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研究下腰椎侧方入路中静脉、神经的应用解剖学特点,为该手术入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显微镜下观测21具成人尸体标本髂腰静脉(iliolumbar veins,ILV)、腰升静脉(ascending lumbar vein,ALV)及L5、S1神经根前支、腰交感干的走行及与周围结构的毗邻关系。结果ILV和ALV缺失率高,形态学变异较大;L5神经根前支紧贴骶骨翼前方走行,位置恒定;骶骨岬前外侧缘到第1骶前孔上缘切线的垂直距离为(28.73±2.93)mm;L3~S1椎间孔前上缘到腰交感干的垂直距离分别为(27.21±2.04)mm、(27.40±2.11)mm、(26.89±2.33)mm。结论下腰椎侧方静脉、神经的走行及解剖学形态具有一定规律性,在下腰椎侧方手术入路中,可有效避开或牵开这些结构,避免术中损伤。  相似文献   

2.
腹腔镜下腰椎前路手术入路的解剖学实验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腰椎手术的可行性及腰椎不同节段安全有效的腹腔镜手术入路。方法:解剖30例成人尸体标本(男15例、女15例),记录腰椎前主要毗邻血管的解剖学参数;取家猪40只,均分为两组,采用腹腔镜下经腹膜后入路和经腹膜腔入路显露L2~S1椎体和椎间盘,比较两种入路的有效性、安全性。结果:尸体解剖发现腹主动脉分叉点变异较多,髂总静脉汇合点相对恒定;腹主动脉分叉角度男性平均54.9°,女性平均59.0°,髂总静脉汇合角度男性平均61.4°,女性平均64.9°;腹主动脉分叉点到L5椎体下缘距离男性平均3.5cm,女性平均3.6cm;髂总静脉汇合点到L5椎体下缘距离男性平均2.2cm,女性平均2.4cm;L5/S1椎间隙手术窗大小男性平均3.7cm,女性平均3.4cm。动物实验研究发现经腹腔显露L6/S1满意,而经腹膜后显露L2~L5满意。结论:应用腹腔镜技术进行腰椎手术是可行的,该技术具有重复性好,对组织损伤小,术野内解剖结构清晰,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较高。显露下位腰骶椎以经腹腔入路为宜,而显露上位腰椎以经腹膜后间隙入路为宜。  相似文献   

3.
目的:进一步探讨从口内入路咬肌神经的解剖方式和毗邻关系特点,为临床行咬肌神经切断手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将甲醛固定12个月以上的12具成年尸头标本,从标本中部矢状劈开,共23侧,去除头面部皮肤及皮下组织,显露咬肌,将咬肌下端止点自下颌骨剥离,在颧骨的咬肌前缘和后缘锯断颧骨,将咬肌瓣向后上翻转,显露咬肌间隙,精细分离咬肌神经干进入咬肌处和在肌肉内的走行,测量相应数据,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咬肌神经在咬肌内侧,自颞肌腱后缘进入咬肌间隙后,在咬肌筋膜下走行,逐渐进入肌肉深层,走行约(8.86±3.07)mm 后,多数分为前后2支主干,并与咬肌血管伴行。咬肌神经自颞肌腱后缘穿出点到神经分叉点距离为:左侧(9.84±2.88)mm,右侧(7.88±3.08)mm;咬肌神经自颞肌腱后缘绕出点到咬肌颧骨附着点前缘距离为:左侧(56.14±3.33)mm,右侧(56.23±4.35)mm;咬肌神经自颞肌腱后缘绕出点到下颌切迹最低点距离为:左侧(12.70±2.51)mm,右侧(11.30±3.31)mm;咬肌神经绕出颞肌腱点距下颌支前缘凹陷处距离为:左侧(38.09±5.00)mm,右侧(36.48±5.32)mm。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左侧和右侧咬肌神经与各解剖点的距离,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咬肌神经走行较稳定,周围有典型的解剖标记,口内入路显露咬肌神经可行,可以设计口内入路咬肌神经切断手术。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颈部臂丛神经入路的解剖特点,探讨臂丛神经的显露方法,使其显露更加简便、安全和充分。方法取甲醛溶液固定的成人尸体标本21具,解剖观察颈筋膜浅层与颈神经浅丛的位置关系,解剖观察颈后三角颈筋膜浅、深层之间的脂肪层的结构、内容,颈筋膜深层的质地及其与臂丛神经的解剖关系。取甲醛溶液固定的成人尸体标本21具,制成颈部连续断层标本,观察不同断面颈后三角颈筋膜浅层深面蜂窝组织的边界、内容、与臂丛神经的解剖关系。结果在颈中部及其以下,颈后三角的颈筋膜浅、深两层之间的脂肪层界限清晰完整,其内无重要结构,颈筋膜深层质地致密,臂丛神经紧位于其深面。结论利用颈筋膜与臂丛神经解剖关系,可使颈部臂丛神经的显露更简便、安全。  相似文献   

5.
骨间背侧神经在桡骨近端外侧入路的解剖学考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肘的侧方 ,“J”形侧方 (KocherJ入路 ) ,和后外侧入路在处理骨折、肘关节成型、重建手术时经常被用来显露桡骨近端。虽然手术入路解剖已详尽描述 ,已知前臂旋前运动可使骨间背侧神经沿桡骨近段侧后方向远端移位。但专门的桡骨近端安全暴露的指导方法尚无文献述及。骨间背侧神经 ,自近端前侧斜行越过手术区至远端后侧 ,已知在上述操作过程中有被损伤危险。建议外科医师将前臂旋前使骨间背侧神经处于相对前内侧位置。以使暴露操作更安全。本研究的目的就是定量研究骨间背侧神经与桡骨头和桡骨干近端的关系进而探讨建立一个肘后外侧入…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估腰椎滑脱的斜外侧椎间融合术(OLIF)入路影像解剖学特点.方法 将40例门诊腰痛行腰椎MRI检查的患者按照是否存在腰椎滑脱分为腰椎滑脱组(均确诊为L4椎体Ⅰ~Ⅱ度退变性滑脱,20例)和非腰椎滑脱组(20例).在腰椎MRI的L4~5椎间隙中央层轴位T2加权像上辨识左侧腰大肌、左侧腹主动脉、左侧腰交感干、节段动脉...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腰椎周围肌间隙的解剖学与影像学特点,为腰椎后路椎旁肌间隙入路的选择和操作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选取18具成人尸体湿性躯干标本,一侧行局部解剖观察腰椎周围肌肉及其毗邻结构,另一侧行模拟肌间隙手术入路,观察不同肌间隙的解剖构成及其显露腰椎相关结构的特点;同时选取30例健康志愿者的腰部MRI与CT图像,观察肌间隙的影像学显示特点.结果:Wiltse间隙位于多裂肌与最长肌之间,由脂肪及疏松结缔组织填充,无血管、神经穿行;通过该间隙可清晰显露腰椎关节突关节、椎间孔及横突;75.0%的CT片和93.3%的MRI片可显示Wiltse间隙.LIMP间隙位于最长肌与髂肋肌之间,由一层薄而透明的筋膜分隔两肌,69.4%标本可见脊神经后支的肌支穿行间隙内;该间隙可满意显露椎间孔区及椎弓根;41.6%的CT片和56.6%的MRI片可显示LIMP间隙.Watkins间隙位于髂肋肌与腰方肌之间,由腰背筋膜中层及少量脂肪分隔肌肉形成,75.0%标本可见脊神经后支的皮支及伴行血管走行;该间隙可满意显露椎间孔及椎体两侧;63.3%的CT片和86.6%的MRI片可显示Watkins间隙.结论:熟悉腰椎不同肌间隙的形态特点及穿行结构,术前影像学准确观测有助于椎旁肌间隙入路的选择与操作.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比较采用斜外侧经肌间隙入路腰椎融合术(oblique lateral interbody fusion,OLIF)与改良侧方经腰大肌入路腰椎融合术(crenel lateral interbody fusion,CLIF)联合后路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退行性腰椎不稳的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2022年6月30例在宁波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和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因退行性腰椎不稳进行OLIF或CLIF手术的患者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OLIF组和CLIF组,两组患者一期术后4周均进行二期后路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OLIF组18例,男7例,女11例,年龄69.9±7.9岁,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为25.67±3.05kg/m2,2节段病变6例,3节段病变12例;CLIF组12例,男4例,女8例,年龄66.5±8.6岁,BMI 24.03±2.06kg/m2,2节段病变2例,3节段病变10例。收集两组一期手术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资料,术前和一期手术术后1个月、6个月、1年时进行背部和下肢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估,测量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disc height,DH)、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一期手术术后1年融合器沉降高度、融合器与冠状面的夹角。对两组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BMI、病变节段数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有可比性。OLIF组和CLIF组一期手术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分别为183.89±39.43min、55.56±27.49ml、8.39±4.804d和198.75±23.27min、65.00±44.62ml、8.75±2.30d,两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OLIF组术后5例出现大腿前方麻木和屈髋无力,经营养神经治疗1个月后恢复正常;1例切口感染,经抗感染治疗3周后治愈。CLIF组术后4例出现大腿前方麻木和屈髋无力,经营养神经治疗1个月后恢复正常;1例患者术中出现腰椎节段动脉损伤,出血量达到200ml;1例患者腰大肌积液伴感染,经抗生素治疗6周后治愈。两组术前VAS、ODI、LL及DH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1个月、6个月和1年时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改善(P<0.05),术后两组同时间点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1个月和术后1年的LL差值(OLIF组12.47°±6.69° vs CLIF组6.26°±6.47°)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1年随访时,OLIF组和CLIF组椎间融合率(83.33% vs 91.67%)、融合器沉降高度(1.54±0.72mm vs 1.44±0.61mm)无统计学差异(P>0.05),OLIF组融合器与冠状面夹角(8.94°±4.97°)显著性大于CLIF组(5.30°±3.69°)(P<0.05)。结论:OLIF与CLIF联合后路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退行性腰椎不稳均能够获得满意的短期临床效果且疗效相当,而CLIF利用多角度融合器增加LL和维持腰椎曲度方面具有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中间入路与侧方入路腹腔镜结直肠切除术治疗结直肠疾病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以Medline、Embase和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作为已发表国外文献的主要来源,以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和中国知网数据出版平台作为已发表国内文献的主要来源;检索时间:2013年4月20日。收集1994年1月1日至2013年4月20日公开发表的比较中间入路和侧方入路腹腔镜结直肠切除术的队列研究的中文和英文文献。结果筛选出符合纳入标准的队列研究5项,其中实施中间入路和侧方入路的患者分别为416例和465例。与侧方入路相比,中间入路腹腔镜手术的中转开腹率(OR=0.42,95%CI:0.25~0.72,P=0.001)、手术时间(WMD=-51.56,95%CI:-72.72~-30.41,P<0.01)均明显减少;出血量和住院费用仅有1篇文献报道未作合并分析;中间入路手术清扫的淋巴结数目也明显较少(WMD=-1.17,95%CI:-1.89~-0.45,P=0.001)。两种手术入路的术中并发症发生率(OR=0.57,95%CI:0.15~2.18,P=0.41)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OR=0.78,95%CI:0.52~1.17,P=0.2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中间入路的腹腔镜结直肠切除术具有手术时间短、中转开腹率低的优势,而且其与侧方入路的手术安全性相当。但中间入路是否具有出血量少和住院费用低的优点,以及与侧方入路相似的肿瘤学安全性都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侧方非功能区人路切除功能区脑胶质瘤的安全性. 方法 2018年8月~2019年12月对36例功能区脑胶质瘤行侧方避开功能区皮层的手术入路,导航、显微镜下黄荧光指引下切除脑内胶质瘤,入路包括利用脑叶旁间隙、附近非功能区脑沟回和功能区皮层侧方进入3种方式.应用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lasgow Outcome Sc...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下腰椎各椎间隙节段前方和侧前方毗邻的血管结构,测量各节段手术空间的大小,为应用腹腔镜行下腰椎手术选择合适的入路提供依据。方法解剖15具成人尸体标本(男9例,女6例),记录下腰椎各椎间隙节段前方和侧前方毗邻的主要血管解剖学参数,并计算出相应的结果。结果 L3~4、L4~5节段前方为腹主动脉及其分支或下腔静脉及其属支,经过分离及牵拉大血管后仍无法满意显露L3~4、L4~5椎间隙;L3~4、L4~5节段左右侧前方各有一无血管神经分布的矩形区域,可以满足腰椎侧前方的手术操作。L5~S1椎间隙位于左髂总静脉与右髂总动脉所形成的"∧"形区域内,该区域可以满足手术需要的空间;L5~S1椎间隙侧前方由于大血管的分布和髂嵴的遮挡,不利于手术空间的显露。结论应用腹腔镜行下腰椎手术是可行的,L3~4、L4~5节段经腹膜后途径通过左右侧前方的无血管神经分布的区域可以进行手术的操作;L5~S1椎间隙经腹腔通过椎体前方途径可以满意显露手术空间。  相似文献   

12.
腰椎前路手术相关自主神经的解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对腰椎前方的自主神经进行解剖和组织学观察,提出避免导致逆行射精的自主神经丛损伤的腰椎前路手术途径.方法 选择10具防腐固定成年男性腰段标本,借助解剖放大镜和手术显微镜观察后腹膜与主动脉、髂总动脉及腰骶岬部前方筋膜的层次关系,自主神经丛的走行及上腹下丛(superior hypogastric plexus,SHP)在L5~S1椎前的分布.对主动脉前、主动脉旁和腰骶椎前组织行HE染色,观察腹膜后组织中自主神经的分布特点.结果 SHP一般通过腹主动脉分叉点左侧跨越左髂总动脉.SHP主干位于左、右髂总动脉形成的三角内,其最宽处位于腰骶间隙前7例(70%),位于骶前3例(30%);其中4例(40%)位于骶岬部左侧,6例(60%)位于腰骶岬部中线偏左.自主神经丛位于一层连续的独立于腹膜后的筋膜层中,且组织学观察进一步证实了自主神经筋膜层的存在.结论 经腹膜入路腰椎前路手术应从右侧切开后腹膜,分离时应轻柔地将SHP自右向左沿椎间盘边缘推开;选择外科平面要保证在神经筋膜层下进行分离,可以将位于腹主动脉和腰骶岬部的自主神经层整层掀起,达到保留自主神经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下腰椎侧方动脉的分布规律,为减少下腰椎侧方入路中的术中出血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解剖观测21具成人尸体的下腰椎腰动脉(lower lumbar artery,LLA)的起点至横突前的走行、分支、外径及其与椎间孔及横突前区的关系,对具有临床意义的数据进行解剖学测量。[结果]各腰动脉(lumbar artery,LA)出现率差异较大;L3A和L4A在椎体侧方走行较恒定,L5A走行变异较大;L3A及L4A主干及其分支多分别行于L3椎弓根外侧缘(71.43%)和L4、5椎间孔上1/3处(62.07%);在横突前区,L3A和L4A的横突前支多分别由横突间隙上1/3内侧斜向外下达中1/3外侧(60%)及由上1/3向下达下1/3处(58.33%)。[结论]腰椎椎体侧方、椎间孔附近及横突前区的动脉走行、分支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掌握其解剖学特点可有效减少术中出血,缩短手术时间。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研究下腰椎前方、侧方毗邻的血管结构的位置及走行,并测量各节段手术空间的大小,为腹腔镜下行腰椎手术提供安全区的解剖学依据.方法 解剖15例成人尸体标本(男9例,女6例),记录腰椎前方和侧方毗邻的主要血管解剖学参数,并测量出相应的结果.结果 腹主动脉分叉点变异较多,髂总静脉汇合点相对恒定,腹主动脉分叉点、髂总静脉...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腰神经后支应用解剖与射频热凝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Yao M  Dong D  Liu Q  Jiang Y  Sun C  Li Z  Zhu J  Zhang J  Song S 《中华外科杂志》1999,37(11):686-688
目的 探讨可阻断腰神经后支痛觉传导的射频热凝有效温度。方法 在15具成人尸体上解剖腰神经后支;用射频热凝机分别为60℃、70℃、80℃、90℃热凝家兔坐骨神经后,在不同时间内观察神经纤维的超微结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及传导痛觉的无髓纤维波形(C波)的变化。结果 腰神经后支途径的“横突根部”与“横突点”可作为腰神经后支热凝的初步标志,方法刺激可使位确切化;动物实验热凝温度为80℃时,痛觉传入  相似文献   

19.
下腰椎极外侧椎体间融合术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张烽  段广超  金国华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7,17(11):859-861,I0001
目的:观测腰椎侧方血管和神经的解剖分布,为下腰椎极外侧椎体间融合术(extreme lateral intervertebra fusion,XLIF)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解剖30具成人尸体的腰椎侧方血管和神经,观察腰动、静脉的位置及走行;测量椎间孔外口处L3~L5脊神经距相邻下位椎间盘、腹主动脉后缘(左侧手术窗)和下腔静脉后缘(右侧手术窗)的距离。结果:L1、L2、L3节段血管走行、分布比较恒定,走行于相应椎体的中央偏下水平;但L4动、静脉走行变异较大,其中36.7%(11例)走行于L4/5间隙表面;L3~L5椎间孔外口处脊神经距下位椎间盘的距离逐渐增大;L3~L5左、右侧手术窗均逐渐增大.且同一节段左侧手术窗大于右侧。结论:XLIF在L3/4、L4/5间隙可以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20.
下腰椎腹侧血管解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为下腰椎前路手术提供其腹侧血管解剖学数据。方法:对40具成人尸体标本(男28具,女12具)的下腔静脉和腹主动脉进行解剖,重点观察记录其位于下腰椎腹侧的解剖形态和各个壁支的变异情况,并对比血管松解前后暴露椎间盘的情况。结果:腹主动脉分叉点和髂总静脉的汇合点距离L5/S1椎间盘上缘分别为5.6±2.2cm、2.9±1.8cm,动脉分叉点比静脉汇合点位置变异明显,但均位于静脉汇合点颅侧;腹主动脉各壁支起点、走行、外径相对恒定,大静脉各个壁支形态变异相对较大,尤其是髂腰静脉和腰升静脉的形态变异尤为明显;在椎前大血管充分松解并且牵拉状态下,L3/4、L4/5和L5/S1椎间盘的可操作空间占相应节段椎间盘横径的比例分别为96.2%、90.0%和97.6%。结论:腹主动脉分叉点和髂总静脉的汇合点主要影响L4/5和L3/4椎间盘的显露;椎前大静脉壁支变异多,应避免损伤而引起术中大出血;实际操作中L4/5椎间盘的可操作空间最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