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小腿周围皮肤缺损的修复方法。方法利用腓肠肌内侧头肌皮瓣移位进行修复小腿周围皮肤软组织缺损临床应用19例。结果经手术和药物治疗,1例远端皮肤部分坏死;2例皮下血肿,经引流后消失,余肌皮瓣存活良好,胫骨骨折处骨痂生长良好,骨髓炎得以控制。平均随访39.3月,踝关节活动正常;除1例膝部功能轻度受限外(原发损伤广泛合并复杂骨折),余功能基本正常。结论腓肠肌内侧头肌皮瓣治疗此类损伤符合生理要求,且重建修复手术一次完成。 相似文献
2.
应用腓肠肌肉侧头肌皮瓣交腿移植修复小腿严重开放性骨折15例,闭合骨质外露的大创面,控制了感染,促进骨折愈合,保存了肢体,功能恢复较好。 相似文献
3.
4.
远端蒂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与肌皮瓣的临床应用与改进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报道应用远端蒂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肌皮瓣修复小腿下段及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可行性安全性和临床效果。方法:对42例以远端蒂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肌)皮瓣修复小腿下段及足踝部不同原因所致软组织缺损病例进行总结分析。本组男36例,女6例;年龄最大75岁、最小6岁;皮瓣最大面积17.0cm×15.0cm,最小6.0cm×5.0cm,其中12例皮瓣面积在10.0cm×10.0cm以上;6例设计为肌皮瓣(腓肠肌外侧头),肌瓣最大为10.0cm×7.0cm×2.0cm,最小为6.0cm×5.0cm×1.0cm。结果:所有病例术后皆出现不同程度的皮瓣肿胀,暗道较明道者明显。2例大皮瓣经行小隐静脉远端结扎仍出现肿胀、色暗,皮瓣近侧1/3坏死。皮瓣边缘坏死3例,换药治愈。部分坏死需行植皮者3例。36例术后伤口I期愈合,骨外露软件组织缺损覆盖修复满意,6例II期愈合,其中糖尿病,地中海贫血各一例。结论:(1)远端蒂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转位修复小腿下1/3及足踝部缺损创面,极有临床实用价值;(2)设计切取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肌皮瓣修复小腿及足踝填充感染创腔是可行的;(3)但对其皮瓣及所携带的肌瓣究竟切取多大面积是安全的、肌瓣的血运机理以及远端蒂筋膜皮瓣中小隐静脉干是否结扎,何处结扎等问题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改良臀大肌旋转肌皮瓣用于治疗难治性骶尾部软组织缺损的疗效。方法:1999年2月~2006年2月,应用改良臀大肌旋转肌皮瓣修复骶尾部软组织缺损7例,缺损范围12 cm×11 cm~17 cm×15 cm,皮瓣面积12 cm×10 cm~16 cm×15 cm。结果:7例皮瓣全部成活,无供区创面不愈合者。随访6个月~3 a,6例双臀部对称外形满意,无复发者。结论:改良臀大肌肌皮瓣蒂部长,覆盖范围大,血运丰富,供区可直接缝合,避免了供区再次出现创面不愈合的情况,是治疗骶尾部难治性软组织缺损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6.
逆行腓动脉蒂比目鱼肌皮瓣转位术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小腿中下段创伤后软组织缺损、感染、骨外露病人的治疗提供带有腓动脉的逆行比目鱼肌皮瓣转位一期修复的方法。方法:设计了以腓血管为供养支的比目鱼肌外侧部及小腿外侧皮肤的逆行岛状肌皮瓣,填充覆盖骨端及闭合缺损创面。结果:治疗13例小腿中下段创伤后软组织缺损,局限性骨髓炎,骨外露全获成功。结论:逆行腓动脉蒂比目鱼肌皮瓣转位是治疗小腿中下段创伤后复杂性软组织缺损、骨外露的一种合理,简便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索改善女性小腿后侧肌肉健壮粗大外观,安全有效地瘦小腿的手术及护理方法。方法利用肌肉失神经萎缩后体积减少的原理,将小腿腓肠肌体积有效缩小。采取腘窝横皱襞小切口,沿胫神经追寻并区分腓肠肌内、外侧头肌支,用神经电刺激器对神经确认后离断,使内外侧腓肠肌失神经萎缩,观测小腿术前术后外形及周径变化。结果对48例腓肠肌肌性肥大女性108侧小腿行该术式,受术者术后早期可以行走、站立,随访3个月至2年,受术者下肢功能无影响,活动如常,小腿最大周径平均缩减(3.8±1.2)cm。小腿曲线变柔和,神经离断外观明显改善。结论行选择性胫神经腓肠肌肌支离断瘦小腿术,可改善小腿肌性健壮粗大外观,达到瘦小腿和改善小腿外形之目的 ;该术式安全,简便,痛苦小,恢复快,效果明显,符合微创美容手术的原则。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索改善女性小腿后侧肌肉健壮粗大外观,安全有效地瘦小腿的手术及护理方法.方法 利用肌肉失神经萎缩后体积减少的原理,将小腿腓肠肌体积有效缩小.采取腘窝横皱襞小切口,沿胫神经追寻并区分腓肠肌内、外侧头肌支,用神经电刺激器对神经确认后离断,使内外侧腓肠肌失神经萎缩,现测小腿术前术后外形及周径变化.结果 对48例腓肠肌肌性肥大女性108侧小腿行该术式,受术者术后早期可以行走、站立,随访3个月至2年,受术者下肢功能无影响,活动如常,小腿最大周径平均缩减(3.8±1.2)cm.小腿曲线变柔和,神经离断外观明显改善.结论 行选择性胫神经腓肠肌肌支离断瘦小腿术,可改善小腿肌性健壮粗大外观,达到瘦小腿和改善小腿外形之目的 ;该术式安全,简便,痛苦小,恢复快,效果明显,符合微创荑容手术的原则. 相似文献
9.
双蒂腓肠肌皮瓣下滑修复跟腱及皮肤缺损的应用解剖学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目的:为双蒂腓肠肌皮瓣下滑修复小腿下端皮肤及跟腱缺损和术前判断肌皮瓣能修复的范围提供解剖学理论依据。方法:30侧下肢标本,模拟腓肠肌皮瓣的切取,观察双蒂腓肠肌皮瓣中腓肠肌及其神经、血管的形态和毗邻关系,观测肌皮瓣能向下滑动的距离。结果:腓肠肌的动脉有4种类型:Ⅰ.腓肠内、外侧动脉单独发支,占56.7%;Ⅱ.腓肠内、外侧动脉单独发支,而一侧有来源于对侧动脉的分支直接人肌,占23.3%;Ⅲ.腓肠内、外侧动脉共干占10%;Ⅳ.腓肠内、外侧动脉单独发支,但有一侧为两支,占10%。神经分支形式有6种类型:Ⅰ.腓肠内侧皮神经、腓肠肌内外侧头肌支、比目鱼肌支单独发支,占36.7%;Ⅱ.腓肠内侧皮神经和腓肠肌内侧头肌支共干,占20%;Ⅲ.腓肠肌外侧头肌支与比目鱼肌支共干,占20%;Ⅳ腓肠内侧皮神经与腓肠肌内侧头肌支共干,腓肠肌外侧头肌支与比目鱼肌支共干,占13.3%;Ⅴ.腓肠内侧皮神经、腓肠肌内外侧头肌支、比目鱼肌支共干,占6.7%;Ⅵ.腓肠内侧皮神经、腓肠肌内、外侧头肌支共干,占33%。皮瓣向下滑动的平均最大距离为(9.2±0.9)cm。结论:双蒂腓肠肌皮瓣适合于修复跟腱及皮肤同时缺损,切取时需要注意神经、血管有不同的类型并做相应的处理,肌皮瓣能修复的平均最大长度为(9.2±0.9)cm。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为设计逆行缝匠肌皮瓣转位修复小腿皮肤缺损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解剖观测40侧缝匠肌的动脉来源、走行、外径、分布及吻合。取4侧新鲜成尸下肢标本进行动脉造影,观察缝匠肌内动脉吻合。结果营养缝匠肌的动脉为6~7支,呈节段性分布,缝匠肌的上1/5段动脉来源于旋髂浅动脉、旋股外侧动脉或股深动脉,中2/5段动脉来源于股动脉,下2/5段动脉来源于隐动脉。隐动脉起点位于内收肌结节上(10.2±1.0)cm处,外径(1.5±0.2)mm,向下发出3~5个分支入缝匠肌,隐动脉终末支在膝下内侧参与膝关节网。缝匠肌的各节段动脉在肌内分为4~7支沿缝匠肌纵轴走行,相邻动脉的分支在肌内形成链型吻合,吻合处外径0.3mm左右。深筋膜表面有皮动脉和肌皮动脉形成的链式血管吻合网,营养缝匠肌表面的皮肤。结论缝匠肌内动脉链型吻合为逆行缝匠肌皮瓣供血,扩大了该肌皮瓣的切取长度,故以隐动静脉为血管蒂的逆行缝匠肌皮瓣可修复小腿中下段软组织缺损。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应用调节皮瓣载荷理论对静脉动脉化皮瓣进行预制减压处理的临床应用效果。 方法 2016 年1月至2017年5月,对临床上24例手指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应用预制减压型静脉动脉化皮瓣,皮瓣切取面积最大6.0 cm × 4.0 cm,最小2.0 cm×2.0 cm,术后应用激光闪斑多普勒血流成像仪在不同时间段测量皮瓣血流灌注量,观察皮瓣成活质量及修复效果。 结果 术后24例静脉动脉化皮瓣全部成活,其中1例皮瓣远端出现水疱及皮下瘀血,其余23例皮瓣均无明显水疱形成,无明显肿胀,皮瓣血流灌注量观测发现术后72 h稳定并趋近于生理灌注水平。经过3~24个月随访,发现皮瓣外观满意,质地良好,成活质量好。 结论 预制减压型静脉动脉化皮瓣在静脉回流不充分的情况下,可调节皮瓣的灌注量与回流量达到平衡,进而提高皮瓣成活质量,达到精细修复手部皮肤缺损创面的要求,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带腓肠肌肌腱的腓肠神经营养血管复合皮瓣修复跟腱并皮肤缺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带腓肠肌肌腱的腓肠神经营养血管复合皮瓣修复跟腱并皮肤缺损的效果。方法复合皮瓣修复跟腱并皮肤缺损6例,其中3例跟腱背侧部分缺损,2例跟腱内侧部分缺损,1例跟腱完全缺损。切取带腓肠肌肌腱的腓肠神经营养血管复合皮瓣时,保持肌腱与皮瓣深筋膜的联系。皮瓣大小7cm×5cm~11cm×10cm,腓肠肌肌腱大小为5cm×3cm~9cm×4cm。结果6例皮瓣均完全成活,感染控制;6例术后随访3~50个月,皮瓣外观满意,无跟腱再断裂者。患侧踝关节屈伸范围基本正常,功能评定,优5例,良1例。结论带腓肠肌肌腱的腓肠神经营养血管复合皮瓣修复跟腱并皮肤缺损具有手术操作简单,术后跟腱粘连轻,功能恢复好的优点。 相似文献
14.
ML Tang XY Liu JW Ren DC Zhang RS Li YM Wen BF Ge 《Surgical and radiologic anatomy : SRA》1993,15(4):259-263
Summary The vascular supply to the distal part of sartorius m. was studied in 37 limbs by dissection under magnification and after black ink and latex injections. The muscle or myocutaneous island flap pedicled on the saphenous artery (SA) is supplied by a retrograde circulation through anastomoses of the SA with the perforating branches of the posterior tibial artery and the medial inferior genicular artery. Three different vascular patterns were defined. Retrograde injection also showed good perfusion of the SA. The flap is useful for covering around the knee, the proximal and middle thirds of the lower leg, and the end of the amputation stump. Raising of the flap has not resulted in any functional or cosmetic defect. Eighteen operations have so far been performed, six using the muscle island flap and twelve using the myocutaneous island flap, and all survived completely.
Le lambeaux en îlot myo-cutané du muscle sartorius
Résumé L'apport artériel pour la partie distale du m. sartorius a été étudié sur 37 membres par dissection sous grossissement et après injection d'encre de Chine et de latex. Le lambeau en îlot, musculaire ou myo-cutané, pédiculé sur l'artère saphène (SA), est vascularisé par une circulation rétrograde à travers les anastomoses de la SA avec les branches perforantes de l'artère tibiale postérieure et l'artère inféro-médiale du genou. Trois schémas vasculaires différents ont été définis. L'injection rétrograde montrait aussi une bonne perfusion de la SA. Le lambeau est utile pour la couverture des régions proches du genou, des tiers proximal et moyen de la jambe et de l'extrémité des moignons d'amputation. La réalisation du lambeau n'a entraîné aucun dommage fonctionnel ou cosmétique. Dix-huit interventions ont été réalisées jusqu'ici, six utilisant le lambeau en îlot musculaire et douze utilisant le lambeau en îlot myocutané, sans aucune complication locale.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腓肠肌腱膜V—Y延长结合带线锚钉修复陈旧性跟腱断裂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 2013年7月~2015年11月,采用腓肠肌腱膜V—Y延长结合带线锚钉修复陈旧性跟腱断裂7例,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评分,和疼痛视觉模拟(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对患者术前及末次随访时进行功能和疗效评判。结果患者术后末次随访时AOFAS评分由术前69.34±4.97分增至90.98±2.03分,VAS评分由术前2.74±1.56分降至0.78±0.71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0.05)。结论腓肠肌腱膜V—Y延长结合带线锚钉可有效的修复陈旧性跟腱断裂,纠正足部畸形。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采用简单有效、可靠的方法修复手指掌,背侧复合组织缺损。方法 根据掌背动脉的解剖特点。设计以第二、三掌背动脉为蒂的肌腱皮瓣、骨皮瓣,肌腱骨皮瓣逆行移位修复示、中、环指掌,背侧复合组织缺损共21例。结果:19例皮瓣顺利成活,2例出现静脉危象,皮缘部分环死,经拆线,换药后伤口愈合,术后3周开始系统功能练习,15例术后随访3个月-2年6个月,皮瓣柔软,细腻有弹性,外形佳,感觉、运动功能恢复良好。结论 第二、三掌背动脉复合组织瓣的血运可靠,并含有感觉神经,手术操作简单,用于修复示、中、环指掌,背侧复合组织缺损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背阔肌肌皮瓣与血供的关系,为肌皮瓣的再划分、转位及移植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用大体解剖学、血管X 线造影方法,对48例尸体背阔肌进行观察,并回顾背阔肌肌皮瓣进行临床应用31例的效果。结果 背阔肌肌皮瓣有多个血供来源,其中胸背动脉主干分布于背阔肌外上部。恒定地分出内侧支和外侧支,具有各自分布区域。背阔肌内下部由肋间动脉和腰动脉供应。据X 线造影所见,它们与胸背动脉分支间吻合明显,口径在320~550 μm之间。背阔肌表面皮肤血供均来自深方肌皮穿支,越向内下方,穿支间吻合稀疏,口径亦细小。临床应用肌皮瓣做肿物切除后创面修复,乳房再造,修复小腿缺损等共31例,术后肌皮瓣30例完全成活,1例肌皮瓣远端早期出现部分血运障碍征象,经对症处理后,血运逐步改善,伤口延期愈合。 结论 背阔肌肌皮瓣,按其动脉分支及其吻合特点可分为3个部分,为整体或部分分离、转位或移植,保持肌功能提供血管解剖基础。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带感觉功能上臂外侧嵌合骨皮瓣修复手指复合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研究。纳入2016年11月—2019年11月徐州仁慈医院手外科收治的6例手指软组织缺损伴指骨、神经缺损患者。其中,男4例,女2例;年龄33~61岁,平均47.3岁;右手2例,左手4例;拇、示、中指各1例,环指3例;皮肤缺损面积1.0 cm×1.5 cm~2.5 cm×3.0 cm,骨缺损长度1.5~2.5 cm。6例患者均采用一期创面彻底清创,创面缺损伴指骨、神经缺损先行异种皮覆盖创面,克氏针维持骨折稳定性;二期带感觉功能的上臂外侧嵌合骨皮瓣游离移植修复治疗,皮瓣设计面积1.5 cm×2.0 cm~3.0 cm×3.5 cm,骨瓣切取大小为1.5 cm×1.0 cm×1.0 cm~3.0 cm×1.5 cm×1.0 cm。术后采用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手部功能评定标准评价手功能,英国医学研究委员会(BMRC)制定的感觉分级方法评价皮瓣感觉恢复效果,Michigan手部功能问卷评定标准评定患指外观满意度。结果 本组6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随访3~7个月,平均13.5个月。6例皮瓣全部成活,骨折均愈合,骨瓣平均愈合时间3~6个月,平均3.5个月。供区直接缝合,创面均一期愈合。手部功能优5例、良1例,手指感觉恢复至S4级4例、S3+级2例,患指外观满意度评价非常满意1例、满意4例、一般1例。结论 带感觉功能的上臂外侧嵌合骨皮瓣游离移植,可同时修复手指软组织缺损和指骨缺损,对供区影响小,术后手指感觉功能恢复好,是修复手指复合组织缺损的备选方案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应用穿支皮瓣修复小腿及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在1998年2月至2008年6月间海口市人民医院应用胫后动脉内踝上穿支皮瓣8例和腓动脉外踝上穿支皮瓣7例分别修复小腿及足踝部组织缺损。结果术后12例穿支皮瓣全部成活,2例皮瓣发生边缘或表皮坏死,经换药后治愈,1例皮瓣坏死达1/2,经换药后再次植皮修复治愈,随访2月~4年,皮瓣外观良好,足踝部功能恢复,行走正常。结论内踝上或外踝上穿支皮瓣修复小腿及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