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大积积深度烧伤后保痂患者广谱高效抗生素早期短程使用的效果。方法 同一时期收治的14名大面积深度烧伤患者(深Ⅱ度加Ⅲ度面积>50%),且都因各种原因未行早期切痂植皮。随机分成两组,抗生素短程用药组和传统用药组,比较在全身使用泰能和丁胺卡那霉素情况下两组的抢救成功率,血中细菌培养以及体温、白细胞总数、血小板计数等与感染密切相关的指标之间的差别。结果 14名患者均成活,且无一例血培养细菌阳性者,两组的体温、白细胞总数、血小板计数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观察结果表明,对于大面积深度烧伤后保痂治疗的患者,早期短程应用广谱高效抗生素冲击治疗的优点是明显的,既有效地预防了全身感染,又节省了费用。  相似文献   

2.
丁胺卡那霉素(amikacin,Amk)是一种氨基糖甙类抗生素,主要治疗由G~-杆菌引起的感染,特别对其他经抗生素耐药的多种需氧型或兼性需氧型G~-菌引起的感染有效。Amk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与它在体内浓度密切相关。不同生理病理状况可影响该药的吸收,分布和代谢等。Amk的使用不当可使1%~10%的病人出现耳、肾毒性。了解Amk的药动学过程及各种临床因素的影  相似文献   

3.
曹勤  姚瑶  葛卫红 《医药导报》2012,31(12):1604-1606
丙泊酚为新型短效静脉全身麻醉药,其功能主治是全身麻醉的诱导和维持。临床用药时个体之间由于生理、病理及其他一些因素的不同,丙泊酚在体内处置方式存在差异,因而需要采用个体化给药的方式。综述年龄、体质量、性别、肝肾功能、合并用药等因素对个体化给药的影响及国内外对丙泊酚群体药动学所做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烧伤后常用氨基糖苷抗生素的药物动力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烧伤后常用氨基糖苷抗生素的药物动力学徐美娟(上海市海军第411医院药研中心上海200081)陈星明(上海市医药有限公司)烧伤患者中许多药物的药动学(PK)发生明显改变[1.2],因而,研究烧伤后药物的PK对理解和指导烧伤患者合理用药具有一定意义。国外...  相似文献   

5.
抗菌药物所致药热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抗菌药物热是指因药物的化学结构及患者的特异体质,在用药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个体特异性的发热反应。其发病机制可能与变态反应有关,以Ⅲ型变态反应最多见。临床上要表现为用药后立即或用药后7~14d出现的无法用当前病症解释的低热至中等热,可伴有皮疹、肝、脾、淋巴结肿大、全身不适等。主要诊断依据是:用药后体温上升,停药后体 得常;无明确的感染证据。处理原则;在排除太平洋顾盼这药观察,感染尚未控制者,更换 较小的  相似文献   

6.
烧伤后全身用药的药物动力学刘松青,唐先哲,王章阳(重庆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重庆630038)在烧伤患者体内许多药物的药代动力学参数将发生改变。这对烧伤患者的药物治疗提出了挑战。烧伤后血浆白蛋白水平急剧下降,并在伤后60天内保持显著的低水平[1],这样...  相似文献   

7.
目的:促进烧伤治疗的合理用药。方法:对我院烧伤科2004年1月~6月的住院与门诊患者用药的品种和金额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抗生素类抗感染药用量最大,占用药总金额的38.57 % ;单品种用药金额排序前5位依次为注射用重组人生长激素、注射用头孢噻肟钠/舒巴坦钠、盐酸头孢吡肟注射液、万古霉素注射液和谷氨酰胺颗粒。结论:采取综合措施防治烧伤感染,合理地应用抗生素以降低其用量值得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8.
群体药代动力学及其在新药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新药临床研究越来越重视群体药代动力学的应用。群体药代动力学可以定量地描述病理、生理、合并用药等多种因素对药物代谢的影响,可将PK参数中的各种变异区分开,指导用药方案的调整,从而增强对新药有效性和安全性的评价。本文对群体药代动力学的研究方法及其在新药研究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姜会庆 《江苏医药》1998,24(7):503-504
烧伤感染仍是严重烧伤后的主要死亡原因,尽管烧伤新疗法不断出现,但如何有效地防治烧伤感染,仍然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何合理选用抗生素是治疗烧伤感染的关键步骤。一、存在问题国内外烧伤界学者对合理应用抗生素问题争议很多,目前仍以治疗用药为主,预防为辅。其实,有些情况下合理的预防性用药也是必须的,但如果盲目应用,不但没有必要,甚至有害。抗生素应用在烧伤治疗方面常见的几点误区,尤应引起注意。1.过分强调局部用药:认为局部用药用量少又方便,将疗效好的抗生素(尤其是新型,高效)用于创面,致使某些新型抗生素过…  相似文献   

10.
正确使用磺胺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丹丹 《医药导报》2003,22(8):580-580
磺胺药是最早用于预防和治疗全身感染的合成化学药,抗菌谱广,疗效确切.现因各种新型高效、低毒抗菌药的应用使其应用范围受到限制.磺胺药因价格低廉、使用方便,患者常自买自用,因而常引起不良后果,为保证用药安全、有效,应做到合理使用,防止过敏反应及肾损害等不良反应出现.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大面积深度烧伤患者早期联合应用抗生素的重要性。方法对47例大面积深度烧伤患者早期联合应用抗生素的作用进行观察比较。结果除3例患者因伴有吸人性损伤及其他严重合并伤致全身感染,继发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之外,其余均成功治愈。结论严重烧伤后早期联合使用高效抗生素能有效预防烧伤感染并降低内脏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抗微生物化疗靶向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感染抗生素是临床上常用的药物品种之一.现在临床上使用的抗生素经各种途径给药后,大多全身分布,患部浓度较低,持续时间较短,有的毒副作用较大,加之耐药菌株的日益增多,使得抗微生物的化疗的效果往往不尽人意,特别对胞内微生物感染,抗生素几乎无能为力.  相似文献   

13.
替考拉宁是临床治疗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等耐药革兰阳性菌感染的首选药物之一。本文分别对近年来替考拉宁在老年人、儿童,重症感染、肾功能不全、低白蛋白血症、严重烧伤、血液肿瘤患者等特殊人群中的药动学研究进展进行综述,考察特殊病理生理状态对其疗效和安全性的影响,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分析食管癌患者术后联合应用抗生素的利弊。方法回顾性分析273例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抗生素应用情况分为单药组和多药组。统计分析患者术后严重感染和围术期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组间差别。结果单药组135例患者与多药组138例患者相比,在胸腔感染、切口感染、吻合口瘘等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药组患者腹泻发生率较多药组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食管癌术后应用单种抗生素预防感染安全有效,与联合应用抗生素相比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分析食管癌患者术后联合应用抗生素的利弊.方法 回顾性分析273例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抗生素应用情况分为单药组和多药组.统计分析患者术后严重感染和围术期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组间差别.结果 单药组135例患者与多药组138例患者相比,在胸腔感染、切口感染、吻合口瘘等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药组患者腹泻发生率较多药组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食管癌术后应用单种抗生素预防感染安全有效,与联合应用抗生素相比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6.
围手术期预防性用药,择机何时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1预防性与治疗性用药,概念上混淆是个误区 预防性用药和治疗性用药的概念、目的、用药原则、药物选择和给药方法均不相同,两者截然不同,不能混为一谈. 1.1预防性用药 预防性应用抗生素指在感染尚未发生之前即开始应用,主要是因为患者将要经历感染高危因素(如手术创伤)的侵袭,要有明确的时间性和目标性.预防手术所致的感染,应强调在手术操作时机体组织中的抗生素浓度保持在有效杀菌水平,手术结束后则应尽快停用预防性抗生素.长时间应用预防性抗生素不但失去了预防的意义,而且还有可能诱发更为严重的难治性感染.  相似文献   

17.
万古霉素是目前临床耐甲氧西林金葡菌感染治疗的一线药物,准确建立和适时调整万古霉素给药方案是临床治疗的关键,针对危重症患者特殊的病理生理状态的个体化治疗尤为重要。本文综述影响危重症患者万古霉素药动学性质的各因素和方案调整。  相似文献   

18.
利奈唑胺是一种治疗多重耐药革兰氏阳性菌感染的抗菌药物,目前在临床广泛使用。但其在患者体内的药动学特征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按说明书常规剂量给药较难获得最佳疗效。因此,有必要对利奈唑胺进行治疗药物监测(TDM),并利用群体药动学(PPK)和药效学原理指导和优化其抗菌治疗方案。本文总结了利奈唑胺在各种人群中的PPK变化及个体化给药研究进展,建议临床使用利奈唑胺时,应通过TDM将患者稳态血药浓度保持在2~8 mg/mL;对于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应适当降低利奈唑胺给药剂量,而对于肥胖、烧伤、儿童患者应适当增加利奈唑胺给药剂量,并在用药过程中提供药学监护,以促进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9.
目的为优化烧伤感染患者的抗菌药物给药方案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柱切换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比较轻度烧伤感染患者和中度烧伤感染患者的血药浓度。结果滴注2g头孢吡肟后,中度烧伤感染组的血药浓度与轻度烧伤感染组的血药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适当缩短中度烧伤感染患者的头孢吡肟的滴注的间隔时间或增大其用药剂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建立动物灼伤模型,采用125I?标记的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rhaFGF)结合TCA沉淀法,测家兔皮肤创面用药后血清的总放射活性、TCA可沉淀放射性浓度,比较面积和剂量对局部用药的全身吸收的影响,探讨rhaFGF局部用药的安全性。方法:运用NS-FⅡ型多功能光谱治疗仪器建立微波灼伤动物模型;用Iodogen法标记rhaFGF;根据药理学量效关系原则,分析血清总放射性和TCA沉淀部分放射性浓度。结果:(1)家兔烧伤创面给药全身吸收的生物利用度较低。小剂量小面积组血清总放射性和TCA沉淀部分放射性浓度的绝对生物利用度分别为4.8%和7.9%。小剂量大面积组为3.2%和5.2%;大剂量小面积组为3.2%和6.2%;大剂量大面积组为0.9%和1.9%。剂量和烧伤创面大小对125I-rhaFGF的全身吸收无明显影响(P>0.05)。(2)多次给药组第5次给药后的生物利用度为3.1%和11.2%,与第1次给药(3.2%和6.2%)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3)分别经烧伤创面和静脉给予相同剂量125I-rh aFGF(195kBq)后,前者的血清总放射性和TCA酸沉淀放射性在12h前明显低于后者(P<0.01或P<0.05),12h后两者差别无统计意义(P>0.05)。结论:给药剂量和烧伤创面对125I-rhaFGF的全身吸收无明显影响,rhaFGF多次重复大面积经皮给药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