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广西汉族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与白细胞抗原DRBl(HLA-DRB1)基因的相关性。方法: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PCR—SSP)方法,对45例广西汉族SLE患者和60例广西汉族健康人的HLA-DRB1基因进行检测。结果:SLE患者HLA-DRB1*15等位基因的频率高于正常对照组(RR=2.533 333,χ^2=8.4006,P=0.0037),患者组未检出HLA-DRB1*01、DRB1*11、DRB1*13等位基因,对照组未检出HLA-DRB1*13等位基因。结论:HLA-DRB1*15等位基因可能是广西汉族人SLE易感基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过敏性紫癜(AP)的遗传背景及免疫学发病机制,为明确AP的病因学及预后提供免疲学方面的资料,同时也为探索其免疫治疗提供有价值的线索。方法:采用分析性研究策略和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分型技术(PCR--SSP)对80例内蒙古地区汉族儿童AP病人和108倒正常汉族儿童进行HLA—DRB1等位基因型别分析。结果:汉族儿童HLA—DRB1各等位基因均被检出。HLA—DRB1*010x、HLA—DRB1*120x的基因频率在AP患儿组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分别为13.75%vs4.16%、12.50%VS5.56%,),HLA—DRB1*080x的基因频率在AP患儿组较正常对照组明显降低(2.50%VS8.33OA)。这些基因频率在两组间的分布经统计学检验差异有显著性。其它HLA--DRB1等位基因频率在两组间的分布经统计学检验差异无显著性。结论:HLA~DRB1*010x、HLA--DRB1*120x与AP的易感性呈正相关。可能是AP的易感基因。HLA—DRB1*080x与AP的易感性呈负相关,可能是AP的保护基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HLA-DRB1等位基因与广西地区汉族多发性肌炎(Polymyositis,PM)/皮肌炎(Dermatomyositis,DM)的相关性.方法:收集广西地区汉族PM/DM患者62例及正常对照组120例,采用聚合酶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PCR (PCR-SSP)方法检测HLA-DRB1的等位基因.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M/DM患者组HLA-DRB1* 03、HLA-DRB1* 1201等位基因频率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4.973,OR =2.629,P<0.05;x2=11.437,OR=3.342,P<0.01);基因HLA-DRB1* 04、HLA-DRB1* 07频率显著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1.182,OR=0.182,P<0.01;x2=10.783,OR=0.231,P<0.01).49例DM患者中HLA-DRB1* 03、HLA-DRB1* 1201等位基因频率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948,OR=3.214,P<0.01;x2=11.501,OR=3.589,P<0.01);而基因HLA-DRB1* 04、HLA-DRB1* 07频率显著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7.608,OR=0.234,P<0.01;x2=8.449,OR=0.245,P<0.01).13例PM患者等位基因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等位基因HLA-DRB1*03、HLA-DRB1* 1201可能是广西地区汉族PM/DM的易感基因,而HLA-DRB1* 04、HLA-DRB1* 07可能是保护基因.等位基因HLA-DRB1* 03、HLA-DRB1* 1201可能是广西地区汉族DM的易感基因,而HLA-DRB1* 04、HLA-DRB1* 07可能是广西地区汉族DM保护基因.未发现HLA-DRB1等位基因与PM相关,DM、PM可能具有异质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云南汉族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各种临床表型与HLA-DRB1、DQA1、DQB1等位基因及单体型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多聚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PCR-SSP)技术对73例云南汉族SLE患者进行DRB1、DQA1、DQB1 3个位点的基因分型.结果 云南汉族SLE患者中有蝶形红斑皮损者DR15(DRB1^*1501-^*1502)等位基因频率增加(80.0%vs37.5%,x^2=6.658,P=0.010,OR=6.667);DR15-DQB1^*0501单体型频率增加(同前),排除DQB1的影响后,仍与DR15相关.结论 云南汉族SLE蝶形红斑皮疹的出现与DR15(DRB1^*1501-^*1502)等位基因及DRl5-DQB1^*0501单体型相关.其它临床亚型如盘状红斑、光敏感、口腔溃疡、关节炎、浆膜炎、肾脏损害、神经系统损害、血液系统损害、血管炎等未见与特定等位基因及单体型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河南地区汉族人群乙肝后肝硬化遗传易感性与人类白细胞抗原DRB1等位基因多态性的关系,为探寻乙肝后肝硬化的易感基因和抵抗基因提供线索。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技术,对62例河南汉族乙肝后肝硬化患者、9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及62例正常健康人进行了HLA-DRB1等位基因检测,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10.0对三组实验结果进行X^2检验。结果 在乙肝后肝硬化组中HLA-DRB1 1201/1202等位基因频率显著升高,与慢性乙型肝炎组及健康组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HLA-DRB1*1301/1302、1501/1502等位基因实验组与两组对照组相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HLA-DRB1*1201/1202等位基因可能为河南地区汉族人群乙肝后肝硬化形成的易感基因。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人类白细胞抗原(HLA)-DRBA1*04、*01基因与武汉籍汉族类风湿关节炎(RA)的相关性。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法(PCR-SSP),对78例RA患者和126例健康者的HLA-DRB1*01、*04基因型进行检测,结果显示RA患者DR4基因频率为52.5%,对照组为21.6%,2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DR1基因频率两组无差异(P>0.05)。RA患者HLA-DR4的主要亚型为DRB1*0405(32.1%)与对照组(6.3%)有显著性差异(P<0.01),DR,阳性的RA患者的并了压痛数、关节肿胀数、类风湿因子(RT)阳性率、关节侵蚀性病变明显高于DR4阴性的患者(P<0.01)。提示HLA-DR4基因与RA患者易感性及疾病严重性相关,其主要亚型为DRB1*0405、DRB1*0401,DR1基因检测可作为一项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判断的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湖南汉族群体HLA DQA1位点等位基因多态性。方法 :应用PCR/SSP和银染PCR/SSCP技术对 60名无血缘关系湖南汉族健康个体作HLA DQA1基因分型。结果 :检出 1 0种HLA DQA1等位基因 ,基因频率范围为 0 .0 1 67~ 0 .2 2 54 ;HLA DQA1 0 30 2 , 0 50 1 , 0 1 0 2为常见等位基因 ,HLA DQA1 0 1 0 1 , 0 2 0 1 , 0 4 0 1为少见等位基因。检出 2 6种基因型 ,基因型观察值和理论值分布符合Hardy Weinberg平衡 (P >0 .0 5)。 5例样本的PCR/SSP分型只能确定一个等位基因 ,另一等位基因经PCR/SSCP确认。结论 :提供了湖南汉族群体HLA DQA1位点等位基因频率正常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广西汉族婴幼儿海绵状静脉畸形与HLA-DQA1,DQB1等位基因相关性.方法:用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PCR-SSP)方法,对广西汉族海绵状静脉畸形患儿52例和汉族健康正常人103例的HLA-DQA1,DQB1基因进行检测分析.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广西汉族海绵状静脉畸形患儿HLA-DQA1*0103、DQA1*0401 、DQA1*0601基因频率显著降低(OR=0.883,χ2=5.037,P=0.025;OR=2.856,χ2=4.255,P=0.039,OR=3.459,χ2=4.043,P=0.044).结论:HLA-DQA1*0103、DQA1*0401、DQA1*0601等位基因与广西汉族婴幼儿海绵状静脉畸形的遗传易感性相关联.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河南地区汉族人群慢性丙型肝炎遗传易感性与人类白细胞抗原DRB1等位基因多态性的关系,为寻找慢性丙型肝炎的易感基因和抵抗基因提供线索。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技术,对74例河南汉族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与62例健康对照者进行HLA-DRB1*1501/1502等位基因检测,对两组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慢性丙型肝炎组中HLA-DRB1*1501/1502等位基因频率显著升高,与健康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HLA-DRB1*1501/1502等位基因可能为河南地区汉族人群形成慢性丙型肝炎的易感基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分析自身免疫性肝炎(autoimmune hepatitis,AI H)与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cocyte antigen,HLA-DRB1)Ⅱ类等位基因的相关性,评估易感基因与AI H临床及实验室特征关系。方法采用序列特异性多聚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with sequence specific primers,PCR-SSP)技术,对已确诊的38例AI H患者和41例健康对照者进行HLA-DRB1等位基因分析。结果携带HLA-DRB1*04和HLA-DRB1*03等位基因的AI H患者出现频率(18.42%和14.47%)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7.31%和4.87%,χ2分别为9.52和7.40,P均〈0.0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携带HLA-DRB1*05等位基因在AI H患者中出现等位基因频率(5.76%)低于健康对照组(14.63%),两组相比差异同样有显著性(χ2=5.89,P〈0.05)。携带其他等位基因的患者在与健康对照组比较中两组间出现频率虽有不同,但经较正P值后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χ2=0.18,P〉0.05)。HLA-DRB1*04和HLA-DRB1*03等位基因在AI H患者中出现的频率与临床肝硬化的表现存在着一定的联系。结论HLA-DRB1*04和HLA-DRB1*03等位基因与AI H有一定相关性,HLA-DRB1*05可能为AI H的抗性保护基因。基因型的检测有助于对临床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实验数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Th1/Th2细胞因子失衡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发病的关系,为研究SLE的免疫发病机制提供新的思路,为SLE患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运用三色荧光标记法流式细胞术检测35例SLE患者(狼疮性肾炎组和不伴狼疮性肾炎组)和正常对照组20例外周血中Th1和Th2胞内细胞因子γ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4(IL-4)的分泌情况。结果:(1)狼疮性肾炎(LN)患者Th1及Th1/Th2比值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2)不伴有LN的SLE患者Th1较对照组降低(P〈0.05)。(3)LN患者Th1及Th1/Th2比值较不伴有LN的SLE患者明显升高(P〈0.01)。结论:伴有LN的SLE患者Th1细胞功能亢进,具有Th1优势。不伴有LN的SLE是一种Th2细胞相对占优势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相似文献   

12.
颜怀军  陈勤  徐超  周越球 《浙江医学》2006,28(10):798-799,802
目的探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清对氧磷脂酶-1(PON-1)活性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测定48例SLE患者(33例活动期和15例非活动期)、30例健康正常者血清PON-1活性、ox-LDL等指标。结果SLE患者PON-1活性为(131.5±45.2)IU/ml,显著低于健康正常者(223.4±65.8)IU/m(lP<0.01);且SLE患者活动期PON-1活性低于非活动期,相反血清ox-LDL水平则高于非活动期,有显著性差异(P<0.05)。PON-1与ox-LDL存在负相关性(r=-0.552,P<0.001),而PON-1与HDL-C不存在相关性(r=0.173,P>0.05)。结论SLE患者血清PON-1活性下降;PON-1与血清ox-LDL水平、高脂质过氧化有关。PON-1活性下降可能是SLE早发动脉粥样硬化的一大因素。  相似文献   

13.
系统性红斑狼疮感染状况及死亡原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邹晋梅  杨静  刘毅 《西部医学》2011,23(2):356-358,360
目的研究SLE死亡患者相关的感染状况,分析SLE合并的感染引起死亡的危险因素,为临床工作中正确预防并控制感染,提高患者的生存率,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分析方法,搜集2005年1月-2010年2月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及绵阳市中心医院风湿免疫科住院的SLE死亡患者,分析死亡SLE患者的直接死因、该组病例感染情况、病原学情况,并将该组患者分为死于感染者和死于非感染组,分析感染导致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 686例患者中死亡52例,占7.58%,感染是死亡的最主要原因(27例,占51.92%),其中肺部感染最常见,占21例。感染的病原菌以G-菌为主。肺部感染、合并狼疮性肾炎与感染导致的死亡有相关性。结论感染是SLE患者死亡的最主要原因,肺部感染、合并狼疮性肾炎与感染导致的死亡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磷脂酰肌醇三激酶 (PI3 K)在狼疮性肾炎 (LN)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BMC)中的活化情况。方法  2 5例狼疮性肾炎患者被分为活动期 (1 3例 )和非活动期 (1 2例 ) ,并以 1 2例健康人为对照。PBMC提取采用Ficol密度梯度离心法 ,PBMCPI3 K酪氨酸磷酸化产物表达采用免疫沉淀、免疫印迹法。细胞培养上清IgG和抗dsDNA检测采用微量ELISA法。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 ,活动性SLE患者PI3 K酪氨酸磷酸化活性增高 (P <0 0 1 ) ,非活动性SLE患者PI3 K酪氨酸磷酸化活性无显著性差异 (P>0 0 5 ) ;相关分析显示 ,PI3 K磷酸化产物表达与狼疮活动指数 (r =0 6 1 7,P <0 0 1 )、血清抗dsFNA(r=0 5 4 4,P <0 0 1 )、免疫球蛋白IgG(r=0 6 91 ,P <0 0 1 )呈明显正相关关系 ,与血清补体C3呈明显负相关关系 (r=- 0 6 1 7,P <0 0 1 )。PI3 K特异抑制剂Wortamannin能抑制CD3mAb诱导的SLEPBMC抗dsDNA和IgG的产生 (P <0 0 1 )。结论 PI3 K过度活化可能参与了SLE自身抗体的产生 ,检测PI3 K活化状况可能有助于临床狼疮活动的判断。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MSC)用于治疗难治性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和狼疮性肾炎已有10余年的历史,但相关研究多为自身对照研究,随机对照研究(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较少,循证医学证据不足。本研究采用荟萃分析方法系统评价MSC治疗SLE的有效性。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数据库、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维普全文数据库发表的采用MSC治疗SLE的RCT和自身对照研究,截止日期至2018年6月1日。由2位研究者独立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实施文献筛选和数据收集。以SLE疾病活动评分、24 h尿蛋白定量和补体C3定量为研究终点,应用Revman 5.3软件进行荟萃分析。结果: 共纳入8项研究,共213例患者,其中3项研究为RCT,包含66例患者。分析结果显示,MSC可降低SLE疾病活动评分[标准化均数差(standard mean difference,SMD)=-1.76,95%CI:-2.00~-1.51,P<0.001],可降低蛋白尿水平(SMD=-1.74,95%CI:-2.46~-1.03,P<0.001),改善补体C3水平(SMD=1.28,95%CI:0.93~1.62,P<0.001)。共有4项研究报道了不良事件。结论: MSC可用于治疗难治性SLE和狼疮性肾炎,现有证据表明,其可改善疾病活动程度、蛋白尿和补体水平,确切疗效仍需进一步大规模高质量的RCT证实。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血清25-羟维生素D[25-dihydroxy vitamin D,25(OH)D]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活动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2016年7月至2019年7月就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158例SLE患者。根据SLE疾病活动指数评分(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disease activity index,SLEADI)将158例SLE患者分为两组:活动组59例(SLEADI>4),非活动组99例(SLEDAI≤4)。选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体检中心性别、年龄相匹配的健康人群5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收集入选患者的一般资料、实验室数据及血清25(OH)D水平。结果: (1)SLE组25(OH)D水平[10.4(5.6,15.8)μg/L]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25.5(22.8,32.3) μg/L,P <0.01];SLE活动组25(OH)D水平为[6.2(3.7,13.8)μg/L],非活动组为[12.3(7.2,16.7) μg/L],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狼疮肾炎(lupus nephritis,LN)组患者血清25(OH)D水平[6.7(4.4,12.9) μg/L]明显低于SLE无肾脏损害患者[13.3(7.4,18.7) μg/L,P <0.01]。(2)SLE患者中25(OH)D水平与SLEDAI、24h尿蛋白定量(24h urinary protein quantification,24h-pro)升高均呈负相关(r=-0.35和-0.39,P<0.01);与补体C3降低呈正相关(r=0.24,P<0.01)。(3)通过单因素分析发现抗双链DNA抗体(anti-ds DNA antibodies,ds-DNA)、抗史密斯抗体(anti-Smith antibodies,Sm)、IgG、C3、C4、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24h-pro以及25(OH)D与SLE患者疾病活动相关,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25(OH)D降低是SLE患者疾病活动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血清25(OH)D的下降与SLE患者病情活动有相关性,而且可能与LN相关,在SLE的发生、发展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血清抗C1q抗体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狼疮肾炎(LN)以及疾病活动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采用ELISA法检测102例SLE患者以及35例正常对照组血清中抗C1q抗体水平,比较分析其与SLE病情活动指数(SLEDAI)评分、疾病活动性指标抗双链DNA(ds-DNA)抗体、补体C3、C4水平、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以及肾脏损害指标24 h尿蛋白定量(24 h UPQ)、肌酐(Cr)、尿素氮(BUN)的相关性,以及通过联合检测抗ds-DNA抗体以及抗核小体抗体(AnuA)判断其在SLE中的临床价值.结果 总体SLE患者抗C1q抗体敏感性为55.9%,特异性为94.3%,在SLE中其抗体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其中疾病活动LN组、疾病稳定LN组和疾病活动非LN组抗 C1q 抗体水平明显高于疾病稳定非LN组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疾病稳定LN组、疾病活动LN组与疾病活动非LN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疾病活动期中,抗C1q抗体水平与SLEDAI评分、ds-DNA、hs-CRP呈正相关性(P<0.05),与C4呈负相关性(P<0.05),C3和24 h UPQ仅在疾病活动LN组中呈相关性;在疾病稳定期中,抗C1q抗体水平只有在疾病活动和疾病稳定LN组中与24 h UPQ呈正相关性,与C3、C4呈负相关性.联合检测抗ds-DNA抗体、AnuA、抗C1q抗体显著提高稳定期LN的诊断价值.结论 抗C1q 抗体对SLE的诊断和LN判断有重要临床价值,抗C1q 抗体参与了SLE肾脏损害的发病机制,联合检测抗ds-DNA抗体、AnuA、抗C1q抗体有助于SLE稳定期肾脏损害的诊断.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抗α烯醇化酶抗体[抗ENO1(enolase 1)抗体]水平与狼疮性视网膜病变及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SLE)活动性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7年4月至2022年5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住院的活动性SLE患者,分为SLE合并和不合并狼疮性视网膜病变两组,同时以年龄匹配且不合并视网膜病变的健康志愿者作为阴性对照组,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检测各组血清中抗ENO1抗体水平和阳性率,同时收集前两组SLE患者活动性相关的临床特征和实验室结果,分析抗ENO1抗体水平与其他SLE临床资料与实验室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SLE合并狼疮性视网膜病变患者眼底出现了多种视网膜病变,占比排名前三的是视网膜出血(14/32,43.75%)、棉絮斑(8/32,25.00%)和视网膜静脉阻塞(3/32,9.38%)。在32例SLE合并狼疮性视网膜病变患者中,有13例(40.63%)出现了两种及以上的视网膜病变。SLE合并狼疮性视网膜病变患者的血清抗ENO1抗体水平和...  相似文献   

19.
周红霞 《海南医学院学报》2012,18(11):1560-1562
目的:研究Toll样受体9(TLR9)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患者外周血B淋巴细胞中的表达,分析TLR9与疾病活动和药物治疗的关系。方法: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63例确诊的SLE患者和25例健康人外周血CD19+B淋巴细胞上TLR9的表达情况,比较活动期治疗前后、非活动期和健康对照组B细胞上TLR9的表达差异。结果:活动期SLE患者治疗前外周血CD19+B细胞TLR9的表达率高于治疗后、非活动期SLE患者及正常对照组(P<0.01);活动期SLE患者经治疗B细胞TLR9表达率明显降低,但仍高于非活动期和正常对照组(P>0.05);SLE患者外周血B细胞TLR表达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度评分(SLEDAI)正相关(P<0.05)。结论:TLR9在外周血B细胞可作为判断SLE患者疾病活动度和药物治疗效果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20.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外周血白细胞增多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牧标  武加标  李志军 《西部医学》2009,21(6):955-956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患者外周血白细胞增多主要原因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对270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270例SLE患者中有38例白细胞增多,发生率为14.1%。该38例中有27例(71.1%)与感染有关,11例与原发病活动有关。结论SLE患者白细胞增多不要盲目加大糖皮质激素和细胞毒药物剂量,注意并发感染的诊断与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