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通过查阅近年有关动物类中药抗血栓作用文献,总结动物类中药抗血栓的药物情况、有效成分及分离提取方法、抗血栓机制,为科研机构及临床继续开发动物类中药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新型抗血栓药物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根据已有文献报道 ,综述了血栓形成和新型抗血栓药物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血栓形成的病理生理涉及内皮细胞功能异常和细胞黏附功能异常。新型抗血栓药物主要有FⅩa抑制剂、GPⅡb/Ⅲa受体抑制剂、以内皮细胞为靶点的抗血栓药物。  相似文献   

3.
胡章海 《安徽医药》2017,21(5):785-788
非正常凝血可导致血栓形成、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抗血栓药物能有效预防血栓的形成.该文依据抗血栓药物的作用机制和临床研究,对抗血小板聚集、抗凝血和溶栓类抗血栓药物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综述蜈蚣提取物抗血栓作用的研究进展。方法运用数据库检索,对国内外蜈蚣抗血栓活性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综合、整理。结果与结论对蜈蚣中具体的抗血栓组分的研究仍有待深入。蜈蚣可以作为一种天然资源,来寻找具有抗血栓活性的药物前体。  相似文献   

5.
汪海 《生物医药世界》2001,(V00):163-167
血管内皮细胞分泌众多的生物活性因子,调节血液凝血系统,纤溶系统和血小板聚集功能,影响血栓的发生和发展。使如:(1)内皮细胞可合成并释放肝素样葡萄胺聚糖,增强抗凝血酶川的活性,抑制凝血系统功能;(2)内皮细胞合成并直接释放大量的t-PA,也可通过合成并释放NO、PGI2间接促进内皮细胞释放t-PA,抑制PAI-1,从而增强纤溶系统功能,(3)内皮细胞表面具有ecto-ADP酶,内皮细胞可合成并释放一氧化氮和类花生酸类活性因子,均可抑制血小板聚集的功能,另一方面,在血栓形成的病理生理过程中,内皮细胞功能紊乱。因此,通过调节内皮细胞功能,达到抗血栓目标,是目前抗血栓药物研究发展的方向。我国中医药研究表明,大量植物来源的单体化合物具有确切的抗血栓作用,这些化合物的安全性好,因此,发展纯天然的抗血栓药物是目前研制新型抗血栓药物的有效途径。本研究室系列研究发现,中药单体化合物虽然安全性好,但疗效往往不强,进一步研究发现,多种单体化合物在联合使用时,疗效大大增强,用药量大大降低,例如,我们研究了两个活血化瘀类中药和一个理气化瘀类中药中的三个单体合物A、B和C,此三个化合物均可调节内皮细胞功能,但药理作用环节不同,分别为促进NO的释放,促进PGI2的释放和抑制血小板聚集,在联合使用时,剂量分别为0.05,1.0和1.0mg/kg即可产生显著的抗血栓作用,比单味药物的有效剂量低20-100倍或以上,为发展有效,安全,适于长期使用的纯天然口服抗血栓新药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杨勇  王友群 《世界临床药物》2006,27(4):226-228,232
近20年来,临床应用抗凝药物明显降低了心血管事件的发生,但也显著地增加了出血危险。因此,寻找减少出血并发症的有效抗血栓药物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fondaparinux 是一种基于肝素活性成分合成的戊聚糖化合物,与抗凝血酶Ⅲ相应位点结合,可选择性地抑制 Xa 因子。国外几项大型临床研究已证实其抗血栓作用安全有效,且临床使用便捷,无须按体重计算给药剂量。fondaparinux 有可能成为心血管疾病或外科手术患者所遴选的一种新型安全的抗血栓药物。  相似文献   

7.
麻痛丸药效学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动物实验方法观察痛丸镇痛,抗血栓及对毛细血管血液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采用热板法,化学物品刺激法测定其镇痛作用,采用颈动脉,颈外静脉帝路法测定其抗血栓作用;采用录像反复再生静画步进功能测定10μm以下毛细血管口径,血流速度和血流量。结果:麻痛丸有明显的镇痛作用,抗血栓及改善微循环作用。结论:麻痛丸是一种治疗瘀血阻络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经炎的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8.
目的 :用动物实验方法观察麻痛丸镇痛 ,抗血栓及对毛细血管血液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采用热板法 ,化学物品刺激法测定其镇痛作用 ;采用颈动脉 ,颈外侧静脉旁路法测定其抗血栓作用 ;采用录像反复再生静画步进功能测定 1 0 μm以下毛细血管口径 ,血流速度和血流量。 结果 :麻痛丸有明显的镇痛作用 ,抗血栓及改善微循环作用。结论 :麻痛丸是一种治疗瘀血阻络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炎的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9.
天然化合物在历史上曾经是抗血栓药物(例如肝素、维生素K拮抗剂、链激酶、尿激酶)的最早来源。目前,从动物中提取的药物仍然为发现这类新药提供了最新颖和最有希望的方法。本综述将简要介绍目前研究趋向的三个例子.它能引导新的天然抗血栓药物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我国医院抗血栓药物使用现状与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人口老龄化比例的增高,抗血栓药物的市场需求潜力巨大,本文分析全国16个城市250余家样本医院2004年抗血栓药物的临床使用现状和发展趋势,旨在为该类药物的研究、生产、销售和使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单环刺螠抗血栓组分的分离纯化和药效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从单环刺螠中分离纯化单环刺螠抗血栓组分(ATCUU),并进行有关药效学研究。方法新鲜单环刺螠经过抽提,离心并超滤得到粗提物,并通过DEAE离子交换和凝胶色谱进行分离纯化,得到具有抗血栓作用的组分。并采用动物模型,进行了该组分的抗血栓作用的药效学研究。结果经分离纯化得到的ATCUU,经口给药后能明显减少动脉血栓的湿重和干重,显著延长大鼠的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和血浆凝血酶时间,且显示一定的量效关系。结论ATCUU具有较好的溶栓效果,有望开发成为新的溶栓药物。  相似文献   

12.
目的:舒洛地特与低分子肝素都是多糖类抗血栓药物,多方位比较二者的异同,对监管提出建议。方法:从构效关系入手,探讨质控基本要求,对作用机理、临床应用、不良反应等多方位进行全面梳理并比较二者的抗凝、抗血栓强度及临床应用价值。结果与结论:舒洛地特与低分子肝素作为抗血栓药物,二者抗血栓作用相当,抗凝作用舒洛地特比低分子肝素强,并且无出血风险。由于多组分多糖类药物质量控制难度较大,本文提出对原料药和制剂的监管需要从起始物料源头开始,参照生物类似药进行生产全过程质量控制,以保证多糖类药物的质量稳定、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3.
周钱留  刘元恺  张媛媛  寇俊萍 《药学研究》2020,39(9):525-530,535
口服抗血栓药物是临床广泛使用的预防和治疗血栓栓塞疾病的药物,包括抗口服血小板药物和抗凝药物。它们的出现为血栓患者提供了方便有效的治疗,但同时颅内出血、胃肠道出血、肝肾损伤等不良反应问题日渐突出,一定程度上限制其临床应用。本文重点综述了近年来几类口服抗血栓药物不良反应的临床报道和毒副作用机制相关研究进展,以期为口服抗血栓药物的合理用药及新药研发提供一定线索和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施立海  马毳  张楠  左峰 《中国医药》2013,8(8):1099-1100,1103
目的 探讨口服抗血栓药物对脑叶出血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神经抢救中心2002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145例脑叶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将使用口服用抗血栓药物患者与未用药组患者的预后和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并对死亡患者的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服用抗血栓药物组患者的平均年龄为(77±12)岁,未服用抗血栓药物组(67±13)岁(P<0.05).在用药组患者中,合并冠心病者比例显著高于未用药组.用药组患者的平均出血量为(47 ±29) ml,未用药组的(28±19) ml(P<0.05).脑叶出血患者的病死率与患者的年龄及出血量存在正相关性.结论 服用抗血栓药物可加重脑叶出血患者的出血量,增加脑叶出血患者不良预后的风险.  相似文献   

15.
抗血栓药物     
徐积恩 《医药导报》1991,10(6):14-17
血栓栓塞性疾病,主要包括冠状动脉疾病形成血栓导致急性心肌梗塞;脑血管疾病形成血栓。导致脑血栓中风;末梢动静脉疾病形成动静脉血栓,导致脉管栓塞。血栓是导致病残和死亡的主要原因,而且发病率仍在不断上升。因此,抗血栓药物的研究越来越多。  相似文献   

16.
低分子肝素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近十年来在低分子肝素的制备、抗血栓作用、药理及临床应用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抗血栓药和促凝血药不良反应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对2007~2013年我院疑似抗血栓药和促凝血药不良反应746份进行分析,了解影响抗血栓药及促凝血药不良反应情况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发生不良反应的抗凝血药药品主要为阿司匹林(37.2%)、前列地尔(31.7%)等;给药途径主要是口服和静脉滴注。582例促凝血药物不良反应报告中,男性和女性不同年龄段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发生不良反应的促凝血药物药品主要为维生素K1(60.7%);主要给药途径为静脉滴注。结论临床工作中在使用阿司匹林、前列地尔、双嘧达莫、维生素K1等药物时应加强监控。  相似文献   

18.
抗血栓药物包括抗凝血药、抗血小板聚集药和溶栓药。然而,在这三种不同作用类型的药物中,唯有抗凝血药和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有望成为抗血栓药物市场的佼佼者。在抗凝血药物中,维生素K拮抗剂(代表药物华法林)和肝素统领该市场  相似文献   

19.
抗血栓药物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血栓引起的疾病是人类的常见多发病,溶栓疗法是治疗血栓性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因此通过血栓形成机制来研究新的抗血栓药物显得极为重要,临床上用于血栓治疗的药物主要分为3类:抗凝血药物、溶血栓药和抗血小板类药物。  相似文献   

20.
李宏涛 《黑龙江医药》2012,25(3):447-449
由血栓引起的疾病是人类的常见多发病,溶栓疗法是治疗血栓性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因此通过血栓形成机制来研究新的抗血栓药物显得极为重要,临床上用于血栓治疗的药物主要分为3类:抗凝血药物、溶血栓药和抗血小板类药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