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任何组织的缺血,只要达到一定时间和程度,必然会引起组织细胞的损伤.1985年McCord经过研究发现,长时间的组织器官缺血后的再灌注是一把"双刃剑",首先是再灌注挽救了缺血的组织器官,以防止进一步的缺血损伤,然而不可控的再灌注也引起了组织器官的再灌注损伤,故此提出了缺血一再灌注损伤这一概念.骨骼肌是组成肢体的重要组织之一,同时它对缺血十分敏感,人类骨骼肌在室温下完全缺血2.25 h就会出现不可逆的功能损害.在骨科的临床工作中,动脉断裂栓塞、断肢再植、应用止血带时间过长,都有可能造成严重的骨骼肌缺血,随后发生缺血再灌注损伤,从而影响患者肢体的存活,甚至造成截肢的后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冬虫草醇提取液对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 制作兔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动物模型,实验分对照组、再灌注组和治疗组。取骨骼肌测定三磷酸腺苷、二磷酸腺苷、一磷酸腺苷、磷酸肌酸含量和线粒体ATP酶活性。结果 再灌注组与对照组比较,骨骼肌能量代谢障碍及其线粒体ATP酶活性降低。使用冬虫夏草后,骨骼肌各项测定指标较再灌注组相比明显改善。结论 冬虫夏草对缺血再灌注损伤骨骼肌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灯盏花在肢体缺血/再灌注致远隔多器官损伤的预防作用.方法实验共分三组(1)再灌注组夹闭大鼠双侧股动脉,阻断循环2h后再灌注5h,建立双下肢缺血/再灌注模型;(2)灯盏花组大鼠每日腹腔注射云南灯盏花注射液1ml,共7天,后按再灌注组方法制作模型;(3)对照组行假手术处理.观察大鼠下肢骨骼肌、远隔器官胃、肾、肺、肝及脑组织超微病理改变、红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组织丙二醛(MDA)含量、血清谷胱甘肽(GSH)含量,并观察灯盏花对远隔器官损伤的预防作用和对自由基的清除作用.结果再灌注组骨骼肌病变较单纯缺血时严重,远隔器官肝、肺、肾、胃及脑有弥漫性损伤;红细胞SOD及血清GSH较对照组显著下降(P<0.05);肝、肺组织匀浆MDA含量显著增多(P<0.05);灯盏花组病变较对照组明显改善.结论肢体缺血/再灌注不但使再灌注器官本身损伤加重,还可引起远隔多器官损伤;灯盏花作为强抗氧化剂,可明显减轻肢体缺血/再灌注所引起的远隔多器官损伤.  相似文献   

4.
断肢再植肌组织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细胞凋亡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断肢再植过程中缺血性损伤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情况和病理改变,探讨细胞凋亡表达规律。方法建立大鼠后肢断肢实验模型,以光镜观察缺血和缺血再灌注早期的骨骼肌组织病理变化,以TUNEL(POD法)检测缺血和缺血再灌注过程中细胞凋亡现象的发生。结果缺血5h的大鼠断肢再植全部存活,而缺血9h者未存活。大鼠断肢再植过程中,缺血性和缺血再灌注性损伤引起骨骼肌细胞水肿、坏死和细胞凋亡,并于再灌注过程观察到微循环障碍和中性粒细胞趋化浸润现象,缺血7h凋亡率最高。结论骨骼肌存在缺血性和缺血再灌注性损伤,细胞凋亡是缺血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重要病理改变。骨骼肌缺血再灌注过程存在微循环障碍和中性粒细胞趋化浸润,它们是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5.
β-七叶皂甙钠对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26,自引:3,他引:23  
目的:观察β-七叶皂甙钠对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用兔造成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动物模型。实验分对照组、缺血再灌注组和β-七叶皂甙钠组。取血浆测定丙二醛、肌酸磷酸激酶、谷草转氨酶和乳酸脱氢酶合量。取骨骼肌标本测定丙二醛、髓过氧化酶活性、肌细胞线粒体钙含量和组织湿/干重比值。结果:缺血再灌注组与对照组比较,血浆和骨骼肌的各项生化指标显著增高(P〈0.01);使用β-七叶皂甙钠后,血浆及骨骼肌  相似文献   

6.
银杏叶提取液抗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观察银杏叶提取液对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 制作兔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动物模型。并分为对照组,再灌注组和治疗组,检测不同时相点血小板计数,血栓素B2(TXB2)和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GF1α)含量,测定骨骼肌丙二醛(MDA),线粒体钙(MitochondrialCa)含量和组织湿/干重量比值(Wet/Dry)。结果 再灌注组与对照组比较,以上各项指标变化明显,银杏叶提取液可抑制血小板活化,降低血浆TXB2和6-Keto-PGF1α水平,减少骨骼肌MDA,线粒体Ca含量和组织湿/干重量比值,治疗组各项测定指标较再灌注组有比较明显改善。结论 银杏叶提取液对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骨骼肌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
Haimovicj发现肢体长时间缺血,血管再通后常引起肌性肾病代谢综合征(MNMS),使病情加重,死亡率增加。许多研究表明四肢动脉阻断后再灌注引起的肌损伤是MNMS的发病原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病理生理机理很复杂,有许多因素参与,近年来发现缺血组织再灌注时所产生的自由基在再灌注损伤中起重要作用。研究用犬游离股薄肌模型作急性缺血再灌注损伤研究,具有不阻断静脉、不损伤软组织和对侧肢体可供对照等优点。实验用电子自旋共振(ESR)波谱直接测定自由基,并测定肌肉表面pH(mspH)来预测肌肉再灌注损伤的程度,  相似文献   

8.
缺血再灌注损伤(IRI)是指血供中断再通后, 组织器官损伤加重的过程, 其损伤机制复杂, 主要包括氧化应激、钙超载、炎性反应等, 由此引起的临床疾病称为再灌注综合征。乙醛脱氢酶2(ALDH2)是人体乙醇代谢过程中的关键酶, 主要功能是将乙醛代谢成无毒的乙酸。近年来有大量研究表明, ALDH2在缺血再灌注损伤中有明确的保护性作用, 其特异性激动剂Alda-1也被广泛运用于IRI相关研究中。本文就ALDH2的结构、功能、基因多态性和在各器官IRI中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探讨ALDH2成为IRI治疗靶点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9.
缺血后处理对大鼠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缺血后处理对大鼠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以及应用缺血后处理的时机.方法 将32只大鼠随机分成四组,采用切断患肢全部皮肤、肌肉和神经,保留患肢股动静脉的动物模型,通过夹闭和开放股动静脉造成骨骼肌缺血和再灌注损伤.采用测定骨骼肌缺血4 h.再灌注1 h后血清丙二醛(MDA)、骨骼肌髓过氧化物酶(MPO),再灌注6 h后骨骼肌的死亡程度来观察缺血后处理对大鼠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以及再灌注5 min后应用缺血后处理是否对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结果 对骨骼肌缺血4 h再灌注6 h的损伤,再灌注开始后即刻应用30 s缺血、30 s再通,三次循环的缺血后处理对骨骼肌的缺血再灌注损伤即有保护作用,不仅减少了骨骼肌再灌注区域中性粒细胞浸润(MPO)和血清氧自由基水平(MDA)水平,而且减少了骨骼肌的死亡程度;再灌注5 min后应用缺血后处理并没有降低骨骼肌缺血再灌注区域的MPO和血清MDA水平,也没有降低骨骼肌缺血再灌注后的死亡程度,与直接缺血再灌注组相同,对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并没有保护作用.结论 骨骼肌缺血后再灌注开始前立刻应用缺血后处理对大鼠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一定的保护效果,可以减少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的死亡程度;缺血后处理应用时机非常重要,再灌注5 min后应用缺血后处理则失去对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
范里  刘世清  杜飞 《中国骨伤》2003,16(11):658-660
目的探讨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前后微循环变化及蝮蛇抗栓酶(Svate)的保护作用.方法 24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以气囊止血带造成兔左下肢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实验组分别在缺血前及再灌注前给予Svate静注,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用活体微循环显微镜观察兔缺血前及再灌注后骨骼肌微循环的变化并作血液流变学检测.结果骨骼肌缺血再灌注后对照组:全血粘度增高、血流缓慢、红细胞严重聚集、纤维蛋白原增加,大量白细胞附壁和白色微栓形成,无复流现象严重,微血管有渗出、渗血,骨骼肌组织损伤较重.随再灌注时间的推移,微循环障碍逐渐加重;实验组经Svate保护,血液流变学状况、微循环障碍明显好转,骨骼肌组织损伤较轻.结论①骨骼肌缺血再灌注后造成严重的微循环障碍和肌组织损伤;②Svate通过疏通微循环对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损伤起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1.
冯亚高  邓素雅 《中国骨伤》2007,20(2):100-102
目的:观察姜黄素对肢体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血浆肌酸磷酸激酶(CPK)、乳酸脱氢酶(LDH)、丙二醛(MDA)含量及骨骼肌99m锝亚甲基二磷酸钠(99mTcMDP)吸收量的影响,探讨姜黄素对肢体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制作大鼠后肢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30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对照组、干预组。分别于再灌注1 h后测定血浆CPK、LDH、MDA含量和腓肠肌99mTcMDP吸收量变化,透射电镜观察腓肠肌超微结构变化。结果:缺血再灌注对照组和姜黄素干预组与假手术组相比,血浆CPK(7296.18±1086.53,5168.49±975.39,3014.26±963.78)、LDH(1203.66±282.53,726.56±203.65,463.85±75.32)、MDA(10.36±2.65,6.78±2.12,3.54±1.89)含量明显增高(P<0.01),99mTcMDP吸收量(16.69±3.14,11.45±2.35,9.12±1.96)明显升高(P<0.01);腓肠肌超微结构损伤明显加重;姜黄素组血浆和骨骼肌的各项指标与缺血再灌注对照组相比显著降低(P<0.01),腓肠肌超微结构损伤明显减轻。结论:姜黄素能有效降低血浆CPK、LDH、MDA含量,减少骨骼肌99mTcMDP吸收量,减轻缺血再灌注骨骼肌坏死程度和坏死范围,改善骨骼肌再灌注损伤的超微结构,说明姜黄素对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大蒜素对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防护作用。方法将32只家兔随机分为再灌注组和治疗组,制备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动物模型。在即将恢复血流灌注前10分钟,再灌注组和治疗组分别自耳缘静脉注射等渗盐水和大蒜素注射液。在再灌注前、后不同时间点上分别测定血清有关生化指标并取胫前肌行光、电镜观察。结果再灌注组再灌注后血清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丙二醛(MDA)明显升高(P〈0.01),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明显下降(P〈0.01)。治疗组再灌注后各指标变化不明显,而与对照组同期相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光、电镜观察可见再灌注组织超微结构改变明显,而治疗组较轻。结论大蒜素可抑制自由基产生并减轻对骨骼肌细胞的损害,对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明显的防护作用。  相似文献   

13.
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IRI)是肝移植(LT)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病理生理过程,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肝脏缺血预处理(IPC)能够对抗该过程,从而对缺血再灌注肝脏产生保护性作用。笔者就IPC在对抗肝脏IRI过程中的保护性作用机理及其在肝移植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4.
缺血再灌注损伤(IRI)在肾移植过程中是不可避免的,近来研究发现促红细胞生成素(EPO)能显著减轻肾脏的IRI,保护肾脏的结构和功能。本文综述了EPO在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及可能机制。  相似文献   

15.
在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肢体功能取决于神经肌肉的结构完整性。尽管再灌注会 加剧对骨骼肌的损伤,但再灌注是否会或在多大程度上对外周神经造成损伤还不清楚。在治疗的药物中,大剂量的甲基强的松龙和Lazaro-  相似文献   

16.
促红细胞生成素与肾缺血再灌注损伤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缺血再灌注损伤(IRI)在肾移植过程中是不可避免的,近来研究发现促红细胞生成素(EPO)能显著减轻肾脏的IRI,保护肾脏的结构和功能。本文综述了EPO在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及可能机制。  相似文献   

17.

缺血再灌注损伤(IRI)是指缺血组织或器官重获血流灌注或氧供后,不仅不能恢复组织器官功能,反而加重组织器官的功能障碍和结构损伤。通过某些预处理方法上调血红素氧合酶-1能够对组织或器官IRI产生保护作用。笔者就药物预处理、其他化学药品预处理、缺血预处理以及转基因治疗对IRI的影响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8.
甘露醇对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用兔造成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动物模型,于恢复血流再灌注当时动脉注射20%甘露醇,结果用药后血中丙二醛(MDA)、肌酸磷酸激酶(CPK),谷草转氨酶(GOT)、乳酸脱氢酶(LDH)较对照组明显下降,电镜下见骨骼肌损害也轻于对照组,细胞肿胀减轻,亚细胞结构破坏轻微,表明甘露醇可减轻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对骨骼肌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9.
本期导读     
<正>抗原特异性T细胞如何参与缺血-再灌注损伤(IRI)?本刊特邀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脏外科研究所所长王学浩教授就T淋巴细胞在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重要作用作一述评。王教授在文中阐明了T淋巴细胞在IRI中的活化机制、辅助性T17细胞与调节性T细胞在IRI中的作用。T淋巴细胞参与多种器官IRI发病过程,且在不同组织和疾病的不同阶段发挥不同的生物学功能。精准的T淋巴细胞  相似文献   

20.
目的 阐明利多卡因对骨骼肌缺血-再关注损伤的作用.方法 采用MTT法测定骨骼肌组织活力,分别对缺血后、再灌注后加入利多卡因与对照组进行比较,并结合透射电镜,观察利多卡因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的作用.结果 缺血后、再灌注后加入利多卡因与对照组进行比较,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缺血后与再灌注后2组比较,P>0.05,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