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庞安时(1042—1099)的《伤寒总病论》是著名的宋代伤寒学著作,但“伤寒总病论”之名并非庞安时所定,而是来自后人刊刻时的改题。可见,医书的刊行与流传对医书的样态更具决定作用。尝试考论如下。  相似文献   

2.
方论始于宋     
关于方论清·罗美《古今名医方论》指出 :“有方即有柄 ,自仲景始也 ;有方更有论 ,自成无己始也。”故一般认为方论始于金·成无己《伤寒明理论》(115 6)。经笔者查考发现 ,记录方论内容早于《伤寒明理论》一书的医方书有 4种 :庞安时《伤寒总病论》(110 0 )、朱肱《活人书》(1111)、寇宗《本草衍义》(1116)、许叔微《普济本事方》(1132 )。其中庞安时《伤寒总病论》中的方论 ,可称为方论之肇始。其书中方论的内容至少有两处 :一在半夏泻心汤下 ,一在生姜泻心汤下。半夏泻心汤 :“设下后津液入里 ,胃虚上逆 ,寒结在心下 ,故宜辛甘发散。半…  相似文献   

3.
庞安时,字安常,生于1042年,卒于1099年,宋代蕲州蕲水(今湖北浠水县麻桥)人。北宋名医药学家与名医。  相似文献   

4.
北宋著名医家庞安时,一生医学成就显著。现存著作有《伤寒总病论》一部,此书对张仲景《伤寒论》进行阐述和补充,特别是对温疫的论述,根据病因不同进行分类,详细描述温毒五证,药用寒凉且重视预防调护。该书内容丰富,论理精湛,见解新颖。庞安时论治温疫的思想对明清时期的温病学形成和发展产生了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5.
宋·庞安时《伤寒总病论》(约撰于公元 110 0年 )一书中包括了伤寒和温病两方面的内容。前 3卷论述伤寒 ,卷 1为六经分证 ,卷 2以法类证 ,卷 3以病名证。主要列举张仲景《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条文加以论述 ,也收入部分非仲景方。书中在论述仲景伤寒病证之后 ,还提出个人的学术思想 :认为温病与伤寒的病因病机有较大差异 ,温病的病因病机有寒毒变病说、伏热温毒说、脏腑温毒传变说、异气说的不同 ,并指出温病有脏腑传变 ,且说明了传变的途径及时间。书中特立一章论述天行温病 ,认为其病因为感受异气 ,病机为“冬月温暖之时 ,人感乖候之气 …  相似文献   

6.
一般认为方论肇始于金·成无己《伤寒明理论》(115 6 )。然而考察现存医学文献发现 ,在成无己之前 ,已有四部医著载有方论。如北宋庞安时《伤寒总病论》(110 0 )载有半夏泻心汤方、生姜泻心汤等方论 ;朱肱《活人书》(1111)载有桂枝加桂汤等方论 ;寇宗《本草衍义》(1116 )关于仲景医方中药物功效主治的分析 ;南宋许叔微《普济本事方》(1132 )所载的真珠圆等方论。在成无己之后 ,南宋《太医局诸科程文》(12 79)“假令论方义”所载方论更多。方论产生于北宋 ,与当时理学的影响和太医局将其作为医学教育的一个部分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7.
疫病是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和流行性的疾病.中医疫病发展史是历代中医学家不断防疫治疫、总结经验、传承发展的过程.张仲景《伤寒杂病论》、葛洪《肘后备急方》、庞安时《伤寒总病论》、李东垣《内外伤辨惑论》、吴有性《瘟疫论》、吴瑭《温病条辨》等众多名医名著的出现,大多与疫病有关.文中以时间为主线,系统梳理秦汉至明清时期有代表性医家...  相似文献   

8.
宋代伤寒学风、沉浸浓郁,名医浚智,不乏其人。如韩祗和、庞安常、朱肱辈,皆探幽索隐,各抒己见,于仲景之学不无发蒙解惑之功。而许叔微氏承先贤遗绪,立足临床,涵泳古义,出以新意,故能别树一帜。清代《古今医案按》称曰:“自晋迄今,善用其书(指《伤寒论》)者,惟许学士一人而已。”《伤寒百证歌》、《伤寒发微论》、《伤寒九十论》,  相似文献   

9.
《伤寒杂病论》不仁证研讨王恒照解放军兰州高等医学专科学校中医教研室(730020)夫此所谓不仁者,即昔贤成无己(金)与尤在泾(清)释之为“寒热痛痒俱不觉知”,“肌体顽痹,痛痒不觉”者是也。笔者研读《伤寒杂病论》,审视仲景对斯证之辨治,见其立论述证咸以...  相似文献   

10.
韩祗和系北宗著名医家,精研伤寒学,撰有《伤寒微旨论》(以下简称《微旨》)两卷。该书大约成书于公元1089年(哲宗元佑元年),比庞安常《伤寒总病论》早十四年,比朱肱《类证活人书》早二十二年,是现存的第一部《伤寒论》发挥本参考书。书中立论超脱、言简意赅,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其中有关伏气温病的论述,是全书的核心内容。韩氏在书中倡导伏阳致温,从病因,辨证特点,治疗法则等方面对伏气温病系统地进行研究。本文仅就其主要学术思想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1.
《难经)、(伤寒杂病论》均被列为四部经典著作,在祖国医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但历代医家对(难经)褒贬不一,多数医家奉之为“医经之心髓,救疾之枢机”;贬之者则认为“今之(难经》,盖由好事医生冒(八十一难)之名,杂放(灵)。(素),益以荒谬之语而成,此不通之怪书耳”。因此认为《伤寒杂病论)所云“撰用《素问)、《九卷)。《/叶一难)”中的(八十一难)并非今之(难经),否定了(难经)与(伤寒杂病论)的学术源流关系,故对于两书之间的关系少有探讨。仔细研读《难经),发现它既有对(内经)理论的阐释,亦有独树一…  相似文献   

12.
外感病是医家努力研究的对象,历代有许多这方面的专家、专著,将他们的学术经验作比较分析以后,可以看出有五条较为清晰的脉络,冠以名称,即是通俗伤寒派、温疫派、新感温热派、伏气温热派和经典伤寒派。现将各派学术特点简介如下: 通俗伤寒派通俗伤寒派是在《伤寒论》的基础上结合后世临床研究成果发展而成的一个流派。自宋迄清,延续八百余年,代表人物有宋代的朱肱(《无求子伤寒百问》)、庞安常(《伤寒总病论》),明代的陶节庵(《伤寒  相似文献   

13.
以《伤寒杂病论》(含《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两书)的方剂配伍为研究对象,将《伤寒杂病论》中方剂根据其治疗的病性、病位及病势进行归类,再依据中医基础理论中的八纲、脏腑、六经辨证等理论,并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对其进行分析,以探索《伤寒杂病论》中方剂的药物配伍规律与中医病性、病位及病势之间的关联。  相似文献   

14.
秦汉时期之伤寒热病理论溯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汉时期的伤寒热病概念,大致在“伤寒则病热”宗旨下发展。病名以伤寒为总称,包括狭义伤寒、中风、湿温、热病、温病,以及风温、暑病(中暑)、中湿,病因为伤寒。《内经》强调留邪病机,部位不一,提到三套辨证方法:六经辨证、皮肌骨热辨证及五脏热辨证。《难经》中提出“伤寒有五”。《伤寒杂病论》的论述重点放在中寒即发的"伤寒"方面,将其中的六经辨证法发展为灵活而相对完整的辨证论治体系。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论述了《伤寒杂病论》方证体系中“证”的内涵及临床常用辨证方法,进一步讨论了该体系辨证特点。笔者认为,《伤寒杂病论》的方证体系确立了疾病的基本病机(证型)模式,该模式是正确理解人体病理变化及指导用方的基础,为准确地把握中医的思维方法提供了便捷的工具,为提高中医的临床疗效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
论述了郭雍的伤寒学术思想和学术渊源。认为其学术源于《内经》、《难经》及宋代庞安时、朱肱等医家,主要学术贡献是采撷诸家之论,创立新说,突出类证鉴别以补仲景缺略,充实发展了外感热病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审证求因"这一中医学临证方法在宋金元时期几部典型伤寒学著作如《伤寒总病论》、《南阳活人书》、《伤寒发微论》、《伤寒明理论》中的体现,以简单反映审证求因理论在这一时期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审证求因"这一中医学临证方法在宋金元时期几部典型伤寒学著作如《伤寒总病论》、《南阳活人书》、《伤寒发微论》、《伤寒明理论》中的体现,以简单反映审证求因理论在这一时期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明代名医汪机(1463-1539年),字省之,号石山,安徽省祁门县人。《伤寒选录》为其代表作之一。该书现仅有一套残本藏于日本,国内据此版本影印出版行世。该书有八卷,卷一主要是采集“诸先贤所论于仲景有发明者”“以广识见”。卷二至卷六部分,为仿成无己《伤寒明理论》体例,就六经病证“摘取诸症条中一症,另立条款,为之发明”。卷七为六经病脉汇集,“使人知脉同症异而治亦各有不同”。卷八介绍伤寒方药,分为“药方加减例”“伤寒药性主制要略”和“制方用药之法”三部分。汪机所加评按主要表现在“释疑解惑”“矫枉纠偏”和“解题发挥”三方面。该书对后人学习和研究伤寒病、温病等均有启迪价值。  相似文献   

20.
聂惠民对《伤寒论》研究颇深,形成了“伤寒学论”学术思想,其代表作《聂氏伤寒学》是其“伤寒学论”学术思想的集中体现.“伤寒学论”学术思想的主要内容为“六经实质论”“气郁论”“脾胃论”“经方论”“合方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