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目的:探讨胃癌细胞中miR-193b对根据靶基因预测选出的纤溶酶原活化因子(uPA)的调控作用及机制。方法:胃癌BGC823细胞分别瞬时转染miR-193b正义序列(正义序列转染组),反义序列(反义序列转染组)及无意义序列(阴性转染组),以无转染的BGC823细胞为空白对照。用real-time PCR检测各组转染后miR-193b的表达水平,RT-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细胞uPA 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阴性转染组miR-193b表达水平未见明显改变(P>0.05),正义序列转染组的miR-193b的表达水平明显上调,反义序列转染组miR-193b的表达水平明显下调(均P<0.05);各转染组uPA mRNA表达水平均无明显变化;阴性转染组uPA蛋白表达水平无变化,正义序列转染组uPA蛋白表达水平降低,反义序列转染组uPA蛋白表达水平增加。结论:uPA可能是miR-193b的靶基因,miR-193b可能通过抑制其转录后翻译负向调节其表达,从而利于胃癌细胞的侵袭。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TGFβ与胃癌浸润、转移之间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方法:以胃癌细胞株SGC7901和BGC823为对象,应用transwell迁移浸润、matrigel fibronectin基质黏附、内皮细胞黏附、明胶酶谱及裸鼠成瘤等实验分别检测0 ng/mL或10 ng/mL TGFβ1处理前后胃癌细胞株生物学行为的变化。结果:经TGFβ1处理成瘤裸鼠4周后肝转移数量远高于未处理组(P<0.05); SGC7901和BGC823细胞经TGFβ1处理后,瘤细胞浸润基质胶的能力增强; 瘤细胞的迁移、黏附能力亦明显增加。结论:TGFβ1促进胃癌浸润、转移,其机制可能与其促进瘤细胞运动、黏附以及基质金属蛋白酶分泌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hTERT启动子调控下单纯疱疹病毒胸苷激酶(HSV-tk)重组质粒的构建、在人胃癌细胞BGC823中的表达及对胃癌细胞BGC823增殖的影响.方法 构建重组质粒pGL3 -hTERT-tk和相应的荧光报告质粒pGL3-hTERT-tk-Luc+;经纳米磁流体PEG-PEI/Fe3O4转染胃癌细胞BGC823,荧光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变化和转染效率,免疫组织化学(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目的基因在胃癌细胞BGC823中的表达,MTT法检测胃癌细胞BGC823的增殖能力,以上实验均以正常肝细胞LO2为对照.结果 重组质粒pGL3-hTERT-tk构建成功,其长度为1100 bp.荧光素酶标记的阳性、阴性对照及治疗报告质粒pGL3-hTERT-TK- Luc+均能有效转染高表达端粒酶活性的胃癌细胞BGC823,转染效率为(28.1±2.3)%.免疫组化结果显示,重组质粒组胃癌细胞BGC823的细胞质中可见大量HSV -tk基因编码的表达.MTT检测结果示,转染pGL3-hTERT-tk质粒4d后,BGC823细胞增殖受抑制,其A570值为0.254±0.011,低于L02细胞的0.322±0.013;亦低于pGL3-basic-tk转染的BGC823细胞(0.357±0.014)(均P<0.05).结论 纳米磁流体能将重组质粒pGL3-hTERT-tk转染BGC823细胞并获得表达,PEG-PEI/Fe3O4纳米磁流体-tk可显著抑制BGC823细胞增殖,有望成为胃癌基因治疗的新型生物制剂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hTERT启动子调控下单纯疱疹病毒胸苷激酶(HSV-tk)重组质粒的构建、在人胃癌细胞BGC823中的表达及对胃癌细胞BGC823增殖的影响。方法构建重组质粒pGL3-hTERT-tk和相应的荧光报告质粒pGL3-hTERT-tk-Luc+:经纳米磁流体PEG-PEI/Fe304转染胃癌细胞BGC823.荧光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变化和转染效率.免疫组织化学(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目的基因在胃癌细胞BGC823中的表达.M1Tr法检测胃癌细胞BGC823的增殖能力.以上实验均以正常肝细胞L02为对照。结果重组质粒pGL3-hTERT-tk构建成功,其长度为1100bp。荧光素酶标记的阳性、阴性对照及治疗报告质粒pGL3-hTERT-TK-Luc+均能有效转染高表达端粒酶活性的胃癌细胞BGC823,转染效率为(28.1±2.3)%。免疫组化结果显示,重组质粒组胃癌细胞BGC823的细胞质中可见大量HSV-tk基因编码的表达。MqT检测结果示.转染pGL3.hTERT-tk质粒4d后.BGC823细胞增殖受抑制.其A,,值为0.254±0.011,低于L02细胞的0.322±0.013;亦低于pGL3-basic-tk转染的BGC823细胞(0.357±0.014)(均P〈0.05)。结论纳米磁流体能将重组质粒pGL3-hTERT.tk转染BGC823细胞并获得表达,PEG-PEI/Fe3O4纳米磁流体-tk可显著抑制BGC823细胞增殖。有望成为胃癌基因治疗的新型生物制剂之一。  相似文献   

5.
p53对胃癌细胞BGC823中Survivin基因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p53基因对胃癌细胞株BGC823中Survivin基因表达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Western blot技术检测胃癌细胞株BGC823中Survivin和p53基因表达情况;利用质粒pcDNA3.0-rpS3转染该细胞株。应用实时聚合酶链反应(PCR)和Western blot检测细胞在培养后不同时间点Survivin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确认了胃癌细胞株BGC823中Survivin和突变型p53基因的表达。受野生型p53质粒转染的胃癌细胞在培养16和24h后,Survivin mRNA和蛋白质水平呈明显下降趋势。结论 野生型p53在转染胃癌细胞株BGC823后可显著抑制后者Survivin基因的转录和表达。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miRNA-214对胃癌细胞的细胞周期和凋亡的影响,及其对靶基因PTEN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荧光定量PCR法检测人低分化胃癌细胞BGC823、MKN45和人正常胃黏膜细胞GES-1中miRNA-214的表达;检测瞬时转染反义核苷酸(miRNA-214抑制剂)后的miRNA-214的表达;流式细胞术分析转染后的细胞生长周期和凋亡率的变化;免疫荧光检测miRNA-214抑制剂对靶基因PTEN表达的影响。结果 miRNA-214在人胃癌细胞BGC823及MKN45中表达上调(P0.05)。转染miRNA-214抑制剂后能使BGC823中miRNA-214的表达下调(P0.05),且BGC823和MKN45在转染组的G1期细胞较未转染组明显增高[分别为(60.20±3.38)%vs.(49.33±7.99)%(P0.05);(69.90±0.28)%vs.(54.85±0.64)%(P0.05)],S期细胞在转染组较未转染组明显降低[(21.87±3.20)%,(18.25±1.34)%,P0.05)],但对细胞凋亡率无影响(P0.1)。免疫荧光显示,转染miRNA-214抑制剂后PTEN呈强表达。结论 (1)人胃癌细胞系BGC823,MKN45中的miRNA-214呈高表达;(2)miRNA-214可使这两株细胞的G1期细胞减少,S期细胞增多,下调PTEN可能是其作用机制之一;(3)miRNA-214对上述两株细胞的凋亡无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研究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cancer-associated fibroblast,CAF)促进胃癌细胞侵袭迁移的能力,探讨胃癌转移机制。方法:从胃癌组织分离CAF。通过transwell小室模型和Western印迹法检测CAF与胃癌细胞共培养对胃癌细胞侵袭迁移能力、上皮细胞间充质转化(epithelial 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的影响。使用ELISA和定量PCR分别检测CAF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分泌水平和TGFB mRNA表达水平。进一步通过Western印迹法检测共培养后胃癌细胞中TGF-β信号通路标志物Smad2和磷酸化Smad2的表达水平。使用TGF-β拮抗剂阻断TGF-β信号通路,检测CAF对胃癌细胞EMT及侵袭迁移能力影响。结果:CAF促进MKN28侵袭迁移和发生EMT。CAF的TGF-β1分泌量较高于NF。与CAF共培养后,TGF-β信号通路活化。TGF-β拮抗剂抑制CAF诱导胃癌细胞发生EMT和CAF促胃癌细胞侵袭迁移的能力。结论:CAF通过分泌TGF-β诱导胃癌细胞发生EMT,从而促进了胃癌细胞侵袭能力,可能是胃癌转移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TGIF对TGF-β诱导胃癌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将pcDNA3.1-TGIF质粒稳定转染胃癌细胞BGC823细胞,然后以流式细胞术分析BGC823细胞凋亡率的改变,以western blot分析TGIF,caspase8和caspase9蛋白含量变化。结果TGF-β1作用后,BGC823细胞凋亡率明显增加,同时伴有caspase9的激活,但不伴caspase8的激活;与对照组相比,pcDNA3.1-TGIF质粒转染细胞对TGF-β诱导的细胞凋亡敏感性明显降低。结论TGF-β通过caspase9途径诱导BGC823细胞的凋亡;TGIF可抑制TGF-β诱导的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微小RNA(miR)-128-3p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通过qRT-PCR检测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126例在河南省肿瘤医院手术切除的胃癌和癌旁组织中miR-128-3p表达水平,同时检测miR-128-3p在胃癌细胞系中表达情况,在AGS和BGC823细胞中转染miR-128-3p抑制剂...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检测胃癌组织及胃癌细胞中微小RNA (miRNA)表达谱,并测定胃癌组织及胃癌细胞中miR-429的表达水平.方法 采用基因芯片技术检测胃癌组织、癌旁正常胃组织标本及胃癌细胞株( SGC-7901)、正常人胃上皮细胞(GES-1)中miRNAs的表达.挑选基因芯片结果中胃癌组织表达显著下调的miR-429,并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检测7例正常胃组织、52例胃癌组织、胃癌细胞SGC-7901、GES-1中miR-429的表达.结果 基因芯片结果表明,胃癌组织中有23个miRNA上调,如miR-21、miR-30b等,31个下调如miR-429、miR-200等.qRT-PCR检测显示,miR-429在胃癌组织中下降约63.4% (P<0.01),在胃癌细胞株SGC7901中下降约76.2%(P<0.01).结论 miR-429在胃癌组织中表达显著下调,可能作为胃癌特异性miRNA,在胃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建立人原发性直肠恶性淋巴瘤裸小鼠原位移植模型,探讨其生物学特性。方法 采用人直肠原发性恶性淋巴瘤切除术中的新鲜瘤组织块植入裸鼠的直肠黏膜层内,观察原位移植的成瘤率、移植瘤的侵袭和转移率。进行形态学(光镜、电镜)、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体核型、流式细胞分析。结果 依据WHO新的分类标准,建成1株人直肠原发性(非霍奇金B细胞性)恶性淋巴瘤裸鼠原位移植模型HRBL-0305。移植瘤组织病理学为(非霍奇金B细胞性)高度恶性淋巴瘤,免疫组织化学示CD19、CD20、CD22、CD45阳性,CD3、CD7阴性,染色体56~69条,流式细胞DI值为1.57~1.61,均为异倍体。HRBL-0305已传至31代,共移植裸鼠187只。其肿瘤移植生长率和液氮冻存复苏成活率均为100%。肝转移率为45.4%,淋巴结和腹腔种植转移率均为38.0%,移植瘤在裸鼠的直肠内自主侵袭性生长,发生血液转移、淋巴转移和腹腔内种植性转移。移植瘤组织病理学、超微结构的观察、流式细胞DNA含量测定及染色体核型的分析,表明与人源直肠恶性淋巴瘤细胞相一致。结论 HRBL-0305是首次建立成功的人直肠原发性恶性淋巴瘤裸鼠原位移植模型。该模型完整地重现了人直肠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自然临床病理过程,且转移模式与临床患者相似。为研究直肠恶性淋巴瘤的生物学特性和实验治疗提供了理想动物模型平台。  相似文献   

12.
淋巴结隐匿性微转移对肺癌预后影响的前瞻性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讨肺癌纵隔淋巴结隐匿性微转移的诊断方法并评价其预后意义。方法 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 (RT PCR) ,对 5 8例非小细胞肺癌手术后病理检查阴性 (pN0 )的 2 4 2组纵隔淋巴结进行淋巴结中MUC1基因mRNA表达的再检测 ,诊断纵隔淋巴结隐匿性微转移。对病人进行随访 ,应用Ka plan Meier法计算生存率 ,Log Rank检验比较生存差别。 结果  16例病人的 2 3组纵隔淋巴结中检测到MUC1基因mRNA表达 ,诊断为纵隔淋巴结隐匿性微转移 ,常规病理检查的漏诊率为 2 7 6 % (16 /5 8例 )。病人的TNM分期由IA~IIB 期上调为IIIA 期。纵隔淋巴结隐匿性微转移组 3年生存率为 4 3 7% ,无转移组的 3年生存率为 73 8%。两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P <0 0 5 )。结论 应用RT PCR法检测纵隔淋巴结中MUC1基因mRNA的表达 ,可以诊断纵隔淋巴结隐匿性微转移 ,提高肺癌TNM分期的准确性 ;纵隔淋巴结隐匿性微转移与部分pN0 病人预后不良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建立人原发性直肠恶性淋巴瘤裸小鼠原位移植模型,探讨其生物学特性。方法采用人直肠原发性恶性淋巴瘤切除术中的新鲜瘤组织块植入裸鼠的直肠黏膜层内,观察原位移植的成瘤率、移植瘤的侵袭和转移率。进行形态学(光镜、电镜)、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体核型、流式细胞分析。结果依据WHO新的分类标准,建成1株人直肠原发性(非霍奇金B细胞性)恶性淋巴瘤裸鼠原位移植模型HRBL-0305。移植瘤组织病理学为(非霍奇金B细胞性)高度恶性淋巴瘤,免疫组织化学示CD19、CD20、CD22、CD45阳性,CD3、CD7阴性,染色体56~69条,流式细胞DI值为1.57~1.61,均为异倍体。HRBL-0305已传至31代,共移植裸鼠187只。其肿瘤移植生长率和液氮冻存复苏成活率均为100%。肝转移率为45.4%,淋巴结和腹腔种植转移率均为38.0%,移植瘤在裸鼠的直肠内自主侵袭性生长,发生血液转移、淋巴转移和腹腔内种植性转移。移植瘤组织病理学、超微结构的观察、流式细胞DNA含量测定及染色体核型的分析,表明与人源直肠恶性淋巴瘤细胞相一致。结论HRBL-0305是首次建立成功的人直肠原发性恶性淋巴瘤裸鼠原位移植模型。该模型完整地重现了人直肠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自然临床病理过程,且转移模式与临床患者相似。为研究直肠恶性淋巴瘤的生物学特性和实验治疗提供了理想动物模型平台。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介绍精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RGD)肽在肿瘤诊治领域的研究现状、价值及发展前景。方法 对RGD肽在肿瘤诊治领域的实验研究新进展进行综述。结果 RGD肽存在于多种生物细胞外基质中,能特异性识别细胞表面整和素并与之结合,从而介导多种重要的生命活动。外源性RGD肽与肿瘤细胞表面整和素结合后,可作为体内RGD肽类物质的竞争性抑制剂,从而能抑制肿瘤细胞与细胞外基质的黏附与迁移、抑制肿瘤血管形成、诱导肿瘤细胞凋亡,且具有靶向性标记肿瘤显像以及与其他方法联合治疗肿瘤的潜在价值。结论 RGD肽能从多个环节对肿瘤起到抑制作用,且展示出与其他疗法联合治疗肿瘤的前景。  相似文献   

15.
恶性实体肿瘤远处转移是导致肿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目前,恶性肿瘤的诊断主要依赖影像学检查、病理学检查及肿瘤标志物等。随着精准医疗时代的到来,循环肿瘤细胞(CTC)检测技术应运而生,已成为肿瘤学界的研究热点,使人类对恶性肿瘤的检测达到单细胞水平,从而被视为恶性肿瘤的"液体活检"样本,并具有无创、多次、实时获取及整体性等优点,在实体恶性肿瘤的诊断、治疗及病情监测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本文通过综述相关文献,分析了常见CTC检测技术的特点及其临床应用现状,旨在为进一步完善CTC检测技术,指导其在科研及临床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脾脏占位性病变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对1992年1月—2009年12月期间收治的22例脾脏占位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全组良性占位18例,其中脾囊肿4例,脾血管瘤11例,脾脓肿3例;恶性占位4例,其中恶性淋巴瘤2例,胰腺癌脾转移1例,胃癌术后肝脾转移1例。20例行全脾切除术,2例部分脾脏切除。2例恶性淋巴瘤和2例转移癌患者中1例失访,1例1年后死亡,1例2年后死亡,1例2年半后死亡,良性病变均痊愈。结论:脾脏占位性病变的诊断主要靠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良恶性可根据超声造影,CT或选择性脾动脉造影,治疗以外科手术为主,恶性占位应辅以放疗和化疗。  相似文献   

17.
当时光迈入2021年,以腹腔镜为代表的微创外科技术在胃肠道肿瘤外科领域已经历30年之发展。随着国内临床研究意识的加强,许多大型医院已经设计并执行了腹腔镜胃肠肿瘤手术相关的临床研究,并获得初步结果,且被高质量期刊发表。国内临床病例数多,手术经验丰富等优势,正逐渐转化为高质量临床数据和临床证据的收获。本文就近年来腹腔镜等微创技术在胃肠肿瘤应用中的研究现状做一回顾,以期为今后的发展做好准备。  相似文献   

18.
314例直肠癌患者术后复发转移形式及其预后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直肠癌术后复发转移的形式、预后及其治疗对策.方法 回顾性研究1979年5月至2006年11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行直肠癌手术治疗并术后复发转移的31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全组患者局部复发168例(53.5%),复发间隔期为(24.7±1.9)个月;远隔转移146例(46.5%),远隔转移间隔期为(22.7±1.9)个月;远隔转移时间早于局部复发时间(P〈0.01).复发时间段较早(P〈0.01)、腹膜反折以下(P=0.043)及术后未行放化疗(P=0.007)的患者发生局部复发的构成比高.局部复发组3年和5年生存率为0.48和0.25,生存期为(24.7±1.9)个月;远隔转移组3年和5年生存率为0.33和0.16,生存期为(22.7±1.9)个月,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ox回归分析提示,复发早、TNM分期及治疗方式(包括手术方式和术后是否放化疗)是影响患者复发后生存的独立因素(均P〈0.01).结论 直肠癌术后局部复发者预后优于远隔转移者:根治性切除可使术后复发患者生存显著获益.  相似文献   

19.
术后复发转移是胃癌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复发转移的发生主要同肿瘤细胞本身的生物学特性和机体的免疫功能状态有关。近年来发展起来的生物治疗以其靶向性和特异性在许多肿瘤的临床应用中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在治疗胃癌转移复发的临床试验中也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但因胃癌复发转移在临床表现、患者状态及肿瘤特性等方面存在的高度异质性.目前尚无理想的生物治疗策略用于对胃癌复发转移的防治。要使生物治疗成为复发性胃癌的有效防治手段。无论是基础研究还是临床试验,均有许多工作要做。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CT诊断,分析胃癌根治术后复发与转移的区域及规律。方法选取2009年6月至2014年6月胃癌患者共81例,均行胃癌根治性手术,随访期间CT发现存在局部区域复发或转移。分析术后复发与转移的区域及规律。用SPSS 19.0软件分析数据,以%表示计数资料,Logistic回归分析检验术后复发时间和临床病理特征和治疗之间的关系;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在81例术后复发患者中,局部区域复发率最高(37.04%),在18例伴有术后区域淋巴结转移的患者中,Ⅰ区10例,Ⅲ区3例,Ⅳ区1例,Ⅵ区4例。术后7~12个月复发率最高(41.98%)。截止至2015年9月30日,在胃癌根治术后复发的81例患者中,中位总生存时间(OS)为33.18个月,中位复发时间为19.94个月,复发后中位生存期为7.19个月。其中发生腹膜种植后,中位生存期最短,仅为4.24个月。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与OS相关的临床病理因素包括年龄(P=0.024),Borrmann分型(P=0.017)、TNM分期(P=0.009)、淋巴结检出总数(P=0.022)、阳性淋巴结数(P=0.002)、治疗方式(P=0.026)和治疗依从性(P=0.035);与局部无复发生存期(LRFS)相关的临床病理因素包括淋巴结检出总数(P=0.012)、阳性淋巴结数(P=0.008)、治疗方式(P=0.034)和治疗依从性(P=0.016)。结论局部区域复发,特别是区域淋巴结转移是胃癌根治术后复发的主要形式,术后通过CT划分淋巴结转移区域对于放疗靶区确定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