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测定急性心肌梗死(AMI)病人血清肌钙蛋白I(cTnI)和肌酸激酶同功酶(CK-MB)水平,以探讨其诊断AMI价值。方法:采用微粒子化学发光法,对21例AMI患,30例陈旧性心肌梗死患(OMI)和21例健康(对照组)进行血清cTnI,CK-MB测定,并对AMI患胸痛发生3-6小时,2天,3-6天,7-10天,11-14天共五个时段了测定。结果:AMI患发病早期cTnI,CK-MB阳性率均为90.5%,特异性分别为100%,78.4%,二比较有显差异(P<0.01)。AMI患中各项指标的动态测定显示:在AMI发生早期,cTnI和CK-MB都有显升高,AMI 2天内cTnI和CK-MB阳性率分别为95.2%,90.5%。随时间推移而逐渐下降,3-6天,cTnI阳性率仍达90.5%,而后已按近正常,11-14天时血清中仍有cTnI的持续存在。结论:cTnI对诊断AMI具有高度特异性和敏感性,且诊断窗口时间较长,血清cTnI检测优于CK-MB。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心脏肌钙蛋白Ⅰ(cTnⅠ)在急性心肌梗死(AMI)中的临床意义。方法:60例AMI,其中Q波型AMI 42例,非Q波型AMI 18例,分别于入院即刻、24小时、72小时、7天抽血,测定cTnⅠ、CK-MB,随访半年。结果:(1)cTnⅠ阳性率在AMI即刻、24小时、72小时、7天的Q波型AMI和非Q波型AMI依次分别为23.8%,100%,90.48%,26.19%;11.11%,77.78%,55.56%,16.61%。Q波型AMI的cTnⅠ水平明显依次高于CK-MB的11.9%、90.48%、11.97%、0%;(2)第7天持续阳性的14例中,4例死于心脏骤停,5例发生心衰,5例发生心绞痛。结论:(1)AMI后24小时cTnⅠ阳性率高于CK-MB;(2)cTnⅠ阳性持续者预后不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清中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同工酶(LDH1)的升高程度与发病时间的关系。方法CK—MB用免疫抑制法、LDH1用化学抑制法,测定AMI患者不同时间的结果并经统计学分析。结果AMI发作6h内,CK—MB活力超过正常上限,24h达高峰;阳性率达100%,36~48hCK—MB活力单位明显下降,至72h接近阳性临界值,而LDH18~12h出现在患者血清中,48—72h达峰值,约7天恢复正常。结论AMI发病24h内就诊者,人院即刻测定CK—MB活力,多有助于确定或排除AMI,48~72h后就诊测定LDH.可获得更高阳性率;对拟诊AMI者,同时监测血中CK—MB和LDH。的动态变化,对提高AMI正确诊断率、估计心肌损伤程度和预后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血清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在早期急性心肌梗死(AMI)诊断中的价值,比较不同心肌损伤标志物组合诊断早期AMI的价值。方法选择疑似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102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AMI患者发病1h、2h、3h、4~6h、7~12h时血清H—FABP浓度变化,并与心肌肌钙蛋白I(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3种心肌损伤标志物及不同心肌标志物组合H—FABP+cTnI与H—FABP+CK—MB在诊断不同发病时间段AMI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①在AMI发病3h内,H—FABP的诊断敏感性(66.7%)优于cTnI(0%)和CK—MB(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AMI发病4~6h内,H—FABP的敏感性(94.4%)仍高于cTnI(61.1%)和CK—MB(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H—FABP+cTnI组合对AMI的诊断敏感度最高(95.8%),特异度亦最高(100%)。H-FABP+cTnI组合次之,分别为93.75%和97.2%。这两种组合对AMI的诊断敏感度与单个H—FABP、cTnI和CK—MB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诊断特异度亦明显升高。结论在AMI发病6h内,H—FABP是最为敏感的心脏标志物,尤以发病3h内最敏感。H—FABP与不同心肌损伤标志物cTnI和CK—MB的组合均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提高早期诊断AMI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5.
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在诊断早期AMI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血清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在早期急性心肌梗死(AMI)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择疑似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102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AMI发病3h内,4~6h、7~12h时血清中H—FABP浓度,并与心肌肌钙蛋白I(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三种心肌损伤标志物在诊断不同发病时间段AMI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在AMI发病3h内,H—FABP的诊断敏感性(66.7%)优于cTnI和CK—MB(P〈0.05);在发病4~6h内,H—FABP的敏感性(94.4%)高于cTnI(61.1%)和CK—MB(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AMI发病6h内,H—FABP是最敏感的心脏标志物,尤以发病3h内敏感。  相似文献   

6.
心脏直视手术患者血清肌钙蛋白测定及临床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心脏直视手术患者术后肌钙蛋白T(CTnT)和肌钙蛋白Ⅰ(CTnI)的变化特点及临床价值,对36例施行手术的心脏病患者,分别在术前及术后即刻,1天,3天,7天进行血清CTnT,CTnI和心肌酶(CK,CKMB)的动态检测。结果显示,患者组转流前CTnT,CTnI与对照组均呈显著性差异(P<0.05),而CK,CK-MB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即刻各指标均呈明显升高,24小时CTnT,CTnI达到高峰,明显高于CK,CK-MB(1-3倍);术后7天CK,CK-MB均降至正常,而部分患者CTnT,CTnI仍处于较高范围。认为CTnT,CTnI是心外科手术中心肌手术和围手术期心肌损伤的高度敏感,特异指标,其变化可反映心肌损伤的程度,并对预后有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心肌酶谱(AST、LDH、CK、CK—MB、HBDH)和肌钙蛋白I(cTnI)联合检测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对2010年9月至2011年3月来我院就诊的105例经确诊(符合WHO制定的诊断标准)的AMI患者进行心肌酶谱和cTnI联合检测,观察其对早期AMI诊断的特异性和敏感性。结果105例经确诊的AMI患者中,93例心肌酶改变,敏感性为88.6%;100例出现cTnI升高,敏感性为95.2%。100名健康对照者中,11例心肌酶发生改变,特异性为89%;1例cTnI升高,特异性为99%。结论心肌酶谱和cTnI联合检测在AMI早期的临床诊断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放射免疫法测定急性心肌梗塞患者血浆内皮素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了探讨内皮素-1(ET-1)在急性心肌梗塞(AMI)病人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动态测定35例AMI病人血浆ET-1和肿瘤坏死因子(TNF)的含量,并与心肌酶(CPK-MB)浓度做相关分析。结果:AMI病人血浆ET-1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升高(100.55±22.50ng/LVS58.7±11.62ng/L)6小时后达高峰,随后缓慢降低,直至7日仍比正常值高,溶栓组比非溶栓组血浆ET-1下降快,入院后72小时已降至正常。ET-1与血清TNF-α呈正相关性(r=0.509,P<0.05),与CPK-MB则无明显相关性。结论:血浆ET-1在AMI的发病中起一定的作用,测定ET-1水平有助于判断病情变化及预后。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讨和评价α-羟丁酸脱氨酶(HBDH)在急性心肌梗塞(AMI)诊断中的价值。对我院1995年8月至1996年8月26例AMI住院患者及同期23例正常人联合检测了血清HBDH、CK、CK-MB、LDH、AST。结果显示HBDH在MI发病后6~12小时左右即开始上升,24~72小时内活性升高至峰值,随着时间推移,12~20天左右恢复到基础水平,与其他心肌酶相比在血中滞留时间长,清除缓慢,经过9~11天,酶活力仍维持较高水平,远高于对照组,差异有非常显著的意义(P<0.01)。结论是HBDH在AMI患者中出现早、消失慢,尤其当AMI来诊、确诊已较晚,此酶监测活力增高,特异性突出。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临床体外电复律对恶性心律失常患者心肌酶谱及肌钙蛋白I的影响。方法院前及院内恶性心律失常患者,排除胸廓及心脏外伤患者以及既往心梗患者,经体外电复律成功后,根据冠脉造影和电复律成功后心电图表现分为非急性心梗组和急性心梗组。分析体外电复律对两组电复律前或即刻和12h血清CK、CK—MB、cTnI的影响。结果非急性心梗组及急性心梗组分别有22例和30例患者,两组电复律累积次数及能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0±1.2)次比(3.0±1.3)次;(446±275)J比(450±293)J,P〉0.05];体外电复律前或即刻及12h,非急性心梗组与急性心梗组相比,CK12[(452.3±204.2)U/L比(562.2±234.1)U/L]、CK—MB0[(10.6±7.5)U/L比[27.1±12.3)U/LJ、CK—MB12[(30.0±20.5)U/L比(180.5±62.3)U/L]、cTnI0[(0.04±0.04)ng/ml比(0.58±0.86)ng/ml]、cTnI12[(0.06+0.04)ng/ml比(17.47±12.07)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除外CK0[(129.2±90.5)U/L比(135.3±94.8)U/L,P〉0.05]。体外电复律后12h较电复律前或即刻CK、CK—MB、cTnI均显著升高(P〈0.05或P〈0.01)。CK—MB0、CK—MB12、cTn10、cTnI12阳性率,非急性心梗组分别为9.1%、54.5%、0、0,急性心梗组分别为53.3%、90.0%、20.0%、93.3%。结论体外电复律可导致恶性心律失常患者CK、CK—MB、eTnI升高,但eTnI升高程度并不影响急性心梗的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