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排便体位对安全性的影响。方法按随机、对照原则,将43例无严重并发症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为试验组22例和对照组21例,分别采取坐位排便和卧位排便的护理方法,用心电监护仪严密观察2组患者心率、血压及心肌耗氧量等指标变化。结果对照组与试验组大便过程中心率、收缩压、舒张压、心肌耗氧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大便过程中心率、收缩压、舒张压、心肌耗氧量均高于静息状态下(P〈0.05);试验组患者便秘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无严重并发症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1d~3d)坐位排便比卧位排便并不增加其危险性,且可显著降低便秘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便秘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常见的护理问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生便秘时,患煮用力排便使腹腔内压力和心内压增高,导致心率加快、心肌收缩力增强和心肌耗氧量增加,增加心脏负荷,加重心肌缺血,使梗死范围扩大,常导致心衰、严重心律失常、甚至猝死。因此,必需处理好便秘的问题。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3.
便秘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常见的护理问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生便秘时,患者用力排便使腹腔内压力[1]和心内压增高,导致心率加快、心肌收缩力增强和心肌耗氧量增加,增加心脏负荷,加重心肌缺血,使梗死范围扩大,常导致心衰、严重心律失常、甚至猝死[2]。因此,必需处理好便秘的问题。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1临床资料2003年4月 ̄2004年4月我院抢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04例,年龄36岁 ̄81岁,并发便秘56例。56例并发便秘患者中死亡12例(21%),无便秘48例中死亡2例(4%)。104例中,发生急性心力衰竭8例,其中因便秘排便后发生心力衰竭4例。2004年5月 ̄2005…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患者血压各参数与其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658例高血压病患者,其中单纯高血压病患者364例,高血压并发急性心肌梗死者294例,分析两组患者血压各参数关系,探讨收缩压、舒张压、平均血压、脉压与高血压并发急性心肌梗死的相关性。结果收缩压、平均血压、脉压:急性心肌梗死组与单纯高血压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舒张压:急性心肌梗死组与单纯高血压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中老年高血压病患者,收缩压、平均血压、脉压与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有显著相关性,舒张压与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无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心肌梗死患者由于长期卧床,肠胃蠕动减慢及排便习惯的改变,易形成便秘。如在排便时,用力不当,可使患者心肌耗氧量增加,而加重心肌缺血缺氧,导致心脏骤停。所以必须处理好心肌梗死患者的便秘问题,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估前瞻性护理对于预防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便秘及其预后的影响.方法 将浙江省东阳市人民医院2009年2月~2012年2月9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9例.对照组给予急性心肌梗死常规护理加预防便秘的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其基础上给予前瞻性综合护理.对两组患者入院时排便情况进行比较,同时对比入院10 d后两组患者排便情况与死亡率.结果 两组患者入院后首次排便时间对比:观察组患者入院后3d内首次排便患者42例,占85.71%,对照组3d内首次排便患者22例,占44.90%,两组相比,观察组首次排便时间明显早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10 d后便秘发生人数为6例,占12.24%,对照组便秘人数19例,占38.78%.同时观察组心绞痛,心力衰竭与心律失常等并发症与死亡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过相应的护理干预,使患者充分认识到大便通畅对于降低急性心肌梗死死亡率的重要性,可以使患者积极配合医护人员采取相应预防措施,降低便秘发生率,从而减少因便秘造成的严重并发症与死亡率,对于促进患者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患者血压各参数与其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658例高血压病患者,其中单纯高血压病患者364例,高血压并发急性心肌梗死者294例,分析两组患者血压各参数关系,探讨收缩压、舒张压、平均血压、脉压与高血压并发急性心肌梗死的相关性。结果收缩压、平均血压、脉压:急性心肌梗死组与单纯高血压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舒张压:急性心肌梗死组与单纯高血压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中老年高血压病患者,收缩压、平均血压、脉压与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有显著相关性,舒张压与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无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临床常见的危重症疾病之一。在过去的15年间,AMI的治疗取得重大的进展,平均住院病死率已经由80年代的15%下降到目前的8%左右。便秘是AMI患者常见的并发症,有报道称40%~72%的AMI患者伴有便秘。AMI患者发生便秘时,患者用力排便使腹腔内压力和心内压增高,导致心率加快,心肌收缩力增强和心肌耗氧量增加,增加心脏负荷,加重心肌缺血,使梗死范围扩大,常导致心衰、严重心律失常、甚至猝死。因此,保持大便通畅对于AMI患者的治疗及康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笔者阅读近年来有关文献,现将AMI患者便秘的原因分析及护理进展综诛如下。  相似文献   

9.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7):94-96+100
目的 探讨床边超声检查对危重症患者液体复苏的指导意义。方法 选取2018年3月~2019年7月收治的80例危重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研究对象分为床边超声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各40例。床边超声组采用床边超声的测定参数值进行指导危重症患者的液体复苏治疗,对照组患者选择脉搏指示剂持续心排血量法(PICCO)对患者液体复苏治疗予以相关指导。两组患者均在早期进行液体复苏治疗,且均进行有效的综合治疗,最后比较患者液体复苏前后下腔静脉(IVC)内径、呼吸变异指数(RVI)、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同时比较患者血管外肺水指数(EVLWI)、液体复苏前后的胸腔内血容量指数(ITBVI)、中心静脉压(CVP)以及两组患者液体复苏前后的心率、收缩压及舒张压、液体复苏治疗后各时间点即治疗后6 h、12 h、24 h的达标率。结果 患者进行液体复苏后,其中床边超声组的各参数除RVI均升高,两组患者的心率、收缩压及舒张压在复苏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心率在复苏6 h后较复苏前明显下降,收缩压、舒张压较复苏前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苏24 h,床边超声组心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危重症患者进行液体复苏采用床边超声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急性心肌梗死老年患者便秘的预防及护理体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雪  吴淑华 《吉林医学》2007,28(10):1203-1204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急性期需绝对卧床休息,由于其胃肠蠕动减慢及排便习惯的改变,易形成便秘.特别是老年患者心脏及胃肠功能均下降,若发生便秘,排便时用力不当,可增加其腹腔内压力、心内压力及颅内压力,尤其使心肌耗氧量增大,导致心率增快,心肌收缩力增强,使心脏负担急剧增加,易导致心力衰竭、严重心律失常、心脏骤停等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经皮穴位电刺激(HANS)对慢传输型功能性便秘(STC)的治疗效果及对结肠传输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64例慢传输型功能性便秘患者随机分为HANS组和福松组各32例,治疗4周后观察并比较两组自发性排便次数、大便性状改变、结肠传输时间、伴随症状(腹痛、腹胀、无便意感)及服药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并比较HANS组22例及福松组23例治疗4周后的结肠通过时间.结果 治疗后2周及4周两组排便次数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2周后大便性状恢复率HANS组低于福松组(P<0.05),但治疗4周后,两组大便性状回复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除治疗4周后腹痛症状缓解率HANS组高于福松组(P<0.01),治疗2周及4周后其他伴随症状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 0.05);治疗4周后HANS组左半结肠、乙状结肠及全结肠传输时间明显快于福松组(P<0.01),而右半结肠通过时间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慢传输型便秘安全有效,能有效缩短结肠通过时间.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逐级半卧位模式对急性心肌梗死早期患者胃肠道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5年1月就诊于该院CCU的急性心梗患者84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对照组各42例,对比两组患者住院第3 d的心功能情况、进食情况、进餐后30 min情况、矢气排放情况以及大便排放情况。结果:(1)两组患者进食情况比较:实验组平均进流食总量为(1620±210)ml明显高于对照组(1250±260)ml(P0.05);(2)两组患者进餐后30 min情况比较:实验组在胃胀、肠蠕动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3)两组患者矢气排放情况比较:实验组排放率为88.1%,对照组为69.0%,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4)两组患者大便情况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排便率分别为83.3%、61.9%,前者明显高于后者(P0.05);实验组的首次排便时间为(32.14±15.86)h,低于对照组的(35.57±14.72)h(P0.05)。结论:逐级半卧位模式是安全有效的措施,可在不影响患者心功能的情况下,增强胃肠道蠕动功能,改善AMI早期患者胃肠道的不适症状。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冬眠合剂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意义。方法对79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用冬眠合剂,n=39)和对照组(不用冬眠合剂,n=40)。治疗组持续静点冬眠合剂48h后对比梗死后心绞痛缓解情况、心肌耗氧量指标、室壁瘤形成情况。结果持续静点冬眠合剂后RPP、梗死后心绞痛缓解率、室壁瘤形成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冬眠合剂治疗急性心肌梗死能较好地缓解梗死后心绞痛症状,降低心肌耗氧量,减少室壁瘤的形成。  相似文献   

14.
血压心脏表现与急性脑血管病的关系10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血压、心脏表现与不同急性脑血管病的关系。方法 分析 1 0 0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的血压及心电图表现。结果 ⑴急性脑出血、急性脑梗死在急性发病时 80 %以上测得高血压 ,两组无论在高血压发生率、收缩压、舒张压升高的程度上均无显著性差异 ;⑵急性脑出血患者左室肥大、缓慢心律失常的心电图改变显著高于脑梗死组 (P <0 0 5 ) ;⑶急性脑出血者易出现一过性Q波及Q -Tc间期延长。⑷急性脑梗死组合并冠心病、心肌梗死较急性脑出血者常见。结论 在心脑血管病事件同时发生时 ,对高血压的控制仍应在正常范围为宜 ,以降低心肌耗氧量  相似文献   

15.
杨福弟  莫菊荣  彭种 《中国医药导报》2012,9(28):111-112,115
目的研究番泻叶、果导加西沙必利和开塞露解除卧床患者便秘的效果。方法将入选病例按贯序法分成番泻叶组(60例)、果导+西沙必利片组(60例)和开塞露组(60例)。观察三组患者用药后12 h内大便排出率、第一次排便时间、排便次数、大便性状、大便量,以及排便时患者的血压数值和有无直肠出血等不良反应。结果三组患者12 h内大便排出率、第一次排便时间、排便次数、大便性状、大便量、患者接受程度等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三组患者排便时的血压、有无直肠出血等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种泻药解除卧床患者便秘安全有效,各有优缺点,口服番泻叶浸泡液和开塞露灌肠解除卧床患者便秘的效果优于果导加西沙必利。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早期联合应用倍他乐克(酒石酸美托洛尔片)和果糖二磷酸钠对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84例急性心肌梗死且符合溶栓治疗指征患者,随机分为加倍他乐克和果糖二磷酸钠溶栓前治疗组(48例)和对照组(36例),观察两组患者溶栓后再灌注心律失常(RA)的发生及早期临床症状、体征、心肌损伤恢复情况,了解其对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患者临床作用。结果治疗组RA发生率为36.1%,对照组RA发生率为71.4%,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胸痛、心悸症状发生率减少,心肌酶谱恢复较对照组快,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 结论早期联合应用倍他乐克和果糖二磷酸钠对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患者再灌注心律失常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减轻梗死后临床症状及心肌损伤。  相似文献   

17.
预防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便秘的护理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临床常见的危重疾病之一,由于患者卧床休息,进食少,使肠蠕动减弱;又由于心肌损伤,心功能不良,心排出血量减少,往往伴有消化功能低下;且应用度冷丁、吗啡止痛又抑制了胃肠功能;还常因为不习惯床上排便等原因而导致便秘。诸多文献资料显示,急性心梗发病后约有40%-60%的患者会发生便秘。排便过程包含一些心理性刺激,如血压升高,脉搏加快,心脏负荷加大。用力排便时对血压、心率、心脏负荷的影响较正常排便大5倍。这些刺激对于正常人来说常可耐受,但对于AMI患者来说甚为危害,易发生心力衰竭、严重心律失常、甚至心脏骤停。研究报道显示:梗死后心绞痛发生率为26.6%,部分为患者排便时用力诱发。便秘虽然不是AMI并发症的独立诱因,但在护理工作中应高度注意预防便秘的发生,保持大便通畅对于急性心梗患者的治疗乃至康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人查阅近年来有关文献,现将预防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便秘的护理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循证护理(EBN)预防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便秘的效果。方法将102例AMI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行EBN干预措施。结果两组患者首次排便持续时间、排便时心率、心电图S—T段变化以及便秘、心律失常等并发症及再次梗死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采用EBN能显著降低AMI患者便秘发生率,从而降低由此引起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19.
葛荣玲 《当代医学》2016,(34):153-154
目的:评价早期干预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排便中的效果及护理方法。方法选取180例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90例。研究组应用早期干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对比2组患者便秘的发生率。结果研究组的便秘发生率为12.2%;对照组的便秘的发生率为25.6%,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取早期干预及有效的护理方法可减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便秘的发生率,控制并发症。  相似文献   

20.
周云 《大家健康》2016,(3):127-128
目的:观察逐级半卧位模式对急性心肌梗死早期患者胃肠道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5年1月就诊于该院CCU的急性心梗患者84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对照组各42例,对比两组患者住院第3d的心功能情况、进食情况、进餐后30 min情况、矢气排放情况以及大便排放情况.结果:(1)两组患者进食情况比较:实验组平均进流食总量为(1620±210)ml明显高于对照组(1250±260) ml(P <0.05);(2)两组患者进餐后30 min情况比较:实验组在胃胀、肠蠕动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3)两组患者矢气排放情况比较:实验组排放率为88.1%,对照组为69.0%,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4)两组患者大便情况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排便率分别为83.3%、61.9%,前者明显高于后者(P<0.05);实验组的首次排便时间为(32.14±15.86)h,低于对照组的(35.57±14.72)h(P <0.05).结论:逐级半卧位模式是安全有效的措施,可在不影响患者心功能的情况下,增强胃肠道蠕动功能,改善AMI早期患者胃肠道的不适症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