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心脏骤停若不及时有效地施行复苏,则会造成脑和全身器官组织的不可逆损害而导致死亡。现将我们近几年复苏成功12例心脏骤停病人临床资料作一分析。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12例,男5例,女7例,年龄18~80岁,平均51-25岁。原发病分别为冠心病3例,过敏休克4例,双侧肺炎、慢支肺部感染各1例,敌敌畏中毒1例,尿毒症1例,触电1例。其中发生在急诊抢救室2例,观察室7例,重症监护室1例,病房1例,院外1例。心脏骤停时间1~5分钟,平均2-17分钟。1.2 临床表现及心电图:突然意识丧失,抽搐,… 相似文献
2.
《吉林医学》2020,(3)
目的:探究心脏骤停患者急救时使用心肺复苏和心肺脑复苏方式的效果。方法:择取急诊科收治的心脏骤停患者共150例,根据患者入院就诊时间先后顺序进行分组,包括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75例。对照组患者行常规心肺复苏手段,观察组患者则行心肺脑复苏手段。应用统计学软件对两组患者救治成功率,以及救治成功后不同时间段的格拉斯哥昏迷指数(GCS)评分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救治成功率为97.33%,对照组患者救治成功率为85.33%,前者显著优于后者,数据差异较大,经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救治成功患者救治次日、救治3 d及救治7 d时,GCS评分相较于对照组均显著更高,数据差异较大,经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肺脑复苏手段的应用对心脏骤停患者的救治更具有重要作用,可有效提升患者的救治成功率以及GCS评分,对患者的后续治疗具有积极影响,因此,该种治疗方法值得在临床中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3.
<正>心脏骤停(cardiac arrest,CA)是由各种病因导致的生命最危急的临床情况,可迅速进展至不可逆的脑死亡。及时有效地进行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在CA抢救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虽然近年来CPR逐步得到规范和推广,但国内CPR成功率仍处于较低水平,如何提高CPR成功率成为急诊科医师面临的艰巨问题。本文对我院急诊科2006年3月~2010年4月救治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心脏骤停与心肺复苏疗效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87例心脏骤停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院内、外两组复苏成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复苏成功率与心脏骤停初期复苏地点、时间、救护措施等有关。结论: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的关键是尽早心肺复苏、电除颤和高级心血管生命支持,普及复苏知识。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比心肺复苏机及徒手心肺复苏在心脏骤停抢救中的疗效,探讨心肺复苏机在心脏骤停时的抢救意义。方法整群选取2015年1月—2016年2月收治的46例心肺复苏后患者资料,其中22例采用心肺复苏机予以心肺复苏,为研究组;其余24例采用徒手心肺复苏,为对照组。回顾性分析、比较两组患者平均动脉压、血氧分压、自主循环恢复时间、复苏成功率及24 h存活率。结果研究组自主恢复时间(16.32±5.23)min、平均动脉压(76.8±4.76)mmHg、血氧分压(53.74±3.31)mmHg、复苏成功率(63.64)%均高于对照组(29.41±15.82)min、(72.49±3.17)mmHg、(43.06±12.32)mmHg、45.83%,组间对比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与对照组24 h存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肺复苏机虽未能明显改善其预后及存活率,但是维持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状态、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缩短自主循环恢复时间优于徒手心肺复苏。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对影响急诊重症监护病房(EICU)心脏骤停心肺复苏的因素进行分析,以提高救治成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5月至2012年3月我院EICU收治的86例心脏骤停且心肺复苏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影响心肺复苏的相关因素进行总结分析.结果86例心脏骤停患者经过开展心肺复苏抢救,成功56例(65.12%),失败30例(34.88%).心率异常引起的心脏骤停患者的复苏成功率较高,复苏时间≤3Min以及使用大剂量的肾上腺素均有助于提高复苏成功率.结论 EICU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的相关临床因素主要有:心脏骤停原因、复苏开始时间、肾上腺素剂量等. 相似文献
7.
因心脏疾患如冠心病、心肌病、主动脉狭窄或关闭不全、二尖瓣脱垂、预激综合征和一些非心脏疾患 ,如主动脉夹层分离、代谢与电解质紊乱、急性酒精中毒、雷击、溺水、窒息等均可以引起心脏骤停。一旦确诊为心脏骤停 ,立即在现场施行心肺复苏术 (CPR)。正确的CPR技术是挽救患者生命的关键。现将我们抢救 2 0例患者情况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临床资料 患者男 16例 ,女 4例 ;年龄 14~ 80岁 ,平均为 43.5岁 ,急性心肌梗死 4例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2例 ,出血性脑中见 2例 ,缺血性脑中风 1例 ,晚期癌症 2例 ,安眠镇静药物中毒 2例 ,氧… 相似文献
8.
9.
目的探讨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急诊急救的护理对策。方法对心脏骤停患者立即行胸外心脏按压抢救法、加压给氧、根据医嘱给予升压药物以及对有室颤者立即进行电除颤等措施。结果本组心脏骤停患者36例,经过抢救与护理心肺复苏成功31例,成功率达86.11%。结论心脏骤停患者死亡率是很高的,提高抢救成功率,使死亡率降至最低,是急诊急救医护人员面临的艰巨任务,也是提高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抢救成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11.
This case study describes a 25-year-old patient who had a witnessed cardiac arrest in the medical intensive care unit. The patient received 107 minutes of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before the veno-arterial 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 was initiated. During extracorporeal life support, the patient's cardiac function improved. The patient was weaned from 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 on day 6 and was discharged without physical and neurological complications on day 28. The successful resuscitation in this case attributed to high-quality CCPR and timely ECMO support. 相似文献
12.
心搏突停急救术的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搏突停是威胁人生命安全的严重心脏疾病。及时实施心肺复苏术可挽救许多患者的生命。但传统的心肺复苏术尽管已实施35年有余,院外心搏突停仍有约60%在入院前死亡,即使入院抢救的成功率也不足20%。因此,近年来医务工作者在反思传统技术的同时,提出了许多新的思路,并在新技术、新装置及药物的新用法方面取得了许多进展,但确切效果尚待大规模临床检验。HFOV与肺表面活性物质(PS)、一氧化氮(NO)、部分液体通气(PLV)的联合应用,将成为现代危重医学临床的必备的有效技术。 相似文献
13.
心跳停止时间对兔心肺复苏后脑损伤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心跳停止时间对心肺复苏后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的表达和脑损伤的影响。方法:40只兔气管夹闭窒息法制作心肺复苏模型,心跳骤停后4、5、6min进行复苏,分别在0、24、48、72、96、120h6个时间点测定血清NSE含量,并对兔脑损伤情况进行神经功能评分。结果:心肺复苏后24、48、72、96hNSE表达均明显高于假手术组,48h达峰值;心跳骤停组神经功能评分均明显高于假手术组,以复苏后24h最高;心跳骤停5、6min组间神经功能评分无差异(P>0.05);血清NSE水平与神经功能评分正相关(P<0.01)。结论:血清NSE水平评价CPR后脑损伤灵敏、客观。心跳停止4min复苏后脑组织损伤较轻;停止5min以上,脑组织损伤严重。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影响院前心脏停搏患者心肺复苏成功的相关因素。方法对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东风医院急诊科接诊并进行心肺复苏的106例院前心脏停搏患者按照心肺复苏成功的标准进行分组,其中成功组55例、失败组51例,对比两组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分析影响院前心脏停搏患者心肺复苏成功的相关因素。结果影响心脏停搏患者恢复自主循环的因素主要有心脏按压开始时间、气管插管时间、电击除颤开始时间和肾上腺素使用剂量等。其中危险因素为:心脏按压开始时间(>5 min)(OR=1.342,95%CI 1.124~1.741)和气管插管时间(>2 min)(OR=1.998,95%CI 1.342~2.685);保护因素为:电击除颤开始时间(≤5 min)(OR=1.532,95%CI 1.357~1.699)和肾上腺素使用剂量(标准量)(OR=2.142,95%CI 2.012~3.969)。结论心脏按压开始时间、气管插管时间、电击除颤开始时间和肾上腺素使用剂量是影响院前脏停搏患者心肺复苏成功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亚低温技术对心肺复苏过程中对脑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将心脏停搏患者48例随机分为亚低温组和常温组,常温组给予常规心脏停搏急救处理。亚低温组在常规处理的基础上给予4℃林格氏液诱导降温联合头颈部体表物理降温,控制肛温在33℃~35℃。对比两组患者复苏成功后24 h、48 h、72 h动脉血乳酸水平、格拉斯哥( GCS)评分,随访3~6个月,观察脑功能恢复情况。结果亚低温组复苏成功后24 h、48 h、72 h动脉血乳酸浓度显著低于常温组(P<0.05),GCS评分显著高于常温组(P<0.05)。随访期间,亚低温组患者疗效显著优于常温组(P<0.05)。结论心肺复苏早期使用亚低温处理,可以有效减轻缺血缺氧对脑组织的损害,改善神经功能预后。 相似文献
16.
686例心肺复苏成败的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为了解我院心肺复苏(CPR)现状,分析影响心肺复苏成败的相关因素,探讨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的有效方法。方法对本院2002至2008年6年来记录完整的686例患者CPR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对疾病种类、CPR开始时间、复苏药物、电击除颤、气管插管、心肺复苏成功率及脑复苏成功率等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创伤后CPR病例数量居首位;心脏停搏时间大于10min者CPR成功率明显低于10min内开始CPR者(P<0.05);322例复苏成功,CPR成功率为44.02%,24h生存率12.2%,脑复苏成功率仅5.4%;CPR成功率与心脏停搏时间、有无气管插管接呼吸机、有无早期电除颤等有关。结论CPR成功率较低,脑复苏成功率则极低,早期生命支持生存链未得到切实应用;尽早识别心跳骤停、及早CPR、及早气管插管和及早电击复律是心肺复苏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犬心肺复苏中血清儿茶酚胺浓度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心脏骤停模型犬心肺复苏过程中血清儿茶酚胺浓度的变化。【方法】通过心室内交流电刺激制造12只犬心脏骤停模型,复苏中按0.2mg/kg的肾上腺素给药,并在心肺复苏过程中按每3min抽取动脉血1次,共8次24min。应用HPLC-EC法检测血清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的浓度。【结果】血清儿茶酚胺的浓度在心肺复苏过程中均处于高水平,其中血清肾上腺素质量浓度在心脏骤停后6min达到最高峰(5904±2619)μg/L,较骤停前上升了近1000倍;血清去甲肾上腺素质量浓度在心脏骤停后6min达到最高峰(1280±413)μg/L,较骤停前上升了近60倍。多巴胺的浓度升高较平稳,在心脏骤停后3min时处于最高峰(29±11)μg/L。【结论】在犬心脏骤停时血清儿茶酚胺明显升高,且在复苏过程中处于持续升高的水平。 相似文献
18.
心搏骤停心肺复苏中若干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12
目的探讨影响心搏骤停(CA)心肺复苏(CPR)有效率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87例CA患者心肺复苏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心搏骤停前基础疾病、电除颤开始时间、CPR开始时间、CPR持续时间、人工呼吸开始时间等。结果87例CA行心肺复苏患者中,49例复苏有效(56.3%),38例复苏失败(43.7%);复苏有效组与复苏失败组患者的病因分布、年龄、电除颤开始时间、CPR开始时间、CPR持续时间间差别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人工呼吸开始时间间差别无显著性意义(P>0.05);肾上腺素首次应用剂量为1mg,以后重复时增加剂量,复苏有效组中有21例应用,复苏失败组中有9例应用。结论原发疾病、患者年龄、电除颤开始时间、CPR开始时间、CPR持续时间是影响CA患者CPR有效率的重要因素;立即建立人工循环并将肾上腺素用量与用药时机有效结合是提高CPR有效率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肝素对窒息性心跳骤停大鼠心肺复苏效果及脑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的影响。方法5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三组:假手术组(C组)10只,肾上腺素组(A组)20只,肾上腺素 肝素组(H组)20只。麻醉后行气管插管和动静脉置管,A组和H组建立窒息性心跳骤停模型,窒息8min后开始心肺复苏,A组给予肾上腺素0.01mg/kg 与H组肝素等量的生理盐水,H组给予肾上腺素0.01mg/kg 肝素0.5mg/kg,C组不窒息、不复苏。记录窒息前、ROSC后1、5、10、30、60min MAP和HR,复苏后24h取脑组织测SOD活性、MDA含量。结果各组基础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A组相比,H组复苏时间明显缩短(P<0.01),复苏后各时点MAP升高,复苏成功率提高(P<0.05)。复苏后24h,与C组相比,A组和H组SOD均降低,MDA均增多(P<0.01);H组SOD高于A组(P<0.05),MDA低于A组(P<0.01)。结论两组大鼠复苏后脑组织中SOD活性均减低,MDA含量增加,提示应用肝素可减轻自由基代谢失衡,减轻复苏后脑组织的损伤。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