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本文应用大型低压氧舱模拟急进海拔4500m高原,对血浆去甲肾上腺(noradrenaline,NA)等激素水平进行检测,分析其与急性高原反应(AMS)的关系,旨在探讨急进高原血浆去甲肾上腺素(NA)、肾上腺素(ADR)、心钠素(ANP)浓度、肾素活性(PRA)变化及意义。  相似文献   

2.
作者对不同急进高原人群进行观察,结果表明其急性高原病的发病率明显降低,仅为2.6%;而未载氧人群(对照组)急性高原病的发病率高达16.1%。载氧后血液动力学检查结果表明,载氧能降低血压、减慢心率、明显增加心脏每博量和每分心输出量。同时结果表明,载氧能明显增加血浆皮质醇的含量和血清SOD活性,延缓Hb的增长速度。动物实验表明载氧不能增加小鼠对缺氧的耐受性,但却能增加皮质醇、皮质酮的含量。因此作者认为载氧适应能预防急性高原病,并不是其皮下“氧气库”的作用,可能是通过某些适应机制来提高机体的应激能力,从而使机体尽快适应高原环境。  相似文献   

3.
目的:测定急进高原健康成人动脉血气值和急性轻症高原病评分,通过两者之间的关系的分析,探讨血气变化和急性高原反应之间的关系。方法:对急进到海拔4600m地区145名身体健康的成人进行急性轻症高原病评分和脉搏血氧饱和度的测定,其中48人进行血气检测。结果:急进海拔4600m筑养路工血气分析和急性轻症高原病评分计分之间无明确相关性。而采用急性轻症高原病评分计分与各血气指标进行线性相关分析,同样未发现有明确直线相关关系。对急性轻症高原病评分和脉搏血氧饱和度二者进行了线性相关分析,发现SpO2和急性轻症高原病评分存在线性关系,并得出相关函数关系:SpO2=89.257-0.606×急性轻症高原病评分。结论:急进高原动脉血气分析与急性轻症高原病评分之间未发现有明确相关性;而脉搏血氧饱和度和急性轻症高原病评分之间存在负相关,并得出初步的线性函数关系,为判定急性高原反应和筛选易感人群提供了一项可能的、客观的评估指标,值得今后的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对急性高原病实施阶梯治疗可降低病死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黎晋平  杨景义 《武警医学》1994,5(3):182-183
对急性高原病实施阶梯治疗可降低病死率武警交通指挥部后勤部卫生处黎晋平,杨景义(北京100011)10几a来,我部一直有部队在青藏、川藏、新藏等4500m以上的高海拔区执行施工任务。急性高原肺水肿、脑水肿等急性高原病是急进高原人群的常见病,80年代初期...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高原紧急情况下大批急进高原人群急性重症高原病的现场救治进行探讨。方法:对"4.14"玉树抗震救灾期间在结古镇救治的18例急性重症高原病(高原肺水肿、高原脑水肿)患者的高原现场治疗情况进行分析。结果:现场救治18例急性重症高原病患者(其中高原肺水肿17例、高原肺水肿合并脑水肿1例),治愈17例,现场治愈率94.44%,好转后送1例,好转率5.56%,无一例死亡。结论:高原紧急情况下大批急进高原人群因高原低压缺氧等引起的急性重症高原病,在高原现场救治的基础上,并积极地实施综合的救治措施,对有效地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登山队员不同海拔高度急性高原病发病率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来自平原地区的登山队员急进不同海拔地区急性高原病的发病情况,为急性高原病的进一步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在海拔2800 m、4140 m和5050 m 3个高度记录登山队员的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心率(HR)和肺功能指标,并让队员填写急性高原病(AMS)症状评分表,对3个海拔高度测量值进行比较.结果随着海拔高度的增高,急性高原病的发病率增高,2800 m、4140 m和5050 m的发病率分别是0、31.25%和65.56%.SaO2降低(P<0.05),HR增高(P<0.01),用力肺活量(FVC)降低(P<0.05),1s用力呼出量(FEV1.0)降低(P<0.05),最大呼气流量(PEF)降低(P<0.05),但是1s率(FEV1.0/FVC)、用力呼吸中期流速(FEF25-75)和FVC 50%时最大呼吸流量(Vmax-50)三者无明显改变(P>0.05). 结论从平原地区快速进入高海拔地区时,急性高原病发病率明显增高,心肺功能下降.  相似文献   

7.
目的:为探讨ET-1在高原地区及急进特高海拔地区的变化及其对急慢性高原病的意义;方法:C地20名健康战士在主原和急进特高海拔后的血浆ET-1水平进行检测,同时检测了两地的血氧饱和度;结果L:高原地区的ET-1水平明显高于平原参考值,急进海拔4700m后EF-1水平更显著的增高,且与SaO2呈明显负要关。结论:在高原地区及急进特高海拔后ET-1水平皆增同,FT-1水平的增高是生高原病发病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急进高海拔地区机体对低压、低氧环境的适应机制;方法:将海拔10m处的平原大鼠快速带至海拔2261m,再带入海拔3800m处,用放射免疫法测定大鼠血浆肾素、血管紧张素Ⅱ和醛固酮的浓度;结果:随海拔递增①大鼠肾素及血管紧张素Ⅱ含量呈上升趋势,醛固酮浓度逐渐下降,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②急进高海拔地区,醛固酮对血管紧张素Ⅱ的反应钝化,使醛固酮处于低水平状态;结论:上述结果提示:急进高海拔,机体对水、电解质的调节会发生变化,这些变化有利于急性高原适应。  相似文献   

9.
血管紧张素Ⅱ(angiodonsin Ⅱ,AⅡ)-醛固酮(aldosterone,ALD)系统由一系列激素及相关的酶组成,在机体的血压、水、电解质平衡的调节上起着重要作用.为了解高原低氧环境对人体该系统的影响,笔者在成都(海拔500 m)和拉萨(海拔3658 m)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对某部同一男性新兵人群的AⅡ和ALD的含量进行了检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急进高原卫生防护知识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勇军  周其全 《西南军医》2010,12(6):1142-1144
平原人进入高原后将面临因高原缺氧导致的急性高原病(AMS)的威胁,特别是由于急性重症高原病如高原肺水肿、高原脑水肿的发病率和病死率高,后果严重,更使人们对于进入高原地区心存恐惧,不敢涉足.近年来高原地区的突发事件逐渐增加,大量人员从平原急进高原地区,因而在多样化军事任务卫勤保障准备中合理运用学科优势,系统介绍急进高原卫生防护知识,构建急性高原病预防体系,降低急进高原人群急性高原病发病率.不仅有助于扩展人类活动空间,对于人类更好地征服和利用高原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对于我国高原地区的经济和军事建设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某部驻海拔2 835m地区女兵训练前后内分泌变化情况,观察低氧状态下军事训练对女性内分泌的影响,以探讨高海拔地区新兵训练对女性生理功能的影响,从而对战区内女兵进行心理疏导和健康教育。方法:选择驻海拔近2 835m、大气氧分压15.3kPa,新入伍女兵56名,平均训练时间3个月,分别于训练前1周、训练中、训练结束后1周、3个月空腹抽取静脉血,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其血清促卵泡成熟激素(FSH)、促黄体生成素(LH)、雌二醇(E2)、孕酮(P)、睾酮(T)。结果:高海拔地区参训女兵月经紊乱明显高于训练前,训练结束后1周血清E2、P、LH水平显著增高(P〈0 01),训练结束后3个月内分泌激素水平略高于训练前水平,差异无显著性。结论:高海拔地区军事训练后女兵内分泌激素水平可发生适应性变化,是功能性、暂时性和可逆性的,对生殖系统无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吸入剂(SM/FP)预防急性高原病(AMS)的效果。方法34名男性官兵随机分为SM/FP组(n=18)和对照组(n=16),均自海拔1400m历时5d进入海拔5200m高原。从进驻5200m当天开始,SM/FP组每天早晚吸入SM/FP(沙美特罗100μg,丙酸氟替卡松200μg),对照组喷人生理盐水,连续5d。按国军标GJB1098-91《急性高原反应的诊断和处理原则》标准,观察第1、3、5d急性高原反应的严重程度、SaO2和心率;进驻海拔5200m第5d采血,检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血乳酸(BLA)、一氧化氮(NO)及其合酶(NOS)。结果进入海拔5200m第1、3、5d时,SM/FP组急性高原反应分值较对照组降低(P〈0.01),SaO:增高(P〈0.05),HR无显著差异(P〉0.05);SM/FP组较对照组SOD、NO、NOS增高,MDA、BLA降低(P〈0.01或P〈0.05)。结论吸入SM/FP可改善高原低氧血症,降低急性高原反应的发病率,增强机体抗氧化酶活性和乳酸清除能力。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调查新兵对高原地理及急性高原病(AHAD)认知情况,为降低新兵AHAD发病率、提高高原适应能力和作战能力提供建议和参考.方法 对急进海拔3650 m高原地区的280名新兵进行平原及高原跟踪问卷调查,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新兵对高原地理及AHAD的认知率普遍较差,只有18.92%的新兵了解,71.79%的新兵渴望了解.结论 应该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对新兵高原地理及AHAD的认知教育.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高原短期暴露人群返回低海拔后性激素的变化。方法:对参加玉树(海拔3700m)抗震救灾116d后返回平原的613名官兵(观察组)在返回后的第2、15、30天分别抽取空腹静脉血,放射免疫竞争法分析其血清中睾酮(T)、雌二醇(E2)的浓度。未到高原的140名官兵作为对照组。结果:观察组返回平原第2、15天T含量略高于对照组(P〉0.05),第30天T含量略低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返回平原第2、15、30天E2含量均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返回平原第30天E2含量明显低于第2、15天的含量(P〈0.05),但第15天与第2天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成年男性高原短期暴露返回低海拔地区后,血清T水平呈先增高后降低趋势,并出现过度重新调整现象,E2水平呈持续下降趋势。由于E2缺乏与骨质疏松相关,应避免过度训练引发骨损伤。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在高原环境下住院高原病患者的预后。方法以医院(海拔3658m)40年间收治、并符合筛选标准的19118例住院病历为样本,随访1~15年,样本中以高原病首次住院为病例组,以非高原病首次住院者为对照组。随访两组高原病的发病情况,并进行临床流行病学的分析。结果(1)对照组的急性高原病发病率、总体发病率随观察年限延长而增加且呈正相关(r急=08259,P<001,r总=06815,P<005);急性高原病组和慢性高原病组的慢性高原病发病率随观察年限延长而减低,且呈负相关(r急1~7=08993,P<001;r慢1~9=09068,P<0001)。(2)病例组总体高原病逐年发病率在急性高原病组和慢性高原病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RR=1129。(3)各型高原病发病率在急性高原病组和慢性高原病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急性高原病组以急性轻型高原病和高原肺水肿发病率最高,达1712%和2766%,RR=759;慢性高原病组以急性轻型高原病和Monges病发病率最高,达1284%和1119%,RR=531。结论高原病患者再发生高原病的风险显著增加,不适宜长期滞留高原地区。  相似文献   

16.
中高度海拔地区健康成年男性性激素测定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测定不同海拔高度健康成年男性性激素水平来了解不同氧含量下男性的生理性调节过程。方法:采用拜尔公司ACS180SE全自动化学发光仪及配套试剂测定血清男性健康成年人(促卵泡激素成熟激素FSH、促黄体生成素LH、垂体泌乳素PRL、睾酮T、雌二醇E2)。结果:FSH、LH随海拔递度增加无明显改变,PRL随海拔递度增加含量减少,T、E2随海拔递度增加含量增加。结论:三项垂体激素(FSH、LH、PRL)中,仅PRL随着氧含量的降低递减,其余两项性腺激素(T、E2)随着氧含量的降低逐渐增高,尤以T增高明显。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高原脱适应者的血液学变化。方法:选取某部参加玉树抗震救灾任务110 d后返回平原的1 077人,分别于返回当日、第15天、第40天取手指末梢血;另取未到高原的健康人群133人为对照组,用KX-21血液分析仪检测分析。结果:白细胞(WBC)、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GB)、红细胞压积(HCT)、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平均血红蛋白含量(MCH)及血小板(PLT)计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PLT明显低于对照组。随着从高原返回平原的时间延长,各项检测值逐渐向对照组接近。结论:高原短期暴露人群从高原返回平原后,处于高原脱适应期的血液学指标恢复更慢。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青年男性完全习服高原环境后的左心超声心动图的变化。方法实验分为平原组(海拔1400m)和高原组(移居海拔3900~4700m高原1年以上),利用超声诊断仪对两组人员进行常规超声心脏检测,测量指标包括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内径(LVESD)、左室缩短率(LVFS)、每搏输出量(SV)、搏动指数(EF)、每分输出量(CO),比较移居高原习服人群左心超声心动图参数的变化。结果高原组LVEDD、LVESD、SV非常显著低于平原组(P〈0.01),而LVFS、EF值非常显著高于平原组(P〈0.01)。结论移居高原可使左室容量轻微减小,每搏输出量减少,每分输出量增加。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和随访急进高原后疑似高原脑水肿者(HACE)的症状、体征变化,为制定HACE的早期诊断标准提供依据。方法对24200名急进高原人员进行筛查,对其中162例HACE疑似病例进行观察随访,总结急进高原1w内的症状、体征变化。结果在这些HACE疑似病例中,有36例最后确诊为HACE。HACE患者早期头痛、呕吐(症状评分≥4)以及呼吸困难、胸闷、咳嗽、紫绀发生率明显高于非HACE组(P〈0.05),且经休息及对症治疗后无缓解;HACE发病高峰为急性高原暴露24—72h。结论严重头痛、呕吐症状的出现与早期HACE发病密切相关,尤其当这些症状经15—24h单纯卧床、小流量吸氧及对症治疗后无明显缓解时,应警惕早期HACE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高原肺水肿大鼠模型的建立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模拟高原环境,研究大鼠急性低氧复合运动高原肺水肿的发生及低氧习服后的改变.方法 健康SD-大鼠分为常氧对照组(n=10)、5 000 m急性低氧组(n=10)及3 000 m低氧习服组(n=10).对比研究大鼠的肺血流动力学、肺水肿程度及肺组织病理形态学改变.结果 与常氧对照组相比,急性低氧组大鼠动脉血氧分压及氧饱合度显著降低,肺体指数及肺含水率升高,病理学显示肺间质充血,肺泡隔增宽等间质性肺水肿表现.低氧习服组明显改善.结论 成功建立高原间质性肺水肿模型及低氧习服模型,有利于进一步研究高原肺水肿低氧习服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