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63 毫秒
1.
妊娠合并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CAVB)在人工心脏起搏未应用于临床之前,多需要治疗性流产以防意外。目前认为如无严重心脏病可无需此种处理。本文报告2例妊娠合并CAVB患者,并结合文献讨论。例1 31岁。患者于17岁健康查体时发现心律紊乱,但无症状。ECG示Ⅱ度—型房室传导阻滞。19岁时偶有心慌、气短。ECG示CAVB;胸片心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脏传导阻滞病死率与不合并传导阻滞的病死率关系。方法选用15年来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38例,其中合并心脏传导阻滞47例,针对不同类型分别讨论。结果合并房室传导阻滞的急性心肌梗死病例中死亡率15.38%,不合并房室传导阻滞的急性心肌梗死者的病死率4.46%,合并完全右柬支阻滞的病死率42.86%,合并完全左束支阻滞的病死率66.67%。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完全左或右束支阻滞增加病死率,合并房室传导阻滞中除I^0AVB外;其余均增加病死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低钾血症与房室传导阻滞的关系。方法对93例病程不超过48h的低钾血症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其中11例房室传导阻滞病例与随机选取的11例心电图正常的低钾血症病例,对心肌酶包括谷草转氨酶(glutamic oxaloacetic transaminase,AST)、乳酸脱氢酶(lactic dehydrogenase,LDH)和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CK)及血清钾水平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血清钾水平2组无明显差异(P>0.05);合并房室传导阻滞组与对照组AST、CK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心电图正常组LDH高于合并房室传导阻滞组(P<0.05)。结论急性低钾血症时,血钾降低水平、心肌酶改变与是否引起房室传导阻滞与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4.
迷走神经兴奋引起高度房室传导阻滞2例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3例报告刘素梅(河南省许昌市人民医院许昌市461000)迷走神经兴奋多引起Ⅰ度和Ⅱ度暂时性房室传导阻滞。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及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多见于器质性心脏病、迷走神经兴奋引起者少见。我院自199...  相似文献   

5.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合并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时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发生率高,是影响其预后的重要因素.现将我院1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合并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的心电图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心动过缓孕妇安装心脏起搏器的临床效果。方法总结分析2008年3例因妊娠合并Ⅲ度房室传导阻滞而安装起搏器孕妇的资料。结果3例均于终止妊娠前安装临时起搏器,并行剖官产分娩,母婴安全。结论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是妊娠期的严重合并症,严重心动过缓者孕前、孕期可以安装起搏器,如果对安装永久起搏器有顾虑者,可安装临时起搏器。分娩方式以剖宫产为宜。  相似文献   

7.
患者男性,56岁。因头昏、胸闷2年余,“卖性心动过缓”病史3年。入院时体检:一般情况尚好,两肺(-),心界不扩大、心率54次/分,律齐,第一心音低。心电图示:安律52次/分。进行阿托品试验,静注阿托品1.5mg后策一分钟心电图出现高度房室传导阻滞(AVB)、交界性逸搏,第二、三分钟到1小时均为高度房室传导阻滞。10分钟时给予异丙肾上腺素ling静滴,以每分钟2~3Pg静滴达1小时无效而停网。1小时50分钟时自行恢复窦性心率。讨论本例在进行阿托品试验时发生高度房室传导阻滞,使用异丙肾上腺素无效。而阿托品(抗胆碱能神经药物)和…  相似文献   

8.
急性心肌梗塞(AMI)中心律失常的检出率高达82~96%,近年来认识到 AMI 合并室内阻滞(IVCB)常是高度房室传导阻滞的前兆,可招致严重后果。本文对我  相似文献   

9.
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是非常严重的心律失常,容易发生室颤、心跳骤停而死亡。我科2004年6月成功抢救1例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并发室颤的患者,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例1,男性,77岁,临床诊断冠心病。心电图示:P波消失,取而代之为大小、振幅、形态不相同的F波,频率为240次/分,房室传导比例在2:1~7:1,F-R间期基本相等为0.17秒,心电轴左偏-56°,Ⅰ、aVL呈qR波,Ⅱ、Ⅲ、aVF呈rS波,QRS时间为0.14秒。心电图诊断:(1)缓慢型心房扑动伴隐匿性房室传导;(2)假性高度房室传导阻滞;(3)心电轴左偏-56°;(4)左前半束支传导阻滞。 例2,女性,82岁,有冠心病史。心电图示:P波消失,有大小振幅不同F波,房室传导比例在2:1~6:1,心电轴左偏-15°。诊断:(1)缓慢型心房扑动伴隐匿性房室传导;(2)假性高度房室传导阻滞。 讨论 单纯性心房扑动的心房率多在250~350次/分之间,而本文2例心房率低于240次/分,故属少见。本文2例心房扑动的频率较缓慢,易被误认为房性阵发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时呈连续的扑动波,无明确的等电位线,而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可见明确的等电位线,可以鉴别。同时需与Ⅱ°房室传导阻滞鉴别。有人认为,心房扑动时房室传导阻滞在4:1以上者,即有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存在。但2例连续出现7:1或5:1的房室传导比例下传心室,F-R间期基本相等,无文氏  相似文献   

11.
P-R增量均等的文氏型房室传导阻滞1例晋江市安海医院颜婉瑜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吴耀珍患者男,43岁。临床诊断病毒性心肌炎。心电图数次描记示:房室文氏型传导阻滞,莫氏Ⅱ型房室传导阻滞或高度房室传导阻滞。第一次心电图Ⅱ导联连续记录示窦性心律,P-R间...  相似文献   

12.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并发高度房室传导阻滞的临床意义董平栓,耿曼辉,唐其柱(洛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附属医院心内科洛阳市471003)急性心肌梗死时心脏房室传导阻滞(AVB)是临床上常见征象,但其发生机制和临床意义尚未完全明确。据此本文对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并发高...  相似文献   

13.
袁琳  林玫瑞  黄赛银 《中国基层医药》2006,13(11):1866-1867
目的 探讨非窦性心动过缓功能性房室传导阻滞(AVB)的临床意义.为临床诊治提供更多的依据。方法 对15例在非睡眠状态下、基础心率正常或窦性心动过速、间歇性出现Ⅰ度或Ⅱ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出现Ⅰ度或Ⅱ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时.于站立或活动(婴儿在哭闹后)后.或予阿托品或山莨菪碱口服后、房室传导阻滞减轻或消失。结论 在非睡眠状态下,安静时出现房室传导阻滞而不伴窦性心动过缓.提示迷走神经张力强弱可以对窦房结功能无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56例AMI患者,均先进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根据造影结果结合心电图确定梗死相关动脉(IRA),对IRA血流呈TIMIⅠ、Ⅱ级者行PCI。对患者急性期康复情况及心脏事件的发生进行观察并记录。结果 56例IRA为:前降支35支,右冠状动脉12支,回旋支9支。全部进行了直接PCI,共植入支架66个,成功率100%,IRA前向血流均达TIMIⅢ级,其中12例合并高度及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忠者均植入临时起搏器。PCI后38例胸痛完全缓解,18例大部分缓解,52例可见ST段明显回落,9例高度及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于手术后1~3d传导阻滞消失,2例遗留Ⅰ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术后2周安装了心脏永久起搏器,除1例患者手术后第2天死于顽固性心袁合并心室颤动外,其余患者住院期间均恢复良好,无心脏事件发生。结论 直接PCI治疗AMI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右室双部位起搏治疗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方法:心力衰竭患者4例,其中心房纤颤合并高度房室传导阻滞3例,心房纤颤并左束支传导阻滞1例。采用右室双部位起搏替代双室同步起搏的方法,寻求心室再同步。结果:双部位起搏较单纯心尖部或右室流出道起搏时心输出量增加(P<0.05);3~10个月随访发现其心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改善。结论:右室双部位起搏方法操作简便、实用、易于临床掌握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6.
病窦综合征及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治疗均较困难,特别是心率在40次/分以下有反复晕厥者,被列为人工心脏起搏器的适应症。我们半年来应用中药观察治疗10例,加以小结。计病窦综合征9例,高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获得性长QT综合征(aLQTS)伴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TdP)的临床特征及防治。方法选择在本院2004年5月~2013年3月住院治疗的20例TdP患者。结果20例aLQTS患者均有明显诱因。其中,急性心肌梗死3例,Ⅲ&#176;房室传导阻滞4例,高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电解质紊乱8例,利尿剂2例,胺腆酮2例。所有患者发作时均有胸闷、心悸、头晕,13例出现晕厥、阿斯综合征发作。所有患者均积极治疗基础病变,提高基础心率,静脉应用硫酸镁,静脉或口服补钾。结论aLQTS患者多发生于电解质紊乱患者,其次,为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及Ⅲ&#176;房室传导阻滞、药物所致QTC延长的患者。高危患者应监测心电图、QT间期、电解质水平,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相似文献   

18.
房室传导阻滞是心脏传导系统中最常见的一种传导阻滞,其本质是不应期异常地延长。在房室传导阻滞中,尤以第Ⅰ、Ⅱ度房室传导阻滞更为常见。其病因多为感染(尤其是风湿和白喉)、药物中毒(最常见的是洋地黄)、冠心病及迷走神经张力增高等。我们曾遇到4例具有暂时性体位性特征的第Ⅰ、Ⅱ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其表现为平卧时由于迷走神经张力增高,使P-R间期延长,而于立位时交感神经张力较高,则使P-R间期缩短。这种表现与冠心病所致房室传导阻滞不同。鉴于此病目前尚缺乏报导,故摘其2例,报导如下:诊断标准:本文所提到的4例暂时性体位性房室传导阻滞诊断指标是:1.房室传导阻滞为暂时性。24小时内不经特殊治疗,其房室传导可由阻滞变为正常,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伴长R-R间期的发生机制及临床意义。心房颤动(Atrialfibrillation)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动态心电图监测常发现心房颤动伴长R-R间期(R-R间期≥2.0s),逸搏及逸搏心律现象,以往多认为是房颤合并Ⅱ度、高度,甚至Ⅲ度房室传导阻滞。但以后人们发现许多心房颤动患者复律为窦性心律时并无Ⅱ度或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方法本研究对门诊及病房心房纤颤患者行动态心电图24h记录到的60例心房颤动伴长R-R间期患者的资料进行相关分析,对长R-R间期与睡眠相关或不相关的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60例患者共出现长R-R间期(≥2.0s)526次,白天65次(12.4%),夜间461次(87.6%);平均心室率<60次/min者37例、≥60次/min者23例;60例患者的长RR间期在2.0~4.6s之间。长R-R间与睡眠相关者46例、不相关者14例。结论心房颤动伴长R-R间期多发生在夜间睡眠状态,与睡眠呈显著相关性(P<0.01),患者无明显自觉症状,为非病理性房室传导阻滞,一般无临床意义,诊断心房颤动伴Ⅱ度房室传导阻滞(AVB)时应慎重。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加减复脉汤治疗病毒性心肌炎合并房室传导阻滞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研究选取2012年7月~2014年6月60例病毒性心肌炎合并房室传导阻滞患者为对象,随机分组。对照组患者接受西医综合治疗,实验组患者在此基础上接受加减复脉汤治疗。对比分析两组临床疗效。结果:采用卡方检验分析进行数据统计,实验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减复脉汤治疗病毒性心肌炎合并房室传导阻滞具有辅助治疗效果,有助于改善症状、促进康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