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药处方讲究“药引”。据历代文献资料记载,药引具有引经(即把药物成分集中到病变部位)和增强疗效作用。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药引:食盐:味咸,寒,入肾、胃、大肠经,有清火、解毒之效。治疗肾阴虚的六味地黄丸、杞菊地黄丸,宜用温盐开水送服,即是取其能入肾。生姜:味辛,微温,入肺、脾经,有发汗解表、温中止咳、温肺止咳之效。治疗风寒感冒呕吐时,常用生姜3 ̄5片为引,以增强疗效。葱白:味辛,温,入肺、胃经,有散寒通阳,解毒散结之效。治疗感冒风寒,小便塞闭不通时,常用葱白5 ̄7根为引。灯心草:味甘、淡,微寒,入心、小肠经,能消心除烦,利尿通淋。…  相似文献   

2.
话说药引     
李冬 《家庭中医药》2005,12(12):7-7
“药引”又叫“引药”,犹如导游,将诸药引向一定的经络脏腑,进行针对性治疗。它们不仅与汤剂配伍,更广泛地和成药相配伍应用。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所载788种中成药中,几乎每一种都记述了应配伍引药的内容和服用方法。可见古代医家对药引的重视。若在服用成药时辨证地选用“药引”,可达到引药归  相似文献   

3.
万密斋为明代著名的临床医学家,精通内、儿、妇、外等各科,学验俱丰,撰写了100余万字的巨著《万密斋医学全书》,其中《家传点点经》(后称<点点经>)是论治酒病的专著;《养生四要》是摄生、长寿的佳作.万氏研究“酒”对人健康和危害,从理论到临床,从预防到治疗,堪称一绝.今就他论”酒”的养生与疾病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4.
<正>药引具有引经作用(即把药物成分集中到病变部位),增强疗效作用、解毒作用、护胃作用、矫味作用。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药引:食盐咸、寒,入肾、胃、大肠经,有清水、解毒之效。治疗肾阴亏虚的六味地黄丸、杞菊地黄丸,宜用淡盐水水送服,取其咸能入肾。生姜辛、微温,入肺、脾经,有发汗解表、温中止咳、温肺止咳之效。治疗风寒感冒、胃寒呕吐时,常用生姜3~5片为引,以增强疗效。  相似文献   

5.
药引的作用     
《亚太传统医药》2006,(3):50-50
<正>药引又称引药、药引子。中医处方是按“君、臣、佐、使”的原则来配伍的,药引就是“使”药。引经作用:药引可引导药物对人体的某一部位或脏腑充分发挥治疗作用。如治疗肾阴亏损的六味地黄丸,常以淡盐水作为药引送服,因为咸味可以引导药物入肾。增强疗效:经引药作药引,可提高主药的疗效。如在治疗风寒感冒的辛温解表方中,常以生姜或葱白为  相似文献   

6.
<正>中药药引是怎么回事?药引是指能把中药引导到疾病所在脏腑经络部位的一类药物的俗称,这些药物一般是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的常用中药或者食物。药引是中成药或者汤剂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组  相似文献   

7.
什么是药引?中医把能起到增强药物疗效和能起到引药归经作用的药物或食物叫药引。先说能增强药物疗效的药引,风热感冒、高热、口渴时若以芦根、竹叶作药引,清热退烧的作用更强;风寒感冒,恶风怕冷时,若以生姜、葱白作药引,更有利于发散风寒;外感咳嗽、痰多时,若以鲜枇杷叶作药引,止咳祛痰更快;久咳无痰,口渴咽干,若以鸭梨作药引更有助  相似文献   

8.
东汉张仲景 ,是我国著名医学家 ,被后世奉为医圣 ,其所著《伤寒论》《金匮要略》则被奉为经方 ,其所列方药 ,备受后世尊崇 ,习用常取捷效。在经方所用药物中 ,其用酒者计 2 2方 ,用酒之法分为 5种 ,有酒煎药 (方有下瘀血汤、红蓝药酒、瓜蒌薤白白酒汤、瓜蒌薤白半夏汤 ) ,酒水合煎 (方有炙甘草汤、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芎归胶艾汤 )、酒送服 (方有薯蓣丸、肾气丸、九痛丸、赤丸、大黄虫丸、天雄散、侯氏黑散、土瓜根散、当归芍药散、当归散、白术散 )酒浸药 (方有防己地黄汤 )、酒洗药 (方有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 )。经方用…  相似文献   

9.
张仲景在《金匮》和《伤寒论》中创立用酒的方剂有二十多个,在酒的用法上有以酒制药、以酒煮药、以酒冲服药三种。现将此三种作用归属如下,不妥之处敬请斧正。一、以酒制药助行药势仲景用酒炮制药物而组成的方剂有五个,以大承气汤中的酒制大黄为例,《汤液本革》有一段论述:“大黄……有将军之名,入手足阳明,以酒行之,上至高巅,以舟楫载之,胸中可浮。以苦寒之性,峻至于下,以酒将之,可行至高之分。若物至巔,人迹  相似文献   

10.
<正> 中药药引为中医处方中的辅佐药物,其作用有二:一是引药归经,即把其它药物引导到病变部位,更好地发挥其治疗作用。二是协助主药,起辅助治疗作用。因此,它的重要意义是十分明白的。目前,有些医生对药引不够重视,常常弃之不用,这样,使治疗效果受到一定影响。近几年来,西药提出了“药物——载体学说”,即用载体直接把药物送到病变部位,有效地发挥其治疗作用。所谓载体,就是  相似文献   

11.
张仲景是我国古代著名医学家。他“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这一巨著,被奉为祖国医学的经典。不仅创立了“六经辨证”为后世治疗外感病准之以绳;而且对杂病的辨证治疗也示之规范。其选方用药舍取得当,方中药物剂量之增减、药味的变化,都有寓意,虽为一方,但稍经减化裁,疗效即迥然而异。仅以酒而论,他在不同方剂中,由于用意的不同,用法也各异。这些宝贵的经验,至今仍指导着我们的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12.
酒齄鼻作为常见病,目前多认为是由脾胃湿热上蒸于肺所致,临床一般通过清热、凉血、散结之法。运用寒凉药进行治疗。但通过翻阅古籍及结合临床,笔者认为此病患者不乏阳虚体寒之人,此类病机当为素体阳虚,鼓动无力,中焦失运,湿阻寒留,血络不通所致,治疗应以温阳散寒、疏通中焦为主。  相似文献   

13.
药引有引药归经或引药直达病所,加强疗效的作用,有的药引还能配合诸药,协同其发挥疗效。笔者在临床实践中擅长应用药引协同方药发挥疗效,本文举例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14.
《中医药通报》2011,(2):10-10
宁波名医范文甫(1870~1936年),生性豁达,人品高逸,对贫寒者深寄同情,处方多用价廉之品,以免增加负担。但对富家豪傲表现则时加讽嘲。某日,有富豪之家延请范氏出诊,一再示意多用贵重之药,一是为显示家中富有,二是以期  相似文献   

15.
中药药引源流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药药引源流探析方醉广东省珠海市中医院(珠海519015)周文泉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中药药引为中医处方中的辅佐药物,是中医处方用药的特色,其应用很广泛。鉴于中药药引在方剂中起如此重要的作用,故有必要对其起源和发展作一番探讨。药引属方剂中的佐使药,起...  相似文献   

16.
曾宪斌 《江西中医药》2005,36(10):59-60
药引,又称引子或引药.它兴起于宋代成药的推广,宋代的药引,多是成药随症加减的药.从金元以来,多为煎煮时所加之药,或是饮用时所加之药.  相似文献   

17.
酒与中医药关系密切,二者渊源可追溯到甲骨文时期。随着酿酒技术的提升和中医药理论的发展,历代医家对酒的认识和利用愈加全面,用酒成为中医药一大特色,主要分为制作药酒和中药酒制两方面。通过汇总历代医家对不同酒的性味归经和功效认识,归纳历代本草方书中收录的药酒制备方法及其功效主治,整理各类中药酒制法的出现时期和炮制应用,并在此基础上对现代中医药如何古为今用、守正创新、科学用酒提出思考与建议,为发挥酒在人类健康事业中的积极作用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8.
<正> 女贞子的临床应用主要是炮制品,酒蒸女贞子是传统的炮制方法。近年来我们将女贞子除去杂质后直接放入蒸锅内隔水蒸4—5 h后晒干备用,并对其水提取物及乙醇提取物中的微量元素进行了测定,发现水提取物中的元素含量高于乙醇提取物中的含量。  相似文献   

19.
中药通过加工炮制,才能更好地发挥药效。然而中药需用酒加工炮制的颇多,如:酒煮猥皮《神农本草经》;酒煮苦参《肘后备急方》;酒浸大黄、常山《本草逢源》;酒渍常山、牛膝《肘后备急方》;酒洗当归、川连、黄芩《银海精微》;酒研紫苏子《外台秘  相似文献   

20.
酒为水谷之精、熟谷之液,其性温有毒,味甘苦而辛,入心、肝、肺、胃经,故能通血脉、御寒气、行药势,临床常用以治风寒痹痛、筋脉挛急、胸痹、心腹冷痛诸疾。然其具体用法,纵观《伤寒论》《金匮要略》两书,大致有酒洗、酒下、酒浸、酒煎,酒水合煎药物五类,涉及方剂凡24首,兹以此为据,谈谈仲景用酒法。一、酒洗:仲景用大黄。喜以清酒洗之,大黄在仲景方中主要起活血化瘀及泻下肠胃腑实的作用,常用方剂为抵挡汤,为行瘀逐血的峻剂,用于下焦蓄血、瘀热在里、少腹硬满、其人发狂者。方中大黄经酒洗过,可借酒傈悍之性,协同诸药,直入血络,行瘀破结。三承气汤虽有峻下、轻下、缓下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