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肠结核26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26例肠结核临床特点进行分析,提高对肠结核病的诊断能力。方法回顾性调查了肠结核病患者26例,分析结核病既往史、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组织病理学检查、药物及手术治疗情况。结果26.92%肠结核继发于肺结核;65.38%肠结核合并有肠外结核。除肺结核外尚有结核性胸膜炎、结核性腹膜炎、淋巴结结核、皮肤结核、肝结核等。合并小肠憩室2例。26例中,24例经腹部手术和病理组织学检查确诊。肠结核临床表现常无特异性,部分患者全身情况较好,无结核中毒症状,无伴发肠外结核病,易误诊、误治。结论临床医师应提高对肠结核病的判断力,重视对肺内、外结核病的检查,在急腹症的鉴别诊断中不能忽视肠结核。结肠镜检查加组织病理学检查及结核杆菌检查是确诊肠结核的较好方法,全消化道钡餐检查及钡灌肠检查、PPD试验对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肠结核与克罗恩病的鉴别诊断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邹宁  刘晓红 《胃肠病学》2003,8(5):U013-U014
在诸多肠道炎症性病变中,肠结核和克罗恩病是两大重要的疾病,近年来两者的发病率均呈上升趋势。肠结核与克罗恩病的临床、影像学、内镜和病理学表现均十分相似。肺结核的存在和结核杆菌的发现有利于肠结核的诊断,但克罗恩病误诊为肠结核的概率仍很高。本文就这两种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作一综述。 一、诊断标准 1.肠结核:符合以下任何一项标准即可确诊:①肠壁或肠系膜淋巴结找到干酪样坏死性肉芽肿;②病变组织病理检查找到结核杆菌;③病变处取材培养结核杆菌阳性;④病变处取材动物接种有结核改变。一般病例根据临床症状、体征以及X线检查有典型结核改变、肠外找到结核灶和抗痨试验治疗6周病情有改善,便可作出临床诊断。  相似文献   

3.
肠结核(ITB)是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特异性肠道感染.近年来,结核病的流行在世界范围呈上升趋势[1-3],我国作为结核病的高发区,肺结核和肺外结核的发病率也在不断增加.在消化专业的临床就诊中,肠结核并不少见.由于其在临床、内镜、病理、影像等多方面与克罗恩病(CD)相似,而且缺乏特异性的鉴别指标,误诊率很高.至今,肠结核与克罗恩病的鉴别诊断依然是我们临床面临的一大难题[4].我们对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关于肠结核和克罗恩病鉴别诊断的研究进展进行述评.  相似文献   

4.
目的 汇总分析我国近五年临床肠结核误诊为克罗恩病的主要原因,结合国内外相关的临床诊断新进展,探讨预防肠结核误诊的临床对策.方法 利用万方医药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资讯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清华同方CNKI数据库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对2008年1月~2012年12月发表的有关肠结核误诊为克罗恩病的文献进行检索、复习及汇总统计分析.结果 收集回顾性文献7篇,包含病例数416例,肠结核误诊率为41.42%(95% CI 44.84%~35.44%),最易误诊的前三位疾病依次为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和结肠癌,分别占肠结核误诊疾病构成比的24.24%、19.1%和11.6%.收集病案汇总性文献7篇,包含肠结核误诊为克罗恩病的病例数36例,其中2例仅依靠电子肠镜下的肉眼观察未等待病理检查结果既盲目诊断,1例治疗后未随诊复查及活检取材困难,8例与未详细询问病史和严格体格检查有关,25例在完善电子肠镜、病理组织学检查、抗酸染色、胸片和PPD等各项检查后仍出现诊断失误,后由于治疗效果欠佳,通过行手术治疗、术中病理组织学检查、多次复查肠镜及组织病理检查和抗酸染色、肺部CT及试验性抗痨治疗后才明确诊断.结论 现我国临床上肠结核易误诊为克罗恩病的主要原因是临床医生严格执行诊治规程的意识不足和对于不典型病案,临床常用诊断手段的鉴别能力有限.需进一步提高临床医生严格执行诊疗规程的意识.组合运用非侵入性标志物或可提高肠结核和克罗恩病鉴别诊断效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94例肠结核患者的临床表现和诊治经过.方法 分析94例肠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肠结核症状以腹痛、发热、大便性状改变、腹部包块为主.20例并发腹水患者行腹水腺苷酸脱氨酶(adenylate deaminase,ADA)检测均> 30 u/L,明显升高.67例行肠镜检查患者中,29例组织活检发现干酪样坏死结节,9例发现抗酸杆菌,7例手术患者均病理诊断为肠结核,31例患者行诊断性抗结核治疗6周后,临床症状明显改善.结论 肠结核没有特异性的临床症状,ADA检测对诊断肠结核并腹膜炎具有重要诊断意义,若诊断困难,必要时可行诊断性治疗.  相似文献   

6.
双气囊小肠镜鉴别诊断克罗恩病与小肠结核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双气囊小肠镜在克罗恩病与小肠结核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38例临床怀疑小肠克罗恩病、小肠结核的患者进行小肠镜检查. 内镜诊断与病理和临床随访相结合, 评价双气囊小肠镜在两种疾病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结果: 在38例患者中, 经病理和临床随访确诊克罗恩病18例, 小肠结核20例. 经双气囊小肠镜检查诊断为小肠克罗恩病14例, 检出率36.8%(14/38), 符合率77.8%(14/18);小肠结核为18例检出率47.4%(18/38), 符合率90.0%(18/20).结论:双气囊小肠镜是小肠克罗恩病与小肠结核鉴别诊断较为理想的方法, 并能对病变范围和严重程度作出正确的判断.  相似文献   

7.
肠结核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肠结核的CT与肠道X线造影的诊断价值及局限性,优化影像学组合检查。方法 收集经病理证实的肠结核22例,所有病例均经CT及肠道X线检查包括胃肠钡餐造影(GI)18例、十二指肠低张造影2例、小肠双对比造影3例、结肠双对比造影8例,分析两种检查的影像学表现。结果 CT对肠结核病灶检出的敏感性和定性论断如肠道X线检查,不易判断十二指肠水平段及空回肠病灶,但易于检出合并腹内肠外结核(特别是对诊断有帮助的特征性淋巴结结核)及侵犯肠道的肠外结核灶。肠道X线检查对肠结核的肠粘膜破坏和溃疡形成情况、肠道的累及范围、肠腔的狭窄程度及瘘管的显示有重要诊断价值。结论 各种影像学检查均有其优点及不足之处,根据肠结核不同部位行局部腹部CT扫描加相应的肠道X线检查中明显提高该病的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内镜及病理检查对回盲部溃疡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我院2006年至2010年肠镜检查中检出的228例回盲部溃疡病例,就其临床特征、内镜及病理检查、治疗及随访情况进行总结分析,并比较克罗恩病及肠结核内镜下的形态特征.结果 (1)溃疡性结肠炎及回盲部肿瘤结合内镜及活检组织病理检查通常可明确诊断,回盲部的非特异性溃疡局部溃疡整齐或局限,多数经抗生素及培菲康等对症治疗后症状缓解,克罗恩病及肠结核只有少数通过内镜及病理活检确诊,多数经试验性治疗后随访明确诊断.(2)克罗恩病的溃疡多呈纵形或不规则形伴黏膜卵石征和肠腔狭窄,而肠结核溃疡多呈环形或环周分布伴息肉样变.结论 回盲部溃疡病变诊断主要依靠反复的病理检查及试验性治疗,尤其是肠结核和克罗恩病的诊断,因此寻找一种特异性血清或免疫组化的指标鉴别诊断回盲部溃疡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结核杆菌T细胞斑点试验(T-spot.TB)在克罗恩病(CD)与肠结核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采集2010年5月至2010年10月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126例患者的外周静脉血标本,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根据试剂盒说明书操作步骤进行T-spot.TB.结合临床表现、影像学、内镜、病理检查、其他实验室检查及对经验性抗结核治疗的反应作出CD及肠结核的临床诊断.分析T-spot.TB诊断CD和肠结核的敏感度与特异度.结果 确诊CD患者15例[11.9%(15/126)],肠结核患者14例[11.1%(14/126)],肠外结核患者40例[31.7%(40/126)].CD、肠结核、肠外结核、其他疾病患者T-spot.TB阳性率分别为1/15、12/14、70%(28/40)、0%(0/57),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CD与肠结核者的T-spot.TB阳性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0.58,P=0.00).T-spot.TB检测CD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3.3%(14/15)和87.5%(14/16),检测肠结核时则分别为85.7%(12/14)和93.3%(14/15),CD的阴性预测值[87.5%(14/16)]高于肠结核的阴性预测值[12.5%(2/16)].结论 T-spot.TB检测有助于鉴别诊断CD与肠结核.  相似文献   

10.
李鹏飞  陈岩  所剑 《中国防痨杂志》2013,35(10):827-830
目的 探讨目前肠结核的诊断和外科治疗方法。 方法 回顾分析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外科治疗23例肠结核患者的临床治疗情况。 结果23例患者中,术前通过肠镜病理诊断肠结核4例;结合病史、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疑诊肠结核12例,其余7例因怀疑腹腔肿瘤或需急诊手术未能术前确诊。所有患者均经术后病理确诊为肠结核,术后接受抗结核药物治疗,停药后随访1年,除3例失访外,治愈13例,好转7例,其中3例出现粘连性不全肠梗阻症状(3/7),2例排便习惯改变 (2/7),2例有间断腹部隐痛(2/7)。 结论 早期诊断、正规的抗结核药物治疗及正确地选择手术适应证、术式,可以提高肠结核的治疗效果,是成功治疗肠结核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结肠镜检查及其活检标本对肠结核的诊断价值。方法对高度怀疑肠结核的患者34例进行结肠镜、胸腹部X线、病理组织学和结核菌PCR试验检查,并比较其阳性率。结果34例患者最终确诊为肠结核的有23例、克罗崽病3例、结肠癌3例,其他疾病5例。在各疾病中的阳性率均无明显差异。腹部X线阳性率47.8%,假阳性27.3%;内镜诊断阳性率为52.2%,假阳性27.3%;活检组织病理学阳性率82.6%,假阳性9.1%;PCR阳性率73.9%,假阳性18.2%;PPD阳性率52.2%,假阳性9.1%,结论结肠镜检查诊断肠结核的阳性率不高,结肠镜活柃标本进行组织学和结核菌PCR检测可显著提高肠结核的诊断率,但要注意假阳性结果。  相似文献   

12.
65例肠结核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肠结核的诊断及治疗,以减少肠结核的误诊、误治。方法回顾分析近10年来65例肠结核患者的肠镜及临床资料。结果肠结核以腹痛、大便形状改变为主要临床表现,可伴有乏力、低热、消瘦、血便,易误诊为肠肿瘤、克罗恩病等。结论结肠镜检查结合病变组织活检加结核分枝杆菌特殊染色是诊断肠结核最有效的方法,结合胸片、结核菌素纯蛋白衍生物试验可提高诊断率。大多数患者药物治疗可治愈,少数患者因严重并发症行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3.
结直肠溃疡可由多种疾病所致,目前结肠镜结合病理检查是诊断结直肠溃疡病因的主要手段。目的:探讨不同病因结直肠溃疡的特征和诊断方法,以期提高对相应疾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四川大学华西医院93例结直肠溃疡患者的临床特点、结肠镜检查和活检病理资料。结果:结直肠溃疡的病因以溃疡性结肠炎(UC)、肠结核、缺血性结肠炎、结直肠孤立性溃疡、克罗恩病(CD)、感染性肠炎、内痔,息肉术后、恶性淋巴瘤等常见。临床诊断的敏感性为33.3%,病理诊断为46.2%,内镜诊断为61.3%,结肠镜检查结合病理诊断为73.1%。结肠镜下UC多为弥漫分布的不规则浅小溃疡;肠结核多为环形溃疡;CD多有铺路石样改变;缺血性结肠炎病变与正常肠段界限明显。多数UC患者可见隐窝脓肿;异型淋巴细胞见于恶性淋巴瘤,经免疫酶标检查可证实;干酪样肉芽肿和抗酸染色阳性对肠结核有确诊意义,肠结核和CD中均可见非干酪样肉芽肿。结论:结直肠溃疡病因复杂多样。结肠镜结合病理检查对结直肠溃疡的病因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可显著提高其诊断敏感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分析肠结核的发病特点及诊断方法,探讨如何提高肠结核的诊断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2年-2008年确诊的30例肠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0例患者中男性16例,女性14例,年龄16-78岁,平均年龄40.7岁。病程4天-50年。常见症状为腹痛(24例,80.0%)、发热(17例,56.7%)、腹泻(12例,40.0%)。肠结核合并肠外结核16例(占53.3%),其中肺结核14例(占87.5%)。肠结核并发症10例,其中肠梗阻3例(占30.0%)。消化道内镜检查24例,病变常见部位为回盲部、升结肠或末端回肠。结论肠结核临床表现不典型,肠镜检查结合活组织病理检查为首选检查手段,确诊还需结合X线、CT及生化检查,必要时可行诊断性治疗。  相似文献   

15.
大肠结核20例误诊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总结大肠结核临床表现的复杂性,误诊原因和诊断策略,方法:对20例术前被误诊的大肠结核的临床资料,诊断难点及诊治过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腹痛、腹块和大便习惯改变是最主要的临床表现,大肠结核易误诊为大肠肿瘤、克罗恩病和阑尾周围脓肿,17例剖腹手术者术中仍有10例(58.8%)被误诊为肿瘤和克罗恩病,即使术后在病理学报告前仍有多数不能确诊。3例其他方法诊断。全消化道造影,结肠镜及细针抽吸细胞学(FNAC)和腹腔镜等检查将能提高其诊断率,剖腹探查检是最后采用的诊断方法,但确诊主要依赖于病理学检查。 结论:大肠结核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均缺乏特异性,误诊率高,加强临床医师对该病的全面认识是提高诊断水平的重要环节。只要诊断明确,治疗上并不困难;若能术前确认,则可避免一些不必要的手术,对于大肠结核,不论病灶切除与否,6个月的抗痨治疗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估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T-SPOT.TB)对肠结核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2012年4月至2013年12月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疑似或待排的86例肠结核患者进行T-SPOT.TB及结核菌素试验(TST),比较二者对肠结核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PPV)、阴性预测值(NPV),并做ROC曲线分析。结果 T-SPOT.TB诊断肠结核的灵敏度、特异度、PPV和NPV分别为86.2%、92.5%、86.2%和92.5%,高于TST的58.6%、73.6%、54.8%和7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SPOT.TB的曲线下面积高于TST。结论 T-SPOT.TB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及特异度,对肠结核具有重要诊断价值,较TST更适于肠结核筛检。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通过对19例肠结核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探讨如何提高对该病的诊治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10年10月住院确诊的肠结核患者的资料,包括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肠镜检查及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 19例患者中男性9例,女性10例,年龄16-64岁,出现症状至前来就诊时间为6天-33个月.最常见的症状为腹痛...  相似文献   

18.
炎症性肠病的临床症状多样,个体差异较大,易与肠结核、慢性腹泻混淆,故X 线检查是重要的诊断手段之一。钡餐X 线拍片检查、钡剂灌肠、部分或全消化道的气钡双重造影、选择性血管造影及腹部平片,均可依不同的需要选择使用。克隆氏病以回肠末端发病率较高,但病变可累及从口腔至肛门的整个消化道,故对位于胃、小肠的损  相似文献   

19.
节段性结肠结核常可累及升、横结肠或乙状结肠,累及直肠并不常见且缺乏特异性。本研究描述孤立性直肠结核的临床表现、内镜下特征和结果。 方法:1991~1994年发现的8例直肠结核患者(男5例、女3例,平均年龄34.6岁)。孤立性直肠结核的定义为钡剂造影发现病变局限在直肠,而小肠和结肠无病变。患者均作以下检查:血像、结核菌素试验、胸片、小肠和结肠的钡剂造影、结肠镜检查以及直肠活检。每例患者取6~10块组织作组织病理学检查,其中2~4块作抗酸杆菌涂片和培养。对初次活检不能明确诊断者,反复活检至少2次。直肠结核的诊断根据以下2项或2项以上标准:(1)内镜下有结核的特  相似文献   

20.
文献报道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AIDS)合并肠结核很少,临床表现和内镜特点不典型,易误诊.本文对1例手术证实为合并肠结核的AIDS病例进行分析,旨在提高对AIDS继发肠病的诊断认识,减少误诊误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