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探讨凝血因子Ⅶ基因ⅣS7多态性与河南汉族人群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相关关系.方法 运用PCR-RFLP方法对103例DVT患者和250例健康对照进行FⅦ基因ⅣS7多态性的分析,并进行基因型频率与等位基因频率的比较. 结果 在ⅣS7多态性中,H7等位基因频率在DVT组和对照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并在国内首次发现H4等位基因. 结论 H7等位基因可能是河南汉族人群深静脉血栓发病的遗传性保护因子.IVS7多态性存在种族和地域差异.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河南汉族人群深静脉血栓(DVT)患者与凝血因子Ⅶ(FⅦ)基因R353Q、5'F7多态性的关系.方法:运用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技术对103例DVT患者和250例健康对照者进行FⅦ基因R353Q、5'F7多态性分析.结果:2种多态性基因型频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定律.DVT组和对照组R353Q、5'F7 2种多态性基因型频率及等位基因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种多态性可能不是河南汉族人群DVT发病的遗传学风险因子.  相似文献   

3.
深静脉血栓形成与MTHFR基因多态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N~5,N~(10)-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基因多态性与国人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关系。方法:采用PCR-RFLP检测73例DVT患者和109名健康对照者MTHFR C677T、A12989C突变,计算病例组与对照组的基因型频率、等位基因频率以及突变与DVT的相关性。结果:病例组677TF、677CT基因型频率和T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38.4%、49.3%和63.0%,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15.6%、46.8%和39.0%。x~2=19.393,P<0.01;x~2=20.200,P<0.01)。677TT和677CT基因型的个体比677CC基因型的个体发生DVT的相对危险分别约高7或3倍(OR_(TT)=7.503,95%CI为2.931~19.207;OR_(TC)=3.215,95%CI为1.391~7.434)。病例组与对照组MTHFR 1298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分布无差异(x~2=3.533,P>0.05;x~2=0.100,P>0.05),但1298CC 677CC基因型的个体比1298AA 67CC基因型的个体发生DVT的相对危险约高16倍(OR=16.500,95%CI为1.353~201.290)。结论:MTHFR基因C677T和A1298C突变可能为东北地区人群DVT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检测河南汉族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凝血因子Ⅶ(FⅦ)基因的多态性.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检测103例河南汉族DVT患者和250名正常对照者FⅦ基因R353Q、5'F7和IVS7位点的多态性,并进行基因型频率、等位基因频率的比较及单倍型分析.结果:DVT组和对照组R353Q、5'F7...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河南汉族人群中凝血因子Ⅶ(FⅦ)基因IVS7多态性与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检测512例ICVD患者和560名正常对照者FⅦ基因IVS7位点的多态性,并进行基因型频率及等位基因频率的比较.结果:发现3种常见的基因型:H7H7、H7H...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人类血小板抗原(HPA)1-5.15基因多态性与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相关性。方法:在贵州地区汉族人选择40例初发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为DVT组,另40例健康体检者40例为对照组,分别提取外周血基因组DNA,应用序列特异性引物-多聚酶链反应技术扩增目的基因,对HPA基因进行分型,采用Har-dy-Weinberg平衡检验HPA基因频率群体分布,χ2检验比较DVT组和对照组频数差异。结果:DVT组与对照组实际基因型分布与理论基因型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定律,具有人群代表性;比较对照组和DVT组6个基因多态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贵州地区汉族人HPA1-5.15基因多态性不是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与深静脉血栓形成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7.
凝血因子Ⅶ基因多态性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凝血因子Ⅶ是外源性凝血途径启动的靶因子,其在正常人血浆中浓度为0.5~2.0mg/L。前瞻性研究表明,血浆游离因子Ⅶ(Ⅶa)及Ⅶ活性(Ⅶ:C)是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FⅦ的基因多态性与心血管事件发生有关,并可导致FⅦa均值增高5倍。本文仅就FⅦ基因的多态性对FⅦ水平影响及其临床意义做一综述。1 FⅦ基因的分子结构 人类凝血因子Ⅶ基因定位于13号染色体长臂(13q34),基因长度为12.8kb,由8个内含子和9个外显子组成。其5′端与  相似文献   

8.
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是多基因疾病,是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迅速发展,冠心病相关基因的定位和识别已成为研究的热点。近年来,一些研究显示,凝血因子Ⅶ(coagulation factorVII,FVII)基因多态性(gene polymorphism)与冠心病,尤其是与心肌梗死有密切关系,且这种相关性与地区和种族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内皮细胞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基因第4内含子数目可变性串联重复序列(VNTR)多态性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相关关系.方法 PCR扩增DVT组与正常对照组eNOS基因27bp VNTR特异片段,对两组VNTR的基因型频率与等位基因频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DVT组与正常对照组eNOS基因VNTR均存在重复4次、5次两种等位基因,以及4/4纯合(aa),4/5杂合(ab),5/5纯合(bb)3种基因型,在对照组发现一例罕见4/6杂合(ac)基因型.DVT组4a/4a基因型频率为3.88%,4a等位基因频率为12.11%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 eNOS基因27bp VNTR多态性与深静脉血栓形成具有相关性,携带重复4次等位基因的人具有易患静脉血栓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湖北地区汉族人群内皮细胞蛋白 C 受体(EPCR)A6936G 变异的分布频率,探讨其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关系.方法 在湖北地区汉族人群中应用 PCR-RFLP 方法检测了 110 名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和 110 名健康体检者的 EPCR A6936G 变异.结果 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 AA、AG 和 GG 基因型的频率分别为 64.6%、33.6%和1.8%,而健康体检者 AA 和 AG 基因型的频率分别为 76.4%和23.6%,未发现 GG 基因型.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突变基因型(AG GG)频率为 35.4%(OR为1.775,95%CI为1.072~2.934),突变等位基因(G)频率为 18.6%(OR为1.709,95%CI为1.008~2.897),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23.6%和11.8%,均P<0.05).结论 湖北地区汉族人群中存在EPCR A6936G 变异,它与深静脉血栓患者血栓形成风险增高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凝血5项过筛试验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以利于DVT的诊断及治疗监测。方法采用ACL TOP型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测定aPTT、PT、TT、Fbg、INR。结果检测92例DVT患者凝血5项过筛试验均有不同程度的异常,其中检测的38例治疗前病例aPTT为26.6±2.93 s,Fbg含量为4.86±1.71 g/L,较之治愈组的54例aPTT 43.3±8.90 s、Fbg含量2.43±0.81 g/L,65例正常人组aPTT 29.8±2.92 s、Fbg含量3.21±0.68g/L组间差异有极显著意义。结论凝血5项过筛试验对DVT患者是否存在血栓前状态判断和抗血栓治疗的监测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深静脉血栓形成(central venous catheter-related deep venous thrombosis,CVC-relatedDVT)的发生率;探讨预防性抗凝治疗对预防CVC-related DVT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112例因治疗需要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患者,分为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治疗组(0.6 mL/d)及对照组各56例,中心静脉导管置入后1周、2周、4周、6周先后4次对入组患者导管所在深静脉及其临近深静脉进行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是否有CVC-related DVT,同时观察出血不良反应。结果导管置入6周后,对照组及治疗组CVC-related DVT发生率分别为12.5%和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中没有大出血发生。结论本研究结果显示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为12.5%(7/56),低分子肝素(0.6mL/d)皮下注射预防性抗凝治疗能显著降低其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深静脉血栓形成与危险因子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作者对176例经病史,体征及静脉造影确诊的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致病危险因子凡讨分析。结果发现158例有明显危险因子的占89.8%,18例未发现任何危险因子的占10.2%。各项危险因子中,以外伤手术为主77例占43.8%,其次为感染因素33例占18.8%,动脉硬化、高血压病者23例,妊娠分娩8例,药物7例,肿瘤5例,家系因素5例,分别占13.0%;4.5%;3.8%;2.8%和2.8%,并对各种危险因子进行初步分析,为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发病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深静脉血栓形成 (DVT)患者MTHFR基因型之间抗心磷脂抗体水平的变化 ,探讨遗传因素与获得性因素对静脉血栓形成的作用。方法 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 ,检测 4 0例深静脉血栓患者与 4 0例健康对照者的抗心磷脂抗体IgA ,IgM ,IgG的水平 ,并且用PCR RFLP法检测MTHFR基因型。结果 DVT组MTHFR(C/T)型与对照组相比 ,IgA(0 .82± 0 .38)、IgM(0 .5 4± 0 .2 6 )、IgG(0 .73± 0 .4 2 )均高于对照组IgA(0 .5 2± 0 .31)、IgM (0 .34± 0 .17)、IgG(0 .37± 0 .2 7) ,P <0 .0 5。结论 MTHFR基因突变与抗心磷脂抗体水平增高可能是静脉血栓形成的复合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检测妇科肿瘤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血浆中组织因子(TF)、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一1)水平的变化,探讨其与妇科肿瘤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性。方法用ELISA法分别检测妇科良恶性肿瘤术后患者血浆TF、TFPI一1水平的变化。结果无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妇科恶性肿瘤组TF水平显著高于子宫肌瘤及健康对照组(P〈0.01),妇科恶性肿瘤组TFPI一1水平高于子宫肌瘤及健康对照组(P〈0.05),子宫肌瘤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深静脉血栓形成妇科恶性肿瘤组TF水平显著高于子宫肌瘤及健康对照组(P〈0.01),有深静脉血栓形成妇科恶性肿瘤组TFPI一1水平与无深静脉血栓形成妇科恶性肿瘤组相比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子宫肌瘤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妇科肿瘤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组织因子明显增高,TF、TFPI一1可作为榆涮电|科肿瘤尤苴县妇科恶忡肿瘤术后深静H永向柃形成的雷兽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评估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r)的危险等级,采取预防措施降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方法:依据《美国深静脉血栓预防医嘱》,结合亚洲地区关于深静脉血栓的文献报道,制定出适合西宁地区(海拔2264m)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评估表,根据此表评估住院手术患者。观察组对2011年7月22日-2013年6月30日18岁以上住院患者26560例进行深静脉血栓危险程度评估,对中等以上危险因素(评分〉3分)的需手术患者共l235例进行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低分子肝素钠;对照组对2009年8月1日-2011年7月21日18岁以上住院患者21431例,中等以上危险因素(评分〉3分)的手术患者共2037例,未采取任何预防措施;分析两组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发生深静脉血栓ll例,发病率为0.89%;对照组术后发生深静脉血栓68例,发病率为3.34%;两组患者差异有显著性,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应用《青海红十字医院深静脉血栓危险因素评估表》对住院患者进行评估,对于中等以上危险(评分〉3分)的需手术患者进行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低分子肝素钠,明显降低了深静脉血栓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以纤溶酶原、t-PA和PAI-1为轴心,探讨纤溶系统对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影响.方法收集DVT患者25例(血栓病组),存在DVT高危因素患者43例(高危因素组)及健康者23例(对照组).测定PT、aPTT、Fbg,用发色底物法测定PLG:A和PAI:A,用ELISA法测定t-PA:Ag、PAI-1:Ag和FDP.结果血栓病组和高危因素组Fbg、FDP及PAI:A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PLG:A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Logistic回归分析DVT的主要影响因素为PAI:A(P=0.029).相关分析血栓病组和高危因素组t-PA:Ag与PAI-1:Ag呈显著正相关(r分别为0.630和0.430,P<0.05),而对照组无相关性(r=0.122,P=0.652).结论血栓组及高危因素组患者均有凝血激活及纤溶潜力明显降低.特别对高危因素患者这些指标的变化是否可作为DVT的早期危险信号,是否进行干预性治疗,值得临床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