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 总结分析低颅压综合征合并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临床特征、诊断方法及治疗原则.方法 报道1例低颅压综合征合并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病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患者以体位性头痛起病,经腰椎穿刺及影像学检查诊断为低颅压综合征,继发硬膜下积液及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头颅CT、MRI均可提供低颅压综合征的表现,MRV及全脑血管造影术(DSA)是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重要诊断手段.结论 低颅压综合征是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之一,了解两者的临床特征有利于早期诊断及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临床特征以及治疗原则。方法分析14例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患者的发病年龄、发病形式、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脑脊液检查结果,并比较阿加曲班和低分子肝素对神经功能改善程度及预后的影响。结果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可见于任何年龄段,中青年女性多见,以妊娠、感染、免疫性疾病等为常见发病原因。急性或亚急性发病,主要表现为头痛(10例)、癫痼发作(5例)和肢体无力(3例),大部分患者脑脊液压力明显升高。影像学表现为脑静脉及静脉窦闭塞的特征性变化,同时伴有脑实质损害。阿加曲班和低分子肝素治疗总有效病例分别为7例和5例(Z=-0.067,P=0.950),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7)。结论对急性起病且临床主要表现为头痛、呕吐等颅内高压症状,且头部CT检查显示皮质对称性梗死而无常见脑卒中危险因素的患者,应高度怀疑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虽然脑血管造影检查为金标准,但大部分患者可通过早期MRI联合MRV检查明确诊断。阿加曲班和低分子肝素疗效无差异,早期积极抗凝治疗患者获益更大。  相似文献   

3.
颅内静脉和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颅内静脉系统包括静脉窦和脑静脉,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是脑血管病中的特殊类型,以往因诊断困难发现较少,近年随着影像学不断发展,临床确诊患者越来越多[1],但是由于静脉系统在颅内分布广泛,且静脉系统血栓的病因复杂,因此临床表现呈现多样化,护理的难度较大,对护理技术水平要求也较高.  相似文献   

4.
正颅内动脉系统主要负责脑组织的血供和氧供,其病变可以发生相应供血区域的缺血性损伤;颅内静脉系统则承担脑静脉血和脑脊液回流,主要由脑静脉和硬脑膜窦构成,包括脑浅静脉、脑深静脉、静脉窦和颈内静脉等。常见的脑静脉系统疾病包括脑静脉系统血栓形成(CVT)、脑静脉窦狭窄、颈内动脉海绵窦瘘(CCF)和颅内动-静脉畸形(AVM)等。本文拟就脑静脉系统疾病的诊断与治疗现状及展望进行简要评述。一、脑静脉系统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5.
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thrombosis,CVT)是多种原因所致的脑静脉及静脉窦血液回流和脑脊液吸收障碍,导致脑组织瘀血、水肿及颅内压增高等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以及相应局灶症状的一组疾病.CVT发病率低,约占所有卒中事件的0.5%~1%.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chronic myelomonocytic leukemia,CMML)是临床上罕见的慢性髓系白血病,而以白血病为病因的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病例尚未见报道,现将我科收治的1例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合并颅内静脉系统血栓病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脑静脉及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表现及诊断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脑静脉系统血栓形成(cerebral vein and sinus thrombosis,CVT)是指颅内静脉及静脉窦的血栓形成,是由于感染性或非感染性原因导致静脉系统形成血栓而造成静脉回流障碍  相似文献   

7.
脑静脉与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and sinus thrombosis, CVST)是一种少见疾病,血栓可起源于颅内静脉系统的任何部位,可累及多部位、多血管.由于症状上缺乏特异性,易被误诊[1].本文报道13例CVST,着重分析影像学特征,以期促进早期确诊.  相似文献   

8.
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是特殊类型的脑血管病,由于其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临床易误诊和漏诊。近年此类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均取得较大进展,为此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修订《中国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诊断和治疗指南2015》。为了指导临床医师更好地理解和使用指南,本文对指南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9.
<正>颅内静脉系统病变致颅内压增高患者可出现头痛、呕吐、视力障碍,也可发生脑静脉性梗死、出血,甚至危及生命。抗凝、脱水降颅压是治疗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传统方法。但对于颅内静脉窦狭窄(venous sinus stenosis,VSS)致颅内压增高,内科药物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静脉回流障碍,治疗效果不佳。我中心近期对1例颅内VSS致严重高颅压患者  相似文献   

10.
正颅内静脉及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是多种病因导致的颅内静脉系统血管病。由于其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多表现为一种或多种高颅压相关的临床症状,如头痛、急性或亚急性神经功能缺损、癫痫发作、意识障碍,易被误诊漏诊[1]。CVST占所有脑卒中的0. 5%~1%,发病人群多为青年,尤其好发于中青年女性。既往研究[2-5]结果提示,CSVT患者平均发病年龄37岁,女性发病率为男性的3倍多,其中59%的CVST患者处于围产期。迄今为止,关于妊娠相关的CVST(PRCVST)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临床和影像学表现以及治疗和预后,为该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我院就诊的颅内静脉和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71例,收集人口学资料、临床症状和体征、影像学表现、生化等实验室检查、病因,以及治疗方案和预后,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71例患者中,常见的临床表现为颅高压症状(头痛、恶心、呕吐)、癫痫、视物模糊或视力下降等。D-二聚体升高67例(94.4%)。横窦血栓形成34例(47.9%),乙状窦血栓形成25例(35.2%),上矢状窦血栓形成44例(62.0%),深部脑静脉血栓形成(直窦或Galen静脉)9例(12.7%),同时累及2个或以上静脉窦者52例(73.2%)。结论 CVST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临床上对于头部CT未见明显异常的不明原因的头痛患者、产褥期或口服避孕药或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女性头痛患者,需考虑CVST可能性,并积极行影像学检查,早期识别,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探讨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CVST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16例均为中青年患者。临床表现:头痛14例(87.5%),癫发作8例(50.0%)。9例腰穿显示脑脊液压力增高。CT显示脑静脉窦异常4/10例(40.0%);MRI显示脑静脉窦异常7/16例(43.8%)。MRV显示脑静脉窦异常15例(100%);DSA显示静脉窦异常2例(100%)。患者均予抗凝和脱水治疗,部分予溶栓治疗,好转15例,未愈1例。结论:CVST的临床特点是中青年人发生率高,以头痛等颅高压症状为主要表现;MRI+MRV及DSA确诊率高;应及时予抗凝治疗,重症患者可行溶栓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脑静脉血栓形成(CVT)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CVT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患者中25例有发病诱因(包括妊娠或产褥期18例,高热、腹泻5例等),平均年龄(29.7±9.3)岁;多以急性(7例,25.9%)、亚急性(19例,70.4%)起病。以头痛为首发症状23例(91.7%),伴呕吐21例,12例出现意识障碍,均出现不同部位的神经功能缺损表现。腰穿CSF压力增高21例。血常规检查异常22例(81.5%),凝血功能异常13例(48.2%)。影像学检查[CT、MRI、MR静脉血管成像(MRV)]显示,均有不同程度的颅内静脉或静脉窦受累,其中上矢状窦受累最多(77.8%)。24例采用肝素抗凝治疗,2例用溶栓治疗。17例痊愈,4例好转,6例死亡(其中4例并发出血性梗死,2例伴大脑大静脉血栓形成)。结论 CVT继发于循环血液不足及血液高凝状态,以急性或亚急性起病,主要表现为颅内压增高综合征,死亡率较高;MRI和MRA是早期诊断的有效手段,早期肝素抗凝治疗可取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9例确诊的CVST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9例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头痛、恶心、呕吐,5例癫(癎)发作,出现发热、视盘水肿、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及意识障碍各为3例.9例脑脊液检查显示压力明显增高,但常规生化均正常.影像学检查:8例行头颅CT检查,但均未能明确诊断;9例头颅MRI检查,早期显示受累静脉窦内及相关脑区斑片状、条索状长T1、长T2信号影;MRV检查示受累的静脉窦不显影或显影不清;慢性期MRI表现为T1、T2均为稍高信号条索状影;MRV示静脉窦显影,未完全再通时显示轮廓欠清.结论 CVST常见颅内压增高等非特异性临床表现,脑脊液压力增高而无常规生化异常;MRI出现静脉窦正常流空效应消失,代之以异常等或高信号影;MRV特征为受累静脉窦血流信号不规则或完全消失.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脑脊液细胞学检查对颅内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对4例不同原因引起的颅内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应用细胞玻片离心沉淀法进行脑脊液细胞学检查,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结果本组4例患者以不同方式起病,病因各有不同,临床表现各异,但都伴有颅高压症状,腰穿压力增高,脑脊液细胞学可见数量不等的红细胞,2例患者脑脊液中还可见红细胞吞噬细胞和含铁血黄素吞噬细胞。结论观察颅内静脉血栓形成患者脑脊液细胞学变化有利于该疾病的临床诊断,尤其对于症状不典型且MRV上未显示明确颅内静脉异常及脑深部静脉血栓病人更具有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分析低颅压综合征(SIH)合并颅内静脉血栓形成(CVT)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报道2例低颅压综合征合并颅内静脉血栓形成,并回顾文献报道15例同类病例,分析其临床特征、影像学表现、治疗和病理生理机制。结果17例患者均以亚急性起病,其中14例患者表现为体位性头痛。常见的伴随症状有恶心、呕吐、复视、耳鸣等。所有患者的影像学检查都存在SIH和CVT的表现,头部核磁共振(MRI)加静脉成像(MRV)是诊断颅内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手段。结论低颅压综合征是颅内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之一,了解两者内在的病理生理联系和临床特征有利于对该病的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临床与影像学特点。方法对17例CVST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17例CVST患者的平均年龄为34.4岁,≤45岁的中青年患者12例(70.6%)。常见的临床症状:头痛15例(88.2%),癫痫发作5例(29.4%);体征:颈抵抗(+)8例(47.1%),视盘水肿4例(23.5%)。16例患者行腰穿CSF检查示压力增高15例,CSF细胞数和蛋白含量轻度增高分别为3例、4例。头颅CT检查显示CVST的直接征象3例(17.6%),间接征象10例(58.8%)。MRI检查显示CVST的表现15例(88.2%);MR静脉造影(MRV)检查有16例患者(94.1%)显示颅内静脉窦血流缺失或降低。经低分子肝素抗凝或合并肠溶阿司匹林、巴曲酶,以及脱水降颅压、抗感染等治疗后,基本痊愈+显著进步11例(64.7%),无变化4例(23.5%),死亡2例(11.8%)。结论 CVST大多为中青年发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头颅CT对CVST的诊断价值较低;而MRI和MRV诊断CVST的准确性高,能显示颅内静脉窦闭塞的表现。本病抗凝治疗的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原发性低颅压综合征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原发性低颅压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男8例,女16例;多以急性或亚急性起病。所有患者均表现为体位相关性头痛,即座位或站立位时头痛,平卧时减轻或明显缓解;头痛一般位于前额,也可位于后枕部及颞部;头痛性质均为胀痛。24例患者腰穿脑脊液检查示压力均≤60 mmH2O(1 mmH2O=0.0098 kPa)。本组24例患者行头颅CT检查发现,21例正常,2例脑肿胀,1例脑肿胀并蛛网膜下腔出血。14例患者行头颅MRI检查发现,10例脑下坠,8例静脉窦扩张(以上矢状窦扩张为主),6例脑室、脑池变小,9例硬膜下积液;4例行增强扫描检查发现,3例弥漫性硬脑膜强化。结论原发性低颅压综合征临床表现为急性或亚急性起病的体位性头痛,常伴有恶心、呕吐,脑脊液压力常≤60 mmH2O。头颅CT、MRI检查可有助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