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观察日本血吸虫尾蚴体表结构.方法阳性钉螺逸出的尾蚴固定在4%戊二醛溶液中1~3 d.固定的标本按扫描电镜(SEM)要求,清洗、固定、脱水、干燥、镀金,用SX-40型SEM进行观察.结果尾蚴小棘几乎布满全身.尾体顶端的头器有两排隆起的围褶,中央为钻腺开口.围褶外围有无鞘的单纤毛乳突.腹吸盘位于体部的后1/3处,有尖刀状棘.尾干小棘比体部小棘长、少且不均匀.尾叉的棘较少,分布不均匀.尾叉的末端各有一个长约3.6 μm、直径3.2 μm的圆柱状尾突,中央均可见一个近似圆形、孔径约0.8 μm的排泄孔.结论观察到了小棘几乎布满全身的日本血吸虫尾蚴体表结构.观察并测量了尾叉末端尾突排泄孔.  相似文献   

2.
体外培养日本血吸虫发育期尾蚴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体外培养观察日本血吸虫尾蚴发育期中第Ⅱ期(胚裂期)和第Ⅲ期(胚尾期)在不同培养液中生长发育的情况。结果显示:在1/2RPMI1640培养液和加入钉螺头足部组织浸出的培养液中,尾蚴胚胎体长增加,证明头足部组织浸出液对其生长有促进作用,胚胎增长达50%以上。而加入钉螺肝组织浸出液,尾蚴胚胎未见增长,表现加速退行性改变。初步对上述促进和抑制尾蚴胚胎在体外培养的因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3.
日本血吸虫体外培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血吸虫体外培养研究工作在曼氏血吸虫方面发展迅速,其中较突出的有Clegg(1965)从童虫培养至成虫;Basch(1981)使尾蚴人工转变童虫后继续体外培养达到童虫发育,雌雄虫合抱,雌虫产卵,但卵为异常卵。血吸虫体外培养研究除了曼氏血吸虫和本文着重介绍的日本血吸虫外,其他,如埃及血吸虫和杜氏小裂体吸虫,也曾有人作过研究。  相似文献   

4.
以寄生人体的湄公河血吸虫(Schistosoma mekongi, 简写为Sm)与寄生啮齿类的马来西亚类日本血吸虫(S.japonicumlike(Malaysian)简写为Sj)进行杂交,其目的是研究该两种血吸虫间能否杂交,并用扫描电镜  相似文献   

5.
收集血吸虫毛蚴、尾蚴和成虫,无菌条件下进行组织处理,接种于含有胎牛血清、双抗、促细胞生长物的RPMI-1640培养基中进行细胞原代及传代培养。结果日本血吸虫细胞体外培养及传代获得成功,组织原代培养可见在组织碎块周围有发亮、饱满,呈单个分布或索状排列的细胞;随时间的延长,显示细胞增殖。原代培养细胞长满单层后,进行传代接种,传代后细胞形成密集、大小相近、分布均匀。  相似文献   

6.
将日本血吸虫4个不同地域株(菲律宾,日本,中国大陆和台湾省)的成虫,均自各病鼠血管内移出,置于含有10%马血清的F-12培养基内,然后在生理盐水漂洗1分钟,转入含有2%戊二醛pH7.2的溴砷基酸盐缓冲液内至少1小时,固定后再以生理盐水洗3次,每次10分钟,再入1%四氧化锇pH7.2  相似文献   

7.
用透射电镜观察日本血吸虫人工转变童虫经841培养液培养130d及从动物感染获得成虫经851培养液培养23d后的虫体体被与消化道超微结构。雌雄虫体被结构较完整,基质中似无空泡化现象:感觉孔突与焰细胞结构正常。食道腔面高度皱褶;肠腔中的板层、脂滴及肠上皮基膜内陷小管等结构与前人报道正常虫体比较基本相似。说明这两种培养液对日本血吸虫所以具有生长发育或促进产卵的功效与血吸虫体被与消化道尚能维持其代谢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8.
日本血吸虫体表具有γ-GTP,体外试验雄虫体表的γ-GTP活力受吡喹酮抑制23%。应用整体雄虫试验时其酶活力比虫体表的强。吡喹酮抑制体外血吸虫雌虫γ-GTP的活力比雄虫的强.体内试验吡喹酮明显抑制血吸虫雄虫的γ-GTP活力,但不抑制宿主兔肾组织γ-GTP的活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究一种体外培养日本血吸虫胞蚴的新方法,并通过体外注射,感染阴性钉螺,培养阳性钉螺.方法 将日本血吸虫虫卵孵化的毛蚴与作为滋养层的草地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卵巢细胞(sf9细胞)共培养,观察毛蚴的生长情况,并拍摄生长照片.用显微注射针将3~5只母胞蚴注射到钉螺体内,计算钉螺的存活率及尾...  相似文献   

10.
用合成cAMP-BSA作抗原制得兔抗血清,然后用羊抗兔IgG荧光素作标记观察了日本血吸虫体表cAMP的分布。结果表明雄虫体表cAMP主要分布于吸盘及口腔的边缘,其他部位呈散在性分布。雌虫则呈较均匀的小点状密集分布。  相似文献   

11.
3小时童虫在含病兔血清、补体和中性粒细胞的培养系统(ISCN)中培养48小时后,约60%的童虫体表有中性粒细胞附着,其中50.8%的童虫已死亡,含病兔血清不含补体(ISCN)、含正常小鼠血清及补体(NSCN)或含正常血清不含补体(NSN)的培养系统中,中性粒细胞粘附童虫体表较少,童虫的死亡率亦低。24小时童虫在ISCN中培养48小时后,中性粒细胞对童虫的附着及童虫死亡率均逊于3小时童虫。在ISCN中,中性粒细胞对72小时童虫几不附着。以中性粒细胞介导的杀死3小时童虫的作用依赖于抗体的存在,但不完全依赖于补体。  相似文献   

12.
用改进的Dowex-1×2短柱层析法分离底物3H-cAMP及产物3H-AMP测定了日本血吸虫匀浆中cAMP磷酸=酯酶的活力,结果表明血吸虫该酶的最适pH在7.5-8.5之间,虫令10天以上的血吸虫酶活力随虫令而上升,41天时酶活力约为104±3×10~3cpm/对/分,雄虫酶活力略高于雌虫。酶活力主要分布于虫体内,体表酶活力很低仅为匀浆中的1/30,在培养中亦不见释出。CTP及GTP对虫该酶有抑制作用。3.3mM敌百虫抑制酶活力65%,呋喃丙胺、硝唑咪及吡喹酮并不明显抑制虫该酶的活力。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探讨芦荟大黄素对血吸虫肝纤维化的影响。方法:采用日本血吸虫尾蚴感染小鼠建立血吸虫性肝纤维化模型,用芦荟大黄素0.3mg.kg-1.d-1治疗8周。测定小鼠肝脏匀浆丙二醛(MDA)水平,免疫组化检测其肝组织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局部黏着斑激酶(FAK)、Ⅰ型胶原和Ⅲ型胶原的表达。结果:芦荟大黄素能减轻血吸虫性肝纤维化的组织病理改变,使血吸虫肝纤维化小鼠肝脏Ⅰ型胶原和Ⅲ型胶原的表达降低,显著抑制肝组织中TGF-β1、VEGF和FAK的表达(P<0.01)。结论:芦荟大黄素对血吸虫性肝纤维化有治疗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影响TGF-β1、VEGF和FAK的表达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芦荟大黄素对血吸虫肝纤维化小鼠的疗效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日本血吸虫尾蚴感染小鼠建立血吸虫性肝纤维化模型,用芦荟大黄素0.3 mg/kg·d-1灌胃治疗8周.免疫组化检测肝组织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Ⅰ型胶原和Ⅲ型胶原的表达.RT-PCR检测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4(CDK 4)mRNA和细胞周期蛋白DI(cyclin D1)mRNA.结果 实验对照组小鼠肝脏TGF-β1、PDGF、Ⅰ型胶原和Ⅲ型胶原的平均吸光度值分别为0.2775±0.0810、0.2140±0.0069、0.2234±0.0248和0.1849±0.0231,较正常对照组升高(P<0.01).CDK4和cyclinD1基因表达增加.芦荟大黄素干预后,小鼠肝脏TGF-β1、PDGF、Ⅰ型胶原和Ⅲ型胶原的平均吸光度值分别为0.1615±0.0326、0.1324 ±0.0201、0.1652±0.0216和0.1409±0.0206,较实验对照组降低(P<0.01).CDK4和cyclin D1基因表达受到抑制.结论 芦荟大黄素对血吸虫性肝纤维化有治疗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影响肝星状细胞周期有关.  相似文献   

16.
用AcA54超凝胶柱层析纯化日本血吸虫抗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应用AcA54超凝胶柱层析分离纯化日本血吸虫成虫和虫卵可溶性抗原,分离后的成虫和虫卵可溶性抗原峰型基本相同,但成虫在2个主峰之间比虫卵多1个明显的小峰。成虫第1个峰型的高低与高速离心时的上悬聚集物有关。经ELISA检测柱层析后2种抗原的血清学活性,其分布基本一致。银染色结果表明,此类分离纯化尤适于小于30KD组分的分离,在过柱后可以一次性达到生化纯度。  相似文献   

17.
MF1小鼠人工感染曼氏血吸虫六周后,经主动脉和门静脉灌注收虫。雌虫暴露在含有不同剂量环抱素A的199培养液中体外培养。24小时后,经药物作用后的虫体分别作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雌虫体表嵴结构肿胀;外皮层基质出现空泡;卵黄细胞崩解、卵黄球减少;肠上皮细胞破坏,微绒毛缺损。本结果表明,环孢素A对曼氏血吸虫雌虫具有直接作用,虫体外皮层、卵黄细胞和肠上皮似乎是药物攻击的靶结构。  相似文献   

18.
几种日本血吸虫新基因的表达特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对从日本血吸虫尾蚴cDNA文库中筛选出的 3种新基因 ,腺苷酸激酶 (AK)、蛋白酶体激活因子PA2 8β亚单位 (PA2 8)、8kDa钙结合蛋白 (CBP)基因进行表达特性研究。方法 分别提取雌雄成虫、尾蚴、断尾童虫的总RNA ,利用RT-PCR酶混合物试剂盒 ,一步法对总RNA进行反转录及PCR扩增。结果 AK及PA2 8蛋白基因可以在雌雄成虫、尾蚴、断尾童虫体内表达 ,CBP只在尾蚴及断尾童虫中表达。结论 所筛到的AK、PA2 8、CBP基因均是日本血吸虫特异基因 ,AK及PA2 8基因可以在雌雄成虫、尾蚴、断尾童虫体内表达 ,CBP可能是日本血吸虫尾蚴、童虫的期特异性基因  相似文献   

19.
本文比较了近交系615、TA_1、BALB/C 小鼠和远交系 NIH、昆明小鼠感染日本血吸虫和应用吡喹酮治疗的敏感性差异。结果表明,615、TA_1 及 BALB/C 小鼠对日本血吸虫的抗力和使用吡喹酮的效力均明显高於昆明小鼠,而NIH小鼠则居於上述两者效应之间,即既对血吸虫易感又对吡喹酮敏感,且繁殖能力强、适应性高,是国际通用的远交系小鼠,故建议以NIH小鼠为血吸虫实验研究的首选动物。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用1株针对日本血吸虫尾蚴和童虫表膜抗原的单克隆抗体(N15D9)免疫新西兰兔制备多克隆抗N15D9独特型抗体。结果表明,多克隆抗N15D9独特型抗体具有较高的抗体滴度,经用间接免疫荧光法和ELISA分析,该抗体显示较高的结合特异性,与具有相同靶抗原结合特异性的单克隆抗体有中度的交叉反应。当用抗N15D9独特型抗体作为诊断抗原检测日本血吸虫感染的病人血清时,其阳性检出率为39%。本研究结果初步揭示,抗N15D9独特型抗体具有一定的分子模拟作帮和诊断应用的潜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