的远近斜视度,以三棱镜度记录;颜少明《立体视觉检查图》检查近立体视;同视机检查远立体视。术后2,4,6wk随访。结果:三组术前平均发病年龄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病程、斜视度数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术后观察6wk,双眼视觉功能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间歇性外斜视患者的发病年龄、手术年龄、病程与术后双眼视觉的恢复、重建及功能治愈有密切关系,发病年龄越早,病程越长,对双眼视觉损害就越大,术后恢复越差,双眼视觉的恢复和重建及功能治愈所需时间长。视觉发育成熟后(≥9岁)行斜视手术,术后双眼视觉恢复慢,所需时间长。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儿童间歇性外斜视手术后双眼视功能的恢复情况.方法 选取168例间歇性外斜视患儿,行斜视矫正手术.手术前后应用同视机检测Ⅰ级视功能和Ⅱ级视功能,用Titmus立体视觉检查图观察Ⅲ级视功能,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68例患儿中,术前Ⅰ级视功能82例,术后增加到130例,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Ⅱ级视功能54例,术后增加至130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itmus立体视觉检查图发现,术前远立体视19例,术后增加至71例,82例患者术前有不同程度的近立体视,术后增加至136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 手术治疗有助于间歇性外斜视患儿双眼视功能的重建.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间歇性外斜视和恒定性外斜视对双眼视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18~25岁52例共同性外斜视患者,双眼矫正视力≥0.8,斜视角度为40△~60△(三棱镜遮盖去遮盖及交替遮盖法)、25°~30°(角膜映光法),其中31例(男18例,女13例)为恒定性外斜视,21例(男10例,女11例)为存在间歇期的外斜视.均采用双眼外直肌后退术方式,术后恢复正位.术前及术后7 d、术后6个月应用同视机检查患者远立体视觉和双眼远融合范围;应用颜少明立体视觉检查图检查近立体视觉.应用SAS系统广义线性数据分析模型分析两种斜视手术前后双眼视功能差异.结果 术前近立体视和远融合范围间歇性外斜明显优于恒定性外斜,术后7 d有明显改善(均为P<0.05);而远立体视2种斜视间差异不显著,术后7 d改善不明显(均为P>0.05);术后6个月双眼视功能均明显优于术前和术后7 d(均为P<0.05),间歇性和恒定性外斜视间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间歇性和恒定性外斜视对双眼视功能影响有差异,而斜视矫正术是矫正双眼视觉的有效手段,应该选择恰当的时机进行,以提高患者斜视术后的视觉质量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成人外斜视术后双眼视觉重建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收集发病年龄相对明确的术前无双眼视功能的成人外斜视患者54例,按发病年龄9岁之前或之后分为BVM(before visual maturity,<9岁者)组及AVM(after visual maturity,≥9岁者)组,分别于术前及术后6周用同视机测远双眼视觉,用颜氏《数字化立体视图》测近立体视觉。采用χ²检验分析比较2组患者术后双眼视功能的变化;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发病年龄、手术年龄、术前斜视度数、外斜视类型对术后立体视的影响。结果术后远双眼视觉重建率:I级:AVM组77%,BVM组33%(χ²=10.240,P<0.01);Ⅱ级:AVM组77%,BVM组33%(χ²=10.240,P<0.01);III级:AVM组47%,BVM组17%(χ²=5.400,P<0.05)。近立体视重建率:AVM组73%,BVM组29%(χ²=10.461,P<0.01)。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发病年龄及手术年龄是影响术后远(OR=6.046,P<0.05;OR=0.140,P<0.01;)、近立体视(OR=10.825,P<0.05;OR=0.189,P<0.05)重建的重要因素,而术前斜视度数及外斜视类型对术后远、近立体视的重建无显著影响。结论成人外斜视术后也可获得一定程度的双眼视功能,甚至是立体视功能。发病年龄及手术年龄可影响术后立体视的获得,其中发病年龄起关键作用。为了提高术后双眼视觉的重建,成人外斜视手术宜早不宜晚。  相似文献   

8.
间歇性外斜视术后双眼视功能训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双眼视功能训练对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术后重建三级视功能的作用。方法:间歇性外斜视术后患者121例,随机分为训练组与对照组。斜视术后训练组采用双眼视功能训练软件进行三级视功能训练,对照组不进行训练。对所有患者术前、术后1wk及术后12mo进行三级视功能检查。所得结果进行分析比较。比较两组术后12mo的眼位回退率。结果:训练组与对照组进行比较,术后12mo训练组三级视功能形成者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mo训练组眼位回退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眼视功能训练有助于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术后恢复与重建三级视功能,三级视功能的恢复有利于降低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术后眼位回退率。  相似文献   

9.
间歇性外斜视术后双眼视功能重建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卢炜  王京辉 《眼科》2000,9(5):287-291
目的:了解间歇性外斜视术后双眼视功能重建的临床规律。方法:对100例术后建立双眼视觉的患者分成4组,对术前后双眼视觉进行分析比较。结果:(1)100例中术前有不同程度的近立体视觉者67例,术后增加至93例,术后近立体视觉重建有明显改善(P〈0.05)。(2)术前有同视机I组功能者51例,术后增加至82例,术后同视机I组功能重建有显著改善(P〈0.05)。(3)术前有同视机II级功能者40例,术后增  相似文献   

10.
间歇性外斜视(IXT)是一种发病率高、斜视角度多变、双眼视觉功能不同程度受损的眼科常见疾病。双眼视觉功能缺损与视觉皮层的改变有关,IXT涉及包括双眼融合相关皮质区域在内的多个脑区的功能改变,部分IXT患者在矫正眼位后,大脑皮层的异常改变依然存在,双眼视觉的恢复仍然困难。针对这些问题,视感知觉训练逐渐应用到IXT患者术后双眼视觉功能的重建中,视感知觉训练从大脑层面修复视觉皮质,通过不断刺激视觉中枢,提高大脑视皮层处理信息的能力,进而修复视觉中枢功能,使患者获得良好的双眼视觉功能,稳定眼位,减少复发。本文就IXT患者双眼视觉损伤机制以及视感知觉训练在IXT治疗中的作用做一综述。希冀为视感知觉训练重建IXT患者术后双眼视觉功能、降低复发率提供更多证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年龄的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术后双眼视功能的恢复情况。方法:选取2016-01/2018-01在我科住院行斜视矫正术的间歇性外斜视患者172例,其中男95例,女77例,年龄3~32岁(平均11.4±1.5)岁。间歇性外斜视患者均为基本型。根据手术年龄分为两组:≤9岁组(90例)和>9岁组(82例)。术前和术后1、7d,1、3mo,采用同视机检查双眼视功能,Titmus检查近立体视。结果:≤9岁组患者的同时视功能、融合功能、融合范围、远立体视、近立体视随术后时间的增长恢复效果优于>9岁组患者(P<0.05)。结论:间歇性外斜视患者建议在9岁前手术治疗,尽早手术有利于术后双眼视功能更好地改善。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双眼视功能训练对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术后双眼视功能重建及维持术后眼位稳定的作用。

方法:收集2010-01/2015-12在我院行斜视手术的资料完整的间歇性外斜视患者142例,按术后是否进行双眼视功能训练分为治疗组(术后采用DV-100诊疗系统的三级视功能训练光盘针对双眼情况行同时视、融合功能及立体视功能光盘训练)和对照组(术后未行干预治疗)。分析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3、6mo,1a的斜视度数和双眼视功能情况,比较两组患者双眼视功能和眼位情况的差异。

结果:术后6mo,1a,治疗组的眼位情况好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6mo,1a,治疗组的三级视功能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间歇性外斜视患者通过手术获得眼位正位后,其双眼视功能可有一定程度恢复。术后通过视知觉学习,行双眼视功能训练,可以更快、更好地促进患者双眼视觉的恢复和重建,从而获得立体视觉,可以更好地稳定眼位,有利于减少术后眼位回退。  相似文献   


13.
王娟  刘素江 《国际眼科杂志》2018,18(6):1160-1162

目的:对间歇性外斜视儿童手术前后双眼单视功能进行临床分析,为间歇性外斜视的手术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选取对象为2016-01/2017-01于我院斜视与小儿眼科治疗的间歇性外斜视儿童患者40例,40例患者中手术眼为64眼。所有患者均采用斜视矫正手术治疗,术后随访6wk,比较治疗前后存在Ⅰ、Ⅱ、Ⅲ级视功能人数比例,采用视近、视远WORTH四孔灯分别对患者术前和术后2、6wk的中央及周边融合情况进行比较,采用颜少明颜氏随机点立体图(stereoscopic test charts,STC)评价术前和术后2、6wk近立体视,采用同视机画片对患者术前、术后2、6wk的远立体视进行评估。

结果:视功能Ⅰ、Ⅱ、Ⅲ级术前人数分别为26例(65%)、9例(22.5%)、5例(12.5%),术后2wk分别为10例(25%)、17例(42.5%)、13例(32.5%),术后6wk分别为8例(20%)、18例(45%)、14例(35%),术前与术后2、6wk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wk和6wk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WORTH 四孔灯检查结果显示术前中央融合人数比例显著低于术后2、6wk,术后6wk中央融合人数显著高于术后2wk人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术后2、6wk周边融合人数显著高于术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6wk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术后2、6wk近立体视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6wk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术后2、6wk远立体视人数比例分别为24例(60%)与39例(97.5%),较术前6例(15%)显著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6wk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间歇性外斜视儿童行矫正手术能显著改善双眼单视功能,挽救患者的远、近立体视以及中央融合功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不同屈光状态的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术后立体视功能重建的差异。设计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北京同仁医院2014年7月至2015年8月被诊断为间歇性外斜视已经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227例。方法 将患者按照屈光状态分为远视组、正视组、近视组和屈光参差组,比较分析四组患者术前术后的远近立体视功能状况。主要指标 远立体视功能和近立体视功能。结果 (1)不同屈光状态组患者术后1个月以眼位评价的手术成功率无统计学差异(P=0.775)。(2)远视、正视、近视和屈光参差组的患者术前远立体视保存率分别为24.1%、16.3%、20.5%和20.0%(P=0.802),术后1个月远立体视保存率分别为17.2%、26.3%、41.1%和24.4%。正视、近视和屈光参差组患者术后的远立体视的保存率均较术前有所提高,但只有近视组患者的术后远立体视保存率的提高有统计学意义(P=0.001)。(3)远视、正视、近视和屈光参差组的患者术前近立体视保存率分别为65.5%、81.3%、82.2%和64.4%,术后1个月近立体视保存率分别为65.5%、87.5%、90.4%和62.2%,正视组和近视组的患者术前术后的近立体视保存率均高于远视组和屈光参差组(P均<0.05)。结论 合并近视的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术后短期内的远立体视功能重建优于合并远视、正视及屈光参差的患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