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肝内胆管结石合并肝内胆管癌的癌组织NF-кB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取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近20年间手术切除的肝内胆管结石合并肝内胆管癌33例为观察组(A组),肝内胆管结石32例为结石对照组(B组),肝良性肿瘤旁1~2 cm正常肝内胆管组织25例为正常对照组(C组)。取各组组织切片进行NF-кB免疫组化染色,分析其表达的差异及意义。结果从C,B组至A组NF-кB表达阳性率呈逐级升高,分别为4.0%,25.0%,51.1%,C,B组与A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0.01);其在肿瘤分化程度、肿瘤浸润及淋巴结转移等因素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NF-кB过表达是肝内胆管结石引致肝内胆管癌发生的早期事件,本研究可能为肝内胆管癌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Fascin蛋白在肝门胆管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病理意义。
方法: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56例肝门胆管癌组织及14例正常胆管上皮组织中Fascin蛋白的表达。
结果:Fascin蛋白在14例正常胆管上皮组织中均不表达(0%,0/14),而在肝门胆管癌组织中Fascin蛋白呈高表达(589%,33/56),且Fascin蛋白的表达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大小,临床Bismuth-Corlette分型无关(P>0.05),而与肿瘤分化程度、门静脉侵润、淋巴结转移等因素相关(P<0.05)。
结论:在肝门胆管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Fascin蛋白表达属于一迟发事件,并与肿瘤侵润和转移相关,Fascin蛋白的高表达预示着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肝内外胆管结石合并胆管癌的临床特征及诊治方法。
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2009年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收治的肝内外胆管结石合并胆管癌5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全组肝内外胆管结石合并胆管癌者的发生率为5.45%;术前诊断率为83.3%。54例均行手术治疗,其中根治性切除率38.9%;病理诊断为腺癌; 45例患者(占总数的83.3%)术后平均随访24个月,行根治性手术病例平均存活21个月,行姑息性引流手术病例平均存活8.5个月,仅行探查术病例存活平均3.5个月。
结论:胆管癌伴有肝内外胆管结石的疗效较差,有可能时应力争行根治性切除。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肝叶切除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的方法及疗效。
方法:回顾性总结2003年1月—2010年6月间肝叶切除治疗83例肝内胆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结石分布在左肝42例(50.6%),右肝18例(21.7%),分布于全肝的有23例(27.3%);合并胆总管结石28例(33.7%),合并胆管狭窄15例(18.0%),合并左肝内胆管癌2例(2.4%)。入院时肝功能Child分级A级46例(55.4%),B级30例(36.1%),C级7例(8.5%)。统计术式选择、术后并发症及治疗效果。
结果:全组术后发生并发症10例(12.0%),死亡1例(1.2%)。83例中71例(85.5%)无结石残留;12例(14.5%)提示肝内胆管残石,其中胆道镜取净结石7例(7/12,58.3%),未取尽结石5例(5/12,41.7%);5例未取尽结石中3例患者放弃进一步治疗并失去联系,2例在1年后出现症状入院再次手术取除结石(再次手术率2.4%)。全组随访2个月至3年,除上述3例失访外,其他80例(96.4%)获随访,均未发现复发。
结论:肝叶切除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结石取尽率高、病死率低,结合术后胆道镜再次手术率低,是肝内胆管结石治疗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膜联蛋白A2(annexin A2)与上皮-间质转化(EMT)标志物上皮细胞钙黏蛋白(E-cadherin)及波形蛋白(vimentin)在肝内胆管结石相关肝内胆管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用免疫组化检测46例肝内胆管结石相关肝内胆管癌组织(肿瘤组)、50例单纯肝内胆管结石慢性炎症胆管组织(炎症组)及35例来自血管瘤旁和肝外伤的正常胆管组织(正常组)中annexin A2、E-cadherin、vimentin的表达,比较各组3种蛋白表达的差异,并分析3种蛋白的表达与肿瘤组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annexin A2与vimentin的阳性表达率在肿瘤组、炎症组、正常组均呈依次明显降低(69.6%vs.36.0%vs.11.4%;54.3%vs.28.0%vs.8.6%,均P0.05),而E-cadherin的阳性表达率则相反(21.7%vs.48.0%vs.71.4%,均P0.05);在胆管癌组织中,annexin A2与vimentin的表达呈正相关(r=0.627,P0.05),E-cadherin的表达与annexin A2、vimentin的表达均呈负相关(r=-0.682;r=-0.575,均P0.05)。annexin A2、vimentin的表达与肿瘤的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TNM分期有关,E-cadherin的表达与肿瘤的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有关(均P0.05)。肝内胆管结石相关肝内胆管癌患者中,annexin A2和vimentin各自阳性者的生存率低于其各自阴性者,E-cadherin阴性者生存率低于其阳性者(均P0.05)。结论:annexin A2/EMT通路在肝内胆管结石相关肝内胆管癌的发生和发展中可能至关重要,annexin A2、E-cadherin及vimentin的表达与肿瘤的恶性程度和患者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NF-кB、MUC1在肝内胆管结石合并肝内胆管癌组织的表达和意义。方法:选取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近20年手术切除肝组织标本共90例,其中肝内胆管结石合并肝内胆管癌33例为实验组,肝内胆管结石32例为对照组,正常肝内胆管组织25例为空白组。组织切片进行NF-кB、MUC1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①NF-кB、MUC1阳性表达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MUC1阳性表达率在肿瘤病理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05)。③MUC1表达与否和肿瘤病人的累积生存率有关(P<0.01)。结论:NF-кB的异常表达是肝内胆管结石及肝内胆管癌的早期事件,MUC1过表达与肿瘤恶性程度和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NF-κB和EGFR在肝内胆管结石合并肝内胆管癌组织的表达和意义。方法取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1989年8月至2009年6月期间手术切除肝组织石蜡标本共90例,其中肝内胆管结石合并肝内胆管癌33例为观察组,单纯肝内胆管结石32例为对照组,正常肝内胆管组织25例为正常对照组。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胆管细胞中NF-κB及EGFR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肝内胆管结石合并肝内胆管癌临床病理特征及生存率的关系。结果从正常对照组、对照组到观察组,NF-κB与EGFR的表达阳性率逐渐升高(P0.05,P0.01)。EGFR的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及肿瘤浸润深度有关(P0.05),与患者的性别、年龄及淋巴结转移无关(P0.05);NF-κB的表达与上述因素均无关(P0.05)。肿瘤患者中EGFR呈阳性表达者,其累积生存率较低(P0.01)。结论 NF-κB的异常表达是肝内胆管癌的早期事件,NF-κB与EGFR过表达在肝内胆管结石致胆管癌的癌变过程中起着协同的重要的作用,EGFR的过表达与肿瘤恶性程度和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肝内胆管结石合并肝内胆管癌组织核因子κB(NF-κB)、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和黏蛋白1(MUCl)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取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1989年8月至2009年6月间肝切除组织石蜡标本90例,其中肝内胆管结石合并肝内胆管癌33例为实验组,肝内胆管结石32例为对照组,肝良性肿瘤旁1~2 cm正常肝内胆管组织25例为空白组。组织切片分别进行NF-κB、EGFR及MUC1免疫组化染色,分析其表达差异的意义。结果 3组NF-κB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51.5%(17/33)、25% (8/32)和4%(1/25),P<0.01;3组EGFR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57.6%(19/33)、31.3% (10/32)和0(o/25),P<0.01; MUC1表达阳性率分别为54.5% (18/33)、28.1%(9/32)和0(0/25),P<0.01。EGFR、MUC1在病理组织学分级、肿瘤局部浸润及淋巴结转移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肿瘤患者EGFR、MUC1阳性表达者的累积生存率比阴性表达者低(P<0.01)。结论NF-κB是肝内胆管癌发生的早期事件;NF-κB、EGFR及MUC1过表达在肝内胆管癌发展过程起协同的重要作用,EGFR及MUC1高表达与肿瘤恶性程度以及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肝胆管结石合并肝脓肿和胆管癌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方法:对2004年7月—2009年12月收治的14例肝胆管结石并肝脓肿和胆管癌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全组肝胆管结石并肝脓肿和胆管癌的发生率为0.58%(14/2 432),术前确诊5例(5/14,35.7%);另术中快速病检发现7例,术后病检发现2例。肿瘤切除7例(7/14,50.0%)。随访的5例行肿瘤切除者生存期均超过1年,其中1例存活5年3个月;4例非切除性姑息性手术分别存活1,6,7,13个月。
结论:有多年肝胆管结石病史患者合并肝脓肿时要考虑胆管癌的可能。早期诊断及早行肿瘤根治切除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影响可手术切除的肝门部胆管癌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
方法:对6年间行手术切除的44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和生存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44例手术切除的类型,R0切除38例,R1切除6例,R2切除0例。25例患者切除后采用了将空肠袢断端前壁与胆管残端开口上方肝脏断向缝合的新胆管空肠吻合方式,19例患者采用了传统的胆肠吻合方式,新的吻合方式较传统吻合方式可明显减低胆瘘的发生(χ2=4.565, P=0.033)。单因素分析显示,影响患者术后生存期的因素为肿瘤的临床分期、手术切除的范围、是否R0切除以及淋巴结是否转移;而多因素分析显示,影响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为肿瘤的临床分期和是否R0切除(P<0.05)。
结论:影响术后肝门部胆管癌生存期的因素为肿瘤的临床分期和R0切除;采用新的吻合方式,可在尽量减少正常肝组织切除的条件下,保证肿瘤切除的彻底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和NF-κB在肝内胆管结石相关肝内胆管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用免疫组化法检测40例肝内胆管结石相关肝内胆管癌组织(肿瘤组)和40例单纯肝内胆管结石慢性炎症胆管组织(炎症组)及30例正常胆管组织(正常组)中HMGB1与NF-κB的表达,比较各组两种蛋白表达的差异,并分析两种蛋白的表达与肝内胆管结石相关胆管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 结果:HMGB1与NF-κB在各组织中的表达强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者均表现为肿瘤组>炎症组>正常组(均P<0.05);HMGB1及NF-κB在胆管癌组织中的表达呈正相关(χ2=13.713,r=0.586,P<0.05)。HMGB1的表达与肝内胆管结石相关胆管癌患者肿瘤的分化程度、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有关(均P<0.05),而NF-κB的表达与各因素均无明显关系(均P>0.05)。肝内胆管结石相关肝内胆管癌患者中,HMGB1阳性者其生存率低于HMGB1阴性者(P<0.05),而NF-κB表达与患者生存率无关(P>0.05)。 结论:HMGB1/NF-κB通路可能参与了肝内胆管结石相关肝内胆管癌的发生与发展,其中HMGB1的表达与肿瘤的恶性程度和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部分门静脉动脉化重建肝血流后对肝内胆管和胆管周围血管丛的影响。
方法:60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肝固有动脉结扎(HAL)组和HAL+部分门静脉动脉化(APS)组,动态观察术后3,7,30 d血清生化指标及肝内汇管区病理组织学变化,并行PCNA和TUNEL染色统计汇管区胆管细胞增殖和凋亡情况。
结果:(1)3组血清生化值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2) HAL组术后3d出现汇管区炎症反应,表现为汇管区炎细胞浸润、小叶间门静脉管壁增厚和胆管细胞退行性变,术后1个月后汇管区炎症反应基本恢复正常,无胆小管反应。APS组汇管区炎症反应较HAL组明显减轻,未见明显胆管细胞的退行性改变。(3)3组汇管区微血管计数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3组大鼠肝组织TUNEL原位凋亡检测均未见阳性胆管细胞;3组汇管区胆管细胞核增殖指数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部分门静脉动脉化可以改善肝固有动脉结扎后早期汇管区的缺血性炎症反应,并可促进肝损害的早期恢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细胞角蛋白7(CK7)、细胞角蛋白20(CK20)在肝内胆管癌及肝内胆管结石旁胆管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30例肝内胆管癌、例肝内胆管结石旁胆管组30织及15例正常肝内胆管组织中的CK7、CK20表达。结果:CK7在肝内胆管癌、正常肝内胆管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6.7%(29/30)、13.3%(2/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K20在肝内胆管癌组织、正常肝内胆管组织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3.3%(13/30)、(1/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K76.7%在肝内胆管结石旁胆管组织阳性表达率为76.6%(23/30),与正常肝内胆管组织阳性表达率13.3%(2/1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K20在肝内胆管结石旁胆管组织阳性表达率为6.7%(2/30),与正常肝内胆管组织阳性表达率6.7%(1/1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K7和CK20可能成为肝内胆管癌特异性肿瘤标志物。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肝内胆管结石合并肝内胆管癌组织黏蛋白1(MUC1)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1989年8月至2009年6月手术切除肝组织石蜡标本90例,肝内胆管结石合并肝内胆管癌33例为实验组,肝内胆管结石32例为对照组,肝脏良性肿瘤瘤旁1~2cm正常肝内胆管组织25例为空白组。各取组织切片进行MUC1免疫组化染色,分析其表达差异及意义。结果 MUC1在实验组、对照组及空白组的阳性率分别为54.5%(18/33)、28.1%(9/32)和0(0/25),3组间比较,P0.01;MUC1阳性表达在病理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分别0.05,0.01);肿瘤患者MUC1阳性表达者的累积生存率比阴性表达者低(P0.01)。结论 MUC1在肝内胆管结石发展为胆管癌过程中可能起重要作用,MUC1高表达与肝内胆管结石合并肝内胆管癌的恶性程度以及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p28GANK在肝门胆管癌中表达的意义及其与患者术后预后的关系。 方法:用免疫组化染色检测p28GANK在肝门胆管癌组织(62例)及正常胆管组织(16例)表达,分析其表达水平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以及术后生存的关系。 结果:p28GANK在胆管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74.2%(46/62),而在正常胆管组织中为0,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28GANK在癌组织表达水平与患者年龄、性别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在肿瘤分化程度、TNM分期、肝门静脉侵润、淋巴结转移分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p28GANK阳性表达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明显低于阴性表达者(P=0.001)。 结论:p28GANK在肝门胆管癌中表达增高,其高表达患者恶性进展程度密切相关,并提示术后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6.

目的:提高对肝内胆管囊腺瘤的认识。
方法:回顾性分析8年来收治的18例肝内胆管囊腺瘤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特点及外科治疗的方式。
结果:4例为体检发现,其他14例均有不同症状,主要表现为右上腹不适或疼痛11例,腹部肿块3例,伴有黄疸发热等胆管炎症状2例。B超和CT提示肝内囊性占位性病变,可呈多囊或单囊,内壁可见乳头状物。均获得手术切除,18例肝内胆管囊腺瘤中6例发生癌变。 癌变者术后平均生存时间为35个月(27-58个月)。
结论:术前确诊肝内胆管囊腺瘤困难,肝内胆管囊腺瘤易恶变,发现后应早期手术切除,可有效防止复发或恶变。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Rho激酶抑制剂法舒地尔对大鼠部分肝切除肝缺血再灌注损伤(IRI)的保护作用和机制。
方法:将54只大鼠随机均分为A组(假手术组),B组(I/R模型组),C组(法舒地尔预处理+I/R模型组)。无创伤血管夹阻断肝左、中叶血供45 min(约占全肝的70%)后再灌注,同时切除未阻断的诸肝叶(约占全肝30%)。成模后检测各组术后1,3,6 h各时点血清转氨酶水平,RhoA蛋白的表达,肝组织匀浆中NO和MDA含量及NO,SOD活性,评价Rho激酶抑制剂对肝IRI的保护作用。
结果:C组经法舒地尔干预术后,肝功能较B组改善明显,eNOS,SOD活性及NO含量均显著增高,MDA含量降低,SOD/MDA比值增加,病理示肝细胞损伤减轻。RhoA蛋白在A组有一定程度的表达,B组较A组表达增加,C组水平较B组有所减少。
结论:RhoA/Rho激酶信号通路在肝IRI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法舒地尔可抑制RhoA蛋白的表达,调节NO含量,降低肝脏脂质过氧化,促进自由基的清除,从而减少肝脏1/R损伤。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合并肝内胆管结石的肝内胆管细胞癌(ICC)临床病理特征及肝内胆管结石对ICC术后生存效果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丽水市人民医院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118例首次行根治性手术治疗的ICC患者临床资料,按有无合并肝内胆管结石分为两组,其中合并肝内胆管结石的ICC(结石阳性组)58例,无合并肝内胆管结石的ICC(结石阴性组)60例,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以及术后无瘤生存率和总生存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与结石阴性组相比,结石阳性组在肿瘤大小、CA199、CEA、碱性磷酸酶及γ-谷氨酰胺转肽酶水平明显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且结石阳性组肿瘤更容易出现周围神经侵犯、血管侵犯、区域内淋巴结转移及肿瘤分期晚等病理特征(P<0.001)。结石阳性组患者1、3、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31.9%、10.7%、3.5%,明显低于结石阴性组56.67%、33.3%、16.67%(χ2 =46.61,P<0.001);结石阳性组患者1、3、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57.1%、21.8%、10.7%,也明显低于结石阴性组76.7%、43.3%、23.3%(χ2 =26.60,P<0.001)。结论 合并肝内胆管结石的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更易发生淋巴结转移、血管侵犯,肿瘤分期晚,术后生存效果较差。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增殖指标Ki-67蛋白和p53蛋白在人肝胆管上皮内瘤变及癌变中的表达及其诊断意义。
方法:运用免疫组织化学S-P方法检测70例肝胆管上皮内瘤变及癌变(低级别肝胆管上皮内瘤变42例,高级别上皮内瘤变28例,高级别中癌变16例)组织中Ki-67蛋白和p53蛋白的表达情况。
结果:(1)肝胆管上皮癌变组织中Ki-67的增殖指数为20.65±7.62,明显高于肝胆管上皮内瘤变(P<0.05),并随肝胆管上皮增生程度的增加其增值指数也增高。(2)在16例肝胆管癌变组织中p53蛋白的增值指数为14.73±5.57,明显高于胆管上皮内瘤变组织的蛋白表达(P<0.05)。
结论:从肝胆管上皮内瘤变到癌变这一发展过程中,Ki-67及p53蛋白增值指数随着细胞增生程度而增高,为临床判断病变程度提供了较具体可靠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pre-miR-146a基因表达及其rs2910164位点多态性与胆管癌的关系。 方法:分别用基因直接测序与定量PCR方法检测70例胆管癌患者的胆管癌组织(胆管癌组)及 39例胆管非肿瘤性疾病患者的胆管组织(对照组)中pre-miR-146a基因rs2910164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与pre-miR-146a表达,分析不同基因型与pre-miR-146a表达量、胆管癌临床病理及其预后的关系。 结果:胆管癌组的pre-miR-146a基因型分布与对照组有明显差异,前者表现为GG和GC基因型比例明显高于CC基因型,且G等位基因频率明显高于C等位基因(均P<0.05);对照组GG和GC基因型人群的pre-miR-146a表达量较CC基因型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胆管癌组织pre-miR-146a表达量明显低于对照组胆管组织(P<0.05);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GG和GC基因型可能是胆管癌的危险因素(P=0.052),分层分析显示GG和GC基因型与胆管癌患者的临床分期和淋巴结转移有关(均P<0.05);生存分析显示GG和GC基因型胆管癌患者的生存率低于CC基因型胆管癌患者,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78)。 结论:pre-miR-146a基因rs2910164位点G等位基因频率升高可能是导致pre-miR-146a基因表达降低以及胆管癌发生发展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