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胰源性门静脉高压症的诊断方法和治疗措施.方法:回顾分析我院自1995年3月至2006年6月收治的胰源性门静脉高症症21例,均有胰腺炎病史,其中3例合并假性囊肿,1例合并胰尾部癌.10例有上消化道大出血.结果:16例行手术治疗.手术指征:胃底静脉重度曲张或伴有食道静脉曲张,既往有上消化道大出血史,以及门静脉主干有血栓形成.手术方法:脾切除是基本方法,胰周纤维化明显者联合胰体尾切除;假性囊肿行囊肿-空肠Roux-en-v式吻合;胰尾癌行胰体尾切除;有食管静脉曲张者附加贲门食管周围血管离断术;门静脉主干有血栓者行肠系膜上静脉-下腔静脉H型分流术.5例行非手术治疗.结论:胰源性门静脉高压症临床较为少见,其诊断和治疗有不同于肝硬化性门静脉高压症的特点,手术治疗效果良好.对于胃底静脉曲张较轻、无出血史者可非手术治疗,随着胰腺原发病的控制和血栓再通,胃底静脉曲张也可好转或停止发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区域性门静脉高压症(RPH)的多层螺旋CT(MSCT)表现及临床意义。
方法:对17例RPH患者的MSCT(16排或64排螺旋CT)增强扫描及腹腔血管显像(CTA)的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脾静脉及侧支循环的CT表现。
结果:胰源性14例,脾源性1例,白血病2例。CT显示脾静脉闭塞占35.3%,狭窄占64.7%;可见胃底静脉曲张占70.6%,胃体静脉曲张占76.5%。
结论:MSCT能显示RPH的病因及侧支循环情况,对于RPH的临床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胰源性门脉高压症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胰源性门脉高压症是以上消化道出血为主要表现的临床比较少见的疾病。引起胰源性门脉高压症的原因很多,主要是急、慢性胰腺炎,胰腺假性囊肿,胰腺肿瘤,造成脾静脉回流受阻,使左侧门静脉压力升高,胃底静脉曲张。治疗上主要针对病因处理,脾切除和原发胰腺疾病的处理(包括胰体尾切除)是治愈本病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胰源性区域性门静脉高压症的诊断方法和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11例胰源性区域性门静脉高压症的临床资料。结果11例表现为胃底静脉曲张、脾肿大和合并胰腺疾病,但肝脏正常行单纯脾切除术9例,脾切除加胰体尾切除术1例,其它手术1例。术后未发生严重并发症。随访10例,术后均未再出血。结论胰源性区域性门静脉高压症是术前、术中能够作出正确的诊断和根治的疾病。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合并胆石症的处理方法。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6月—2009年6月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合并胆石症的53例患者临床资料。
结果:肝功能Child A,B级患者44例均采用手术治疗,手术方式有经腹胆囊全切除术、胆囊大部分切除术、胆囊切开取石造瘘术、经腹腔镜胆囊全切除术、胆囊切除+脾切除术、一期和二期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术、肝左外叶切除+胆道手术。治愈率84.1%(37/44),并发症发生率22.7%(10/44),无死亡病例。肝功能Child C级患者9例,采用内窥镜治疗5例,非手术治疗4例,治愈率11.1%(1/9),并发症发生率55.6%(5/9),病死率为22.2%(2/9),死亡原因为大出血和肝功能衰竭。
结论:肝硬化门脉高压症合并胆石症患者术前应综合评估,肝功能Child A,B级患者应采取尽可能创伤小的手术以减少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和降低病死率,肝功能Child C级患者应视为手术禁忌,采取内窥镜或内科治疗。

  相似文献   

6.
脾胃区门静脉高压症的病因探讨及治疗对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脾胃区门静脉高压症的病因、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总结10年来收治的32例脾胃区门静脉高压症患者,分析其病因、诊断和治疗方式.结果主要病因:慢性胰腺炎(伴或不伴胰腺假性囊肿)14例,腹腔结核7例,腹膜后恶性淋巴瘤3例,胰体尾肿瘤8例.32例患者都得到了准确及时的诊断.手术治疗20例,其中单纯脾切除11例,脾切除加断流5例,脾切除加胰体尾切除4例.脾动脉栓塞加内镜下胃底静脉曲张套扎术2例,单纯内镜下血管套扎术5例,近期疗效满意.结论诊断的关键在于提高对脾胃区门静脉高压症的认识;对有症状的脾胃区门静脉高压症宜行治疗,其中以单纯脾切除为主.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胰源性左侧肝外门静脉高压症(LEPH)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8例LEPH病人临床资料.结果LEPH主要表现为黑便、呕血和脾肿大、脾功能亢进,并有胰腺炎、胰腺肿瘤或胰腺外伤表现,而无肝脏疾病表现,内镜下以孤立性胃底静脉曲张为主.术前易误诊为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本组病例中行单纯脾切除2例,脾切除+胰体尾切除术5例,脾动脉结扎1例.结论胰腺疾病可致门静脉高压症,脾静脉栓塞是本病直接原因.胰腺疾病合并上消化道出血应想到本症可能,脾切除术可有效控制出血.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成人先天性胆总管囊肿的诊断及治疗。
方法:回顾性分析近10余年来共收治的78例成人先天性胆总管囊肿患者临床资料。
结果:78例患者中,接受手术治疗手术治疗74例,其中术式包括:(1)囊肿完整切除、肝总管空肠端侧吻合52例;(2)囊肿大部分切除、肝总管空肠端侧吻合9例;(3)胰十二指肠切除术2例(其中1例为胆总管下端囊肿癌变);(4)11例癌变患者1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7例行胆管癌根治术,3例行姑息性外引流术;(5)1例患者因合并胆总管囊肿破裂出血并胆汁性腹膜炎而行单纯外引流术。74例手术患者中获随访54例,随访率为73.0%,随访2个月至7年,平均39个月,良性患者情况良好。癌变患者中,1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失访,7例行胆管癌根治术患者5例得到随访,生存期2~5年,中位生存时间2.3年,3例行姑息性手术患者生存期2~16个月,中位生存时间7.8个月。
结论:成人先天性胆总管囊肿易发生癌变,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先天性胆总管囊肿诊治的关键所在,其治疗以手术切除囊肿及胆-肠重建为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9.
胰源性区域性门静脉高压症主要表现为脾大、胃底静脉曲张并可致消化道出血,临床较为少见。多种胰腺疾病如慢性胰腺炎、胰体尾肿瘤等均可导致此症,其病理基础为上述胰腺病变导致脾静脉狭窄或栓塞,而脾动脉供血正常,脾充血肿大,脾静脉血回流由胃短静脉代偿,致胃底部形成区域性门静脉高压症。对于肝功能正常而合并脾大的消化道出血者应考虑到胰源性区域性门静脉高压症的可能。脾切除可有效控制出血,治疗上还应考虑针对胰腺原发疾病的治疗,该病的预后主要取决于胰腺的原发疾病。  相似文献   

10.
胃脾区区域性门静脉高压症的诊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胃脾区区域性门静脉高压症(GSSPH)的诊断和治疗. 方法 回顾性分析7例GSSPH的临床表现、病因、诊断和治疗方式. 结果 GSSPH主要病因为胰体尾肿瘤和假性囊肿、慢性胰腺炎、后腹膜淋巴瘤.术前明确诊断5例,手术7例. 结论 GSSPH是一种能够治愈的疾病,通常伴有胰腺疾病、脾功能亢进和孤立性胃底静脉曲张,但肝功能正常.行病灶切除加脾切除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胰高血糖素瘤并肝转移的诊断、治疗方式和预后。方法:回顾1例肝转移性胰高血糖素瘤患者2次入院临床资料,结合患者胰体尾切除+脾切除术后病史,分析该病治疗的方式选择和预后。结果:该例肝转移性胰高血糖素瘤患者经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明确诊断后,行超声刀肝右后叶切除+肝左叶肿瘤局部切除+胆囊切除术后好转出院。术后随访1个月,恢复良好。结论:胰高血糖素瘤术后可并发肝转移,手术治疗为有效手段,预后较好,必要时可行肝移植治疗。

  相似文献   

12.
门静脉高压症术后并发症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门静脉高压症术后常见并发症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
方法:回顾性分析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手术患者107例的临床资料。
结果:全组术后发生并发症26例,发生率为24.3%。死亡4例,死亡原因为术后腹腔出血及肝功能障碍并发多器官功能衰竭。
结论:对于门静脉高压症患者手术治疗时应注重术前肝功能的评估、手术操作的规范以及加强围手术期监护并对各类可能出现的并发症积极防治,以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胰管空肠黏膜吻合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胰十二指肠手术方式的改进以预防和减少术后胰瘘、胃瘫等相关并发症发生,提高手术安全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68例标准胰十二指肠切除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胰肠吻合采用胰管对空肠黏膜吻合,胰管内置支撑管经腹壁引出体外。术中常规放置鼻饲空肠营养管于胃空肠吻合口输出袢远侧。
结果:68例患者中有6例术后出现胰瘘,发生率为8.82%;通过持续腹腔引流管通畅引流而治愈。3例术后出现胃瘫,发生率为4.41%;经空肠鼻饲营养管行肠内营养支持待胃肠功能恢复后治愈。全组无1例死亡。
结论:该术式的改进能明显降低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胃瘫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手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4.
胰源性门静脉高压症是由胰腺疾病引起的门静脉高压,临床上较为罕见,存在胰腺原发疾病、胃底静脉曲张、脾肿大和肝功能正常是其特征性表现。脾切除是有症状的胰源性门静脉高压症的主要治疗手段。预后主要取决于胰腺原发疾病,治疗原发病和防治并发症(主要是上消化道出血)是其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朱伟 《腹部外科》2002,15(6):335-336
目的 探讨胰源性门脉高压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并发脾动脉胰管或胰腺假性囊肿胰管出血的发病机制、临床病理特点、诊断和治疗 ,为诊断和处理提供借鉴和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经治的 2例临床资料 ,并结合文献进行探讨。结果 脾脏、胰尾一并切除 ,效果可靠 ,随访 2年以上无出血。结论 胰源性门脉高压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并发胰管出血临床上罕见。慢性胰腺炎史 ,长期间歇性上腹痛及痛后黑便、呕鲜血、脾肿大和肝功能正常是本病的特征。急诊胃十二指肠内窥镜检查和胰胆管逆行造影、选择性脾动脉造影是诊断本病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胰源性门脉高压症并上消化道出血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曙光  阮长乐 《腹部外科》1995,8(3):109-110
慢性胰腺炎、胰腺囊肿、胰腺肿瘤等均可导致肝外型门脉高压症,以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大出血。它具有胰腺疾病,胃底、食管下端静脉曲张,脾肿大,肝功正常四大特点。胰源性门脉高压症的有效治疗是脾切除。同时根据病人不同的胰腺疾病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其预后明显好于肝硬变门脉高压症。  相似文献   

17.
胰源性门静脉高压临床罕见,为脾静脉阻塞导致脾肿大,胃和(或)食管静脉曲张,但病人肝功能正常。胃静脉曲张是胰源性门静脉高压引起的严重并发症,发生率很高,且及时诊断和治疗很困难。迄今为止,尚无最佳治疗策略的相关共识。经导管脾动脉栓塞术是替代脾切除的方法,治疗胰源性门静脉高压引起的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安全性和有效性均良好。本文报道1例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消化科的病人,因自身免疫性胰腺炎导致胰源性门静脉高压,引起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病人确诊后行经导管脾动脉栓塞术治疗,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逐渐停止,胃静脉曲张明显改善。定期随访显示,病人术后无上消化道出血复发,也无术后并发症发生。结果表明,经导管脾动脉栓塞术治疗自身免疫性胰腺炎病人胰源性门静脉高压相关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是微创安全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手术流程及技术的改进和效果。
方法:对22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患者的手术流程及方法进行改进,并与传统术式患者的手术时间、并发症、术后住院时间、住院费用进行比较。
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施行根治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改良组较传统组明显缩短了手术时间、减少了胰瘘的发生、术后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
结论:改良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操作简便、省时,减少了手术并发症、术后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是一种有效方法,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保留十二指肠的胰头近全切除术治疗胰头部良性肿瘤的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2009年12月4例施行保留十二指肠的胰头近全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均保留了胃肠道的完整性、肝外胆道、胆囊和Oddi括约肌的功能,仅在壶腹周围和胆管后方保留有少量胰腺组织。
结果:病理证实1例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1例为内分泌肿瘤,2例为实性假乳头状瘤。术后2例发生胰瘘,经过非手术治疗治愈。围手术期无死亡。随访8~20个月,均未发现复发征象。
结论:对于胰头部良性肿瘤,特别是摘除困难的,保留十二指肠的胰头近全切除术是合理的选择。

  相似文献   

20.
胰源性门静脉高压症的诊断及外科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胰源性门静脉高压症是一种少见的门静脉高压症类型,脾静脉血栓形成或梗阻是其根本原因,其原发疾病包括胰腺炎症、肿瘤及其他胰腺疾病,可引起单纯门静脉脾胃区域的压力增高,临床上可根据病人临床表现、生化检查和影像学手段等进行综合诊断。外科治疗应采用个体化的治疗原则,胰腺原发疾病的治疗是基础及关键,对于胃肠道曲张静脉出血,脾切除术是有效的治疗手段,静脉曲张严重者可加做断流术,对于病变在胰体尾的胰源性门静脉高压,可在解除胰腺病变的同时切除脾脏,但不主张预防性脾切除术,无法耐受手术病人可考虑介入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