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浅谈《灵枢·根结》南京中医药大学(210029)颜志强关键词灵枢·根结根,指四肢末端的井穴处;结,指头面躯干的有关部位。根结理论说明了经气上下内外间的密切关系。六经根据虽然只举六经,但从井穴与头面胸腹的关联意义来理解,手六经根结当然也是与足六经类同。...  相似文献   

2.
让银拴 《山西中医》1989,5(4):27-29
标本根结为中医经络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经络分布、卫气营血运行的基础之上,进一步说明了人体头面、躯干、四肢和脏腑之间的相互关系,对于针灸临床诊断、治疗及防病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尤其为远道取穴、四肢胸腹部特定穴的配穴处方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弥补了既往对于上病下取、下病上取、特定配穴等治疗原则理论认识上的不足。  相似文献   

3.
手足三阴经分布在肘膝以下各有井、荥、俞、经、合五穴;手足三阳经分布在肘膝以下各有井、荥、俞、原、经、合六穴。合共六十六穴,一般简称五俞穴。五俞穴在针灸临床上应用甚广,疗效甚高。但只有对其理论根据有所认识,才能在临床上应用自如。本文试就这一问题,略作探讨,以就正于同道。按五俞穴的产生,来自《内经》“根结,标本”的理论,据《灵枢、根结篇》和《灵枢、卫生篇》所列“三阴三阳经脉根结  相似文献   

4.
标本根结临床应用举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络分布到全身各部,《内经》分析各部的关系时有根结、标本等理论。概括地说,根和本是指四末部位:标、结指头面胸腹的有关部位,其特点有呈面状弥漫,有呈线状循行。标本根结着重阐明经气散布于周身上下内外的原理。针灸临床根据这个原理来说明四肢与躯干之间的经气和腧穴主治的关系,也为肘膝关节以下腧穴为什么能治疗头面及胸腹部位疾病找到了理论根据。近几年,笔者在临床中以根结、标本理论配合应用,疗效满意,现举例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针灸大成》针刺处方运用腧穴部位分布规律。方法 选取《针灸大成》所载医案之针刺处方,比照中药处方研究,运用方剂计量学方法比较各部位所用腧穴之频数、用穴比率、运用强度和穴均强度。结果 (1)针刺处方用穴以四肢部腧穴最多112穴(2 324次),其次为躯干部位腧穴61穴(748穴次),头面颈项部53穴(547穴次)最少。(2)四肢中手、足、前臂、上臂部、胫踝、股膝选穴最多;躯干部脘腹、腰尻选穴最多,肩背次之,胸膺、腋胁侧腹最少;头面颈项部中头面部选穴较多,而颈项极少。(3)四肢部合谷、三阴交运用最多,曲池、委中次之;躯干部肾俞(56穴次)、中脘(55穴次)、膻中(47穴次)、气海(46穴次)最多;头面颈项部百会(72穴次)最高,其次人中(47穴次)、风池(42穴次)、上星(36穴次),颈项(4穴)最少。(4)四肢部选穴不仅范围广,且总体腧穴及单个腧穴运用频度均较高;躯干部选穴虽较广,但单个穴位使用频次不高;头面颈项部腧穴中偏重使用百会、人中、风池等穴。结论 《针灸大成》针刺处方选穴以四肢部腧穴运用为主,躯干次之,头颈部相对较少,具体选穴以四肢肘膝以下的特定穴居多,躯干区选穴较广,...  相似文献   

6.
人体的经穴有365个,其中特定穴120个.历代针灸医书中论述特定穴者占绝大多数,而这些特定穴大多分布在四肢部,躯干部的特定穴只有俞募穴等较少的穴位.从历史沿革上来看,经络首先明确的是四肢部的走行,头与躯干的经脉走行历代均有出入,因而头与躯干部的经穴历代记载也有所不同.且古代医家对头与躯干的许多经穴有很多禁忌,也限制了人们对头与躯干部穴位的充分认识.  相似文献   

7.
盛丽 《中国针灸》1996,16(6):47-48
会穴是数目最多的特定穴,其分布有一定的规律,即头面躯干最多,四肢较少;阳经多于阴经,足经多于手经。此规律的形成与冲带维跷循行及气街标结理论密切相关,反映了经脉间的相关性,构成了全身左右联系的统一。  相似文献   

8.
<正>标本根结理论是经络学说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在论述经络分布、卫气营血运行的基础上进一步说明人体头面、躯干、四肢和脏腑等的内外关系。标本是指十二经脉在循行分布上具有上、下对应的关系,一般经气本在四肢,而标在头面、躯干部。根结是指十二经经气的根源和归止,反映出经气上、下两极的关系,根在四肢末端井穴,结则是头、胸、腹的一定  相似文献   

9.
《千金要方》腧穴应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循证医学的方法,系统分析《千金要方》的腧穴应用情况,并与《针灸学》比较。结果发现《千金要方》记载腧穴346个,临床使用率94.80%;频次使用最高的前10个腧穴:然谷、复溜、前谷、昆仑、太冲、太溪、曲池、商丘、阳谷、行间;其腧穴分类:划部分经、以部为先,头面躯干分区划部,四肢归经;四肢152个腧穴全部归入十二正经,其中腑会、天宗、脯俞、肩外俞、肩中俞、曲垣、肩髑、肩谬、秉风、肩井、天移等手经穴和气冲、跗阳、会阴等足经腧穴,与《针灸学》不同。  相似文献   

10.
问题解答     
问:经脉根结、标本理论的含义是什么? 答:经脉根结、标本理论是经络学说的重要内容。标本始见于《灵枢·卫气》篇;根结始见于《灵柩·根结》篇。标本、根结理论内容虽不尽相同,但基本精神是一致的。都是以十二经脉分布来说明四肢末端与头面、躯干的特定联系。《灵枢·根结》篇云:“奇邪离经,不可胜数,不知  相似文献   

11.
试论针灸配穴处方的组方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针灸配穴处方的组方原则,在病位确定的病证中,头面躯干病,以局部和(或)近部选穴为首选,其次为远道选穴,再次为辨证选穴;脏腑病宜首选俞募穴,腑病次选下合穴、脏病次选原穴,再次为辨证选穴.在病位不确定的病证,辨证选定为首选,再者配合对症选穴.  相似文献   

12.
五俞穴,均分布在人体十二正经的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部位。凡指(趾)端的俞穴,称为井穴。在指掌、趾蹠关节附近,前者为荥穴,后者多为俞穴。在腕踝关节附近的,统称为经穴。在肘膝关节附近的,称为合穴。其使用方法,有以俞穴部位和季节决定其功能作用,有根据治疗时间选穴的。  相似文献   

13.
经络遍布周身,《内经》以根结、标本理论阐述了四肢与头身部的关系。所谓“标”为“树杪末”,在头面躯干,“本”则“木下日本”,大体在四肢;“根”为生发之源,指四肢末梢的井穴,“结”为“果实”,在头、胸、腹的一定部位。“标本根结”共同阐述、分析了经气在四肢与头身脏腑之间的纵向联系,对于针灸临床取穴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经络联系输穴;或是说,输穴通过经络而起作用。这是对经络与输穴关系的一般解释。进而推究,经络怎样联系输穴?两者在发展过程的先后关系怎样?这就各有不同的见解。本文拟从输穴的分类和归经方面讨论一下输穴与经络的联系问题。输穴的分类,大要可分经穴和经外奇穴;经穴之中则分本输、俞募和交会穴等。本输位于四肢,俞募和交会穴多数位于躯干;四肢部还有称为八脉交会穴。输穴的分类和归经概念常易混乱,兹就肤浅的理解,提出讨论如次。错误之处,有待同志们指正。  相似文献   

15.
<正> 标本、根结和气街是经络理论的组成部分。标本与根结是在经络循行分布和气血运行的基础上进一步说明人体上下、内外的对应联系;气街理论则着重阐明头部与躯干是经脉之气循行汇合的通道。标,指末端,根即根本;经气作用所出为本,经气影响所及为标。根是四肢末端,结即头面、躯干有关部位。从分布作用上看,根结主要说明经气循行两极相连的关系,而标本则说明经气弥漫散布的影响;它们相互贯通,使人体气血升降出入,上下内外相应,从而形成了经络活动功能和机体变化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针刺治疗痤疮的现代文献进行统计,总结针刺选穴规律。方法收集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2004—2017年针刺治疗痤疮的临床文献,对其进行频数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纳入98篇文献,得到针刺主穴处方98个,涉及腧穴54个,共用腧穴频数为680次。使用高频腧穴为合谷、曲池、大椎、足三里、肺俞等。腧穴主要分布在头面颈项部及四肢肘膝以下,占78.97%。使用经络以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为主。特定穴使用以五腧穴、原穴、背俞穴为主。结论针灸治疗痤疮的主穴选穴是有规律的,总结其规律能为临床治疗痤疮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17.
火罐对应拔──解痛福建省平潭县医院(350400)魏贤辉火罐对应拔,对全身疼痛症,方法至简,止痛最速。现将先父魏有恩传授的秘法介绍如下。疼痛症可发于全身(内脏、头面、躯干、四肢)最简便的方法是用手指按压,寻出最明显的痛点,即所谓“以痛为俞”,也称阿是...  相似文献   

18.
俞穴,是脏腑经络之气转注于体表的处所,也是针灸疗法施术的部位。俞穴即是穴位,俗称穴道。《内经》名俞(俞、输)穴或气穴。《针灸甲乙经》又叫孔穴。俞有输注的含义,穴有孔隙的意思。俞穴分布在经络的体表循行路线上,为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聚集、输注、出入的处所。它通经络与脏腑密切相关,可以反应各脏腑生理或病理的变化,也可以接受各种刺激(如针刺、艾灸、按摩、角法、药敷等)以调整各脏腑机能达到治疗的效果。俞穴有广义和狭义的区别。广义的俞穴是指“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主要是指十四经穴。狭义的俞穴是指分布在四肢的五脏五俞和六腑六俞、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分析《内经》中缪刺法的选穴治病方法,结合"根结""标本"理论,结合现代临床研究,认为二者是紧密联系的,缪刺法选穴多在四肢末端,同"根结""标本"理论相通,临床可深入挖掘其相关性,探索缪刺法适应病症的最精简有效的选穴组方。  相似文献   

20.
<正> 特定穴,是指十四经中具有特殊治疗作用的一些腧穴。包括五输穴、俞穴、募穴、原穴、络穴、八会穴、八脉交会穴、下合穴、郄穴等,共130个。在针灸腧穴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本文略考其源流。一、五输穴:五输穴的名称最早见于《内经》.在《灵枢·九针十二原》中叙述其意义,及和脏腑之间的关系。《灵枢·本输》篇具体指出了穴名与部位,《灵枢·根结》篇详述了三阴三阳经根结的部位与穴名;又列举手足三阳经的根、溜、注入的主穴。《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篇论述了五变分主五输以及五变与五输相应的针刺法则。《灵枢·卫气》篇列举了手足三阴三阳十二经的标本部位等.《难经六十二至七十九难》更进一步详细解释了它的使用方法。二、俞穴、募穴:《灵枢·背俞》:篇载:“五脏之俞出于背者”。是对背俞穴的最早记载,文中不但指出其上下定位,还指出其横开分寸:“皆挟脊相去三寸所”。紧接着强调,“则欲得而验之,按其处,应在中而痛解,乃其俞也”。这种按其俞穴之处,必“痛”而“解”的取穴方法,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