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研究种植体周围龈沟中F .nucleatum (Fn)和P .gingivalis(Pg)对其龈沟液 (PISF)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 -1(sICAM -1)表达的影响。方法 :用PCR法检测种植体周龈沟中的细菌标本 ,根据Fn和Pg检出情况将 3 2名患者的 5 1枚钛种植体分为 3组 ,考察mPLI和PD ,用 periopaper滤纸条收集PISF ,用ELISA方法检测sICAM -1。结果 :检出Pg和 (或 )Fn组与未检出Pg和Fn组之间的PD值有统计学差异 (P <0 .0 5 ) ,单独检出Fn组的sICAM -1与未检出和同时检出Pg及Fn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 (P <0 .0 1)。 结论 :细菌是调节PISF中sICAM -1表达水平的重要因素 ,Fn可能是上升调节的作用 ,Pg是一种下降调节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检验一种牙科治疗台管腔防止回吸污染装置(专利号:Z1200620019517.6)的有效性.方法:由四川大学口腔医院医学生物工程实验室按照有关标准,对有防同吸装置的实验组(A组)和无防叫吸装置的对照组(B组)的综合治疗台输水气管道进行细菌学实验,并对2组细菌检出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实验组的所有采集部位均未检出细菌,而对照组的驱动气流管、冷却水流管、回气管和喷出液均检出变异链球菌.结论:牙科治疗台经过防回吸装置改造后,具有防止牙科高速涡轮手机回吸污染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慢性根尖周炎根管中8种厌氧菌检出分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目的应用16SrRNA-PCR技术检测慢性根尖周炎患牙根管内8种厌氧菌的定植情况,分析根管细菌与患牙临床症状的关系。方法采集23例慢性根尖周炎患牙根管样本,提取样本细菌DNA,用细菌16SrRNA引物通过PCR扩增细菌基因片段检测细菌种类。结果23例样本均检出有细菌存在,待检细菌检出率达73.91%(17/23)。其中检出率最高的是中间普氏菌(39.13%),其次是牙龈卟啉菌(30.43%)和福赛斯类杆菌(21.74%),变黑普氏菌、齿垢密螺旋体和啮蚀艾肯氏菌均为13.04%,伴放线放线杆菌有1例检出,直肠弯曲杆菌未检出。中间普氏菌在有自发痛症状组检出率高于无自发痛症状组(P<0.05),其他细菌检出率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慢性根尖周炎患牙根管内以厌氧菌感染为主;根管内中间普氏菌感染与患牙自发痛症状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确立儿童唾液中牙周可疑病原菌检测方法,了解牙周病原菌在儿童口腔中的分布。方法:利用细菌16SRNA设计10种牙周病原菌PCR引物,采用PCR技术检测291名儿童唾液中牙周病原菌。结果:唾液中共有9种病原菌被检出。检出率分别为:生痰二氧化碳噬纤维菌(C.s)75.9%,黄褐二氧化碳噬纤维菌(C.o)72.8%,伴放线放线杆菌(A.a)64.6%,啮蚀艾肯氏菌(E.c)48.5%,直肠弯曲菌(C.r)45.0%,变黑普氏菌(P.n)29.0%,福赛拟杆菌(B.f)22.0%,中间普氏菌(P.i)5.2%,牙龈卟啉单胞菌(P.g)5.2%,未检出齿垢密螺旋体(T.d)。细菌检出率与性别无关,不同年龄组总体检出率无统计学差异。P.g只在8岁以上儿童中检出。结论:通过PCR方法可以简单、快速地检测牙周病原菌在唾液中的分布,牙周病原菌的检出为研究儿童牙周病发病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婴儿口腔早期定植菌群的一年动态观察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观察婴儿口腔早期定植细菌的动态变化。方法 收集12例健康新生儿出生后第1天和1、3、6、9、 12个月的口腔样本,选择适当稀释度接种于BA、MSA、BHI培养基,经需氧、微需氧及厌氧条件培养后行细菌形态学及生化鉴定。结果 婴儿口腔中检出率最高的细菌为S.salivarius,其次为S.mitis;乳牙萌出后S.sanguis,S.gordo- nii和S.mutans有一定的检出;Veillonella spp.在出生后1月的新生儿口腔即有一定的检出,A.odontolyticus在3个月时开始有8.3%的检出;L.acidophilus在婴儿口腔一直维持在较低的检出水平;少数有部分乳牙萌出的婴儿口腔中检出L.buccalis与Capnocytophaga spp.的存在。结论 S.salivarius与S.mitis是新生儿及婴儿口腔的优势细菌,Veil- lonella是最早、最常检出的厌氧菌,A.odontolyticus是最早检出的放线菌,随着婴儿月龄的增加,其口腔中检出细菌的种类和数量均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6.
西吡氯铵含漱液对单纯性牙龈炎患者口腔细菌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 1mL/L西吡氯铵含漱液对单纯性牙龈炎患者牙菌斑和唾液中细菌的抑制作用。方法 :纳入单纯性牙龈炎患者 48例 ,用随机双盲法分为 2组 ,分别给予 1mL/L西吡氯铵含漱液或爱诺天健含漱液 (主要成分也是 1mL/L西吡氯铵 )。患者使用含漱液漱口 ,每天 5次 ,晨起、睡前、饭后各 1次 ,每次含 15mL ,持续漱口 6 0s,7d为一疗程。就诊当天和第 8天测定患者牙菌斑和唾液中 11种常见细菌的菌株数和细菌的数量。结果 :实验组和对照组各 2 4例 ,年龄、性别、吸烟史分布无组间差异 (P >0 .0 5 ) ,首次检查牙菌斑、唾液中常见细菌检出率和平均检出量组间比较 ,无显著差异 (P >0 .0 5 )。终点检查牙菌斑、唾液中细菌总量在治疗组与对照组比首次检查 ,均显著减少 (P <0 .0 5 ) ,组间比较细菌数量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治疗组与对照组细菌总量的减少主要是由可疑病原菌量减少所致。治疗前后白色念珠菌检出率和检出量无变化 (P >0 .0 5 )。结论 :1mL/L西吡氯铵含漱液可显著减少单纯性牙龈炎患者牙菌斑、唾液中细菌的种类和数量 ,不导致口腔菌群失调。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洁刮治(SRP)后慢性牙周炎患者龈下牙龈卟啉单胞菌(P.g),福赛氏类杆菌(T.f),中间普氏菌(P.i),伴放线放线杆菌(A.a)和齿垢密螺旋体(T.d)等5种可疑致病菌的变化与临床指标改善的关系。方法:对符合纳入标准的20例慢性牙周炎患者进行SRP治疗,记录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牙周探诊深度、临床附着丧失和探诊出血的变化,半定量检测5种龈下牙周可疑致病微生物。结果:治疗后PPD减少≥2 mm的位点、P.g、T.f和T.d的检出量都有显著减少(P0.05)。治疗后PPD的改善在P.g检出量减少的位点[(2.00±1.22)mm]和T.f检出量减少的位点[(2.04±1.17)mm]分别显著高于其检出量未减少的位点[(1.16±0.83)mm和(1.20±0.94)mm](P0.05)。治疗后BOP阳性率在T.f检出量减少的位点(38.5%)和T.d检出量减少的位点(20%)分别显著低于其检出量未减少的位点(71.4%和60%)(P0.05)。P.i和A.a治疗前后检出量的变化与临床指标的改善间无明显关系。结论:有效控制P.g、T.f和T.d的量与PPD和BOP的改善密切相关,提示P.g,T.f和T.d可以作为评估SRP治疗效果的标志性微生物。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牙周基础治疗前后患者根面变形链球菌的改变情况,并与根而龋患者根面变形链球菌的检出情况相比较,初步探讨致龋微生物变形链球菌与牙周基础治疗后根面龋易感性的相关性.方法:采集20例牙周(实验组)基础治疗前、治疗后1周、1、2、3月根面菌斑,及20例根面龋患者(对照组)根面龋处菌斑.在选择性培养基上厌氧培养分离变形链球菌,并通过生化反应鉴定细菌种类.结果:变形链球菌检出分析:实验组在牙周基础治疗后1周、1、2月细菌计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而实验组在基础治疗前、治疗后3月细菌计数低,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牙周基础治疗根面暴露可能增加根面龋发生的风险.在牙周基础治疗后3个月内要采取防护措施.  相似文献   

9.
感染根管中6种厌氧菌与症状或体征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应用16S rRNA—PCR技术测定感染根管内6种细菌的检出率,分析根管内细菌种类与临床症状及体征的关系。方法:采集48例感染根管样本,按照临床症状或体征分为自发痛、叩痛、窦道3组,提取样本细菌基因组DNA,用PCR扩增细菌16S rRNA基因片段的方法检测细菌种类,计算检出率。结果:共检测48例样本,其中35例检测到待检细菌,检出率达72.9%。检出率最高的是牙髓卟啉单胞菌(35.4%),其次是牙龈卟啉单胞菌(31.2%)和粪肠球菌(29.1%),咽峡炎链球菌为(18.7%),有2例能检出古菌,轻链球菌未检出。统计学分析显示,牙龈卟啉单胞菌与自发痛、粪肠球菌与窦道分别存在相关性(P〈0.05)。结论:根管感染是由多种细菌造成的;5种细菌是感染根管的优势菌;感染根管内牙龈卟啉单胞菌和粪肠球菌检出与临床相应症状或体征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口腔综合治疗台三用枪和高速涡轮机细菌污染的情况并提出感染控制建议。方法随机选取某口腔医院14台口腔综合治疗台,对其三用枪和高速涡轮机3个出水段的水样进行细菌种类检测和细菌菌落计数。结果自14台口腔综合治疗台三用枪和高速涡轮机提取的水样中均验出有葡萄球菌、链球菌、放线菌,三用枪的水样菌落数高于高速涡轮机,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用枪3个出水段水样细菌量不同,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细菌量在第一个2mL分布最多,第二个2mL次之,第三个2mL最少,三者差异经两两比较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速涡轮机3个出水段水样细菌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治疗台水路系统有细菌污染,建议使用三用枪前先放水2~4mL。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用空管药物消毒根管 ,观察其对根管的消毒效果。方法 :随机选择患急慢性根尖周炎、牙髓坏死需接受根管治疗的 3 6例患者共 3 6颗患牙为受试对象 ,随机分成实验组 18人 18颗患牙和对照组 18人 18颗患牙 ,2组均行 2次法完成根管治疗术 ,实验组于根管口暂封空管药物 ,对照组暂封甲醛甲酚合剂(formaldehydecresylol,FC) ,分别在封药前后采集细菌标本进行细菌培养鉴定。 结果 :从根管内采集并培养细菌 ,封药前 ,2组患牙根管内细菌检出率均为 10 0 % ,均包含需氧菌和厌氧菌 ;封药 1周 ,2组患牙中各有 1颗患牙检出细菌 ,其余患牙根管内未检测到细菌。结论 :根管口暂封空管药物可以有效杀灭根管系统的细菌 ,达到根管消毒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乳牙急性根尖周脓肿细菌的DGGE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用PCR-DGGE方法分析乳牙急性根尖周脓肿细菌,以期进一步阐明乳牙急性根尖周脓肿细菌病因学特点.方法 采取乳牙急性根尖周脓肿脓液,提取细菌总DNA,采用通用引物对细菌16S rRNA 基因的V2-V3区进行扩增,PCR产物进行变性梯度凝胶电泳,切取电泳的条带进行DNA回收,PCR再次扩增后进行克隆测序,鉴定细菌,分析细菌组成.结果 乳牙急性根尖周脓肿优势菌的检出从高到低依次是普雷沃菌90.9%,梭杆菌81.8%,消化链球菌63.6%,卟啉单胞菌45.5%,链球菌45.5%,真杆菌45.5%,乳酸杆菌27.3%,弯曲菌27.3%,密螺旋体27.3%,布雷德菌27.3%.结论 乳牙急性根尖周脓肿细菌存在个体差异,某些特定细菌以较高频率存在.细菌16S rRNA基因 PCR-DGGE,切胶,克隆测序方法除检测出培养法检出的细菌外,还检出难培养的和未预料到的细菌.  相似文献   

13.
寡核苷酸探针检测龋下菌斑中伴放线菌放线杆菌的分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伴放线菌放线杆菌在牙周炎患者和健康人龈下菌斑中的分布。方法利用合成的寡核苷酸探针对60例慢性牙周炎患者60患病位点、10例健康人的10个对照位点龈下菌斑中伴放线菌放线杆菌进行检测。结果60个患病位点中有19位点检出伴放线菌放线杆菌,检出率为31.67%,在健康部位未检测出伴放线菌放线杆菌,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检出伴放线菌放线杆菌的患者的年龄是(28.68±7.33)岁,未检出伴放线菌放线杆菌的患者的年龄是(44.48±12.48)岁,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伴放线菌放线杆菌与年轻患者慢性牙周炎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从上世纪末以来,对点隙龋均采用修复治疗,近年来已在探索其他较保守的方法。目前处理可疑点隙龋的方法大致有三:(1)用传统的修复方法;(2)用裂隙封闭剂(以下简称封闭剂);(3)前二者联合应用,即预防性树脂修复。本文着重讨论第二种方法。密封在牙齿里的微生物:1943年Besic曾报道留在修复体下的龋变经18个月后,细菌有灭绝的倾向,牙本质的龋变也没有发展。最近间接盖髓研究证实了这一点,也证实了修复体下的活细菌数随时间而减少。尤其是Fisher发现原先有龋的活髓恒牙牙本质,用氢氧化钙和水覆盖6个月后,竟然未发现活菌。  相似文献   

15.
本文报告应用选择性培养基和厌氧手套箱系统,研究与国内青少年牙周炎(JP)病人有关的革兰氏阴性茵群。对照组5个健康青年人龈下菌斑的培养结果显示:龈下茵斑内细菌量少,细菌种类也较少。10个JP病人14个疾病部位的研究结果表明:疾病区细菌量多,种类复杂。优势菌群主要为口类杆菌、产黑色素类杆菌和核粒梭杆菌。检出率和比例均远远高于其他种类的细菌。本研究无一例检出放线共生嗜血杆菌,提示该菌不是国内JP病人的主要致病菌。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慢性根尖周炎患牙根管治疗过程中采用3种不同根管冲洗液进行根管预备,分析治疗前后根管内4种可疑致病菌的检出情况,了解不同冲洗液对这些可疑致病菌的抑制作用,为根管预备时冲洗液的选择和应用提供微生物学依据。方法选取60颗慢性根尖周炎患牙(单根管),根据根管预备时采用不同冲洗液随机分为3组(每组20颗):Na Cl O组(根管冲洗液为2.5%次氯酸钠,sodium hypochlorite); H2O2组(根管冲洗液为3%双氧水,hydrogen peroxide); PVP-I组(根管冲洗液为1%聚维酮碘,Povidone iodine,怡速欣)。分析根管治疗前后临床指数(clinical periapical index,CPI);同时采集根管预备前后患牙根管内感染物,提取细菌基因组DNA,合成针对粪肠球菌(Enterococcus faecalis,E.f)、具核梭杆菌(Fusobacterium nucleatum,F.n)、牙龈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 gingivalis,P. g)和牙髓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 endodontalis,P. e)的16S r DNA基因的特异性引物,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技术,比较分析E.f、F.n、P.g及P.e的检出率和检出量。结果 3组治疗前、后E.f、F.n、P.g和P.e的检出率相同,但可疑致病菌的检出量均有下降。其中3组间比较E.f、F.n和P.g检出量的下降率经统计学检验有差异(P<0.05),而P.e检出数量下降无显著差异(P>0.05); 2组间比较发现Na Cl O组和PVP-I组间E.f、F.n和P.g检出量的下降率统计学检验无差异(P>0.05); Na Cl O组和PVP-I组分别与H2O2组比较,E.f、F.n和P.g检出量的下降率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VP-I组P.e检出量的下降率大于H2O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3种不同根管冲洗液进行根管预备,能明显地减少感染根管内的E.f、F.n、P.g和P.e的量;与3%双氧水比较,用2.5%NaClO和1%PVP-I根管冲洗液对E.f、P.g和F.n抑制作用更明显;用1%PVP-I对P.e的抑制作用更明显。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表面镀银手术器械抗菌性能。方法:选择80份相同的手术器械,随机分为镀银器械组和常规器械组(每组40份),镀银器械组手术器械表面按照标准镀银,制成表面含银手术器械;常规器械组手术器械表面则不作任何处理。两组均采用高压蒸汽消毒法灭菌后,分别置于洁净手术间和野战帐篷的不同环境中,比较两组器械在空气中暴露不同时间后的细菌检出率,以及无菌包装状态下保存时间的差异。结果:灭菌后在洁净手术间暴露状态下4 h后两组均未检出细菌,8 h后常规器械组细菌检出率30%,镀银器械组细菌检出率10%;野战帐篷空气暴露状态下常规器械组4 h及8 h后细菌检出率均显著高于镀银器械组(P<0.05)。无菌包装状态下15 d及30 d细菌检测显示常规器械组细菌检出率显著高于镀银器械组(P<0.05)。结论:表面含银离子手术器械有明显的抗菌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不同fimA基因型牙龈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 gingivalis,P.gingivalis)在青春期龈炎患者和青春期牙周健康者中的分布。方法:收集51例青春期龈炎患者和46例青春期牙周健康者的龈下菌斑,采用16SrRNA PCR检测P.gingivalis,并根据各fimA基因型的特异引物,用PCR检测不同fimA基因型菌株的分布。结果:龈炎组各fimA基因型P.gingivalis的总检出率:Ⅰ型34.2%,Ⅱ型55.3%,Ⅳ型18.4%,Ⅲ型和Ⅴ型未检出;另有7例(占18.4%)未分出型别。健康组各fimA基因型P.gingivalis的总检出率:Ⅰ型14.3%,Ⅱ型85.7%,Ⅲ型14.3%,Ⅳ型28.6%,Ⅴ型未检出;另有2例(占14.3%)未分出型别。结论:青春期龈炎和青春期牙周健康者龈下菌斑中的P.gingivalis存在fimA基因多态性。fimA基因Ⅱ型是其主要存在的基因型,其次是Ⅰ型和Ⅳ型,Ⅲ型和Ⅴ型较少或不能检出。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Nd:YAG激光与超声洁刮治联合治疗牙周炎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牙周袋4~7 mm的 26颗同颌对称同名的慢性牙周炎患牙,随机分为实验组(激光加洁刮治)和对照组(洁刮治)。比较两组患牙治疗前后牙周袋内细菌检出总数和主要细菌组成比。结果 实验组患牙激光照射后即刻,细菌检出总数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完成治疗后两组患牙牙周袋内细菌检出总数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但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两组患牙治疗后牙周袋内G+球菌升高、G-杆菌下降,与治疗前有显著性差异;治疗后1周实验组牙周袋内球杆菌比例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参数为2 W、20 Hz、100 mJ的脉冲Nd:YAG激光牙周袋内照射可明显减少牙周袋内细菌总量;激光与超声洁刮治联合治疗能短期内显著改善龈下微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纳米银对多菌种生物膜中粪肠球菌的杀菌作用.方法:用粪肠球菌、产黑色素普雷沃菌以及具核梭杆菌构建多菌种生物膜85 个.分别用0.1%(12~15 nm、100 nm)纳米银悬浊液以及2%的次氯酸钠溶液处理,然后通过qPCR方法检测样本中粪肠球菌的活菌量和粪肠球菌的细菌总量.配对t检验比较各组细菌样本临界循环数(Ct).结果:各个实验组使用和不使用PMA之间粪肠球菌的细菌计数有着差别(P=0.000);将3 个实验组使用和不使用PMA qPCR检测到的Ct值的差值进行比较:纳米银(12~15 nm)实验组最大,纳米银(100 nm)实验组次之,次氯酸钠实验组最小(P<0.05).结论:纳米银对于多菌种生物膜中的粪肠球菌有着较强的杀菌作用,直径较小的纳米银杀菌作用较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