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孙广仁 《中医药学刊》2006,24(6):981-984
目的:梳理并规范中医学精气理论范畴中的相关概念,构建中医学精气理论的逻辑架构。方法:提出了中医学精气理论中的10个需要研讨的问题,检索尽量全面的相关文献资料,运用逻辑思维和发散思维,结合临床应用,分析、比较以归纳或区分相关概念的不同内涵及其逻辑关系。结果:①论证了中医学中精、气概念的自然科学属性;②论证了古代哲学范畴中精、精气与气的概念及其来源;③明确了人体之精的概念及其与古代哲学宇宙本原之精的区别;④明确了人体之气的概念、功能及其与古代哲学宇宙本原之气的区别;⑤明确了人体之精与人体之气的区别和联系;⑥分清了两种不同学科范畴的生命本原说;⑦论证了人体之气阴阳两分的思想渊源以及人体之阴气、阳气的基本概念;⑧论证了精虚、气虚、阴虚、阳虚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⑨在以上基础上构建了精化气,气分阴气与阳气,阴气与阳气对立互根的中医学精气理论逻辑架构,进而构建了脏腑精气阴阳理论体系;⑩提出了精气理论的深化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2.
目的:梳理并规范中医学精气理论范畴中的相关概念,构建中医学精气理论的逻辑架构。方法:提出了中医学精气理论中的10个需要研讨的问题,检索尽量全面的相关文献资料,运用逻辑思维和发散思维,结合临床应用,分析、比较以归纳或区分相关概念的不同内涵及其逻辑关系。结果:①论证了中医学中精、气概念的自然科学属性;②论证了古代哲学范畴中精、精气与气的概念及其来源;③明确了人体之精的概念及其与古代哲学宇宙本原之精的区别;④明确了人体之气的概念、功能及其与古代哲学宇宙本原之气的区别;⑤明确了人体之精与人体之气的区别和联系;⑥分清了两种不同学科范畴的生命本原说;⑦论证了人体之气阴阳两分的思想渊源以及人体之阴气、阳气的基本概念;⑧论证了精虚、气虚、阴虚、阳虚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⑨在以上基础上构建了精化气,气分阴气与阳气,阴气与阳气对立互根的中医学精气理论逻辑架构,进而构建了脏腑精气阴阳理论体系;⑩提出了精气理论的深化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3.
中医学精概念的内涵释义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讨论了中医学精概念中的几个问题,指出中医学的精是指人体乏精,而非古代哲学中的宇宙本原之精气,人体之精与人体之气是两个内涵独立而又有联系的概念,精是生命的本原,气是生命的维系,与古代哲学范畴中精与气是一个同一的概念;人体内一般意义,有别于血和津液的一类液态精华物质,涵括生殖之精;生殖之精与先天之精在概念上是有别的,五脏皆藏精,五脏之精收其特定的成分构成,存在形式和功能,肾精是五脏之精之一,不能替代五脏之精或一身之精。  相似文献   

4.
讨论了中医学精概念中的几个问题 ,指出中医学的精是指人体之精 ,而非古代哲学中的宇宙本原之精气 ;人体之精与人体之气是两个内涵独立而又有联系的概念 ,精是生命的本原 ,气是生命的维系 ,与古代哲学范畴中精与气是一个同一的概念有别 ;人体内一般意义的精 ,有别于血和津液的一类液态精华物质 ,涵括生殖之精 ;生殖之精与先天之精在概念上是有别的 ;五脏皆藏精 ,五脏之精由其特定的成分构成、存在形式和功能 ;肾精是五脏之精之一 ,不能替代五脏之精或一身之精。  相似文献   

5.
肖振卫 《山东中医杂志》2008,27(10):713-714
气是中医学理论的重要概念。虽然关于中医学气学理论的形成目前还存在“医学的气源于哲学的气”和“中医学气学理论并非源于哲学的气学说……中医学的气理论源于古人对呼吸之气及人体‘热气’的观察与体悟……古人正是通过对人体生命现象的观察和推理,形成了中医学的气概念……中医学的气概念有气自己的生成之源,并非脱胎于古代哲学的气概念”的不同认识,但是中医学气理论与哲学气理论既具有密切关系又不完全相同这一认识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6.
中医学的学科属性及相关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认为中医学应属于融入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自然科学的范畴,中医学是医学,不是自然哲学,中医学的生命学说,精气概念及天人相应观具有自然科学属性,与中国古代哲学或宗教的生命本原说,精气学说及天人相应观有着本质的区别。  相似文献   

7.
章增加  胡依平 《中医药通报》2005,4(3):52-54, 51
全国统编教材第六版和第七版<中医基础理论>,都增添了古代哲学精气学说的内容,由于对"精气"概念认识还不够全面,影响了这一理论在中医学科中的具体应用.例如在论述肾的生理功能时,都将肾精、肾气混为一谈.如:新世纪全国中医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基础理论>:"肾藏精,是指肾具有贮存、封藏精气的生理功能".[1]又说"精,又称精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中医学的精,又称精气"、"古代哲学的精与气,其内涵是相同的".[1]这种将"精"、"气"混称为"精气"的认识在中医教材中很有普遍性.本辨章学术,衷于一理之旨,为了加强中医理论的科学性、逻辑性和规范性,笔者抛砖引玉,以求教大方.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中医学的精气学说与古代哲学的精气学说的源流作了追溯与比较。认为哲学的精学说与气学说是先民运用观物取象的思维方法对自然现象和人体的生命现象的观察与思考;而中医学的精学说与气学说的产生,则是古人运用同一思维方法认识人体自身生命现象的结果。中医学的精学说与气学说并非源于哲学的精学说与气学说,反而对哲学的精学与气学说的形成起了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9.
讨论了中医学的学科属性及其与现代化的关系。认为中医学应属于融入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自然科学的范畴;中医学是医学科学,不是自然哲学;坚持中医学的自然科学属性,将有助于中医学自身的发展和现代化进程。中医学的生命学说、精气理论及天人相应现具有自然科学属性,与中国古代哲学或宗教的生命本原说、精气学说以及“天人相应”观有着本质的区别。  相似文献   

10.
白彦铭  梁爽  周波 《光明中医》2022,(15):2709-2712
依古人“天人合一”的观点,自然之气与人身之气息息相关,先天之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后天之气是脏腑之精气的供给,两者在人体内相互转化,互相补充,对其他脏腑的新陈代谢,运动变化,提供动力。笔者从自然之气和人体先后天之气的来源与形成,自然之气在人体中的作用,以及对人体的调理及病理,治疗方面切入,来探究自然之气在先后天之气阴阳平衡或失衡中产生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天"与"人"(或称"天道"与"人道")是中国哲学史上的一对古老而又极其重要的哲学范畴。中国古代哲学就是围绕着"天人之辩"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尤其在先秦与两汉时期,天人问题竟成为当时哲学讨论的中心课题。因此,"天人"问题也渗透到生命科学的探索领域,成为中医药理论体系中的一对重要范畴,深刻地影响了中医药理论体系的形成,产生了中医药学"天人相应"的理论命题。  相似文献   

12.
中医体质学说有着丰富的内容。先秦两汉时期的《黄帝内经》及《伤寒论》已有了初步的认识,之后晋隋唐时期、宋金元时期、明清民国时期的医著都对体质学说有了进一步发挥,并充实其学说。建国后是体质学说的大发展时期,尤其是王琦教授编著的《中医体质学》一书,集历代之大成,又结合现代医学的一些观点,使中医体质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中医体质学,是在历代体质学说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  相似文献   

13.
崔远武 《天津中医药》2019,36(3):266-268
通过对气虚体质、湿热体质、血瘀体质和寒热错杂体质多寐病患者的体质进行判别与分析,采取同病异治的方法针对多寐患者偏颇体质进行调理,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实践证明体质辨证是临床疾病辨证论治过程中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应用于慢性病和疑难病治疗与调摄。对于人体体质的认识应该不断完善和发展,在临床的具体运用中不能局限于目前所颁布常见体质相关内容,而要通过临床实践不断提升和丰富中医对人体体质的认识,从而为中医药更加精准解决各类临床问题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袁冰 《世界中医药》2013,8(7):811-814
体质是人体整体表现出的特征,因而只能采用整体的方法进行研究。近年来兴起的体质医学基本上都源自整体论观念下的传统医学。与世界其他传统医学相比,中医学具有可用于体质辨识和调控的最完备理论体系。因此,现代医学的体质医学应当奠定在中医辨证论治体系基础上。采用现代科学方法发展现代医学的体质医学,主要应着眼于以下方向:1)对基本的体质类型的进一步区分;2)体质辨识过程中客观指标的引入;3)由基本型体质组合成的复合型体质及调控方法的研究;4)结合定性规则判定及定量选择的体质辨识模型的建立;5)可用于人体功能描述、人体模型验证和人类体质辨识的计算机仿真平台的建立。  相似文献   

15.
《内经》对体质特征及分类的阐述内容丰富,涉及阴阳五行学说气血虚实、形体外貌厦脏腑、形神相关状况、天人合一,以及对体质差异认识的目标所向临床实践,初步形成了中医体质学说的理论体系,奠定了中医体质学说的理论和实践基础,给中医体质分类方法的建构以重要启迪。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对415例在校大学生进行流行病调查,了解在校大学生中医体质分布情况及特点。方法运用中医体质量表对南、北方共415名在校大学生实施横断面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在校大学生体质分布(单纯体质与兼夹体质中相应体质之和)由高到低分别为:平和质127例(30.60%)、阳虚质126例(30.39%)、气郁质95例(22.89%)、阴虚质71例(17.11%)、湿热质67例(16.14%)、气虚质58例(13.98%)、痰湿质57例(13.73%)、血瘀质46例(11.08%)、特禀质38例(9.16%)。结论在校大学生体质具备所有类型,分布呈现特殊性。  相似文献   

17.
唐程  朴春丽  王丽  陈烁 《吉林中医药》2021,41(3):416-420
糖尿病前期是由正常糖耐量向糖尿病转化的重要环节,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干预可有效延缓甚至截断前期人群向糖尿病的转化。目前针对糖尿病前期的治疗多以一般生活方式干预为基础,西医针对指标异常多选用以双胍类、α-糖苷酶抑制剂等口服降糖药,中医则注重整体,从治未病、态靶因果辨治、脏腑辨证、气血津液辨证、体质辨识等角度出发并辅以中医养生、中医针灸等患者接受度高的干预手段。现将近年来有关糖尿病前期的中西治疗及干预进展综述如下并加以展望。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传统文化孕育并滋养了中医学,其中道家在中医学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道家的哲学思想对中医理论体系的建立及思维方法的构建有着重要的启发和指导作用,本文从中医学基本规律、藏象理论的形成及发展、中医学方药学等方面进行了简要的论述。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肺脾共为后天之本"的理论意义。方法:参考中医学古典文献及其他相关典籍,从历史发展过程中政治、经济和社会关系对中医理论构建渗透的角度,探讨肺当与脾共为后天之本的理论意义。结果:从人体生命内涵和气血的生成来看,肺脾确应共称后天之本。结论:肺脾共为后天之本的提出,有助于使医者在临床治疗上重视脾肾的同时也重视肺脏。  相似文献   

20.
通过广泛查阅相关文献,并结合中医经典理论进行探讨,认为痰湿内盛是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的主要病机,痰湿体质是本病胰岛素抵抗(IR)和代谢紊乱发生的重要病理基础,本病痰湿证患者胰岛素抵抗更加明显,中医药从痰论治多囊卵巢综合征所取得的疗效,也印证了本病"痰壅胞宫"之病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