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微量动脉血乳酸水平在新生儿病情严重程度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10年6月至2011年5月东营市人民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连续收治新生儿150例,动态观察其新生儿危重病例评分(NCIS)及动脉血乳酸水平,对患儿的NCIS、动脉血乳酸水平进行相关性分析,建立线性回归方程.结果 微量动脉血乳酸水平与NCIS呈负相关关系(r=-0.822,P=0.000),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动脉血乳酸浓度=11.865-0.106×NCIS,根据动脉血乳酸浓度将新生儿分为非危重组(<2.325 mmol/L)、危重组(2.325~4.445 mmol/L)和极危重组(>4.445 mmol/L),对150例患儿进行分组显示非危重组、危重组和极危重组的死亡率分别为0(0/52)、1.35%(1/74)和29.17%(7/24),死亡率有统计学差异(χ2=20.053,P=0.000).结论 微量动脉血乳酸水平是评估新生儿病情严重程度的一项简易而灵敏的指标,对新生儿危重症的临床观察和治疗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刘潇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12):2827-2828
目的:探讨血乳酸水平与小儿危重病例评分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对383例患儿入住重症监护病房时立即进行小儿危重病例评分,根据评分分为极危重组(31例)、危重组(141例)、非危重组(211例)。同时检测血乳酸值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极危重组血乳酸水平及病死率均明显高于危重组和非危重组(均P〈0.01),而小儿危重病例评分均明显低于其他两组(均P〈0.01)。血乳酸水平与危重病例评分的相关系数为r=-0.891(P〈0.01)。结论:重症监护病房患儿血乳酸水平与小儿危重病例评分呈明显负相关,检测血乳酸水平对判断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田庆玲  陆铸今 《实用医学杂志》2006,22(19):2258-2259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血乳酸与小儿危重病例评分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对33例休克患儿入住危重监护病房时立即进行小儿危重病例评分,根据评分分为极危重组(3例)、危重组(14例)、非危重组(16例).同时检测血清PCT、乳酸,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极危重组血清PCT、乳酸水平及病死率均明显高于危重组和非危重组(均P<0.01),而小儿危重病例评分均明显低于其他两组(均P<0.01).血清PCT、乳酸水平与危重病例评分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621(P<0.05)和-0.890(P<0.01).结论:危重监护病房休克患儿血PCT、乳酸水平与小儿危重病例评分呈明显负相关,检测PCT及乳酸对判断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血乳酸与小儿危重病例评分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对33例休克患儿入住危重监护病房时立即进行小儿危重病例评分,根据评分分为极危重组(3例)、危重组(14例)、非危重组(16例)。同时检测血清PCT、乳酸,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极危重组血清PCT、乳酸水平及病死率均明显高于危重组和非危重组(均P<0.01),而小儿危重病例评分均明显低于其他两组(均P<0.01)。血清PCT、乳酸水平与危重病例评分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621(P<0.05)和-0.890(P<0.01)。结论:危重监护病房休克患儿血PCT、乳酸水平与小儿危重病例评分呈明显负相关,检测PCT及乳酸对判断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N末端脑钠肽(NT-proBNP)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中的病情评估及死亡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4-01—2017-12期间在我院新生儿科住院的72例新生儿ARDS患儿为研究对象,记录其入院后新生儿危重病例评分(NCIS)并检测血清NT-proBNP,并对患儿的NCIS、血清NT-proBNP进行相关性分析,建立线性回归方程;依据患儿的NCIS评分,将患儿分为非危重组、危重组和极危重组,比较不同组别的NT-proBNP及病死率;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血清NT-proBNP水平对患儿住院期间发生死亡的预测作用。结果:极危重组血清NT-proBNP高于危重组,危重组高于非危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线性相关分析结果显示,NCIS评分越低,NT-proBNP水平越高,二者呈明显负相关关系(r=-0.945,P0.01);患儿NT-proBN水平越高预后越差:极度危重组病死率明显高于危重组,危重组高于非危重组(!2=16.532,P0.01);ROC曲线评价表明,血清NT-proBNP水平对新生儿ARDS预后判断价值有统计学意义(P0.01,AUC=0.0.882,95%CI0.787~0.977)。结论:检测血清NT-proBNP可以快速判断新生儿ARDS病情,并且NT-proBNP可作为新生儿ARDS转归的早期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外周静脉血血小板数量在不同脓毒症新生儿危重病例评分的变化情况。方法 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我院儿科收治106例新生儿脓毒症患儿,根据确诊为新生儿脓毒症后24 h内危重病例评分法分为非危重组56例、危重组28例和极危重组22例,3组均在确诊为新生儿脓毒症后24 h内采集静脉血测定血小板,对3组患儿静脉血血小板数量和人数分布进行比较。结果危重组静脉血血小板数量高于非危重组,显著高于极危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危重组血小板增高(>300×109/L)占67.8%(19/28),极危重组血小板降低(<100×109/L)占68.1%(15/22)。结论脓毒症新生儿危重组血小板数升高,极危重组血小板数明显降低,监测血小板的变化对判断病情和估计预后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7.
田庆玲  陆铸今 《实用医学杂志》2006,22(21):2258-2259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rocaleitonin,PCT)、血乳酸与小儿危重病例评分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对33例休克患儿入住危重监护病房时立即进行小儿危重病例评分,根据评分分为极危重组(3例)、危重组(14例)、非危重组(16例)。同时检测血清PCT、乳酸,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极危重组血清PCT、乳酸水平及病死率均明显高于危重组和非危重组(均P〈0.01),而小儿危重病例评分均明显低于其他两组(均P〈0.01)。血清PCT、乳酸水平与危重病例评分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621(P〈0、05)和-0.890(P〈0.01)。结论:危重监护病房休克患儿血PCT、乳酸水平与小儿危重病例评分呈明显负相关.检测PCT及乳酸对判断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新生儿感染性疾病心肌酶谱的改变与危重度分级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新生儿感染时病情严重程度与心肌酶活性变化的关系。方法将收住NICU患感染性疾病的102例新生儿进行新生儿危重病例评分后分为非危重、危重和极危重3组,于入院后24 h内采集静脉血检测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活性及肌酸激酶新型同工酶(CKMB)活性,而后进行各组间比较分析。结果危重组、极危重组患儿心肌酶活性较非危重组明显升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新生儿感染时危重度分级与心肌酶活性的改变密切相关,血清心肌酶对临床判断新生儿感染性疾病的心肌损害及病情严重程度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小儿临床护理中危重病护理评分法应用的可行性。方法对该院2012年3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80例急危重症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根据评分将患儿分为3个组。结果 3组患儿的危重评分均随入院时间的延长而上升。极危重组患儿入院时、入院后1、2、3、7d的危重评分均显著低于危重组和非危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危重组患儿入院时、入院后1、2、3、7d的危重评分均显著低于非危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极危重组患儿的器官功能衰竭数显著多于危重组和非危重组,多系统器官衰竭发生率也显著高于危重组和非危重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危重组患儿的器官功能衰竭数显著多于非危重组,多系统器官衰竭发生率也显著高于非危重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儿预后和危重评分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5),与器官功能衰竭数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P0.05)。结论危重病护理评分法能够对患儿的病情及预后进行有效判断,具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新生儿危重病例简易评分表在NICU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NICU新生儿572例,患儿均于入院后第1天、第2天、第3天按新生儿危重病例简易评分表进行评分。于入院时评分为危重者,用完整的新生儿危重评分法进行评分,即第1天、第2天、第3天按新生儿完整的危重病例评分法进行评分。统计应用简易版、完整版评分法患儿病情评估结果与预后情况,分析新生儿危重病例简易评分结果与患儿多器官功能损害的关系,评价简易评分表在NICU中的可行性及有效性。结果入院第1天,572例NICU新生儿均采用新生儿危重病例简易初步评分表评估病情,非危重、危重、极危重患儿分别有395例、115例、62例,构成比分别为69.06%、20.10%、10.84%。新生儿危重病例简易评分表与完整评分法第1天、第3天的病死率比较,差异均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病情加重患儿病死率增高(P0.05)。新生儿危重病例简易初步评分越低,损害器官越多。结论 NICU中应用简易评分表操作简单,客观准确,简便有效,适合在基层医院进行新生儿病情识别和病情评估。  相似文献   

11.
李民 《大医生》2023,(19):107-109
目的 研究外周血炎症标记物预测婴儿支气管肺炎病情预后的价值,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1月济南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300例支气管肺炎患儿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小儿危重病例评分(PCIS)的差异将所有患儿分为危重组(120例)和非危重组(180例);根据临床预后的差异分为预后良好组(228例)及预后不良组(72例)。比较不同病情及不同预后支气管肺炎患儿各项外周血炎症标记物水平的差异。以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各项外周血炎症标记物预测婴儿支气管肺炎患儿预后不良的效能。结果 危重组患儿外周血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及降钙素原(PCT)水平均高于非危重组,前白蛋白(PA)水平低于非危重组(P<0.05)。预后不良组患儿外周血CRP、IL-6及PCT水平均高于预后良好组,PA水平低于预后良好组(P<0.05)。经ROC曲线分析发现,外周血CRP、IL-6、PCT及PA水平联合预测支气管肺炎患儿预后不良的效能优于上述各项指标单独预测(P<0.05)。结论 外周血炎症标记物预测婴儿支气管肺炎病情预后的价值较高,可应...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心肌酶谱与脐动脉血气在新生儿窒息(HIE)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92例HIE为研究对象,根据患儿Apgar评分将其分为轻度HIE组(32例)、中度HIE组(33例)以及重度HIE组(27例),并选取同期在本院出生的100例足月健康新生儿为对照组,分别测定各组心肌酶谱(CK、AST、CK﹣MB、LDH、HB-DH)、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NSE)以及脐动脉血气(pH、PaO2、PaCO2、BE)。结果①HIE组患儿心肌酶谱、NSE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而脐动脉血气pH值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HIE组患儿心肌酶谱、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随着病情的加重而显著上升,而脐动脉血气中的Ph值水平随着患儿病情的增加而下降。②HIE组血清中心肌酶谱与NSE呈正相关(P〈0.05),而脐动脉血气pH值与HIE脏器损伤呈负相关(P〈0.05)。③HIE预后效果理想的患儿心肌酶谱、NSE水平低于预后效果差者,而脐动脉血气pH值则高于预后效果差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肌酶谱与脐动脉血气pH值可作为HIE病情早期诊断的指标,同时可作为患儿预后的早期标志物。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白细胞介素-6(IL-6)和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对新生儿脓毒症病情程度和预后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2020年6月收治的新生儿脓毒症127例的临床资料,根据新生儿紧急生理评分Ⅱ将其分为危重组(69例)和非危重组(58例)两组,根据治疗后28 d预后情况将其分为死亡组(15例)和好转组(112例)两组。比较入院时危重组与非危重组及入院时和治疗后3 d死亡组与好转组血清PCT、IL-6和HMGB1,探讨入院时血清PCT、IL-6、HMGB1和三者联合对新生儿脓毒症病情程度评估价值及治疗后3 d血清PCT、IL-6、HMGB1和三者联合对新生儿脓毒症预后评估价值。结果入院时危重组血清PCT、IL-6和HMGB1高于非危重组,治疗后3 d死亡组血清PCT、IL-6和HMGB1高于好转组(P0.01)。入院时血清PCT、IL-6和HMGB1三者联合对新生儿脓毒症病情程度评估价值最高,曲线下面积为0.901;治疗后3 d血清PCT、IL-6和HMGB1三者联合对新生儿脓毒症预后评估价值最高,曲线下面积为0.878。结论危重或死亡脓毒症新生儿血清PCT、IL-6和HMGB1较高,血清PCT、IL-6和HMGB1三者联合对新生儿脓毒症病情程度和预后评估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白三烯B4(LTB4)、表面活性物质相关蛋白A(SP-A)及前清蛋白(PA)联合检测对新生儿肺炎的诊断价值及危重度评价的意义。方法选取该院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98例新生儿肺炎患儿作为肺炎组,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将肺炎组分为重度肺炎组(44例)和普通肺炎组(54例),根据儿科危重疾病评分(PCIS)将重度肺炎组分为极危重组(13例)、危重组(14例)、非危重组(17例)。另选取同期50例健康新生儿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血清LTB4、SP-A、PA水平,Spearman相关分析重度肺炎组血清LTB4、SP-A、PA水平与PCIS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血清LTB4、SP-A、PA水平对新生儿肺炎的诊断价值。结果肺炎组血清LTB4、SP-A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A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肺炎组血清LTB4、SP-A水平均明显高于普通肺炎组,PA水平明显低于普通肺炎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危重组、危重组、极危重组血清LTB4、SP-A水平均逐渐提升,PA水平及PCIS逐渐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重度肺炎组PCIS与血清LTB4、SP-A水平均呈负相关(r=-0.634、-0.695,P0.05),与PA水平呈正相关(r=0.797,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LTB4+SP-A+PA[ROC曲线下面积(AUC)=0.898,95%CI:0.837~0.941]诊断新生儿肺炎的灵敏度和特异度高于LTB4(AUC=0.776,95%CI:0.700~0.841)、SP-A(AUC=0.767,95%CI:0.691~0.833)、PA(AUC=0.764,95%CI:0.688~0.830)单独诊断。结论新生儿肺炎血清LTB4、SP-A水平均明显升高,PA水平明显降低,与病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3项联合检测可提升新生儿肺炎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革兰阴性菌感染患儿中降钙素原(PCT)对感染程度及预后的评价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革兰阴性菌感染患儿129例,按入科后预后情况分为死亡组及存活组,对比两组患儿临床资料的差异。结果死亡组对比存活组新生儿危重病例评分低、PCT水平高、合并并发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PCT临床检测方便、快速,可较准确反映NICU中革兰阴性菌感染患儿病情程度及预后情况,可作为早产儿、低体重儿、小胎龄儿感染监测的临床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 NICU)患儿再入院现况及相关影响因素,为危重新生儿后期临床实践提供参考的依据。方法 回顾性收集福建省某三级甲等医院2020年8月—2022年7月NICU收治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纳入条件、排除条件将发生再入院的224例患儿作为再入院组,采用1:1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选取未发生再入院224例患儿为非再入院组,收集两组患儿入院诊断、性别、出生胎龄、出生体质量、出生身长、生后1 min Apgar评分、是否使用呼吸机、出院时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血胆红素水平及母亲分娩方式、母亲年龄、孕产次等方面的资料,采用单因素分析及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NICU患儿再入院的影响因素。结果 NICU患儿再入院率为1.75%(224/12816);出院1周内再入院150例(66.96%)、出院1~2周再入院患儿43例(19.20%);再入院主要诊断为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101例(45.09%)、消化系统疾病35例(15.63%)、呼吸系统疾病34例(15.18%)、围生期感染33例(14.73%);NICU患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早期干预对重症监护室(NICU)存活儿行为智能发育的影响。方法:随机将100例入住NICU的高危新生儿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除常规治疗外,干预组在住院期间予以丰富环境干预,出院后依据0-3岁小儿智能发育规律及教育大纲继续干预治疗。结果:比较两组生后3、6、12、18、24个月的发育商(DQ)和智力指数(MI),干预组DQ、MI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早期干预可减轻高危新生儿的脑损伤,改善其预后,而且干时间越早越长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新生儿行为神经测定(NBNA)与脐血pH值的相关性.方法 将2011年1月至2013年2月在我院分娩的37 ~40周适于胎龄儿常规进行出生时脐动脉血气分析,并排除其他可能引起脑损伤的因素,以脐血pH值分为<7.0、7.0~7.1、7.1~7.2组,每组各60例.根据第4版《实用新生儿学》缺氧缺血性脑病(HIE)诊治标准进行确诊和治疗干预(未进行亚低温治疗)(满分为40分,<35分提示新生儿神经行为可能有异常).分别在新生儿日龄2~3、7~9、12 ~ 14、26 ~ 28 d进行NBNA检测,并对比分析3组各时段NBNA评分及异常患儿数量情况.结果 <7.0、7.0~7.1、7.1~7.2组各时段NBNA评分及异常患儿数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268.13、82.52、35.07、36.20,x2值分别为109.52、48.55、14.13、22.67;P均<0.05).其中,脐血pH值<7.0组与其余两组在各时段NBNA评分及异常患儿数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7.0~7.1组与7.1~7.2组在2~3、7~9、12 ~ 14 dNBNA评分及异常患儿数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是在26~28 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脐血pH值<7.0的患儿脑损伤严重、预后差.  相似文献   

19.
手足口病血常规及动态变化与病情及预后趋势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令良  康乐 《临床医学》2011,31(7):81-83
目的探讨手足口病(EV71)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改变与病情的关系,探讨早期重症病例以上血象的动态变化与预后趋势的关系。方法 216例门诊与住院病例按病情分为:(Ⅰ组)危重组17例、(Ⅱ组)早期重症组167例、(Ⅲ组)普通组32例。分别比较三组年龄、病程、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比值;其中早期重症组病例12~24 h后复查血常规1次,根据以上血象的动态变化进一步分为:A组,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比值增高组49例;B组,白细胞及淋巴细胞比值增高组53例;C组,白细胞下降及淋巴细胞比值增高组67例。结果①不同病情病例年龄、病程、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比值各项指标统计分析:病程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38,P〉0.05),年龄、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比值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4.9,14.15,25.98;P〈0.01)。②A组,49例中4例发展为危重症病例,危重症转化率8.16%,B组与C组,危重症转化率均为0,A组危重症转化率与其他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手足口病(EV71)病情与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比值相关,病情越重、血象越高;血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动态比值变化对预后趋势有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早产儿转运安全性及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 对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由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出车转回NICU的早产儿333例,根据新生儿危重病例评分法将333例早产儿分为>90分(n=266)、70~90分(n=63)及<70分(n=4)3组,分析评分分值与胎龄、有创机械通气和住院时间的关系;预防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与有创机械通气的关系.结果 转运早产儿中主要疾病顺序为新生儿肺炎,早产儿、低出生体质量儿,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低血糖,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及先天性心脏病.新生儿危重度评分分值越低,则胎龄越低、有创机械通气率越高、住院时间越长(均P<0.01);转运前预防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的早产儿行有创机械通气率均明显低于未预防使用的早产儿(15.8%比34.5%,P<0.05).结论 新生儿危重病例评分法能反映早产儿病情危重程度,可指导治疗和提高转运过程中的安全性;转运前预防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可以减少早产儿有创机械通气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