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探讨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和床突间隙的解剖学特点及夹闭术技巧和预后。方法经翼点入路手术治疗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患者共13例(13个动脉瘤),包裹2例(2个动脉瘤),术中采用颅内外颈内动脉临时阻断方法。结果手术后经DSA或CTA检查显示,13例患者动脉瘤夹闭满意,载瘤动脉和远端动脉血流通畅;2例视力障碍患者手术后视力改善。手术后仅1例出现对侧肢体轻度偏瘫,无一例发生手术相关严重并发症。随访3~10个月(平均5个月),均恢复良好。结论经翼点入路辅助颅内外颈内动脉临时阻断是治疗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术中荧光造影可即时发现动脉瘤是否残留及载瘤动脉有无狭窄,从而指导手术医师调整动脉瘤夹位置而达到夹闭满意。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9月至2017年11月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外科应用血管内栓塞治疗的36例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36例共44枚动脉瘤,其中采用单纯弹簧圈栓塞10枚,LVIS支架辅助栓塞13枚,Enterprise支架辅助栓塞19枚,Neuroform支架辅助栓塞2枚。术后即刻DSA显示Roymond分级Ⅰ级22枚,Ⅱ 级20枚,Ⅲ级2枚;栓塞有效率为95.5%。2例栓塞术中发生血栓事件,2例术中动脉瘤破裂,1例术后动脉瘤2次破裂。术后随访4~19个月,改良Rankin量表评分0~2分32例,3~6分4例。30例(34枚)DSA复查,6枚复发。结论 血管内栓塞治疗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安全有效,积极预防及治疗并发症可改善预后,但需长期随访观察复发情况。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OSAs)的手术治疗方法及其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8月至2015年12月年收治的88例OSAs的临床资料。88例共109枚动脉瘤。无眼部症状的48例69枚小型动脉瘤中,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49枚,单纯弹簧圈栓塞20枚;无眼部症状的17例单发大型或巨大动脉瘤中,球囊辅助栓塞2例,支架辅助栓塞13例,球囊联合支架辅助栓塞2例;合并视力障碍的23例(均为单发动脉瘤,小型动脉瘤12枚,大型或巨大型动脉瘤11枚),12例栓塞,11例行动脉瘤夹闭术。结果 栓塞治疗的98枚动脉瘤术后即刻造影示,致密栓塞87枚,瘤颈部分显影11枚。88例术后平均随访18个月,术后6个月DSA或CTA随访,致密栓塞的47枚小型动脉瘤中,复发2枚(4.2%);17例大型或巨大型动脉瘤中,复发5例(29.4%)。合并视力障碍的23例中,术后眼部症状改善13例(栓塞6例,夹闭7例),未见明显变化6例(栓塞3例,夹闭3例),加重4例(栓塞3例,夹闭1例)。结论 血管内栓塞治疗OSAs微创、安全、有效,但对改善视力障碍而言,夹闭术可能优于栓塞术。  相似文献   

4.
目前对于脑动脉瘤的介入治疗进展迅速,但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的治疗仍是目前的治疗难点之一。本文就介入治疗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的技术现状与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眼动脉段颈内动脉瘤的显微手术适应证和手术技巧,以降低术后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采用翼点入路显微手术夹闭眼动脉段动脉瘤病人的临床资料,共9个动脉瘤,动脉瘤瘤体直径9~25 mm,平均16 mm。结果术后CTA或DSA证实:动脉瘤均完全夹闭。术后新增暂时性动眼神经麻痹2例,脑血管痉挛1例。随访5~11个月,平均6个月,所有病人均恢复良好,无死亡病例。结论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眼动脉段颈内动脉瘤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大型和巨大型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近年经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的大型和巨大型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患者临床资料.结果 手术方式包括:开颅动脉瘤直接夹闭术、载瘤动脉塑形夹闭术、载瘤动脉近端闭塞术和动脉瘤包裹术.对所有患者出院时进行GOS评分,恢复良好者25例,中残3例,重残2例,死亡2例.结论 大型和巨大型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应积极治疗,显微神经外科手术可显著提高治愈率和减少并发症.完善术前检查、充分术前准备和必要的术中监测是成功治疗的前提,而术中良好微创显露、合理血管阻断、充分减压和妥善夹闭技术是成功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的临床特点及显微手术的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12月至2010年9月40例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3例,女27例,其中合并前交通动脉瘤1例,双侧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4例,合并后交通动脉瘤4例,合并小脑后下动脉瘤1例,合并大脑中动脉瘤1例,合并基底动脉瘤1例.结果 按GOS评分评定手术患者预后,恢复良好33例,轻度残疾1例,重度残疾2例,死亡4例;术后随访2 - 46个月(平均21.3个月),行头颅CTA或DSA检查证实动脉瘤夹闭完全.结论 经翼点入路夹闭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应根据患者术前Hunt - Hess分级以及动脉瘤的部位、大小、形态和医院的设备条件,选择个体化的治疗方法,术前完善影像学检查及手术过程中应用微血管多普勒对减少术后并发症及改善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采用直接手术治愈4例大型颈内动脉-眼动脉瘤,指出暴露颈部颈内动脉,术中暂时阻断颈内动脉以及应用高速微型钻磨除前床突,明确瘤颈与颈内动脉,眼动脉的解剖关系是手术的重要步骤,结合复习献着重讨论手术的要点。  相似文献   

9.
眼动脉段颈内动脉瘤的显微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眼动脉段颈内动脉瘤的显微手术适应证,手术技巧和预后。方法采用硬膜内-外入路显微手术夹闭眼动脉段颈内动脉瘤12例,共13个动脉瘤。结果本组患者术后经CTA或血管造影复查,证实动脉瘤已完全夹闭。视力障碍1例,术后视力有改善,2例视野缺损者术后均有好转,2例术后出现暂时性动眼神经麻痹,1例术后出现对侧肢体轻偏瘫,考虑术后脑血管痉挛脑梗塞所致。术后随访4~12个月,平均6个月,恢复良好。结论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眼动脉段颈内动脉瘤是安全可靠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颅内外颈内动脉临时阻断,动脉瘤直接穿刺夹闭眼动脉段颈内动脉巨大动脉瘤的可行性。方法经头颅CT或MRI扫描与DSA检查确诊为眼动脉段颈内动脉巨大动脉瘤后,病灶侧做压颈测验,侧支循环代偿率达70%以上时确定手术日期。手术时先暴露颅外颈内动脉(extracranial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EICA),置粗丝线做临时阻断时用,后行额颞开颅术,暴露视神经颅内远端颈内动脉(intracranial distal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IDICA)、后交通动脉(post-communicating artery,PCA),最后分离和聚露动脉瘤及其周围结构。临时阻断EICA、IDICA和PCA,穿刺针直接穿刺动脉瘤减压,待动脉瘤塌陷后夹闭动脉瘤颈。动脉瘤夹闭前后用TCD分别监测IDICA、PCA以及动脉瘤体的血流,变化。结果术后病人神志清楚,未出现新的神经系统征象,经DSA检查,动脉瘤消失,颈内动脉循环良好。结论颅内外颈内动脉临时阻断,动脉瘤抽吸夹闭眼动脉段颈内动脉巨大动脉瘤是一种简单、安全、疗效确切的方法。术中应用TCD监测,对预测预后有益。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覆膜支架治疗颅内动脉瘤的适应证和临床疗效。方法经脑血管造影检查明确诊断的9例颅内动脉瘤患者(4例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宽颈动脉瘤未破裂、5例椎动脉颅内段梭形或夹层动脉瘤破裂致蛛网膜下隙出血),动脉瘤直径4~16mm,均接受Jostent覆膜支架治疗。结果共计植入9枚Jostent覆膜支架,均获技术成功,支架顺利到达病变部位且释放后动脉瘤颈即刻覆盖完全,动脉瘤不显影,载瘤动脉血流通畅,达到即刻影像学满意效果。随访9~24个月,5例患者(2例颈内动脉、3例椎动脉)脑血管造影检查颈内动脉支架段血流通畅、无狭窄(2例),椎动脉支架段血管呈无症状性闭塞(2例)或支架内轻度狭窄(1例),动脉瘤均未显影;其余4例未行脑血管造影患者门诊随访。9例患者手术后均恢复正常生活与工作,无一例死亡或永久性病残。结论覆膜支架治疗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宽颈大动脉瘤、椎动脉颅内段梭形或夹层动脉瘤疗效较好,值得在有手术适应证的患者中推荐使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颅内外血管搭桥联合动脉瘤孤立术治疗颈内动脉床突旁大型和巨大型动脉瘤的方法及其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4月至2018年2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2例颈内动脉床突旁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12例患者共12个动脉瘤,包括8个巨大型(最大径>25mm)和4个大型(最大径为15~25mm)床突旁动脉瘤。其中动脉瘤栓塞术后再出血1例,血栓性动脉瘤1例,血泡样动脉瘤1例。所有病例均行颅内外血管高流量搭桥联合动脉瘤孤立术。采用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评估患者的预后。结果术中行荧光素血管造影和血管超声检查均提示桥血管通畅。12例患者中,出院时疗效良好(GOS评分5分)9例,重度残疾(GOS评分2~3分)3例,无死亡病例。1例失随访,其余11例术后随访6~46个月,疗效良好10例(GOS评分4~5分),重度残疾(GOS评分2分)I例;10例患者的桥血管均通畅。结论颅内外血管高流量搭桥联合动脉瘤孤立术是治疗颈内动脉床突旁大型和巨大型动脉瘤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3.
翼点入路手术治疗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回顾分析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的手术方法和疗效.方法 2002年1月至2006年1月手术治疗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9例,其中男3例,女6例,年龄29~57岁(平均46.6±8.4岁).按照Hunt-Hess分级,Ⅰ级2例,Ⅱ级5例,Ⅲ级2例.全部患者采用翼点入路手术,术后复查脑血管造影,随访2个月-4年(平均19个月).结果 完全夹闭6例,不全夹闭1例,包裹2例.全部病人存活,按照GOS预后分级,Ⅴ级5例,Ⅳ级3例,Ⅲ级1例.结论 掌握手术技巧,熟悉脚间池的区域显微解剖,对具体病人进行个体化设计,是提高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手术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索复合(hybrid)手术室在治疗颅内动脉瘤术中的应用经验.方法 2011年3月至2014年2月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外科应用复合手术室治疗76例(84个动脉瘤)颅内动脉瘤患者,72例行手术夹闭(其中3例为球囊辅助动脉瘤夹闭),4例行动脉瘤孤立联合高流量搭桥术,术后随访3个月至1年.结果 72例行手术夹闭的患者中,5例(6.9%)术中血管造影显示动脉瘤颈残留,调整动脉瘤夹后再次行术中造影,显示动脉瘤均完全夹闭,其中1例术后6个月血管造影发现动脉瘤复发,行介入栓塞治疗;6例(8.3%)在术中造影显示载瘤动脉狭窄,调整动脉瘤夹后再次行术中造影,5例载瘤动脉狭窄者恢复正常,1例(1.4%)仍存在轻度狭窄,但瘤体过小无法调整,电生理监测未显示异常.4例动脉瘤孤立联合搭桥术者血管均重建成功,术中造影未发现搭桥血管的狭窄或闭塞.随访69例,失访7例.其中53例恢复良好[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0分],11例有轻度神经功能障碍(mRS:1~2分),3例重残(mRS:5分),2例死亡(mRS:6分).结论 复合手术室能够降低手术相关并发症,提高血管重建成功率,是实现动脉瘤疗效最大化的全新治疗模式.  相似文献   

15.
大脑中动脉动脉瘤破裂合并巨大血肿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探讨大脑中动脉动脉瘤破裂合并颅内巨大血肿的外科治疗策略和经验.方法 15例大脑中动脉动脉瘤破裂合并巨大颅内血肿的患者,男6例,女9例,年龄17 ~65岁(平均45岁),13例造影共计14个动脉瘤,1例合并后交通动脉动脉瘤.颅内血肿量25 ~ 60 ml,按术前Hunt - Hess分级:Ⅲ级3例,Ⅳ级11例,Ⅴ级1例.术前4例患者出现单侧瞳孔散大,1例发生双侧瞳孔散大,所有患者给予急诊手术治疗.结果 15例患者中,11例急诊行额颞开颅,血肿清除+动脉瘤夹闭术,其中7例患者去除骨瓣;3例患者急诊造影时直接行介入栓塞,然后行小骨窗开颅;1例外院行开颅血肿清除术,转入我院造影后直接行介入治疗.随访14例,随访时间6 - 48个月.GOS预后评分显示可正常生活或工作,恢复良好7例;中度致残,生活自理4例;遗留偏瘫,但生活可基本自理,重度致残2例;生活不能自理,死亡2例.结论 早期手术清除血肿,夹闭动脉瘤,去骨瓣减压有助于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术前Hunt - Hess分级较轻,年龄大,动脉瘤窄颈,行动脉瘤栓塞+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是一种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覆膜支架治疗颅内动脉瘤的适应证和临床疗效。方法经脑血管造影检查明确诊断的9例颅内动脉瘤患者(4例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宽颈动脉瘤未破裂、5例椎动脉颅内段梭形或夹层动脉瘤破裂致蛛网膜下隙出血),动脉瘤直径4~16mm,均接受Jostent覆膜支架治疗。结果共计植入9枚Jostent覆膜支架,均获技术成功,支架顺利到达病变部位且释放后动脉瘤颈即刻覆盖完全,动脉瘤不思影,载瘤动脉血流通畅,达到即刻影像学满意效果。随访9~24个月,5例患者(2例颈内动脉、3例椎动脉)脑血管造影检查颈内动脉支架段血流通畅、无狭窄(2例),椎动脉支架段血管呈无症状性闭塞(2例)或支架内轻度狭窄(1例),动脉瘤均未显影;其余4例未行脑血管造影患者门诊随访。9例患者手术后均恢复正常生活与工作,无一例死亡或永久性病残。结论覆膜支架治疗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宽颈大动脉瘤、椎动脉颅内段梭形或夹层动脉瘤疗效较好,值得在有手术适应证韵患者中推荐使用。  相似文献   

17.
颈内动脉床突上段血泡样动脉瘤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颈内动脉床突上段血泡样动脉瘤(BBA)的手术技巧.方法 对7例开颅手术夹闭的BBA进行分析,采取额极软脑膜下分离,预先或术中临时阻断载瘤动脉,直接游离瘤颈两侧或载瘤动脉相连续部,分离出能够通过动脉瘤夹闭小空间即可,不必完全显露瘤体;强调选用小弯形动脉瘤夹一次夹闭,如果瘤颈撕裂在载瘤动脉临时孤立无充盈状态下,将瘤颈根部包括载瘤动脉壁连续部部分动脉壁一并夹闭.结果 本组6例术后完全康复;1例术后2周出现大脑半球大面积梗死,肢体偏瘫,痴呆.结论 采用特殊的手术技巧,能够减少BBA的手术风险,提高治愈率.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surgical techniques for rare blood blister - like aneurysm (BBA) in the superior segment of clinoid process of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Method The clinical data of seven cases of BBAs were studied. The separation of pia mater of the frontal pole was performed. The parent artery was blocked temporarily during the surgery. Sculpture type was adopted to directly dissociate the continuation part between the aneurysm neck and parent artery to get a small space enough for incarceration of aneurysm without exposure of the entire aneurysm. One incarceration of the lesser curvature - like aneurysm clip was specially performed to temporarily isolate the parent artery in the case of avulsion of aneurysm neck,to incarcerate the aneurysm root including the continuous part of parent artery wall in a nonfilling state. Results There were 6 cases of complete recovery after operation, 1 case of large area infarction of hemicerebrum after 2 weeks of operation resulting in hemiplegia and dementia Conclusions Special surgical techniques could reduce the surgical risk for BBA and improve curative rate.  相似文献   

18.
颈内动脉床突旁动脉瘤影像学分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背景颈内动脉床突旁动脉瘤的命名和分类多种多样,大部分为外科手术所用。本文介绍一种适用于血管内治疗的床突旁动脉瘤的改良分类方法,并概述其命名和分类。方法尝试将126例患者共142个床突旁动脉瘤分为两类,即类型Ⅰ(眼动脉动脉瘤)和类型Ⅱ(垂体上动脉动脉瘤)。每一类型再被眼动脉与后交通动脉之间的假想等分线分为两类,其中Ⅰa和Ⅱa类动脉瘤主要位于等分线的近心端,Ⅰb和Ⅱb类型位于等分线的远心端。结果全部动脉瘤均获得成功分类,其中Ⅰa类动脉瘤45个占31.69%(45/142),Ⅰb类动脉瘤11个占7.75%(11/142);Ⅱa类动脉瘤78个占54.93%(78/142),Ⅱb类动脉瘤8个占5.63%(8/142)。结论颈内动脉床突旁动脉瘤分类复杂多样,选择适当的分类方法有利于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