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超滤量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透析充分性的影响。方法根据超滤率高低将40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分为2组:A组(超滤率≤15 mL.h-1.kg-1))23例和B组(超滤率〉15 mL.h-1.kg-1)17例。2组患者均行血液透析治疗。观察2组患者透析超滤量、超滤率及透后血尿素/透前血尿素(R)值、尿素清除指数(Kt/V)值等情况。结果A组透析超滤量、超滤率、R值均明显低于B组(均P〈0.05),A组Kt/V值明显高于B组(P〈0.05)。结论一定时间内,每次过多的超滤量是影响透析充分性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提高透析液流量对血液透析患者透析充分性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长期规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30例,血流量为350-400 ml/min,透析液流量从常规500 ml/min增加至800 ml/min进行13周,其他透析参数(透析时间、血流量、透析器、超滤量)及药物治疗不变。增加透析液流量的前两周及增加后的第12和13周测定透析前后(每周最后一次透析时采集标本)尿素氮、肌酐,并记录每次透析的时间、超滤量、透后体重,再计算出尿素清除指数(Kt/V)和尿素下降率(URR),取两次测定值的平均值,观察透析液流量对Kt/V和URR的影响。结果透析液流量为800 ml/min时Kt/V值和URR较透析液流量为500 ml/min时有所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透析液流量从500 ml/min增加至800ml/min,可增加Kt/V值和URR,提高血液透析充分性。对于不便增加透析时间和提高血流量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可增加透析液流量为800 ml/min来提高血液透析充分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小剂量多巴胺联合可调钠对血液透析中低血压的防治效果。[方法]对10例在透析中经常出现低血压的病人采用小剂量多巴胺联合可调钠的透析模式,以干预前自身常规血液透析作对照,观察血流量、超滤量、透析中血压和透析后血压。[结果]治疗组透析低血压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血流量和超滤量明显增加(P〈0.001);透析后2h、3h、4h治疗组收缩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但无须药物干预。[结论]小剂量多巴胺联合可调钠可有效预防透析低血压,提高血液透析效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输液改变血流量对血液透析充分性的影响。方法选取透析脱水量<800mL的尿毒症患者30例,采用自身对照实验研究,每例患者于上机前、透析过程给予输液(实验组)和透析过程不给予输液(对照组),各进行透析1次。实验组透析上机前输入生理盐水250-500mL,上机后继续输入生理盐水550-750mL,共1000mL,血流量为250mL/min;对照组透析过程不输液,血流量为200mL/min。采用联机在线尿素清除率监测器监测两组患者尿素清除指数(Kt/V)变化及低血压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Kt/V值明显增加,低血压发生率明显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均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血液透析过程中通过输液提高患者透析血流量,能防止透析过程发生低血压,并有效提高患者血液透析的充分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钠曲线、超滤曲线模式对高超滤量血液透析中低血压的影响。方法:将244例次符合条件的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为普通组和联合组各122例次,分别应用普通模式和钠曲线联合超滤曲线(三阶梯下降型)模式透析,比较两组患者血压值及低血压临床表现、实际超滤量、透析充分性。结果:联合组透析中低血压、肌肉痉挛、打呵欠、出汗发生率明显低于普通组(P0.05,P0.01),联合组患者实际超滤量高于普通组(P0.05),两组透析后血钠、尿素清除指数(Kt/V)、尿素下降率(UR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钠曲线联合超滤曲线模式(三阶梯下降型)能减少高超滤量透析低血压发生率,有利于体重增长过多的患者达到干体重,对透析充分性无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小剂量多巴胺联合可调钠对血液透析中低血压的防治效果.[方法]对10例在透析中经常出现低血压的病人采用小剂量多巴胺联合可调钠的透析模式,以干预前自身常规血液透析作对照,观察血流量、超滤量、透析中血压和透析后血压.[结果]治疗组透析低血压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血流量和超滤量明显增加(P<0.001);透析后2 h、3 h、4 h治疗组收缩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但无须药物干预.[结论]小剂量多巴胺联合可调钠可有效预防透析低血压,提高血液透析效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老年尿毒症患者血液透析中低血压发生的相关因素,并观察钠模式和超滤模式联合应用对透析中低血压的作用。方法 收集46例维持性血液透析的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有无透析中低血压分为低血压组(20例)和对照组(26例),两组进行相关因素的比较,并观察标准透析和联合应用钠模式和超滤模式在血液透析中低血压的发生情况。结果 ①与对照组相比,老年糖尿病患者易发生透析低血压(P<0.05);②低血压组透析中超滤量增加(P<0.05);血钠、血浆白蛋白降低(P<0.05);血尿素氮和肌酐两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③超声心动图的分析结果显示低血压组左室肥厚、左室收缩和舒张功能减退的程度均较对照组明显(P<0.05);④与标准透析相比,联合应用钠模式和超滤模式发生低血压的例数明显降低(P<0.01)。结论 老年尿毒症患者透析中低血压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联合应用钠模式和超滤模式可减少透析中低血压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前瞻自身对照研究探讨无创联机尿素清除率监测评估血液透析充分性的可行性和准确性.方法随机选取规律血液透析患者60例,其中男性30例,女性30例,平均透析时间(86±23)个月,透析中血流量220~300ml/min,透析液流量500ml/min,根据患者既往的Kt/V值设定当次透析的Kt/V值,利用联机尿素清除率监测(Online Clearance Monitoring OCM);同时透析前后取血液透析患者全血检测尿素氮浓度,根据Daugirdas公式计算并校正Kt/Ve值作为对照,比较两种方法的相关性及不同体表面积、超滤量对二者的影响.结果本组60例患者利用OCM与常规方法所得的Kt/V值分别为(1.50±0.18),(1.62±0.48),直线回归分析相关指数γ=0.747,P<0.001.不同体表面积≥1.73m2及<1.73m2的两组患者,OCM监测的Kt/V值分别为(1.28±0.07),(1.67±0.45)二者有显著差别(P<0.05);常规计算的Kt/V值分别为(1.47±0.15),(1.52±0.19),二者无显著差别.不同超滤量≥3Kg及<3Kg的两组患者,Kt/V值无显著差别.结论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单次血液透析OCM和常规方法所得的Kt/V值相关性较好,而且这种方法操作简便,能保证患者单次透析的充分性,可以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老年尿毒症患者血液透析中低血压的原因和护理对策.方法 选择20例透析中低血压的老年患者(低血压组)与20例无低血压的老年患者(对照组)进行相关因素比较,并观察阶梯状钠模式(SP)和阶梯状超滤模式(UP)、标准透析(SD)在血液透析中低血压的发生情况.结果 低血压组与对照组相比超滤量(UFV)增加(P<0.05);血钠、血浆白蛋白降低(P<0.05);尿素氮(Bun)和肌酐(Cr)差异不显著(P>0.05);3种透析模式中,发生低血压的例数UP与SD相比无差异(P>0.05),SP与SD相比明显降低(P<0.01).结论 透析中低血压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对老年血液透析患者应该具体分析病情,采用个体化透析及护理对策.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测定维持性透析患者血管通路血流量、Kt/V值及尿素清除率 (URR)的定量分析 ,进一步探讨血流量对透析充分性的影响。方法 本研究选择慢性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 80例。设定血液透析开始后在线血流量 ,根据血流量不同分为 3组 ,I组血流量 30 0ml/min ,Ⅱ组血流量 2 5 0ml/min ,Ⅲ组血流量2 0 0ml/min ,计算各组Kt/V值与尿素减少率 ,观察血流量与Kt/V值及尿素减少率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  3组之间Kt/V、URR比较P <0 .0 0 1,差异均具有显著性 ;血流量与Kt/V、URR之间呈正相关 (r1=0 .4 4 8,P <0 .0 0 1;r2 =0 .4 13,P <0 .0 0 1;)随着血流量从 30 0ml/min降到 2 0 0ml/min ,Kt/V、URR分别从(1.33± 0 .33)、(6 8.19± 8.86 ) %降到 (0 .99± 0 .31)、(5 8.5 9± 13.19) % ,分别降低 2 5 .5 6 %、14 .0 8%。结论 进一步从定量水平明确血液透析患者的血流量与Kt/V、URR密切相关 ,透析时保证足够的血流量是透析患者综合临床状况分析的一项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1.
经肝素泵同步注入多巴胺预防透析低血压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小剂量多巴胺在血液透析中对血压稳定性的影响。方法 经肝素泵血液透析中注入小剂量多巴胺6例(360透次),以常规血液透析7例(420透次)作对照,观察血流量,超滤量,透析中血压和透析后血压。结果 观察组透析低血压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两组比较有显差异(P<0.001);观察组血流量和超滤量较对照组同类结果明显增加,两组比较有显差异(P<0.001)。结论 血液透析过程中经肝素泵同步注入小剂量多巴胺具有稳定血流动力学、预防透析低血压、提高血液透析效率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在线尿素清除率监测对血液透析充分性的评估价值.方法 选取规律血液透析患者65例,其中男38例,女27例,平均透析时间(41±29)个月.透析中血流量200~300ml/min,透析液流量500ml/min,利用在线尿素清除率监测(on-line clearance monitoring,OCM)Kt/V值;同时透析前后取全血检测尿素氮浓度等,根据单室尿素动力模型DaugirdasⅡ公式计算K t/V值,比较2种方法的相关性及不同体质量,超滤量,血流量,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对两者的影响.结果 本组65例患者利用OCM法测得的Kt/V值与采血计算法所得的K t/V值分别为(1.42±0.25)与(1.45±0.25),直线回归分析相关指数 r=0.979,P< 0.001.不同体质量≤60kg和>60kg的2组患者,OCM监测的K t/V值分别为(1.50±0.27)与(1.37±0.22),t =2.09p=0.04采血计算Kt/V值(1.54±0.27)与(1.40±0.22),t=2.23,P=0.03 2者有显著差别.不同超滤量<3kg和≥3kg的2组患者,K t/V值无显著差别OCM法比较t=-1.34,P =0.19采血计算法比较t=-1.52,P=0.13.不同血流量200~250ml/min和260~300ml/min的2组患者,Kt/V值有显著差别OCM法比较t=-9.11p=0.01采血计算法比较 t=-9.13,P=0.01.不同血红蛋白水平Hgb≤110g及Hgb>110g的2组患者,K t/V值无显著差异OCM法比较t=0.33,P =0.74采血计算法比较t=-0.15,P =0.88.不同红细胞压积水平HCT≤33%及HCT>33%的2组患者,Kt/V值无显著差异OCM法比较t=-0.50,P =0.62采血计算法比较t=-0.81,P =0.43.结论 采用OCM监测可以很好的反映患者单次透析的尿素清除,有利于短期内调整透析处方,并结合其结果制定个体化的透析方案,以保证患者的透析充分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进餐时减慢血流量在高龄血液透析低血压患者中的效果.方法:对20例透析3 h后常规进餐发生低血压的高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予进餐开始即减慢血流量20 ~ 40 mL/min 至透析结束,通过自身对照方法进行比较,分别测量患者超滤量、血肌酐、尿素氮、血压等指标.结果:进餐时不减慢血流量低血压发生率为14.33%,进餐开始减慢血流量直至透析结束低血压发生率为7.47%(P < 0.05).两者透析效率方面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 > 0.05).结论:对高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在透析3 h后正常进餐时减慢血流量,可保持血压稳定,是一种安全、方便、有效的降低高龄患者透析后期低血压发生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渐进式低温可调钠透析对有低血压倾向高危患者超滤量的影响。方法选择有低血压倾向的高危透析患者60例,随机分为常温常规组、渐进式低温可调钠组各30例,每例患者观察10次,观察比较患者透析前目标超滤量、透后超滤量、透析中低血压发生率及透析提前结束率。结果2组患者透析前目标超滤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12);透析后超滤量、低血压发生率及透析提前结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渐进式低温可调钠透析可防治透析中低血的发生、增加有低血压倾向高危患者的透后超滤量、提高患者的透析充分性,从而提高其生活质量和存活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老年尿毒症患者血液透析中低血压的原因和对策。方法 选择20例透析中低血压的老年患者(低血压组)与20例无低血压的老年患者(对照组)进行相关因素比较,并观察阶梯状钠模式(sP)、阶梯状超滤模式(UP)、阶梯状钠模式和阶梯状超滤模式相结合(SP+UP)与标准透析(SD)在血液透析中低血压的发生情况。结果(1)低血压组与对照组相比超滤量(UFV)增加(P〈0.05):血钠、血浆白蛋白降低(P〈0.05);尿素氮(Bun)和肌酐(Cr)差异不显著(P〉0.05);(2)超声心动图的分析结果显示低血压组室间隔,左室后壁增厚的程度及左室收缩和舒张功能减退程度均较对照组明显(P〈0.05):(3)四种透析模式中,发生低血压的例数UP与SD相比无差异(P〉0.05),SP和UP+SP与SD相比明显降低(P〈0.01)。结论 透析中低血压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对老年血液透析患者我们应该具体分析病情,采用个体化透析。SP和UP+SP可减少透析中低血压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孙亚南  孙蕊 《护理学报》2009,16(17):35-37
目的 探讨低温联合钠及超滤曲线透析模式对患者透析致低血压的影响.方法 选择40例连续4次血液透析中出现低血压≥2次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以抽签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给予常温常规透析模式;观察组给予低温联合钠及超滤曲线透析模式,比较两种模式下患者的血压变化、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体温变化、超滤量及血钠浓度情况.结果 观察组透析过程中最低血压值为(102.05±5.88)/(64.10±4.63)mmHg(1 mmHg=0.133 kPa),较对照组最低血压值(89.00±4.81)/(57.20±4.91)mmHg有明显增高(P<0.05);观察组较对照组低血压、肌肉抽搐、头晕恶心呕吐等并发症发生情况明显减少(P<0.05或P<0.01);两组超滤量、透析前后血钠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体温透析过程中较透析前均有不同程度升高,对照组透析过程中体温较观察组升高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低温联合钠及超滤曲线透析模式较常规常温透析模式能有效维持透析血压,减少透析相关并发症的发生,降低透析过程中的体温升高,同时可达到常规透析时的超滤量与钠平衡,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血液透析相关性低血压的中医证型分布特点及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20年1月江西省中西医结合医院住院部及门诊确诊为血液透析相关性低血压的60例患者为病例组,选择同期无血液透析相关性低血压的61例患者为对照组。通过对血液透析相关性低血压患者中医证型分析,同时对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归性分析,探讨透析相关性低血压相关因素。结果:两组血红蛋白、白蛋白、左室射血分数、体质量增长、超滤量、进食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尿素氮、血肌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红蛋白(OR=0.968,P=0.045)、血清白蛋白(OR=0.879,P=0.048)、左室射血分数(OR=0.000,P=0.021)、体质量增长(OR=8.713,P=0.019)、超滤量(OR=0.998,P=0.045)、进食(OR=0.355,P=0.036)对血液透析相关性低血压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OR=0.987,P=0.981)、年龄(OR=0.986,P=0.499)、体质量(OR=0.971,P=0.227)、透析龄(OR=0.987,P=0.872)、血肌酐(OR=1.001,P=0.623)对血液透析相关性低血压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本虚证以脾肾阳虚证所占比例最高,其次是脾肾气虚证和气阴两虚证;对照组以脾肾气虚证所占比例最高,其次是脾肾阳虚证和气阴两虚证;病例组中脾肾阳虚证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标实证以湿浊证所占比例最高,其次为血瘀证和湿热证。两组中医标实证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液透析相关性低血压与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左室射血分数水平低相关,与透析间体质量增长、透析超滤量过大及进食有关,证型多表现为脾肾阳虚证。  相似文献   

18.
糖尿病肾病病人行血液透析充分性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桂芝  李寒陈凯 《护理研究》2007,21(12):3130-3133
[目的]探讨糖尿病肾病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的临床特点及影响其透析充分性的相关因素。[方法]将122例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分为糖尿病肾病组(60例)和非糖尿病肾病组(62例),收集病人临床资料,观察病人的一般资料、贫血及营养状况、透析充分性(Kt/V)和并发症发生情况,分析糖尿病肾病组病人的临床特点及影响其透析充分性的相关因素。[结果]糖尿病肾病组病人Kt/V、血红蛋白和清蛋白明显低于非糖尿病肾病组(P〈0.05),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糖尿病肾病组(P〈0.05),透析不充分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糖尿病肾病组(P〈0.05);并发症、透析血流速度、清蛋白和血糖是糖尿病肾病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透析充分性的影响因素。[结论]糖尿病肾病血液透析病人的临床特点是透析不充分、贫血发生率较高、营养状况低下和并发症较多,其中并发症、透析血流速度、清蛋白和血糖是影响糖尿病肾病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透析充分性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老年尿毒症患者血液透析中低血压的原因和护理对策。方法选择20例透析中低血压的老年患者(低血压组)与20例无低血压的老年患者(对照组)进行相关因素比较,并观察阶梯状钠模式(SP)和阶梯状超滤模式(UP)、标准透析(SD)在血液透析中低血压的发生情况。结果低血压组与对照组相比超滤量(UFV)增加(P〈0.05);血钠、血浆白蛋白降低(P〈0.05);尿素氮(Bun)和肌酐(Cr)差异不显著(P〉0.05);3种透析模式中,发生低血压的例数UP与SD相比无差异(P〉0.05),SP与SD相比明显降低(P〈0.01)。结论透析中低血压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对老年血液透析患者应该具体分析病情,采用个体化透析及护理对策。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日间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联合微量泵输入多巴胺治疗严重低血压的透析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23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在CRRT过程中,经微量泵输入多巴胺,B组单纯使用CRRT进行透析.观察两组患者的血流量、超滤量(UFV)、透析过程中的平均血压、透析前和透析后的血压以及脱离CRRT改为常规血液透析的时间和透析例次.结果:A组低血压改善好于B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135.83 ± 28.35/74.42 ± 20.91) mmHg vs(13.64 ± 14.13/58.27 ± 9.27)mmHg,P < 0.05],A组的血流量(231.68 ± 19.95) vs (201.17 ± 14.78)mL和超滤量(2 866.67 ± 812.78) vs (2 073.64 ± 449.45)mL较B组有明显增加(P < 0.05),转入常规透析所用的时间(27.50 ± 9.03) vs (34.91 ± 7.97)h和透析例次(4.58 ± 1.51) vs (5.82 ± 1.33)例次,A组较B组也明显少(P < 0.05).结论:对于严重低血压的透析患者,采用CRRT联合微量泵同步输入多巴胺具有稳定血流动力学,防止低血压,提高透析效率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