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评价对原发性帕金森病患者实施双侧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治疗后运动功能的改善情况,以及对左旋多巴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2003—09/2004—11在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神经外科行双侧丘脑底核慢性高频脑深部电刺激的帕金森病患者6例。采用磁共振导向立体定向方法,将刺激电极分别植入双侧丘脑底核,同期植入刺激发生器。术后1个月用程控计算机在体外调整刺激参数,以达到最佳疗效。术后3个月分别在开、关状态进行帕金森病联合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评分评估肢体震颤,肌强直,运动减少等症状的改善。并对术前术后左旋多巴制剂用量进行了比较。结果:6例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6例患者术后均获得了显著的疗效,震颤完全消失,肌强直、步态、姿势障碍以及药物所致的并发症明显改善。②药物开状态时(指药物开始起作用时,患者活动自如)日常生活活动评分、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总评分、运动评分:慢性高频脑深部电刺激术后刺激器开状态均明显优于刺激器关状态[(7.9&;#177;3.2),(23.5&;#177;5.3)分;(37.8&;#177;3.4),(45.2&;#177;5.4)分;(30.5&;#177;3.1),(42.1&;#177;5.4)分,(P〈0.05-0.01)]。药物关状态时日常生活活动评分、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总评分、运动评分:慢性高频脑深部电刺激术后刺激器开状态均明显优于刺激器关状态[(8.6&;#177;2.8),(35.3&;#177;4.8)分;(42.6&;#177;4.9),(78.4&;#177;7.7)分;(35.2&;#177;4.7),(70.7&;#177;6.8)分,(P〈0.05-0、01)]。③左旋多巴制剂的用量:慢性高频脑深部电刺激后3个月时明显低于刺激前[(346.3&;#177;182.8)mg/d,(880.6&;#177;254.9)mg/d,(P〈0.01)]。结论:慢性高频脑深部电刺激治疗帕金森病,可明显控制肢体震颤,肌张力障碍、步态、姿势等运动障碍.减少患者左旋多巴的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双侧丘脑底核电极刺激术对单侧丘脑毁损术后帕金森病患者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等的改善作用。方法:曾行左侧丘脑毁损术且效果不佳的2例帕金森病患者为2004-04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帕金森病中心收治。患者术前应用15T的MRI行直视脑定位后,术中在微电极的引导下于丘脑底核植入脑深部刺激电极(Medtronic 3387型电极)。术后连续刺激3个月,应用统一帕金森病量表评分观察术前症状改善情况。1年后复查。结果:2例患者全部完成手术进入结果分析。①总改善率:2例患者在“开”状态下症状的为50,9%,481%;“关”状态下为62.2%.589%。②日常生活能力改善率:2例患者在“开”状态下症状为38.6%,23.8%;“关”状态下为61.5%,58.1%。③运动功能改善率:2例患者在“开”状态下症状为567%,50.0%;“关”状态下为667%,52.7%。④1年后复查,效果稳定。结论:双侧丘脑底核深部电极植人术可以全面改善单侧丘脑毁损术后的帕金森病患者的症状。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对原发性帕金森病患者实施双侧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治疗后运动功能的改善情况,以及对左旋多巴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2003-09/2004-11在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神经外科行双侧丘脑底核慢性高频脑深部电刺激的帕金森病患者6例。采用磁共振导向立体定向方法,将刺激电极分别植入双侧丘脑底核,同期植入刺激发生器。术后1个月用程控计算机在体外调整刺激参数,以达到最佳疗效。术后3个月分别在开、关状态进行帕金森病联合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评分评估肢体震颤,肌强直,运动减少等症状的改善。并对术前术后左旋多巴制剂用量进行了比较。结果:6例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6例患者术后均获得了显著的疗效,震颤完全消失,肌强直、步态、姿势障碍以及药物所致的并发症明显改善。②药物开状态时(指药物开始起作用时,患者活动自如)日常生活活动评分、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总评分、运动评分:慢性高频脑深部电刺激术后刺激器开状态均明显优于刺激器关状态[(7.9±3.2),(23.5±5.3)分;(37.8±3.4),(45.2±5.4)分;(30.5±3.1),(42.1±5.4)分,(P<0.05~0.01)]。药物关状态时日常生活活动评分、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总评分、运动评分:慢性高频脑深部电刺激术后刺激器开状态均明显优于刺激器关状态[(8.6±2.8),(35.3±4.8)分;(42.6±4.9),(78.4±7.7)分;(35.2±4.7),(70.7±6.8)分,(P<0.05~0.01)]。③左旋多巴制剂的用量:慢性高频脑深部电刺激后3个月时明显低于刺激前[(346.3±182.8)mg/d,(880.6±254.9)mg/d,(P<0.01)]。结论:慢性高频脑深部电刺激治疗帕金森病,可明显控制肢体震颤,肌张力障碍、步态、姿势等运动障碍,减少患者左旋多巴的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应用meta分析方法,综合评价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术(STN-DBS)治疗帕金森病(PD)的临床疗效。方法检索国内关于脑深部电刺激术(DBS)治疗PD的研究,对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9篇文献,总样本量为226例,其中"药物关"状态下对统一帕金森病评分量表(UPDRS)Ⅲ进行评分者226例,对UPDRSⅡ进行评分者159例。"药物开"状态下对UPDRSⅢ进行评分者156例,对UPDRSⅡ进行评分者102例。4种情况下STN-DBS前后合并指标加权均数差(WMD)及其95%CI分别为25.85(16.82~34.88)、17.28(12.37~22.18)、4.29(2.56~6.02)、3.03(0.57~5.48)。meta分析合并结果显示,"药物开"和"药物关"状态下,STN-DBS手术后UPDRSⅢ评分和UPDRSⅡ评分均比手术前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TN-DBS用于治疗PD,能有效改善运动不能、肌肉僵直、步态不稳、姿势平衡性和肌张力障碍、异动症等。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双侧丘脑底核电极刺激术对单侧丘脑毁损术后帕金森病患者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等的改善作用。方法:曾行左侧丘脑毁损术且效果不佳的2例帕金森病患者为2004-04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帕金森病中心收治。患者术前应用1.5T的MRI行直视脑定位后,术中在微电极的引导下于丘脑底核植入脑深部刺激电极(Medtronic3387型电极)。术后连续刺激3个月,应用统一帕金森病量表评分观察术前症状改善情况。1年后复查。结果:2例患者全部完成手术进入结果分析。①总改善率:2例患者在“开”状态下症状的为50.9%,48.1%;“关”状态下为62.2%,58.9%。②日常生活能力改善率:2例患者在“开”状态下症状为38.6%,23.8%;“关”状态下为61.5%,58.1%。③运动功能改善率:2例患者在“开”状态下症状为56.7%,50.0%;“关”状态下为66.7%,52.7%。④1年后复查,效果稳定。结论:双侧丘脑底核深部电极植入术可以全面改善单侧丘脑毁损术后的帕金森病患者的症状。 相似文献
6.
目的:应用同期双侧丘脑底核深部电刺激(deepbrainstimulation,DBS)治疗难治性帕金森病,并对其疗效作出评价。方法:对6例帕金森病患者采用磁共振导向立体定向及术中电生理验证方法,将刺激电极分别植入丘脑底核,并同期植入发生器。术后1周用程控计算机在体外调整刺激参数,以达到最佳疗效。结果:6例患者术后震颤完全消失,肌张力恢复正常,步态、姿势明显改善,未出现任何并发症。帕金森病联合评分标准总分术前比术后:开(44.0±5.3)比(39.7±4.4)分;关:(76.2±5.7)比(40.8±5.2)分。运动评分均有显著好转(P<0.05)。结论:DBS作为目前最理想的手术方法治疗药物难治性帕金森病,具有极少副作用、可逆转的优点,且可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调节刺激参数达到最佳控制症状的效果,能完全控制震颤,明显改善肌张力障碍,步态、姿势等运动障碍。 相似文献
7.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发生于中老年人的以震颤、僵直和运动迟缓为主要症状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深部脑刺激电极埋置术(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是继射频热凝毁损术之后,治疗PD的一种新的微创手术,是在脑深部特定的神经核团置入电极,通过释放高频电刺激,抑制神经元异常电活动,而发挥治疗作用,能明显改善PD症状,提高患生活质量。1999年10月至2003年5月,我科采用立体定向技术行DBS12例,效果满意,现将本组患的护理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术在改善帕金森病(PD)核心症状中的疗效。方法选取行双侧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术PD患者20例,采用自身前后对照法在基线和随访结束时(术后12个月)对患者运动症状、认知功能进行评估,观察患者术后不良反应,比较术前、术后日左旋多巴等效计量。结果术前及术后12个月时,服药状态下帕金森病评定量表第3部分(UPDRSⅢ)评分及各亚相评分均明显低于未服药状态(P0.05);术后12个月时,未服药及服药状态下的UPDRSⅢ评分及各亚相评分均明显低于术前(P0.05),服药后各个评分项目的改善率均明显高于术前(P0.05),VFT评分明显低于术前(P0.05),CDT评分明显高于术前(P0.05);术后1年日左旋多巴等效计量均较术前明显减少(P0.01);术后未见颅内出血、电极位置不当、脑脊液漏等并发症。结论双侧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术能显著改善PD患者运动及认知功能,有效减少药物用量,手术安全性高,治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9.
脑深部刺激 (DBS)疗法是目前帕金森病(PD)外科治疗的一种新方法。国外临床已运用近十年 ,国内近一年多个别医院始有报道。但多为单侧 ,双侧极少。近来成功完成一双侧DBS,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患者 ,女 ,48岁 ,因进行性肢体僵硬 ,活动缓慢 7年 ,加重伴右侧肢体震颤 3年入院。服美多巴等药物治疗效逐渐减弱 ,出现“开—关”现象。查体 :一般情况好、神清合作 ,表情呆板、右侧肢体震颤 ,上肢重于下肢 ;四肢肌张力增高 ,右侧重于左侧 ;四肢肌力V°。轮替试验阳性 ,右重于左 ,姿势反应阳性。坐立困难 ,床上翻身困难 ,起步转身困难、… 相似文献
10.
脑慢性深部电刺激治疗难治性帕金森病及特发性震颤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应用脑慢性深部电刺激(DBS)治疗难治性帕金森病(PD)及特发性震颤(ET),并对其疗效作出评价。方法 对6例PD患及2例ET患采用磁共振导向立体定向及术中电生理验证方法。将刺激电极分别植入丘脑腹中间核及丘脑底核,并同期植入刺激发生器。结果 6例患术中获得了显的疗效,震颤完全消失,肌张力恢复正常,步态、姿势明显改善,未出现任何并发症。结论 DBS作为目前最理想的手术方法治疗药物难治性PD、ET,具有极少副作用、可逆转性的优点,能完全控制震颤,明显改善肌张力障碍、步态、姿势等运动障碍。 相似文献
11.
12.
丘脑底核(subthalamic nucleus,STN)是我国帕金森病患者接受脑深部电刺激(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治疗的主要核团。磁共振(MRI)影像个体化、精确植入电极至STN的感觉运动部要求MRI成像对STN边界清晰划分,并确保图像保真。目前使用的MRI序列可分为3大类:基于自旋回波序列的T_2加权成像、反转恢复序列、扩散张量成像、各向异性分数;基于磁化转移技术的磁敏感加权成像、自由衰减的T_2*成像等;基于磁敏感图像重建技术的定量磁敏感图谱。其中,定量磁敏感图谱的STN与周边的信噪比最优、边界最清晰,T_2*技术次之;T_2加权成像在患者戴框架时几何精度较高,适合戴框架直接定位使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术联合药物治疗帕金森病(PD)的疗效及对血尿酸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6月至2017年6月唐都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89例PD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5例和对照组44例。对照组实施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实施常规药物治疗联合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术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和治疗后6、12周帕金森统一评分量表(UPDRS)评分和临床疗效、用WHO-QOL-2评分量表评定的生活质量及血尿酸水平。结果:治疗12周后,观察组有效率为93.33%(42/4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27%(34/44)(P0.05);观察组UPDRS评分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比较明显降低(P0.05),生理、环境、独立性、社会关系和心理评分与治疗前和对照组比较均明显升高(P0.05);血尿酸水平与治疗前和对照组比较均明显降低(P0.05)。结论:与常规药物治疗比较,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术联合药物治疗可显著改善PD患者的运动功能和生活质量,提高临床疗效,降低血尿酸水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应用脑慢性深部电刺激 (DBS)治疗难治性帕金森病 (PD)及特发性震颤 (ET),并对其疗效作出评价。方法 对 6例 PD患者及 2例 ET患者采用磁共振导向立体定向及术中电生理验证方法。将刺激电极分别植入丘脑腹中间核及丘脑底核,并同期植入刺激发生器。结果 6例患者术后获得了显著的疗效,震颤完全消失,肌张力恢复正常,步态、姿势明显改善,未出现任何并发症。结论 DBS作为目前最理想的手术方法治疗药物难治性 PD、 ET,具有极少副作用、可逆转性的优点,能完全控制震颤,明显改善肌张力障碍、步态、姿势等运动障碍。 相似文献
15.
深部脑刺激电极埋置术对帕金森病僵硬-震颤效果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深部脑刺激电极埋置术治疗帕金森病的治疗效果。方法使用微电极导向立体定向技术,在丘脑底核埋置深部电极,通过可控性电刺激治疗帕金森病的僵硬-震颤症状。结果电刺激治疗帕金森病能有效控制患者的僵硬-震颤症状,能消除由药物引起的开-关现象和症状波动,服用的左旋多巴类药物可一定程度的减量。术中及术后无明显的并发症。结论丘脑底核放置深部脑刺激电极,通过适当强度的电刺激,能使症状明显改善,且并发症少,与损毁术相比相对安全,但价格较昂贵。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估丘脑底核(subthalamic nucleus,STN)脑深部电刺激术(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对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并探讨其潜在的发生机制。方法 :40例PD患者中,20例PD接受双侧STN-DBS治疗(DBS组);另20例因拒绝手术,采用最佳药物进行治疗(药物治疗组),设2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对照组)。采用神经心理学方法对STN-DBS前1周、术后1年及药物治疗患者随访1年前、后的认知功能进行评估,并与20例匹配的健康对照者进行比较。结果:STN-DBS术后患者运动症状明显改善,但执行错误率明显升高(P<0.05),言语流畅性明显下降(P<0.05)。结论:STN-DBS可引起PD患者执行功能及言语流畅性的下降,但对于术前无严重认知功能障碍的患者,STN-DBS术后短期内引起的认知改变并不影响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双侧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STN-DBS)术后,在出现电刺激诱发的暂时性非运动精神症状(stimulation-induced transient nonmotor psychiatric symptoms,SITNPS)时,是否可通过流程图来确定诱发症状的触点,以及电刺激参数优化在去除精神症状的同时维持运动症状改善的最佳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15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在长海医院神经调控门诊进行程控的帕金森病STN-DBS患者的程控资料。分析使用流程图确定SITNPS触点及程控调整方案的效果,并采用非盲法的统一帕金森病评估量表Ⅲ(unified Parkinson’s disease rating scale-Ⅲ,UPDRS-Ⅲ)评估患者运动功能的改变。结果:共有1 287人次程控。11例患者出现了20次SITNPS,包括4次哭泣(2例)、4次莫名的欣快感或傻笑(2例)、2次空间定位感觉异常(1例)、2次幻觉(1例)及8次轻躁狂发作(5例)。通过优化程控参数,10例患者精神症状消失,且运动改善维持或好于发生SITNPS时;1例患者在多次程控后由于运动症状和非运动症状交替出现,在最后设定的刺激参数下,UPDRS-Ⅲ评分较前下降了2分。11例患者的UPDRS-Ⅲ评分在程控前后(Med off/IPG o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6.45±10.59)分vs(26.45±10.17)分,P=1.000]。结论:本课题组设计的流程图有助于确定SITNPS诱发触点;程控参数优化可使患者SITNPS消失,且不影响运动功能的改善效果。 相似文献
19.
脑深部电刺激术(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目前已成为国内外认可的帕金森病重要治疗方案。随着脑科学、手术方法、磁共振成像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大量临床循证医学证据的逐渐完善,DBS治疗帕金森病在手术时机、靶点选择、症状控制、治疗机制、设备改进等方面均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是,其在中轴运动症状和非运动症状的控制方面尚存在一些不足,设备、程控设置等方面也有待改进。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