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了解高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acute ischemic stroke,AIS)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率及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3年1月~2016年9月海口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AIS患者725例,最终纳入患者426例。根据患者病情稳定即将出院时采用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ini 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评估其是否存在认知功能障碍,分为认知功能障碍组201例和认知功能正常组225例。应用单因素及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因素,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来评估Logistic回归模型的效果。结果 单因素及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史、高脂血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体育锻炼、交流频率、日常生活能力是脑卒中患者发生认知功能障碍的独立影响因素(均有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价Logistic回归模型效果的曲线下面积为0.853(95%CI:0.781~0.926)。>3个独立危险因素组MMSE评分低于≤ 3个独立危险因素组MMSE评分(t=4.183,P=0.016)。结论 高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率较高,影响认知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较多,需采取预防措施,以减少或延缓认知障碍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性别对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疗效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从2009年2月到2012年9月连续收集发病4.5 h内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性别的不同将符合入选标准的病例分为2组:(1)女性组:该组由39例发病4.5 h内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女性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组成;(2)男性组,该组由42例发病4.5 h内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男性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组成。采用改良的Rankin量表评价神经功能恢复状况。结果 2组在90d内溶栓预后良好率(61.54%和52.38%,P=0.406)、颅内出血的发生率(7.69%和9.52%,P=0.769)、症状性颅内出血的发生率(5.13%和7.14%,P=0.707)及死亡率(5.13%和7.14%,P=0.70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女性组与男性组相比,在静脉溶栓后90 d预后良好率及90 d内颅内出血、症状性颅内出血、死亡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疗效无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IgE水平检测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本科住院患者134例,根据临床症状分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组84例和正常组50例.其中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组又根据颅脑MRI检查结果分为2个亚组:腔隙性脑卒中组39例,非腔隙性脑卒中组45例.用化学发光免疫法测定各组血清IgE并进行比较.结果 在具有可比性的成年人群中,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组血清IgE为(214.72±46.34)IU/ml,正常组为(126.43±34.65)IU/m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亚组分析中,腔隙性脑卒中组血清IgE为(223.45 ±43.67)IU/ml,非腔隙性脑卒中组为(206.37±47.56)IU/ml,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gE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有关,提示IgE可能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中起着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癫痈的发生率,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对932例脑卒中患者中76例继发癫痈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脑卒中后癫痈的发生率为8、15%,男女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发作类型以全身强直阵挛发作为主,出血性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的部位以皮质范围的较皮质下的发生率高。抗癫痈药物对脑卒中后癫痈的治疗有效。结论脑卒中后癫痈的发生率与病灶部位(皮质/皮质下)有明显相关性,而与性别及脑卒中类型无明显相关性。脑卒中后癫痫多数单药控制良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41例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SIP)与同期127例对照的非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资料.结果 SIP患者伴随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高白细胞血症、发热及Na+-K+平衡紊乱等病情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SIP患者颈动脉狭窄、粥样硬化及斑块形成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SIP患者出现大脑中动脉大面积梗死及分水岭梗死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SIP患者的预后较对照组差(P〈0.05).结论 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在多种基础疾病的基础上发生,影像学改变提示好发部位,预后不佳.  相似文献   

6.
乳酸清除率评估多脏器功能障碍患者预后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乳酸清除率与多脏器功能障碍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收集80例多脏器功能障碍患者入ICU后的APACHEⅡ评分、休克发生率、入ICU 12 h后乳酸清除率及患者转归。分别将病例分成存活组和死亡组,高乳酸清除率组和低乳酸清除率组,比较其差异。结果各组年龄、性别、APACHEⅡ评分和初始血乳酸浓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存活组休克发生率明显低于死亡组(P〈0.01),乳酸清除率明显高于死亡组(P〈0.01);高乳酸清除率组休克发生率、病死率均明显低于低乳酸清除率组(P〈0.01)。结论乳酸清除率可用于早期评估多脏器功能障碍患者的预后转归。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合并肺部感染的急性脑卒中患者的预后,并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选取2014年8月-2016年5月132例急性脑卒中合并肺部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预后情况分为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佳组,筛选出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 132例脑卒中合并肺部感染患者中有24例(18.2%)患者预后不佳,包括死亡7例(5.3%),108例(81.8%)预后良好;出院时预后良好组NIHSS评分明显低于预后不佳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良好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预后不佳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卒中类型、意识障碍、吞咽困难、糖尿病史、冠心病史、年龄及卧床时间与患者预后存在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出血性脑卒中、存在意识障碍、既往糖尿病史及高龄是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临床上对于出血性脑卒中、存在意识障碍、既往糖尿病史及高龄的急性脑卒中患者,需早期预防,不仅避免肺部感染的发生,且可提高急性脑卒中合并肺部感染的预后。  相似文献   

8.
何敏  张成才 《中国校医》2014,(9):697-698
目的通过对81例住院的冠心病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糖、血单核细胞CD40L表达情况的观察,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81例冠心病致缺血性脑卒中的住院患者,分别测定血糖和血单核细胞CD40L表达情况。结果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近期预后不良比例Ⅱ组、Ⅲ组、Ⅳ组均高于Ⅰ组,Ⅳ组高于Ⅱ组和Ⅲ组(P〈0.05),Ⅱ组和Ⅲ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心病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糖升高或CD40L表达增强,近期预后较差,2者联合分析意义更大。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并发缺血性脑卒中的影响因素。方法 以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在蚌埠市某医院就诊的非瓣膜性房颤并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并发组,选取在该院就诊的单纯非瓣膜性房颤患者作为无并发组。收集所有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采用描述性方法对2组患者相关指标进行比较,并对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并发缺血性脑卒中的影响因素进行单、多因素分析。结果 并发组患者男性268例,女性256例,平均年龄(72.85±8.81)岁;无并发组患者男性251例,女性273例,平均年龄(65.76±9.05)岁。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65~74岁(OR=6.764),75~86岁(OR=4.288)、BMI≥28.0 kg/m2(OR=3.871)、吸烟(OR=2.898)、饮酒(OR=3.431)、病程≥5年(OR=9.771)、高血压(OR=2.481)、糖尿病(OR=3.153)、TC异常(OR=2.225)、FIB异常(OR=2.544)的NVAF患者并发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较大,抗凝治疗(OR=0.199)的NVAF患者并发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较低。结论 非瓣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糖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9月至2017年9月扬州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12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改良rankin量表评分,以0~1分(100例)作为预后良好组,以2~6分(20例)作为预后不良组,比较两组的血糖指标。以患者的平均血糖水平将其划分为A组(> 11. 1 mmol/L) 36例,B组(7. 8~11. 1 mmol/L) 44例,C组(<7. 8 mmol/L) 40例,对比3组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预后良好组的血糖指标优于预后不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C组的NIHSS评分以及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血糖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患者预后有紧密的关系,血糖浓度过高,会导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患者预后不良、神经功能改善差、并发症发生率高。  相似文献   

11.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人院时血尿酸水平与预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入院时血尿酸水平与其预后的关系。方法 58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根据其入院时(起病〈24h)检测的血尿酸水平分为两组:高尿酸组及正常尿酸组。回顾性分析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起病初尿酸水平与其病灶范围及预后的关系。结果高尿酸组梗死灶直径〉2cm者居多(P〈0.05),治疗好转率明显低于正常尿酸组(P〈0.05),病死率高于正常尿酸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入院时血尿酸水平可作为评估预后的参考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阿司匹林联合双嘧达莫与华法林预防高危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患者血栓栓塞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将确诊的140例高危NVAF患者,采用机械抽样法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调整剂量华法林抗凝治疗[华法林组78例,目标国际标准化比值(INR)为2.0~3.0,年龄>75岁者INR为1.6~2.5]和阿司匹林联合双嘧达莫治疗(联合治疗组62例,阿司匹林100mg1次/d+双嘧达莫100 mg 3次/d).观察两组患者死亡、血栓栓塞事件(缺血性脑卒中和周围动脉栓塞)及各种出血的发生率.结果 随访12~28个月.华法林组失访3例,发生缺血性脑卒中2例,严重出血2例,轻微出血6例;联合治疗组失访2例,发生缺血性脑卒中6例,周围动脉栓塞2例,轻微出血3例,无严重出血病例.华法林组血栓栓塞事件的发生率明显低于联合治疗组[2.7%(2/75)比13.3%(8/60),P<0.05];出血发生率高于联合治疗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7%(8/75)比5.0%(3/60),P>0.05].结论 华法林抗凝治疗预防高危NVAF患者血栓栓塞事件的疗效优于阿司匹林联合双嘧达莫抗血小板治疗,当INR>3.0时出血发生率明显增加,严密监测下(INR 2.0~3.0)调整剂量华法林抗凝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酸冷刺激与冷刺激对缺血性脑卒中合并吞咽困难患者的影响。方法选择缺血性脑卒中合并吞咽困难(洼田饮水试验≥3级)患者60例,30例为观察组,在实施针灸,中频电刺激治疗的同时实施酸、冷刺激治疗;另30例为对照组,在实施针灸、中频电刺激治疗的同时,实施冷刺激治疗。比较治疗前及治疗后lOd两组患者的吞咽困难治愈率、有效率、无效率。结果lOd后观察组和对照组吞咽困难治愈率、有效率、无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酸冷刺激对缺血性脑卒中合并吞咽困难患者治疗意义优于冷刺激。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机械取栓治疗后血压异常升高与不良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8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完成机械取栓治疗后24 h内均测量其收缩压与舒张压。根据平均收缩压水平将患者分为A组、 B组、 C组。比较三组的血压及不良预后风险,并分析血压与预后的相关性。结果 C组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最大值与最小值均高于A组与B组(P <0.05)。C组术后90 d预后不良率、术后24 h内症状性颅内出血率均高于A组与B组(P <0.05)。血压各指标水平均与不良预后风险呈明显正相关(P <0.05)。结论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机械取栓治疗后多存在血压异常升高现象,通过准确实时测量血压水平可明确患者不良预后风险,为后续治疗方案制定与改善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老年脑卒中急性期情感障碍患者的临床特点和甲状腺功能的变化情况。方法将本院急性脑卒中患者216例按年龄分2组,〉60岁为老年组(126例),〈60岁为青年组(90例);分别于发病第2天及第14天两次空腹血清,采用化学发光法测定甲状腺功能,与同年龄段20例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老年组中合并情感障碍发病率为48.41%;青年组为37.78%,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2天各组比对照组血清丌,低,而血清FT4高(P〈0.05~0.01);合并情感障碍组比无情感障碍组的变化程度显著(P〈0.05~0.01),老年组较青年组显著(P〈0.05~0.01)。卒中后无情感障碍组血清TSH比对照组高(P〈0.01),青年组增高更显著(P〈0.01)。第14天卒中后情感障碍组FT3、FT4虽有恢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老年情感障碍组恢复最差(P〉0.05)。结论老年脑卒中患者更易合并情感障碍,且以抑郁为主;脑卒中患者急性期甲状腺功能都发生变化,而合并情感障碍及老年患者此变化更明显,且恢复慢,此变化可能和情感障碍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慢性肾脏病(CKD)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卒中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测88例CKD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统计分析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情况。结果 88例CKD患者中,24例(27.3%)并发缺血性脑血管病。CKD患者并发脑卒中者(A组)TG、GFR、CRP检测结果与未并发脑卒中者(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8例CKD患者中,颈动脉IMT≥1.0 mm者28例(31.8%),颈动脉斑块形成者13例(14.8%)。颈动脉IMT≥1.0 mm患者并发脑卒中率与IMT正常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颈动脉斑块患者并发缺血性脑卒中率与无颈动脉斑块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KD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与炎症反应、脂代谢紊乱及肾小球滤过率下降、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相关。CKD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较高,应采用超声技术检查颈动脉IMT值及斑块形成情况,为早期干预预防脑卒中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血清肿瘤相关抗原125(CA125)、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及半乳糖凝集素-3(Gal-3)水平与慢性心衰(CHF)合并房颤(AF)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9年3~2021年3月收治的90例CHF合并AF患者作为CHF合并AF组,同时选取同期住院治疗的93例CHF患者作为CHF组。以CHF合并AF患者出院后30 d内是否发生心功能失代偿再入院或心源性死亡等终点事件将其分为预后良好组(67例)、预后不良组(23例)。测定并比较CHF合并AF组与CHF组、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CA125、NT-proBNP及Gal-3水平,分析CA125、NT-proBNP及Gal-3与CHF合并AF患者预后的相关性。结果:CHF合并AF组CA125、NT-proBNP及Gal-3水平高于CHF组,预后不良组CA125、NT-proBNP及Gal-3水平高于预后良好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经Pearson相关性检验结果显示,CA125、NT-proBNP及Gal-3与CHF合并AF患者的终点事件呈正相关(P<0.05)。结论:CHF合并AF患者CA...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老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患者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测定61例NVAF患者(NVAF组,其中高血压性心脏病41例,扩张型心肌病20例)和20例非NVAF患者(对照组)血浆vWF水平。结果NVAF组vWF水平为(198.85±35.46)%,对照组为(128.45±32.1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vWF水平为(187.58±33.54)%与扩张型心肌病患者vWF水平(192.36±36.1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VAF组患者随心功能状况的恶化,vWF水平呈增高趋势。结论NVAF患者vWF水平升高,通过检测vWF水平,有助于了解NVAF患者发生血栓栓塞的危险程度。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老年人非风湿性心房颤动(NRAF)的临床特点和NRAF伴发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40例NRAF老年患者的心电图、超声心动图、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头颅CT或磁共振等检查及临床资料。结果卒中组高血压的患病率高于非卒中组(69.39%VS52.36%,P〈0.05);卒中组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患病率高于非卒中组(22.45%VS10.47%,P〈0.05);持续性房颤患者卒中的发生率高于阵发性房颤者(24.82%VS14.14%,P〈0.05);颈动脉有粥样硬化斑块者卒中的发生率高于无斑块者(26.26%VS10.53%,P〈0.05);在119例轻度左房增大(内径31-40mm)患者中,二尖瓣返流(MR)者卒中发生率显著低于无MR者(4.76%VS26.53%.P〈0.05)。结论老年人NRAF伴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高龄、高血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糖尿病合并高血压和持续性房颤,轻度左房增大伴MR的NRAF患者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脑卒中患者的情绪障碍情况及其相关影响因素,为脑卒中患者情绪障碍进行尽早识别和早期临床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以2017年2月至2020年1月张家口市某医院神经内科首次诊治的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开展情绪障碍及相关因素的问卷调查,采用描述流行病学分方法对患者情绪障碍发生情况进行分析,并采用单、多因素分析方法对情绪障碍发生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本次研究共纳入363例脑卒中患者进行分析,出现情绪障碍脑卒中患者169例,发生率为46.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有睡眠障碍(OR=2.106)、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IHSS评分)越高(OR=4.200)的脑卒中患者发生情绪障碍的风险越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Barthel指数)越高(OR=0.199)、社会支持度越高(OR=0.272)的脑卒中患者发生情绪障碍风险越低。结论 脑卒中患者情绪障碍发生率较高,影响情绪障碍发生的因素有睡眠障碍、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社会支持度等,通过改善脑卒中患者的睡眠质量、提高患者的社会支持度、自理照护能力等能有效控制患者情绪障碍的发生,从而有利于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