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比较尖牙在不同愈合期的拔牙区内移动后根尖的吸收情况和牙槽骨高度的变化,为临床上选择拔牙区内正畸牙移动的最佳时机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例需拔除上颌双侧第一前磨牙矫治的错畸形患者的40颗上颌尖牙为研究对象,在拔除上颌第一前磨牙后1周和12周开始随机牵引上颌不同侧尖牙向远中移动,至尖牙与上颌第二前磨牙接触后,拍摄尖牙的根尖定位片,测量尖牙根尖吸收等级和牙槽骨水平高度。结果 在拔除上颌第一前磨牙后1周和12周移动上颌尖牙,尖牙的根尖吸收情况和牙槽骨水平高度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拔牙创的愈合对移动牙齿的根尖吸收和牙槽骨水平高度没有明显影响,可以考虑拔牙后早期移动牙齿。  相似文献   

2.
吸收的定义就是生理性或病理性的失去组织,例如牙本质、牙骨质及牙槽骨的吸收。Koelliker 1973年研究骨吸收,他认为破骨细胞用化学的方法使骨被吸收。口腔医生对骨的局部吸收最感兴趣。正畸医生希望了解并控制骨的吸收(并能加以控制),以便使牙在牙槽骨内移动,损伤最小。口腔外科医生希望知道骨营养的机制,  相似文献   

3.
介导牙槽骨吸收的主要细胞因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介导牙槽骨吸收的主要细胞因子冯雪综述林珠审校正畸牙齿移动、牙周炎、尖周炎等疾病都伴有牙槽骨吸收,其病理变化十分复杂。随着近年来对细胞因子研究的日益深入和发展,人们发现有些细胞因子在骨吸收过程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主要的细胞因子包括白细胞介素-1(Int...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建立伴不同程度牙槽骨水平吸收的舌侧矫治内收上颌前牙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对比分析不同牵引钩位置及不同内收力值应用于不同程度牙槽骨吸收状态时,其生物力学效应差异。方法:采集志愿者的CBCT影像学并建模,获得三维有限元模型。运用有限元分析方法分析牵引钩位置及内收力对伴牙槽骨吸收患者舌侧矫治影响。结果:在牙槽骨水平吸收1/3以及1/2的两组模型中,降低牙槽骨高度及加大荷载力值会使位移量增大。同一模型中荷载于尖牙牵引钩上的牙周应力比荷载于侧切牙牵引钩上小。结论:牙槽骨水平吸收超过1/3但不足1/2阶段内,内收上前牙时荷载于尖牙上牵引钩上更有利于控制牙齿移动。牙槽骨水平吸收1/3,尖牙牵引钩上荷载75 g力内收上前牙效果较佳;牙槽骨水平吸收1/2,尖牙牵引钩上荷载25 g力内收上前牙效果较佳。  相似文献   

5.
正畸治疗牙齿移动过程中,传统观点认为牙槽骨会跟随牙齿以1:1的比例改建,张力侧骨新生、压力侧骨吸收以维持牙槽骨的平衡。但是近年研究显示,一些正畸治疗后的患者出现了骨丧失,说明牙槽骨并不是即刻跟随牙齿发生等比例改建。前牙大范围移动后周围牙槽骨形态的变化一直是临床医生关注的焦点,本文通过回顾既往文献,就正畸患者拔牙矫治后前牙区牙槽骨变化的相关内容进行综述。综述结果表明,前牙大范围移动后,前牙牙根舌/腭侧根颈部位点处的牙槽骨较易出现骨缺损。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不同于以往采用二维影像对牙槽骨进行研究,现多使用锥形束CT进行测量分析,其结果更加精确,但目前基于锥形束CT的前牙区牙槽骨形态变化的多因素研究较少。基于三维影像对不同年龄段患者前牙区牙槽骨长期变化的对比研究,以及不同骨面型、牙齿移动方式等与牙槽骨改建的相关性研究是未来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大鼠正畸牙齿移动过程中转化生长因子(TGF-β1)在牙槽骨的表达,探讨其在牙槽骨改建中的调控作用.方法选用25只雄性SD大鼠采用别针簧推上颌切牙向两侧移动的方法,建立牙齿移动及牙槽骨改建模型,并于加力后1d、3d、5d、7d、处死动物取材.用HE染色方法观察牙槽骨的组织学变化,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系列观察牙槽骨中TGF-β1的表达,并检测牙槽骨中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结果正常牙槽骨组织中,TGF-β1在骨细胞和骨髓组织呈弱阳性表达.牙齿移动3d,压力测牙周膜中前体破骨细胞数量增多,TGF-β1呈阳性表达;张力侧骨髓组织中的TGF-β1免疫反应增强.牙齿移动5d,压力侧的骨吸收陷窝内可见多核破骨细胞,张力侧的牙槽边缘也出现成骨细胞,TGF-β1均呈阳性表达.牙齿移动7d时,张力侧出现少量PCNA呈阳性表达.结论正畸牙齿移动初期,压力侧破骨细胞功能活跃,张力侧面骨细胞的增殖活性随时间逐渐增强.TGF-β1参与了正畸牙槽骨改建初期破骨细胞和成骨细胞的分化形成过程,它是正畸牙槽骨改建中一种重要的局部调控因子.  相似文献   

7.
在口腔正畸工作中,常遇到因牙齿过度唇倾或过度舌倾致牙颈部突出,引起局部牙龈退缩、牙槽骨吸收的病例.我们采用先控根,即先将过突的牙根完全控制到牙槽骨骨松质内.并使退缩的龈组织和吸收的牙槽骨有一定量的恢复后,再按常规进行牙齿的各种移动.自1997年5月-2003年6月,经临床10例患者应用观察,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8.
牙齿移动对根尖及根周硬组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了观察和分析牙齿在移动过程中对牙根长度及根周硬组织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选择25名采用方丝弓矫治技术进行正畸治疗的患者,以150~180克的力推尖牙远中移动。使用德国西门子产的X线牙片机拍摄尖牙牙片,用芬兰产的Digora(DXR-40)数字化牙科扫描仪及其软件进行测量,比较尖牙移动前后的牙根长度,牙槽骨高度及牙槽骨密度。结果被矫治的尖牙在加力一个月后根尖平均吸收1.59mm,牙槽骨高度平均丧失2.59mm,牙槽骨密度平均下降14.88国际单位。结论正畸治疗过程中的矫治力可能对牙根长度产生影响,而且也可能影响牙槽骨的高度和密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兔牙在牙槽骨缺损修复区的正畸移动情况。方法 选择20只新西兰大白兔,建立一侧下颌牙槽骨缺损模型,植入骨复合材料加Bio-gide膜,作为实验侧,另一侧为对照侧。8周后,用0.784 N力牵引第一磨牙近中移动,12周时制备组织学标本观察两侧第一磨牙牙根周骨组织改建的情况。结果 2组牙牙根压力侧固有牙槽骨表面可见大量骨吸收陷窝,陷窝中可见新骨沉积,张力侧固有牙槽骨表面可见大量成骨细胞及新生骨;半定量分析研究破骨细胞分化因子和骨保护素的表达在实验侧和对照侧未发现差异(P>0.05)。结论 兔牙槽骨缺损修复8周后可以进行正畸牙移动,矫治力大小可与正常牙槽骨上的牙一致。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减缓牙槽骨吸收,保持牙槽骨高度的义齿修复方法.方法:通过81例患者覆盖义齿修复后双侧下颌牙槽骨高度的比较,观察在有无牙根保留的情况下,牙槽骨的吸收状况.结果:无牙根保留的牙槽骨吸收较有牙根保留的牙槽骨吸收明显.结论:保留牙根对减缓牙槽骨吸收、保持牙槽骨高度有积极的作用,而且延长了覆盖义齿的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11.
在口腔正畸工作中,常遇到因牙齿过度唇倾或过度舌倾致牙颈部突出,引起局部牙龈退缩、牙槽骨吸收的病例。我们采用先控根,即先将过突的牙根完全控制到牙槽骨骨松质内。并使退缩的龈组织和吸收的牙槽骨有一定量的恢复后.再按常规进行牙齿的各种移动。自1997年5月—2003年6月,经临床10例患者应用观察,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2.
龚昕  袁晓  稽国平  曹惠菊  沈刚 《口腔医学》2004,24(3):151-153
目的 应用牵引装置牵引牙周韧带加速尖牙的移动。方法 选取临床上需拔除第一双尖牙后退尖牙的双颌前突正畸患者 13例 ,共 2 2颗尖牙 ,拔除第一双尖牙的同时 ,配合牙槽骨小手术 ,削弱尖牙远中移动的骨阻力 ,放置自制的牵引装置 ,牵引尖牙向远中的拔牙间隙 ,尖牙后退之前和之后均拍摄头颅侧位定位片和牙片。结果  2 2颗尖牙在 3周内后退移动 6 .2 7mm ,第一磨牙近中移动 0 .84mm ,患者无明显疼痛。放射学检查显示 :尖牙的牙根吸收少 ,在牵张过程中和牵张后 ,在尖牙近中的牙周韧带中有新骨产生并迅速改建 ,牵张后 3个月牙槽骨逐渐成熟 ,已不能区分新旧牙槽骨。结论 通过牵引牙周韧带3周内完成尖牙的后退移动 ,尖牙的牙根吸收少 ,磨牙的支抗丧失少 ,患者无明显疼痛 ,临床应用安全。  相似文献   

13.
正畸时,牙的移动需要重建牙周组织,特别是牙槽骨。局部骨的代谢作用被认为是与牙周组织对机械作用力的生物学反应有关。以前作者通过鼠实验曾报道过前列腺素是骨吸收的生物化学介质,使牙移动的矫治力可引起局部细胞分泌与合成前列腺素。 Davidovitch和Shanfeld通过猫实验表明:正畸时牙槽骨内前列腺素E_2(PGE_2)水平升高。Chumbley和Tuncay证实用indomethacin(前列腺素抑制剂)能减慢牙移动的速度。  相似文献   

14.
在口腔正畸临床治疗中,常见牙列拥挤、前突、埋伏牙、严重龋齿等需要减数治疗的拔牙病例[1]。牙齿拔除后剩余牙槽嵴将出现不可逆的、进行性的吸收,导致牙槽嵴的高度降低和宽度减小[2]。研究发现,牙槽骨的吸收主要发生在拔牙后第1个月内,接近2/3的吸收发生在最初的3个月。临床上经常观察到,在开始关闭拔牙间隙时,由于骨量不足使牙齿移动非常困难或者根本不能移动;或者在间隙关闭过程中出现牙根吸收,牙槽骨裂等并发症[3,4]。目前尚无较好的  相似文献   

15.
牙齿移动对根尖及根周硬组织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为了观察和分析牙齿在移动过程中对牙根长度及根周硬组织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选择25名采用方丝弓矫治技术进行正畸治疗的患者,以150-180克的力推尖牙远中移动。使用德国西门子产的X线牙片机拍摄尖牙牙片,用芬兰产的Digora(DXR-40)数字化牙科扫描仪及其软件进行测量,比较尖牙移动前后的牙根长度,牙槽骨高度及牙槽骨密度。结果:被矫治的尖牙在加力一个月后根尖平均吸收1.59mm,牙槽骨高度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索运用微种植体支抗结合高位牵引钩大量内收上颌切牙后牙槽骨的改建情况。方法:以22例青少年上颌前突拔牙矫治患者,上颌切牙内收前、内收完成后的锥形束CT(cone-beam CT,CBCT)为研究样本,应用Mimics 15.0行CBCT影像三维重建,明确上颌切牙移动方式,利用Invivo5.0三维定点测量唇、腭侧牙槽骨厚度和高度变化。采用SPSS19.0 软件包对测量数据进行配对t 检验。结果:上颌切牙切缘与根尖均发生水平舌侧移动,但切缘的移动距离大于根尖;切缘点发生向下移动,根尖点出现明显的向上移动。上切牙腭侧牙槽骨厚度及唇腭侧总厚度在根颈1/3和根中1/3均显著减小(P<0.05),而根尖1/3显著增加(P<0.05),腭侧牙槽骨高度显著降低(P<0.05)。结论:青少年上颌前突患者微种植体支抗结合高位牵引钩可以实现受控制的倾斜移动。大量内收上颌切牙后,其腭侧牙槽骨吸收远大于唇侧增生,牙槽骨并没有完全跟随牙的移动而改建,提示正畸矫治时不宜过度内收前牙。  相似文献   

17.
正畸内收上切牙对上颌牙槽骨改建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 :调查上切牙内收过程中牙槽骨的增生与吸收情况。方法 :以 5 5例拔牙治疗病例治疗前、治疗后、及随访期的头颅侧位片为研究样本 ,测量他们在这 3个阶段切牙的位移以及其牙根前方和后方牙槽骨的厚度变化及牙槽突总厚度的变化情况。测量方法采用腭结构重叠法 ,以治疗前的前颅底平面为参照平面建立同一坐标系 ,双人定点取均值的方法在计算机上完成测量及重叠计算。结果 :上切牙阻力中心治疗后向腭侧移动了 1.8mm(P <0 .0 0 1) ,向上移动了 0 .4mm(P >0 .0 5 )。阻力中心水平的唇侧牙槽骨厚度增加了 0 .2mm (P<0 .0 1) ,腭侧牙槽骨厚度减小了 0 .8mm(P <0 .0 0 1) ;随访期切牙阻力中心向唇向复发了 0 .8mm(P <0 .0 1) ,阻力中心水平的唇侧牙槽骨厚度相应减小了 0 .2mm(P <0 .0 5 ) ,但腭侧牙槽骨厚度却并没有明显的增加。结论 :在上前牙唇腭侧向移动的过程中 ,牙槽骨的生物学改建是以骨吸收为主 ,骨增生十分有限。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双颌前突患者前牙内收后牙槽骨的形态变化,以了解牙齿的安全移动限度。方法 选取31例安氏Ι类双颌前突患者,在正畸治疗前后拍摄CBCT图像,测量牙槽骨厚度及高度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上前牙内收后,除了侧切牙及尖牙根中1/2外,其余唇侧位点牙槽骨厚度均增加;腭侧牙槽骨厚度及高度均有不同程度降低;腭侧骨开裂率均增高,上侧切牙唇侧骨开窗率降低。结论 双颌前突患者正畸治疗后唇侧牙槽骨有一定的增生,腭侧牙槽骨明显吸收,牙槽骨改建能力有限,提示我们在正畸治疗前需明确牙槽骨的结构特点及牙根位于牙槽骨中的位置,避免医源性骨缺损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双端固定桥基牙牙槽骨单侧吸收对基牙应力分布的影响。方法:采用螺旋CT扫描获取健康人下颌骨、牙齿、牙周支持组织的二维图像,通过图像合成软件建立三维数字模型,并应用三维有限元分析软件生成下颌后牙三单位固定桥的三维有限元分析模型。在相同垂直和水平载荷情况下,分析基牙牙槽骨单侧吸收时固定桥各基牙的应力分布。结果:当前磨牙端基牙牙槽骨单侧吸收达25%、磨牙端基牙牙槽骨无吸收时,前磨牙端基牙开始出现应力集中;当磨牙端基牙牙槽骨单侧吸收达35%、前磨牙端基牙牙槽骨无吸收时,磨牙端基牙开始出现应力集中。结论:下颌后牙双端固定桥基牙应力分布与基牙牙槽骨吸收形式密切相关,但二者之间不是线性关系而是存在临界区,基牙牙槽骨单侧吸收的程度对基牙应力分布的影响弱于多侧吸收。  相似文献   

20.
张晓宇  陈振琦 《口腔医学》2019,39(7):645-650
我国是唇腭裂的高发国家,大多数唇腭裂患者同时患有牙槽突裂。有研究显示裂隙区邻近牙的牙槽骨水平较低;同时,植骨术前正畸治疗有可能导致已经降低的牙槽骨水平继续吸收。所以明确近牙槽突裂区牙牙槽骨形态,对于把握术前正畸治疗牙齿移动的限度有重要意义。锥形束电子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描技术(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 CBCT)在牙槽骨的定量研究中表现出很好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相比传统二维的根尖片有着巨大的优势。本文就牙槽突裂区周围的牙槽骨形态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