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治疗的胰头癌、十二脂肠乳状癌等疾病的治疗效果及并发症的发生的原因。
方法:回顾性分析胰十二指肠切除9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临床各并发症的可能原因及术中、术后处理措施。
结果:共23例发生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24.5%。其中胰瘘并腹腔感染9例,胆瘘并腹腔感染2例,消化道出血7例,肺部感染2例,胸腔积液1例,粘连性肠梗阻1例,胃排空障碍1例;死亡4例,病死率4.3%。其中3例死于胰瘘并腹腔严重感染,1例死于人造血管置换术后血栓形成。
结论:胰十二指肠切除仍有一定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正确评估患者病期的手术耐受力,规范术中操作,积极处理并发症是获得满意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胰/肠吻合技术的改进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改良胰管空肠黏膜吻合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治疗胰、十二指肠良恶性疾患72例的临床资料。结果:72例无手术死亡,术后发生胰瘘2例(2.78%,2/72)。63例获随访,除3例有脂肪痢样慢性腹泻和营养状况较差外,余60例消化吸收功能基本正常,营养状况良好。结论:该改良胰/肠吻合方法具有操作简便、吻合可靠、胰瘘率低的特点,并能较好地保留胰腺外分泌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中应用不同胰肠吻合方式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3月—2013年3月收治的260例行PD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胰管直径≥4 cm的患者采用胰管空肠黏膜吻合术(135例),胰管直径<4 cm的患者,空肠管腔口径<胰腺残端直径者采用改良Child胰肠吻合(67例);空肠管腔口径≥胰腺残端直径者采用捆绑式胰肠吻合(58例),比较各组的临床疗效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3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如胰瘘、腹腔感染、腹腔出血、消化功能异常及平均住院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1例老年患者术后第4天发生脑血管意外死亡,余患者平均随访3.2(2~4)个月,期间未发现复发、转移及死亡。结论:在PD术中应依据胰管直径、胰腺残端直径及空肠管腔口径选择胰肠吻合方式,恰当的胰肠吻合方式可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双荷包胰胃吻合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的合理性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 -2010年12月施行的12例双荷包胰胃吻合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平均时间(420.3±11.7)min;术中失血量(1 021.5±37.8)mL;术后住院时间平均(10.4±2.7)d,无1例胰瘘发生,切口感染1例(1/12).结论 双荷包胰胃吻合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胰腺残端重建方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改良的胰管空肠端侧黏膜对黏膜胰管空肠套入式吻合方式预防胰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11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残胰重建方式为胰管空肠黏膜对黏膜套入式端侧精确吻合(改良胰管空肠吻合)者41例(改良组),胰空肠端端常规套入吻合手术者70例(常规组),比较两种胰肠吻合方法对术后胰瘘发生率的影响。结果改良组41例术后恢复顺利,无一例发生胰瘘;常规组发生胰瘘13例(18.57%)。两种术式间胰瘘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其他并发症发生率如消化道出血、胃排空障碍、胆瘘、腹腔感染、肺感染和切口感染以及生存率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胰管空肠端侧黏膜对黏膜套入式吻合在预防胰瘘发生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值得在临床工作中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6.
改良胰空肠吻合预防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细胰管与空肠黏膜吻合技术的改进.方法: 回顾1994~2004年间接受胰十二指肠切除手术且胰管直径≤2 mm的恶性肿瘤患者61例临床资料,其中29例采取Child胰肠端端套入式吻合法(A组),32例行胰管与空肠黏膜二点或三点吻合法(B组),比较两组病人胰瘘的发生率、病死率、住院时间.结果:A组胰瘘的发生率为24.1%,B组为3.1%,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A组病死率为13.8%, B组病死率为0%,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0.05). A, B两组的住院天数分别为:(28.7±6.6)d,(19.4±4.6)d,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对细胰管(直径≤2 mm)与空肠黏膜二点或三点吻合法能有效防治术后胰瘘,操作简单,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对细胰管较可靠的处理方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改良式胰管空肠黏膜吻合术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78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胰肠吻合采用改良式胰管空肠黏膜吻合术(改良组)和传统胰空肠端侧吻合术(传统组)两种术式,分别观察两组术后胰瘘发生的情况及临床效果。结果改良组48例,术后出现并发症5例(10.4%),其中胰瘘1例(2.1%);传统组30例术后出现并发症11例(36.7%),其中胰瘘5例(16.7%),1例死于术后胰瘘并发腹腔感染、出血。其余患者均痊愈出院。结论改良式胰管空肠黏膜吻合术应用于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术后胰瘘的发生率低,是预防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发生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改良胰管空肠端侧黏膜吻合术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8年11月在80例行PD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9例行改良胰管空肠端侧黏膜吻合(改良组),41例行传统胰管空肠端侧黏膜吻合组(传统组),比较两组相关临床指标及术后胰瘘及其他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均P0.05);两组患者手术时间、胰肠吻合时间,腹腔内出血、淋巴漏、胃排空障碍等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改良组较传统组胰瘘总发生率明显减少[5.12%(2/39)vs.24.4%(10/41),P0.05],其中,改良组2例均为生化漏,无B/C级胰瘘,传统组生化漏2例,B/C级胰瘘8例。结论:改良胰管空肠端侧黏膜吻合术较传统胰管空肠端侧黏膜吻合术能明显降低PD术后胰瘘的发生率,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胰胃吻合术(PG)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2月—2012年12月期间50例PD后行PG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术后胰瘘与其他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并分析术中、术后情况及术后腹腔引流液淀粉酶浓度与胰瘘发生的关系。结果:50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胰瘘发生率36.0%(18/50),其他并发症发生率为20.0%(10/50)。全组3例死亡,余患者治愈出院。统计分析显示,胰瘘的发生与患者年龄无关(P>0.05),B, C级胰瘘患者的住院时间明显长于A级胰瘘或无胰瘘患者(均P<0.05),术中出血量越大或术后腹腔引流液淀粉酶浓度高,胰瘘的发生几率或级别越高(均P<0.05)。结论:PG是PD后消化道重建的安全有效方式,可降低胰瘘的发生率;胰瘘并发腹腔出血、腹腔脓肿等可考虑外科干预。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贯穿式胰管空肠黏膜吻合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5年3月61例行PD患者资料,其中34例行贯穿式胰管空肠黏膜吻合(观察组),27例行传统套入式胰肠吻合(传统组),比较两组各项临床指标。 结果: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与传统组比较,观察组术中胰肠吻合时间明显减少[(14.9± 1.6)min vs.(22.6±2.6)min,P<0.05]、术后胰瘘发生率明显降低(11.76% vs. 37.03%,P<0.05);术后住院时间明显缩短[(16.5±4.9)d vs.(19.5±5.4)d,P<0.05];两组术中出血量、其他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1年生存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贯穿式胰管空肠黏膜吻合能有效降低PD后胰瘘的发生,是一种较为简单、有效的胰肠吻合方式,推荐其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手术流程及技术的改进和效果。
方法:对22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患者的手术流程及方法进行改进,并与传统术式患者的手术时间、并发症、术后住院时间、住院费用进行比较。
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施行根治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改良组较传统组明显缩短了手术时间、减少了胰瘘的发生、术后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
结论:改良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操作简便、省时,减少了手术并发症、术后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是一种有效方法,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迟发性腹腔内出血的原因与处理方法。
方法:回顾性分析168例施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患者中术后腹腔内出血的情况。
结果:168例患者中有38例出现腹腔内迟发性出血,发生率为22.6%(38/168);因大出血而再次手术止血11例,发生率6.5%(11/168);再手术的病死率27.3%(3/11);出血的主要原因是合并胰瘘或腹腔感染。
结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腹腔内出血与胰瘘或腹腔感染密切相关。完善围手术期的处理,预防与及时发现、积极处理胰瘘和腹腔感染可以减少腹腔内迟发性出血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采用保留空肠黏膜与去空肠黏膜胰肠直接套入加捆扎两种不同的吻合方式进行探讨.方法 2003年2月 2012年12月对58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采用胰空肠套入吻合术;其中A组28例采用保留空肠黏膜残胰直接套入空肠3~4 cm,在距离残胰腺断端2~3 cm处将包盖于残胰腺体的空肠段用7-0丝线予以捆扎.B组30例则为去黏膜化,空肠黏膜外翻3 cm并去黏膜化处理并行肠黏膜下肌层与残胰体断端缝合,之后将空肠复位,随后按A组方法将包盖于残胰体的空肠予以捆扎.结果 A、B两组胰-肠吻合时间比较,A组比B组平均缩短(36±0.34) min(P <0.001);A组和B两组术后并发胰瘘分别为0和20.0%;A组和B两组术后迟发性残胰断端出血分别为3.6%和3.3%.结论 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采用保留空肠黏膜与去空肠黏膜两种不同胰肠吻合方式中,前者不受残胰质地、胰管大小影响和具有操作简便以及可以降低胰瘘发病率的优点.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胰肠吻合缝合技术和置管引流方法进行改进,以防止胰瘘的发生.方法 对2004年6月至2007年9月138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的胰肠吻合采用降落伞式胰管空肠连续吻合和吻合口下方肠腔减压外引流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降落伞式胰管空肠连续吻合时间平均11min,手术时间明显缩短,全部病例均未出现胰肠吻合口漏,术中出血平均353±61ml,平均住院日19.2d.6例患者出现肺部感染,3例上消化道出血考虑为应激性溃疡,2例患者出现胃排空障碍,均保守治疗痊愈,无手术死亡.结论 降落伞式胰管空肠连续吻合和吻合口局部肠腔减压外引流,操作简便、省时、并发症少,是胰肠吻合术的一种有效改进.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两种胰肠吻合方式对胰十二指肠切除(PD)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探讨胰管空肠黏膜接触式吻合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4月至2016年6月56例接受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患者资料。根据胰肠吻合方式分为胰管空肠黏膜接触式吻合组和胰管空肠黏膜对黏膜吻合组,每组28例。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术中、术后计量资料的描述用x珋±s表示,采用t检验;两组术后并发症分析采用χ2检验;P0.05有统计学差异。结果胰管空肠黏膜接触式吻合组胰瘘发生1例(3.57%)明显低于胰管空肠黏膜对黏膜吻合组4例(14.28%);两组术后肠功能恢复平均时间分别为(5.3±2.2)d及(7.5±1.8)d,术后平均住院时间分别(17.35±1.52)d及(24.64±1.34)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2.89及8.92,P均0.05)。结论胰管空肠黏膜接触式吻合加胰肠端侧吻合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可以降低胰瘘的发生,缩短平均住院时间,可以作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胰肠吻合的一种选择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悬吊式”胰管-空肠端侧连续缝合吻合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发生的影响,探讨其实用性、安全性、有效性.方法 采用非随机临床对照研究,对165例施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临床资料行对比分析,比较三种不同胰肠吻合方法对胰瘘及其他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结果 总胰瘘发生率13.9%.端端或端侧套入式胰肠吻合组(A组)、端侧黏膜-黏膜胰管空肠吻合组(B组)和悬吊式胰管-空肠端侧连续缝合吻合组(C组)的胰瘘发生率分别是23.1%(12/52)、18.8%(9/48)和3.1%(2/65).C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及术后血浆管引流量上优于A、B两组(P<0.05),A、B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并发症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悬吊式胰管-空肠端侧连续吻合术能显著降低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的胰瘘发生率.该术式安全、实用、便捷,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7.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胰管空肠吻合的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是胰头癌、总胆管下段癌、壶腹部及部分十二指肠恶性肿瘤首选的手术方法。近年来手术死亡率明显减少,但术后并发症仍然未见明显减少。本总结本院近15年来43例胰十二指肠手术的经验,并予报告。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改良胰腺空肠套入式吻合方法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3年2月—2013年10月22例行PD术患者临床资料,其中术中采用常规胰腺空肠套入式吻合10例(传统组),采用改良的胰腺空肠套入式吻合12例(改良组),比较两组术后胰瘘发生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住院时间等情况。 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与传统组比较,改良组术后胰瘘发生率明显降低,手术时间明显缩短(均P<0.05),而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PD术中使用改良的胰腺空肠套入式吻合方式可降低胰瘘发生率并缩短手术时间,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术后胰瘘(PF)发生的危险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5年间在湘雅二医院行PD的13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围手术期可能与PF有关的18个因素进行单因素及逐步Logistic多因素分析。
结果:全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32.1%(44/137),病死率6.57%(9/137);其中,胰瘘18例,发生率为13.1%,占总并发症的41.0%;死亡4例,占胰瘘病例的22.2%(4/8),占总死亡病例的44.4%(4/9)。PE组的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均显著高于非PE组(均P<0.05)。Logistic多因素分析表明,胰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为上腹部手术史(OR=6.741),术前TIBL≥171 μmol/L(OR=3.308),胰腺质地软(OR=3.556)及胰管直径<3mm(OR=6.106)。
结论:术前重度黄疸(TIBL≥171 μmol/L)、上腹部手术史及胰管直径细小和胰腺质地软预示着较高的胰瘘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胰十二指肠切除(pancreaticoduodenectomy,PD)术后胰瘘发生率5%~25%,胰瘘的病死率为20%~50%。为了降低胰瘘发生率和病死率,我院1994年3月~2005年12月,共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胰胃吻合术(pancreaticogastrosto-my,PG)进行消化道重建,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行胰胃吻合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