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目的探讨巨核细胞脱核和胞核胞质连体分离形态及其意义。方法用光镜观察4例原发性骨髓纤维化(PMF)、难治性贫血(RA)、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M2)和急性红白血病(M6)初诊患者的血片、骨髓涂片和骨髓切片中巨核细胞形态特征。结果4例骨髓象均观察到多种病态巨核细胞,其中PMF和M6多为撕拉分离状的淋巴样病态巨核细胞;RA和M2多为脱核的或胞核胞质分离状的病态巨核细胞,胞体大,部分胞核远离母体,有的残留少量胞质成为小(或)淋巴样巨核细胞,细胞免疫化学染色显示分离的胞核胞质。结论巨核细胞存在脱核或胞核胞质分离现象,提示在成熟中存在多核胞核分散向周边逸去的过程,甚至完全脱离母体,并提示微小巨核细胞可能由多小核巨核细胞的胞核连胞质分离或分割而成的部分。  相似文献   

2.
十余年前我们观察到巨核细胞脱核和核浆连体分离现象,其后提出脱核的3种形态。进一步观察发现,巨核细胞极性状核是由高度重叠的胞核解聚、分离(或持续不断的异常分裂)演变而来,且多无血小板产生,但个别例外。我们报告2例急性髓系白血病(AML)伴巨核细胞散开和逸核的异常形态,其中1例异常巨核细胞有众多血小板生成。  相似文献   

3.
巨核细胞脱核形态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般认为巨核细胞在分化成熟中细胞颗粒凝聚脱落而成为血小板和剩余之裸核的(巨核)细胞。本文认为巨核细胞在形态上还有类似幼红细胞脱核一样的脱核现象,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临床材料观察病例均为本院住院患者,选择初诊时的骨髓涂片标本,计数巨核细胞20只,不足20只者增加涂片张数进行计数(至3张累加仍不足20只者不列入观察对象)。对照组24例,为3系血细胞正常或基本正常及骨髓象均正常者。巨核细胞脱核见于成熟的颗粒型,极少见产血小板2讨论近年来人们对病态巨核细胞和原巨核细胞的形态学有了较深的了解和认识,本文认…  相似文献   

4.
巨幼细胞性贫血(简称MA)及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简称MDS)病人骨髓象均可见病态造血现象,如多小核巨核细胞作为分化较好的病态巨核细胞均可在这两病中出现,但我们发现在病态巨核细胞的类型和多小核巨核细胞核象的变化上,各有特征和不同.现将我们观察的结果作一报告.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巨核细胞免疫组化染色碱性磷酸酶-抗碱性磷酸酶(APAAP)法在各类血液病鉴别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各类血液病患者均列为研究对象.用APAAP法染色患者骨髓涂片,显微镜下计数巨核细胞并进行分类.结果 多(双)核巨核、单圆核小巨核、多(双)圆核小巨核均可不同程度见于白血病[如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急、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LL),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变等],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MDS),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骨髓增殖性疾病MPD[包括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骨髓纤维化(MF)、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MM),各种原因引起的贫血等病人骨髓涂片中,再生障碍性贫血(AA)未见巨核细胞.淋巴样小巨核仅见于MDS.结论 用APAAP法检查各类血液病骨髓涂片中的巨核细胞,有助于各类血液病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6.
小巨核细胞免疫酶标染色在急性白血病诊断及分型中的意义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小巨核细胞免疫酶标染色在急性白血病诊断及分型中的意义王曦,程爽小巨核细胞是一种病态的巨核细胞,可存在于多种血液病的骨髓中。抗血小板膜糖蛋白单克隆抗体免疫酶标染色对巨核细胞有特异性。我们应用免疫酶标ABC染色观察70例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NLL)及...  相似文献   

7.
目的 系统观察和分析102例血液病巨核细胞数量及形态学的变化.方法 对确诊的102例血液病患者抽取骨髓进行涂片,做形态学检查.结果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组巨核细胞数居各组之首,再生障碍性贫血组巨核细胞明显减少,巨核细胞在骨髓造血细胞中所占比值较少,病态的巨核细胞以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组增高最为明显,淋巴样小巨核细胞以MDS组最多见,并且淋巴样小巨核细胞只出现于恶性疾病.结论 巨核细胞数量和形态异常在部分血液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本文观察了几种血液病骨骨髓片病态巨核细胞的出现,并按其形态特点分成四类。病态巨核细胞在良恶性血液病中均可出现,但在程度上有差异。阳性率高出现数量多可见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性非淋白血病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阳性率高但出现量少的疾病有骨髓增殖性疾病、巨幼细胞性贫血、缺铁性贫血、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和粒细胞缺乏症等。病态巨核细胞的形态是以胞核的异常改变为基木特征,胞体大小则是次要的。  相似文献   

9.
十余年前我们观察到巨核细胞脱核和核浆连体分离现象[1],其后提出脱核的3种形态[2]。进一步观察发现,巨核细胞极性状核是由高度重叠的胞核解聚、分离(或持续不断的异常分裂)演变而来,且多无血小板产生,但个别例外。我们报告2例急性髓系白血病(AML)伴巨核细胞散开和逸核的异常形  相似文献   

10.
近来对巨核细胞的脱核现象值得引起大家的重视。现将我们的观察结果报道如下。对象和方法各种血液病200例,每一病例计数初诊时骨髓涂片巨核细胞20个,不足20个者增加徐片张数累积。观察巨核细胞脱核的数目及形态特点。正常对照ZO例,外周血三系细胞和骨髓象正常。结果一、巨核  相似文献   

11.
为观察16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儿骨髓巨核细胞形态与造血功能的改变,并分析其血小板减少的发生机制,采用巨核细胞CD41α单克隆抗体免疫酶标染色观察骨髓涂片中小巨核细胞的计数与分类,采用血浆凝块法体外培养骨髓单个核细胞及用免疫酶标法进行巨核细胞集落检测,计数巨核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FUMK)和爆式巨核细胞集落形成单位(BFU—MK)。结果表明:16例MDS患儿骨髓CFU—MK集落形成率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与对照组90%可信区间比较有62.5%的患儿CFU—MK降低,25%增高,12.5%正常;BFU—MK形成率显著低于对照组。16例中15例患儿骨髓涂片CD41μ阳性小巨核细胞总检出率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但小巨核细胞总数及Ⅰ型淋巴样小巨核细胞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MDS骨髓中可能存在两种克隆的巨核细胞,一类为病态的、可能具有潜在恶性的幼稚小巨核细胞,一类是具有正常造血功能的巨核细胞;MDS血小板减少的主要原因是因为病态巨核细胞的增多导致正常巨核细胞生长发育成熟受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酶标法检测骨髓小巨核细胞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回顾诊断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56例,分别应用巨核细胞酶标染色法(APAAP)和瑞特染色法,计数患者骨髓涂片中巨核细胞的总数(包括小巨核细胞),并对小巨核细胞进行分类计数。结果APAAP法较瑞特染色法检测的巨核细胞的数量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APAAP法较瑞特染色法检测小巨核细胞的阳性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PAAP法检测骨髓小巨核细胞,其结果明显优于瑞特染色法,阳性率高且特异性强,在MDS诊断中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采用抗原模拟法构建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小鼠模型,并观察模型小鼠的骨髓巨核细胞形态学及超微结构特点。方法:实验组CBA/Ht小鼠通过腹腔注射Wistar大鼠血小板免疫,对照组CBA/Ht小鼠仅注射0.9%氯化钠溶液。动态监测两组小鼠血小板计数,并取骨髓组织分别行涂片检查及扫描电镜观察。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小鼠在接受大鼠血小板免疫后第2周起血小板数量开始降低(P〈0.05),至第4周达到最低点(P〈0.01)。免疫后第4周实验组小鼠骨髓涂片中巨核细胞显著增生,且以幼稚巨核细胞为主;电镜下常可见巨核细胞核分叶减少,分界膜系统扩张或数量减少,胞浆内因颗粒物质减少且缺乏细胞器而显得更加致密,胞浆内常可见较多空泡。结论:该模型可较好地模拟人类ITP的发病特点,在模型中观察到的巨核细胞的形态及超微结构的改变进一步揭示了巨核细胞存在的发育异常与ITP的发病有关系。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细胞形态学病态造血特点。方法以WHOMDS分类标准为诊断金标准,收集2007年3月1日至2012年3月6日起期间,诊断的MDS患者165例。非克隆性疾病患者165例作为对照组。分析骨髓与血片细胞学检查中病态造血特征在克隆性和非克隆性疾病中的诊断价值。结果MDS病态造血形态学诊断的主要依据:粒系Auer小体、核出芽、微核;红系核出芽;外周血片中出现巨核细胞、原粒细胞或早幼红细胞。结论细胞形态学是诊断MDS的基础.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尤其早期MDS细胞形态学改变不典型时,恶性克隆处于非显性状态。表达特征亦不明显,需要结合其他检测手段,以便早期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15.
The number of bone marrow megakaryocytes (MK) was estimated in May Grunwald-Giemsa-stained (MGG) and immunoenzymatically stained smears. The latter was performed after incubation with a monoclonal antibody (ITI-PL1) directed against blood platelets and megakaryocytes (MK). The MK were grouped according to their size (diameter above or below 30 micron, respectively). Altogether 7.9% more MK were recognized in ITI-PL1 stained smears as compared to MGG-stained smears, mainly because comparatively few small MK were recognized in MGG-stained smears.  相似文献   

16.
儿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骨髓巨核细胞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研究观察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癫(ITP)患儿骨髓巨核细胞形态与造血功能的改变,初步分析其血小板减少的发生机制。采用巨核细胞CI41α单克隆抗体免疫酶标染色观察骨髓涂片中小巨核细胞的计数与分类,采用血浆凝块法体外培养骨髓单个核细胞,用免疫酶标法进行巨核细胞集落检测,计数巨核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FU—MK)和爆式巨核细胞集落形成单位(BFU—MK)。结果表明:ITP患儿骨髓小巨核细胞检出率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而Ⅰ型淋巴样小巨核细胞很少见;小巨核细胞总数及CFU—MK和BFU—MK集落形成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在培养体系中可以观察到正在释放血小板的成熟的巨核细胞。发现1例慢性ITP患儿骨髓巨核细胞集落形成率降低。结论:Ⅱ、Ⅲ、Ⅳ型小巨核细胞增多是ITP的病理特征,这些小巨核细胞在体外培养条件下可发育成熟为正常的巨核细胞,并释放血小板;免疫损伤导致血小板减少及巨核细胞成熟障碍可能并不是ITP发病的唯一机制,部分病例尤其是慢性ITP,其发病可能与患者巨核细胞本身质的异常有关。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观察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主要是难治性贫血(RA)骨髓及外周血细胞形态学特点,并与其它贫血性疾病(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进行比较分析。取患者骨髓及外周血制成涂片行瑞氏染色,骨髓分类500个有核细胞,外周血分类100个有核细胞,观察红系、粒系、巨核系病态细胞特点。结果发现,外周血中性分叶核细胞浆内颗粒稀少或缺如、Pelger核异常改变、幼粒细胞数及检出率、单核细胞检出率以及骨髓粒系各阶段细胞出现颗粒缺如,红系奇数核、核出芽,巨核系小巨核及单圆核巨核细胞等在RA与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细胞形态学是MDS诊断的基础,外周血及骨髓细胞形态学异常在MDS与其他贫血性疾病的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原发性骨髓纤维化早期患者骨髓形态学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比较原发性骨髓纤维化(PMF)早期患者与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患者骨髓细胞形态学特征,并探讨JAK2V617F突变对骨髓细胞形态的影响.方法 收集接受一般药物治疗并转化为纤维化明显期的7例PMF早期患者标本,分析其骨髓形态学特征.依据2008年WHO诊断标准,对2003年1月至2011年3月同步进行骨髓涂片、印片与切片检查的156例(疑似)ET患者标本重新分类,并双盲分析PMF早期与ET患者骨髓形态学差异.收集行JAK2V617F突变检测的22例PMF早期患者与27例ET患者标本,双盲比较JAK2V617F突变型与野生型骨髓形态学差异.结果 156例(疑似)ET患者标本中PMF早期61例(MF-0为34例,MF-1为27例)、PMF明显期12例、ET83例.MF-1组患者血小板计数[(1134 +391)×109/L]、血清乳酸脱氢酶水平[(727±241)U/L]显著高于ET组[(973±242)×109/L,(392±146)U/L] (P <0.05).MF-1组患者骨髓涂片中原始细胞比例(0.012±0.010)显著高于ET组(0.006+0.004)(P<0.05).MF-0与MF-1组患者骨髓切片示有核细胞(粒细胞)总量增多、紧密型巨核细胞簇、骨小梁旁巨核细胞、云雾状巨核细胞、小裸核巨核细胞、大单圆核巨核细胞的检出率均显著高于ET组,而疏松型巨核细胞簇、巨大多分叶核巨核细胞的检出率均显著低于ET组(P值均<0.05);MF-1组患者巨核细胞簇伴异形性改变的检出率显著高于MF-0与ET组(P值均<0.05).PMF早期与ET患者JAK2V617F突变阳性率分别为54.5%与48.1%.PMF早期与ET组突变型患者HGB水平均高于野生型(P值均<0.05),而巨核细胞形态在突变型中均未见明显异形性改变.结论 骨髓切片形态学(尤其是巨核细胞形态学)是PMF早期与ET鉴别诊断的基础,形态学参数的重要性排序依次为巨核细胞簇伴异形性、云雾状巨核细胞、大单圆核巨核细胞、有核细胞(粒细胞)总量增多、小裸核巨核细胞、骨小梁旁巨核细胞及紧密型巨核细胞簇.JAK2V617F突变对PMF早期及ET患者巨核细胞形态学未见特异影响.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骨髓涂片和切片中巨核细胞多形性改变在慢性MPD(CML-CP、ET、PV及PMF)中的诊断意义.方法 182例MPD患者采用骨髓抽吸-活检双标本同步取材,获取骨髓涂片和切片标本.骨髓涂片行瑞氏-姬姆萨染色和CD4_4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骨髓切片行苏木素-姬姆萨-酸性品红染色.将涂片和切片中的巨核细胞多形性形态定义为5类,分别为Ⅰ型(包含型);Ⅱ型(少分叶核型);Ⅲ型(巨大多分叶核型);Ⅳ型(小核固缩型)和Ⅴ型(脱落型).骨髓涂片和切片中的巨核细胞簇分别计为未见巨核细胞簇状分布(0);小于6个的小簇巨核细胞组成为主(+1);至少6个以上的大簇巨核细胞组成为主(+2)3种情况.同步分析骨髓涂片和切片中的各型巨核细胞多形性变化以及巨核细胞簇的检出率.结果 CML-CP组Ⅰ、Ⅱ、Ⅲ、Ⅳ、Ⅴ和正常型的巨核细胞在骨髓涂片中的检出率分别为(3.73±3.84)%、(14.19±7.62)%、(5.99±4.67)%、(34.37±10.79)%、(9.45±6.87)%及(32.28±7.67)%,在切片中的检出率分别为(3.13±2.30)%、(12.61±9.28)%、(4.94±4.27)%、(35.26 4±9.63)%、(9.47±5.89)%及(34.58±6.81)%,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0.524、0.510、0.645、0.239、0.011、0.869,P均>0.05).ET组Ⅰ型巨核细胞的骨髓涂片检出率为(6.17±2.89)%,明显高于骨髓切片的(2.42±1.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183,P<0.01):Ⅴ型巨核细胞的骨髓涂片检出率为(6.28±3.34)%,明显低于骨髓切片的(10.18±4.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44),P<0.01);其余各型(Ⅱ、Ⅲ、Ⅳ和正常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0.079、0.122、1.643、1.638,P均>0.05).PV组V型巨核细胞的骨髓涂片检出率为(6.55±4.11)%,明显低于骨髓切片的(10.30±3.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51,P<0.05),其余各型(Ⅰ、Ⅱ、Ⅲ、Ⅳ和正常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635、0.301、0.132、0.704、0.681,P均>0.05).PMF组Ⅳ型巨核细胞的骨髓涂片检出率为(13.05±5.24)%,明显低于骨髓切片的(29.14±8.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245,P<0.01);正常型巨核细胞在骨髓涂片检出率为(33.58±14.39)%,明显高于骨髓切片的(23.01±7.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32,P<0.05),其余各型(Ⅰ、Ⅱ、Ⅲ和Ⅴ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0.787、0.646、2.062、0.869,P均>0.05).CML-CP组和PV组中骨髓涂片和切片中巨核细胞簇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772,P>0.05),均以小簇检出为主.ET组中骨髓涂片中小簇状分布的巨核细胞簇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切片,而大簇状分布的巨核细胞簇检出率明显低于切片(x~2=13.748,P<0.01).PMF组中骨髓涂片无巨核细胞簇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切片,而大簇状分布的巨核细胞簇的检出率明显低于切片(x~2=18.741,P<0.01).结论 骨髓涂片与骨髓切片同样可以观察到巨核细胞多形性改变,通过仔细观察巨核细胞多形性改变,我们认为对MPD的分型和鉴别诊断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