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探讨IFN -α对慢性乙肝肝纤维化的阻断作用。 6 5例慢性乙肝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IFN组 ,动态观察治疗前后血清HA、PCⅢ、Ⅳ -C水平及IFN疗效与治疗前肝组织纤维化程度关系。IFN -α治疗后血清HA、PCⅢ、Ⅳ -C水平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明显降低 (P <0 0 5 ,P <0 0 1) ;IFN无应答组患者治疗前血清HA、PCⅢ水平明显高于应答组 (P <0 0 5 )。IFN -α疗效与治疗前肝组织纤维化分期呈负相关 (r=- 0 6 773,P <0 0 5 )。IFNα对慢性乙肝有明显的抗肝纤维化作用 ,其抗病毒疗效受治疗前肝纤维化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替比夫定对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替比夫定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完全应答组55例、部分应答组71例、无应答组24例基线,治疗12周、24周、52周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同时检测30例健康体检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作为对照组。结果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较正常对照组CD3+、CD4+、CD8+T细胞数以及CD4+/CD8+比值均降低(P<0.05)。治疗前完全应答组、部分应答组及无应答组的CD3+、CD4+、CD8+T细胞数及CD4+/CD8+比值各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替比夫定治疗后,CD3+、CD4+、CD8+T细胞数及CD4+/CD8+比值在完全应答组及部分应答组均较无应答组升高(P<0.05)。在完全应答组内CD3+、CD4+、CD8+T细胞数及CD4+/CD8+比值自服用替比夫定12周起及其后各时间点较基线时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部分应答组内CD3+、CD4+T细胞数及CD4+/CD8+比值从服用替比夫定24周起较基线时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无应答组治疗各时间点与基线相比较,CD3+、CD4+、CD8+T细胞数及CD4+/CD8+比值均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经替比夫定治疗后可抑制其HBV复制,替比夫定可改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3.
Li JC  Tan DM  Liu HB  Li KC 《中华肝脏病杂志》2010,18(10):726-730
目的 通过对乙型肝炎疫苗接种后不同免疫应答人群调节性T淋巴细胞(Treg细胞)Foxp3 mRNA的表达和细胞因子分泌的检测,探讨乙型肝炎疫苗接种后免疫应答与免疫调节细胞和细胞因子之间的内在联系.方法 采集不同反应人群全血,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Foxp3 mRNA的表达;流式细胞术对外周血单核细胞的表面标志物CD4、CD25进行检测;酶联免疫法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植物血凝素(PHA)和HBsAg刺激后白细胞介素(IL)-4、IL-12、IL-18、干扰素(IFN)γ的产生水平.根据不同资料采用方差分析、q检验或相关分析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1)PHA和HBsAg刺激前后,无应答组Foxp3的表达均高于应答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应答组外周血CD4+CD25+Treg细胞占CD4+T淋巴细胞的百分比(0.59%±0.46%)明显低于对照组(1.30%±1.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990,P<0.01).(3)各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经PHA和HBsAg刺激后,无应答组的IFN γ浓度[(11.00±9.03)U/ml]明显低于应答组[(38.88±28.16)U/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各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经PHA和HBsAg刺激后,IL-18、IL-4、IL-12的浓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CD4+CD25+Foxp3+Treg细胞在一定程度上参与了乙型肝炎疫苗接种应答的负性调控;乙型肝炎疫苗接种后无应答与IFN γ分泌不足有关;抗-HBs滴度水平与IFN γ和CD4+CD25+Foxp3表达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探讨干扰素疗效与慢性乙肝患者CD2 8阳性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BMCs)的关系。分离 32例慢性乙肝患者及 8例正常对照PBMCs,以间接免疫荧光流式细胞技术检测CD2 8+ PBMCs,结果显示慢性乙肝患者在干扰素治疗前和结束时CD2 8+ PBMCs均较正常对照组显著降低 (分别为P <0 0 1及P <0 0 5 ) ;干扰素治疗结束时患者CD2 8+ PBMCs水平显著升高 ,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具有极显著意义 (P <0 0 1) ;抗病毒治疗 3个月后有 2 1例患者达到完全或部分应答标准 ,11例无应答 ;产生完全或部分应答组 ,在治疗前、后CD2 8+ PBMCs均相应高于无应答组 ;进一步分析表明 ,治疗前完全应答组显著高于无应答组 ,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而部分应答组虽高于无应答组 ,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研究结果提示慢性乙肝患者CD2 8+ PBMCs水平可能与患者对干扰素的应答有关 ,似可作为干扰素疗效预测的指标。  相似文献   

5.
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目的研究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140例乙型肝炎患者和64例健康者,采用特异性荧光抗体标记、流式细胞仪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的改变.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慢性肝炎、肝炎肝硬变、慢性重型肝炎患者外周血CD3+、CD4+、CD8+及CD4+/CD8+比值均有显著性下降(P<0.05),以肝炎肝硬变下降最显著,急性乙型肝炎T细胞亚群数量和比值变化不明显(P>0.05).HBV DNA(+)与HBV DNA(-)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数量和比值变化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后机体T淋巴细胞功能低下主要见于慢性病毒感染状态,其下降程度与病毒复制水平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疫苗接种后免疫应答与T淋巴细胞亚群活化的关系.方法 采集18例乙型肝炎疫苗接种应答者、22例乙型肝炎疫苗接种无应答者、10例未接受乙型肝炎疫苗接种的健康对照者全血.用流式细胞术对其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表面标志物CD69、CD4、CD8、CD3等进行检测.计算不同T淋巴细胞亚群百分比.并经t检验比较不同T淋巴细胞亚群CD69表达的差异.结果 在应答者中,外周血激活型T辅助淋巴细胞(CD69~+ CD4~+ T淋巴细胞)数明显升高,而CD69~+ CD8~+ T淋巴细胞数则明显减少.应答者、无应答者、对照者外周血CD69~+ CD4~+ T淋巴细胞分别占CD4~+ T淋巴细胞的(1.81±1.33)%、(0.64±0.48)%和(0.56±0.39)%,应答者分别与无应答者和对照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444、3.940,均P<0.01).应答者、无应答者、对照者外周血CD69~+ CD8~+ T淋巴细胞分别占CD8~+ T淋巴细胞的(0.43±0.25)%、(3.05±1.69)%和(3.11±2.41)%,应答者分别与无应答者和对照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997、5.944,均P<0.01).应答者、无应答者、对照者CD3~+ CD4~+ T淋巴细胞占CD3~+ T淋巴细胞的百分比和CD3~+ CD8~+ T淋巴细胞占CD3~+ T淋巴细胞的百分比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乙型肝炎疫苗接种后无应答与Th细胞早期活化不足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对干扰素有应答的儿童慢性乙型肝炎治疗前后与正常健康儿童外周血CD3+、CD3+CD4+及CD3+CD8+T淋巴细胞数量变化的差别,探讨儿童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数量变化与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对干扰素有应答的32例儿童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治疗前后及30例健康儿童进行外周血CD3+、CD3+CD4+及CD3+CD8+T淋巴细胞数量检测。结果儿童慢性乙型肝炎组(治疗前)外周血CD3+、CD3+CD4+及CD3+CD8+T淋巴细胞数量明显低于健康儿童组(P<0.01);治疗后患儿外周血CD3+、CD3+CD4+及CD3+CD8+T淋巴细胞数量明显高于治疗前(P<0.01)。结论儿童慢性乙型肝炎外周血CD3+、CD3+CD4+及CD3+CD8+T淋巴细胞数量变化可判断预后转归。  相似文献   

8.
王新国  付敏 《山东医药》2003,43(10):9-9
肝纤维化是各型慢性乙型肝炎共同的病理特征 ,目前认为血清透明质酸 ( HA)、层粘蛋白 ( L N)、 型前胶原( PCIII)等指标的检测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肝纤维化的活动情况。2 0 0 1年以来我院对 12 4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联合检测血清 HA、L N、PCIII,以探讨其在各型慢性乙型肝炎抗纤维化治疗中的价值。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本组 12 4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均为同期住院患者 ,男 82例 ,女 42例 ;年龄 18~ 62岁 ,平均 40 .2岁。其中轻度慢性乙型肝炎 18例、中度 5 4例、重度 3 2例、肝硬化 2 0例。诊断及临床分型均符合 2 0 0 0年第六次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α 干扰素 (INF α)的抗肝纤维化作用。方法 应用INF α1b治疗轻度、中度慢性乙型肝炎 3 6例 ,并与同期护肝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 3 4例作对照观察。治疗前、治疗后 6个月检测血清透明质酸 (HA)、层粘连蛋白 (LN)、Ⅲ型前胶原 (PCⅢ )和Ⅳ型胶原。结果 治疗组血清HA、LN、PCⅢ、Ⅳ型胶原水平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下降 (P <0 .0 5 ) ,比对照组血清纤维化指标下降显著 (P <0 .0 1)。结论 用INF α1b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可明显减轻肝纤维化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aRA)患者趋化因子受体CCR4在外周血CD4+T细胞的表达及其意义,并对该表达与血清重要细胞因子水平的相关性进行研究.方法流式细胞计数方法对12例aRA患者和10名健康对照者外周血CD4+T细胞表面CCR4的表达情况进行检测;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检测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10及干扰素(IFN)-γ的水平并记录患者相关临床及实验室资料.分析及评价aRA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中CD4+CCR4+T细胞百分数(CD4+CCR4+T%)与TNF-α、IL-10、IFN-γ的血清水平及临床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aRA组外周血CD4+CCR4+T%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aRA组血清TNF-α(P<0.01)、IL-10(P<0.01)及IFN-γ(P<0.01)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在检测的细胞因子中,aRA患者血清IL-10水平与CD4+CCR4+T%呈明显正相关关系(r=0.66,P<0.05).在临床指标中,CD4+CCR4+T%与aRA患者Lunsbury关节指数、血沉、C反应蛋白及血小板计数呈明显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 CCR4在CD4+T细胞趋化至病变关节过程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外周血CD4+CCR4+T%与血清IL-10水平密切相关;该百分数可以作为临床评价RA活动性的一个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干扰素治疗前后血清IL-7及调节性T细胞的变化。方法本研究共有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67例,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携带者18例,健康对照者14例。CHB组患者予以派罗欣(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注射液180μg,1次/周)抗病毒治疗24周,治疗结束后,按HBV-DNA定量不同再分为完全应答组(16例)、部分应答组(15例)和无应答组(36例);HBV携带组和健康组不做任何治疗。分别于0周、24周检测外周血IL-7、CD4+CD25+调节性T细胞百分比。结果在0周时,外周血IL-7含量和CD4+CD25+调节性T细胞在完全应答组、部分应答组及无应答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4周时,完全应答组与部分应答组、无应答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完全应答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干扰素治疗后血清IL-7升高,调节性T细胞降低,可能与病毒应答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黏附分子L-选择素(L-selectin,CD62L)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患者外周血CD4+CD25+T淋巴细胞的表达,及其与CD4+CD25+Treg细胞转录因子Foxp3的相关性。方法用流式细胞仪检测68例SLE患者外周血CD4+、CD4+CD25+T淋巴细胞CD62L和Foxp3的表达。根据SLEDAI评分,68例SLE患者中活动组36例,稳定组32例;健康对照组35人。结果活动组SLE患者外周血CD4+CD25+CD62L+T淋巴细胞为(1.71±1.60)%,低于对照组的(5.87±3.03)%(P0.01)和稳定组的(4.91±1.69)%(P0.01),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且与SLEDAI呈负相关(r=-0.695,P=0.000),与补体C3水平呈正相关(r=0.522,P=0.000)。活动组SLE患者外周血CD4+CD25+CD62L+Foxp3+T淋巴细胞为(1.06±0.47)%,低于对照组的(3.17±0.87)%(P0.01)和稳定组的(3.46±1.15)%(P0.01),差异有显著性意义。CD4+T淋巴细胞CD62L的表达与CD4+CD25+T淋巴细胞CD62L和Foxp3的表达呈负相关(r=-0.689,P=0.000;r=-0.568,P=0.000);CD4+CD25+T淋巴细胞CD62L的表达与Foxp3的表达呈正相关(r=0.891,P=0.000)。结论CD62L在SLE患者外周血CD4+CD25+T的低表达及与Foxp3表达密切相关,可能在SLE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乳腺癌患者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CD4+CD2+5Treg)水平变化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流式细胞术检测45例健康人(对照组)、44例乳腺良性增生患者(增生组)、61例乳腺癌患者(乳腺癌组)外周血CD4+CD2+5Treg水平,ELISA法检测三组Th1类细胞因子IL-2、IFN-γ、TNF-α和Th2类细胞因子IL-6水平;分析CD4+CD2+5Treg与肿瘤临床病理特征及细胞因子的关系。结果乳腺癌组TNM分期Ⅲ、Ⅳ期患者外周血CD4+CD2+5Treg细胞水平显著高于0~Ⅱ期患者、对照组和增生组,且术后水平显著低于术前(P均〈0.05);乳腺癌组TNM分期Ⅲ、Ⅳ期患者血清IL-2、IFN-γ、TNF-α水平明显低于0~Ⅱ期患者、对照组和增生组,IL-6水平则反之(P均〈0.05);乳腺癌组外周血CD4+CD2+5Treg细胞水平与IL-2、IFN-γ、TNF-α水平呈负相关(r=-0.579、-0.607、-0.691),与IL-6呈正相关(r=0.804),P均〈0.05。结论外周血CD4+CD2+5Treg细胞水平与乳腺癌发生、发展有关,可能机制为通过调节Th1/Th2细胞因子平衡参与机体免疫应答。  相似文献   

14.
重组人γ-干扰素对慢性乙型肝炎血清肝纤维化标志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冬梅  周霞秋  郭清 《肝脏》2002,7(2):98-100
目的 研究重组人γ干扰素 (IFN γ)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治疗作用。方法  4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 ,A组采用IFN γ和常规药物联合治疗 ;B组仅采用常规药物治疗 ,疗程为 9个月。用放射免疫法测定治疗前、治疗 3、6、9个月及停药后 3个月血清HA、LN、PⅢNP及Col Ⅳ水平。结果 A组血清HA、LN、PⅢNP及Col Ⅳ随治疗时间逐渐降低 ,至 9个月到最低点 ,而B组无明显降低。有效率A组为 61.1% (11/18,脱落 2例 ) ,B组为 10 .0 % (2 /2 0 ) ,两组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0 4)。结论 γ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具有较好的抗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了解TAE、PVE和PEI即三介入治疗中晚期肝癌对肝纤维化五项指标的影响。 6 0例中晚期肝癌 (巨块型或结节型 )随机分为治疗组 (A组 ) 30例 ,予三介入综合治疗 ,对照组 (B组 ) 30例 ,予单纯TAE介入治疗 ,并与2 5例正常人作治疗前比较 ,30~ 45天为 1周期 ,动态观察每周期治疗前后血清HA、LN、PCⅢ、ⅣC、TGF β1五项肝纤维化指标水平。治疗前A、B组各指标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1) ;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 ,第 1周期仅B组HA明显上升 (P <0 0 5 ) ,第 2周期两组各指标均明显上升 (HA、PⅢ、TGF β1三项P <0 0 1,LN、ⅣC两项P<0 0 5 ) ,第 3周期各指标上升非常显著 (P <0 0 1) ;治疗后A、B两组间各指标比较没有明显差异 (P >0 0 5 )。血清五项肝纤维化指标变化与TAE疗程有关 ,与是否联合PVE及PEI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干扰素(IFN)治疗前、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穿孔素表达情况,探讨其对IFN抗病毒疗效的影响。方法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技术检测35例CHB患者IFNα-2b治疗前、后PBMC中穿孔索的表达。结果IFNα~2b治疗前、后PBMC穿孔素的表达分别为7.9%±4.6%和15.3%±6.4%,较治疗前明显上升,t=6.53,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IFNα-2b治疗后完全应答者有12例、部分应答者14例、无应答者9例。IFN治疗后完全应答组穿孔索的表达为19.2%±5.2%,部分应答组为14.2%±5.5%,无应答组为11.7%±6.7%,完全应答组与部分应答组比较,t=2.33,P<0.05;完全应答组与无应答组比较,t=2.89,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CHB患者IFN治疗可以使PBMC中穿孔素的表达升高,PBMC中穿孔素的表达可能与IFN抗病毒疗效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艾滋病病毒/艾滋病(HIV/AIDS)患者CD+4、CD+8T淋巴细胞数与外周血各组份间白细胞(WBC)、血小板(PLT)、血红蛋白(HGB)、粒细胞百分数(GR%)、淋巴细胞百分数(LY%)、LY的相关性,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HIV/AIDS患者抗凝外周血513份,在6小时之内检测其血细胞分类和CD+4、CD+8T淋巴细胞计数,比较CD+4、CD+8T淋巴细胞计数与WBC、HGB、PLT、LY%、GR%和LY的相关性.结果 CD4/CD8全部倒置,其中CD4/CD8<1者达94.7%;CD+4细胞数<500/mm3与HGB(r=0.160,P<0.01)、PLT(r=-0.014,P<0.01)、GR%(r=-0.281,P<0.01)、LY%(r=0.321,P<0.01)、LY((r=0.494,P<0.01)相关均有非常显著的统计学意义;CD+8细胞数与WBC数(r=0.112,P<0.05)、HGB(r=0.131,P<0.01)、GR%(r=-0.526,P<0.01)、LY%(r=0.569,P<0.01)、LY(r=0.904,P<0.01)相关均有显著性;200/mm3<CD+4细胞数<500/mm3与LY(r=0.279,P<0.01)、PLT(r=0.192,P<0.01)相关有显著性,CD+4细胞数<200/mm3与LY(r=0.262,P<0.01)、LY%(r=0.279,P<0.01)、GR%(r=-0.294,P<0.01)相关有显著性.结论 HIV/AIDS患者CD+4、CD+8T淋巴细胞数与外周血中HGB、LY%、LY呈正相关,与GR%呈负相关.CD4/CD8与HGB、PLA、LY相关无显著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对血清肝纤维化指标的影响。方法 对 40例慢性乙型肝炎服药0、3、6、9、12个月进行动态测定血清透明质酸 (HA)、层粘蛋白 (LN )、Ⅲ型前胶原 (PⅢP)和Ⅳ型胶原 (ⅣC)。结果  4项血清肝纤维化指标随着治疗时间延长不断下降 ,第 12个月时最明显 ,其中以HA最为显著 ,6个月复常率为 3 6.4% (8/2 2 ,P <0 .0 5 ) ,12个月复常率为 81.8% (18/ 2 2 ,P <0 .0 1) ,与ALT、AST复常率具有很好的相关性。按血清学疗效标准评价 ,6个月显效为 12 .5 % (5 / 40 ) ,有效为 12 .5 % (5 / 40 ) ,总有效率为 2 5 % (10 / 40 ) ;12个月显效为 42 .5 % (17/ 40 ,P <0 .0 5 ) ,有效为 2 7.5 % (11/ 40 ) ,总有效率为 70 % (2 8/ 40 ,P <0 .0 1)。结论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具有较好的近期抗肝纤维化作用。  相似文献   

19.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外周血T细胞亚群及细胞因子的检测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目的 探讨中国人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的T细胞亚群及细胞因子存在状况及意义。方法 选未经特殊治疗的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PBC) 2 5例 ,性别、年龄匹配的健康人 2 0例作为对照组。以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外周血细胞因子IL_2、IFN_γ、IL_4、IL_10、TNF_α水平。以S_P法检测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 ,PBC患者CD+ 4 T细胞升高 ,CD+ 8T细胞下降 ,CD+ 4 /CD+ 8比值上升 (P <0 0 1)。PBC组IL_2、IFN_γ、TNF_α明显升高 (P <0 0 1) ,IL_10轻度上升 (P <0 0 5 ) ,IL_4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无差异 (P >0 0 5 )。结论 PBC外周血CD+ 4 T细胞和Th1细胞因子占优势 ,提示其在PBC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  相似文献   

20.
《肝脏》2015,(7)
目的探讨慢性丙型肝炎(CHC)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与临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34例CHC患者抗病毒治疗前后及30例健康对照者CD3+、CD3+CD4+及CD3+CD8+T淋巴细胞数量,CHC患者与健康人外周血CD3+、CD3+CD4+及CD3+CD8+T淋巴细胞数量差异及其抗病毒治疗前后的变化,分析其在抗病毒疗程及随访中的变化与临床预后的相关性。结果 CHC组外周血CD3+、CD3+CD4+及CD3+CD8+T淋巴细胞数量均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P0.01);CHC组抗病毒治疗后出现病毒学应答的患者外周血CD3+、CD3+CD4+及CD3+CD8+T淋巴细胞数量均明显高于应答不佳者(P0.01);停用干扰素1年后没有复发的患者CD3+CD8+T淋巴细胞数明显高于复发的患者(P0.01),而CD3+、CD3+CD4+T淋巴细胞绝对计数无明显升高(P0.05)。结论检测CHC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可作为预测患者抗病毒应答及应答后复发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